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俄客机迫降断成两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俄客机迫降断成两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国新型轰炸机会为客机的发展带来新思路吗?

早年间民用航空客运不发达(二战结束后)民航客机也非常缺乏,航空大国将战略轰炸机改装成民航客机,就是将轰炸机机身适当的“拉长”,将炸弹舱改造成客运舱,在里面安装座椅、折叠桌、照明、氧气罩…等基本设施,并且机舱之间有隔断,分成头等舱和二等舱,这种“轰改客”的民航机谈不上舒适,特别是螺旋桨飞机,噪音太大,长时间飞行让人身心疲惫。

当中最牛的当属苏联的图-116客机,它是由图-95“熊式”轰炸机改造而成!当时苏联是赫鲁晓夫执政,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邀请访问美国…在任何领域都想超过美国的“赫氏”当然不想放过这次“展现苏联强大的机会”!随即下令“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一型可以从莫斯科飞到华盛顿的远程客机,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设计局的航空专家们经过努力终于在赫鲁晓夫访美之前将图-116客机改造、试飞完毕…然后赫鲁晓夫和苏联代表团坐着它开始了访美。


现代民航客机的特点是:舒适并且活动空间较大,噪音低和减震性能好,更主要的是经济省油…只有这样乘客才能满意,航空公司才能挣钱,但是不论是图-104还是图-116都不符合上述要求!不但内部空间狭窄,缺乏安静性和舒适性,油耗也极大!这对于航空公司是不能接受的,客机油耗高对于航空公司就是赔钱的生意,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轰改客”后飞机寿命也是很低的,民航客机至少要飞行8万小时以上的营运时间,才能收回购买飞机的价钱,而轰炸机本身寿命就不高…油耗大、机体寿命低这两个大问题就会让航空公司拒绝购买它。



不过目前世界上的客机仍旧会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即便是轰20服役了很长时间,它对于民航客机来说也仅仅是一定的经验积累。
在人类航空发展史上,确实有过将轰炸机改造成民航客机的案例,譬如波音公司曾利用二战时非常有名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机翼和发动机,配以全新设计的机身,开发了双层的波音377客机,本想进军大型豪华客机市场,但最终因为销售不畅等原因而草草收场。
此外,苏联也曾将图-16獾式双发中程轰炸机,改造成了一架标准的民航客机图-104,属于苏联第一种全球继英国的彗星客机之后,第二种投入商业运营的喷气式客机。
1956年4月,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乘奥尔忠尼启则号巡洋舰前往英国,这艘万吨级别的大型水面舰艇让英国皇家海军深感震惊;在苏联代表团访英期间,图-104特意飞赴伦敦机场,为代表团送去莫斯科的邮件,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图-104每次降落都会吸引大批英国民众围观。

图-114,是专门为赫鲁晓夫出访而研制的,总体上就是将图-95战略轰炸机的机舱拓宽,同时取消了载弹舱和各种机炮,将中置机翼改成下单翼,保留了图-95如主起落架、发动机等大部分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创造了各种客机世界纪录包括最远1.4万公里航程、最大起飞重量等,是波音747出现之前全球最大的民航客机。
1959年的9月,赫鲁晓夫乘坐的图114客机降落在了美国华盛顿的机场,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巨大反响,也给赫鲁晓夫脸上贴了一大堆金子。
由于图-114采用的NK-12型巨大螺旋桨需要有足够的离地距离来保证起降的安全性,图-114的前起落架有3米高,以及高到离谱的机身,如此高的机身在当时的西方完全没有任何扶梯能与之相匹配。

当赫鲁晓夫来到华盛顿机场时,下飞机成了一件棘手的事,由于图-114的机舱门离地太高,美方准备的登机梯根本就够不到,图-114只得启用了紧急备用梯子,放到了机场准备的普通扶梯之上,于是就出现了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走下紧急梯子的搞笑画面。
网上一说赫鲁晓夫最后是从充气滑梯上滑下来的,换作任何领导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乘滑滑梯从飞机上下来,都是不可能的,明显是在黑赫鲁晓夫。
螺旋桨包括喷气式轰炸机尽管可以改造成民航客机,有上述所举案例为证,但总体效果依然有所欠缺,最关键的还是噪音大,超过100分贝,长时间的噪音乘客无法忍受,一般民航机噪音在80-85分贝区间,都感到已经很响了。

