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徽局地达重旱特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安徽局地达重旱特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觉今年跟往年相比冷的比较晚,为什么,大家怎么看?
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今年比往年,不是冷的比较晚,而是2019年冬天整体气温偏高造成的假象。我们的气候出了大问题,很显然,这是多年来人类活动对地球造成的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
想想咱们小时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数九寒天,隔几天一场雪,虽然天气寒冷,但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温暖的。全家人围坐火炉旁,看着窗外雪花纷飞,雪中的孩子们欢声笑语,这是一幅多么温馨动情的画面。然而长大后发现,气候一年不如一年,夏天越来越热,春天秋天越来越干旱,而到了冬天,竟然没有一场像样的大雪。我们在感慨儿时美好记忆流逝的同时,不得不反思我们对环境的破坏:我们的地球怎么了?我们未来遭受环境的报复么?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1、2019年冬天气候特点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的介绍,从气候预测结果来看,2019年冬天全国气温接近常年都偏高,“寒冬”发生概率几乎为零,但也不排除季节内的这个冷暖起伏变化。
这已经是近年来连续发布又一次的“暖冬”警告!截止到今天(2019年12月21日),山东省境内还没有出现第一场有效降雪!而明天就将踏入冬至节气,距离春节仅有35天,距离立春仅有42天!是的,冬天很快又要过去了,极有可能,这个冬天,没有雪!
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影响,今年10月全国平均气温偏高,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七高。国家气象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7月下旬以来,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七省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迅速发展。10月10日,这些地区重度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曾一度达62.7万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
是的,秋季的干旱和气温的偏高,已经预示了冬天的气候。未来,这种情况,将越来越明显,以至于多年后,北方(高纬度的高冷地区除外)秋冬分界不再明显,南方越来越热,降水越来越少!

图1 全球温度异常
2、地球未来的气候恶化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指出,未来地球气候即使稳定发展,但是已经产生的各种不利变化仍然会持续下去,并且无法逆转,已经无法控制。这些不利变化包括我们熟悉的两极冰川融化、全球气温变暖、全球海洋海水温度变暖等等,这一系列不利变化所产生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因此,有科学家叹息道:一切都来不及了。

图2 两极融化后的海平面上升示意图
因此,从暖冬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获得警示:保护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大家都行节约水资源,采取多种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爱惜地球!

图3 醒醒吧,人类
今年冷不冷,我们先看看中央气象台近20天全国气温距平图:

上图颜色越红气温较往年越高,蓝色区域较往年偏低,从全国形势来看,几乎是暖色一片,只有青海和东北的黑河附近较往年偏冷,北疆、河西走廊、内蒙古、陕西、山西和江南地区较往年气温偏高4°C左右。其它的地方较往年偏高1°C左右。
按正常天气来说,冬至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寒风习习,冷风刺骨,可今年的数九天气却是风很轻,冷很弱,完全没有数九天气表现出来了特征。
由于天气静稳,气温在0°C以上,空气容易堆集、滞留,黄淮海平原,山东、京津地等地多次出现雾霾天气。往年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即使无雪、天气也是晴朗。而今年数九的日子里出现多雾天气,也告诉我们今冬太暖了,而且冷的得也太迟了。

为什么今年冷得这么晚呢?
冬季我国的天气主要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这是制冷的“发动机”,这台发动机间歇熄火或动力不足,南下寒潮的功力就会大打折扣,今年冷空气活动太弱了,只有12月初有那么一场强寒潮南下的过程,云南的昆明受到了很大影响,最低气温降到了0°C以下,并带来雨雪过程,这是立冬以来可圈可点的成绩了。
强冷空气动力不足,其余大部分时间,多是一些弱冷空气活动了,在中纬度地区往往被暖湿空气拦截,出现了一些降水天气,北京下了三场雪,规模不算大,但也比往年多了一些。而南方没有强冷空气南下的刺激,大范围内降水就不容易产生,华南干旱一直再持续。

我们再看看南来的暖湿气流,今年12月初,北冕升级为强台风,而且这个北冕可不同寻常,竟然云顶出现亮温,最低温处达到-109.4℃,刷新了澳大利亚附近的一个名为Hilda的热带气旋,创造-102.2℃的世界纪录。
这个事可不同小可,这代表着“北冕”所处海域海洋能量过度充沛,导致对流极为强盛,而过度充沛的海洋能量则可能和全球变暖有关。
近日,台风“巴篷”向南海中部移动,除了给华南沿海省份带来降温同时,还会可能产生一次降雨过程。
两个台风说明什么?台风是个喜暖的大家伙,没有过多的能量,是不会产生这么大的热带庞然大物。热带海洋面上翻江倒海似的折腾,预示着今年冬季这里热量极为充沛,北上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反映在我们天气上,就是不冷,冷得晚。
中央气象台预告:未来11-2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不强,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中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幅度可达3℃或以上。这意味着元旦后天气仍没冷下来的意思。冷空气你在哪里?我们在呼唤你……
你别看自己这儿不算冷,北美狂风暴雪很厉害。反正得有冷的地方。过去冷的有规律,现在冷和热不听话了,瞎跑。说是厄尔尼诺现象,究竟是嘛现象谁也说不准。今年八月十五云遮月,转过年正月十五雪可能不一定打灯。这都是农耕文化,不种地了,龙王爷忘了下小雨儿了。瞎过吧!
感觉今年跟往年相比冷的比较晚,为什么,大家怎么看?
确实如题主所说,现在都已经进入腊月了,而且也开始“数九”了(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为一九、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8日为二九、2020年1月9日~2020年1月17日为三九、2020年1月18日~2020年1月26日为四九、2020年1月27日~2020年2月4日为五九、2020年2月5日~2020年13日为六九、2020年2月14日~2020年2月22日为七九、2020年2月23日~2020年3月2日为八九、2020年3月3日~2020年3月11日为九九),很多地方却还没有冬天本该有的样子。

其实关于今年为什么冬天冷得比较晚的原因,在之前的几个问答中笔者也反复讲到过,主要是与今年是厄尔尼诺年有关,而且中央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首席叶殿秀早在上个月初的时候也根据相关会商结果预测了今年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也表明了今年的冬季很大可能是暖冬。

由于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冬季风较正常年份偏弱,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减弱了,冬天自然就没那么冷。不过尽管今年大概率是暖冬,但这并不是说今后就没有冷空气的活动和冬天就不再寒冷。下面以12月26日的天气预报为例说明,大意如下:
过去十天,江汉、江淮、江南等多地是雨水连连,气象干旱得以缓解,然而在福建及两广和云南等地,由于缺少降水,依然是有中旱甚至是重旱,不过到了明天多雨的江南将会短暂放晴,而干旱的区域将陆续迎来雨水,比如云南以及贵州西部、四川中部直至西藏东南部这些地方都将出现小雨雪天气,其中云南西部和南部还会有中雨出现。

而在雨水还未惠及的福建和两广等地森林火险等级仍将居高不下,但是很快华南这一带很快也将迎来一场解渴的雨水,而这一场雨水将得益于台风“巴篷”低压环流帮忙输送水汽(南支槽前暖湿气流和台风“巴篷”低压)。
目前第29号台风“巴篷”正位于我国南海东南部,未来将会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受其影响今天晚上到明天从我国的台湾海峡到南海大片海域将会有6级以上大风,台风中心所经过的海域风力有11~13级。

我们将目光转向北方,由于冷空气一路南下,今明两天北方雨雪天气几乎被一扫而空,同时气温也将止跌回升,不过年底的天气不会以温暖收场,到本周末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将会再度出发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以沈阳和济南为代表的不少地方今后6天的气温都将经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如下图),提前感受三九的严寒。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根据专家预测,今年2019年-2019年的冬季偏暖,所以感觉今年比往年冷的晚。
今年的春节在立春之后,一般立春之后还是要冷一个月左右。 立春到了,但是气温并不会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话讲春捂秋冻,不建议大家过早的脱掉冬装换上亮丽的春装,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应该注意保暖。

气象学意义,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高于 5°C,冬天就结束了。 但每个地区的春节天气都不同。

就海南三亚地区而言,三亚一月平均温度是 18℃ ~ 26℃,天气寒冷, 白天平均 26℃,建议穿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夜间平均 18℃,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短套装、T恤衫、薄牛仔衫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
全球水汽应有一定数量,水汽都上中国来下雨,其他地方干旱了吗?
这是我之前就示警过,我说南北极的冰山冰河溶化向那里远行呢?莫非都到了中国了,不幸而言中,不过后面的问题是蝗灾由旱地而来,可能在涝之后会有旱情发生,旱接着涝,涝后又旱,所以明年可能会苦旱难耐。期望在大暑之后能清风徐来,让全世界的疫情消失吧!毕竟,时代巨轮仍要向前迈进。
全球大部地区降雨呈现偏少形势
过去一个月江南出现持续性暴雨,多地发生洪涝灾害
6月29日至今日(7月29日)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地区的降雨都在300毫米以上,其中安徽的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和浙江的西部的累计降雨达到500毫米以上。上述地区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下图为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图,从图中可得知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降雨普遍较常年偏多20%以上,安徽、湖北、浙江的部分地区偏多50%~200%,不少地区6月1日~7月29日两个月的累计降雨量就突破1000毫米以上

据应急管理部7月23日的最新统计,今年主汛期以来,洪涝灾害已造成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广东、重庆、四川等27省(区、市)4552.2万人次受灾,142人失踪,3.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160.5亿元。
放眼全国,干旱面积较洪涝更为广泛
从上图中就可以看到除了长江流域全国大部地区降雨都处于偏少状态,尤其是“一南一北”——东北和华南地区降雨较常年偏少50%以上,部分地区偏少100%以上。
长时间的晴热少雨导致多地出现干旱,并且愈演愈烈!截至今天(7月29日),东北、华南、西南、华北地区东部和南部、西北地区东部以及西藏和新疆的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尤其是东北和华南更是出现了特旱!

全球方面
全球大部地区降雨都处于偏少状态
今年六月份,东亚、北美和西亚的部分地区降雨还算可以,大部为偏多或略偏少的状态。而其他地区降雨明显偏少,像是南亚、中东、非洲大部、南美洲大部和北美洲中部的降雨都偏少50~80%。降雨稀少,出现干旱也在所难免。


是山地旱小麦好呢,还是水浇地的麦子好?
多谢邀请。站在“三农”的角度和农民的角度,我认为,还是水浇地的麦子好。水浇地一般一马平川,面积大,适合机械化种植,大型农业播种、旋耕、收割机械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水浇地可以旱涝保收,有完善的排涝和灌溉设施,一般都是高标准农田。而山地呢?大型机械开不进去,只能适合小农机进行耕种,小规模的种植。另外容易干旱造成减产,所以我认为还是水浇地的麦子好。
我国北方小麦冬季需要浇水,春季又要浇返青水,在北方山地是不适合种小麦。山地一般气温比较低,昼夜温差大。容易受到寒潮袭击会冻死小麦,山地野兽多容易被野生动物糟蹋。因此,一般山地不适合种植小麦。在南方冬小麦山地阴面积雪不容易融化,小麦长期被积雪覆盖也会造成 冻害。山地一般比较贫瘠,土壤是沙砾土壤,除草不方便,小麦很难扎下根,容易出现倒伏。尤其是 机械播种、旋耕、收割土壤中的石块会伤害到农业机械,造成机械故障。 一般山区也会把小麦种在平坦的土地上,比如山脚下的山冲、山坳、山谷等地方种植小麦。
水浇地就不一样了,大多地处平原地区。像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都是小麦的主产区, 尤其是淮河以北是我国小麦的优势种植地区,都是平原地区,有黄河、淮河、长江水源作为灌溉源。土地也大多有一级提水站,二级提水站,有排涝沟渠,有灌溉沟渠,基本上能旱涝保收。即使没有水源灌溉,在我国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份人们靠打机井,抽取地下水灌溉也能达到旱涝保收。因此我认为,还是水浇地适合种植小麦。
小麦种植 北方怕旱,南方怕涝。山地与水浇地适不适合种小麦?也要看当地的气象条件、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来决定。冬季里小麦主要管理,是除草,中耕培土,清沟沥水,追施肥料。在北方每年的11月底要浇一次水, 北方冬小麦怕干冻,小麦播种后还要用石碾子镇压一下,抽取地下水浇地,保持土壤潮湿不封冻。南方小麦冬季还要防止根腐病、纹枯病、红蜘蛛、麦芽虫,因此南方冬季还要打一只杀虫剂、杀菌剂,消灭红蜘蛛或麦芽虫,防治纹枯病、 根腐病。 小麦本来就是旱地作物,无论是水浇地,还是山地,都是旱地。但水浇地种植小麦风险比较小,能旱涝保收。而山地种植小麦风险比较大,有可能遭到自然灾害的侵扰。
小麦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平原地区,每年春季都有连阴雨天气,小麦容易感染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曾经被农民喻为小麦的“癌症”,容易使小麦大面积减产。每年春季我们当地的农技站、植保网点, 都会发出预警,指导农民防治赤霉病。因此,这几年小麦的赤霉病在我国没有大面积爆发,小麦产量年年丰收。 水浇地种植小麦喷雾农药比较方便,而山地无人植保飞机时是无法喷雾农药的,因此,种植小麦还是选择水浇地、平缓的土地种植。
至于山地小麦的品质与水浇地的小麦品质,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小麦的品质可能与品种有关,优质小麦的品种面粉比较强筋、出粉率高, 小麦营养丰富,价格可能高一点,普通小麦价格可能低一点。 山地种植小麦产量可能低一点,水浇地种植小麦产量高一点。
以上纯属长江老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 指教,评论留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徽局地达重旱特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徽局地达重旱特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