从上海浦东机场飞抵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空中不落地航程需要12个半小时,下飞机时人会感到特别累,所以轰炸机改造成民航机,高分贝会吓跑许多乘客。
从波音707民航客机开始,都是专门研发强调安全、可靠、省燃料、噪音低、乘坐舒适、维护保养方便的民航客机,不再将轰炸机改造成民航机了,这应该是民航客机发展的大趋势。
空军新型战略轰炸机,不再强调高空高速突防性能,轰炸机飞得高飞得远,一旦被雷达发现,照样被战机和防空导弹揍下来,轰炸机就是一只空中笨重的老母鸡,在空中永远玩不过身轻如燕的战斗机,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

因此,现代化的战略轰炸机,就走上了隐形突防,降低雷达反射面积,靠隐身性能来获得相对安全的发展道路。
美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B-2A,就不再采用常规的气动布局,而是飞翼式机体,尽管不能突破音速,但凭借出色的隐形性能,来求得战时的轰炸效果和空中的生存能力。
目前,轰-20是人民空军正在发展的最新战略轰炸机,中航工业在西飞成立60周年发布的庆祝视频结尾的“彩蛋”,其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即新轰炸机即将呼之欲出。
从视频画面可判断出,机翼前缘有明显弯曲的迹象,就是一架盖上帷幕的飞翼布局的轰-20轰炸机。

飞翼布局有更强的平衡性和操作稳定性,且阻力小、载重多、翼负荷低、机翼内可利用的空间大等优点,但其缺点同样也很明显,主要是不适合高速飞行,飞机偏转或纵向摆动时难以及时纠正,起飞、着陆滑跑距离较长,改造成民航机,可能现在的机场跑道都不够长了。
但在航空燃油越来越贵的当下,飞翼布局的飞机省燃料是肯定,因为气动性能佳,以后的民航客机在设计时,除了继续注重安全性以外,肯定要把降低油耗作为一个关键因素来考虑,或许真的会出现飞翼布局取代常规气动布局的民航客机。
当燃料能降低三分之一的时候,估计飞翼布局的民航客机就会横空出世了,当然,十年内出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能是个发展趋势。
中国的新型轰炸机,是人类想不到的时代发展,中国的科技和中国的工业发展展现中国的科技人才不断发展,中国的力量不断壮大,中国的轰二零,他会震惊世界的,它的能量,它的震慑力,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和谐美丽的地球
对现在没有一点作用,但对未来来说,飞翼结构客机是一个发展方向
虽然早期轰炸机有不少改装成客机,但是发展到现在,轰炸机和客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客机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安全、省油,然后是客舱舒适性,维护方便性等,而轰炸机最重要的是突防能力,然后是航程,载弹量。所以两者设计上倾向性是完全不同。

轰炸机改的,比如这个图-16(轰-6)改的图-104,但都非常糟糕,特别是安全记录上。像这个图-104在25年里摔死过890多人,还几乎“全歼”过前苏联太平洋舰队将军们。








军转用,民转军,源自技术上的相通性,因而可以踏上军民互相促进发展的快车道。比如新型远轰采取的就是大飞机的结构和动力,在未来民用飞机发展上具备相当高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再比如美国洛马正在实验中的X48B项目,说成是军用运输机、加油机和轰炸机,没人会怀疑,但要说可用于民用,也正在逐步走向现实。无独有偶的是,俄罗斯正在研制中的PAK-TA,有人即讲可能成为民用大飞机。
在我国,一家民营公司中天飞龙研制的20吨级无人机,被人目指为隐身轰炸机,飞翼式构型的民用大飞机,正在被热烈讨论,倾向支持的声音越来载大。一方面此种气动布局有更高的经济性,有望超过常规气动的30%,符合航空公司所追求的设计目标。另一方面,机体宽便于逃生等安全布置,乘机也变得比较方便等。因是飞翼式民用大飞机在未来并非没有可能,绝非仅有利于隐身。看来我们的飞翼式军用飞机做好了,民用前景还是可期的。

以下我们来说一说军转民的一个高手,那便是前苏联。除了图-160没有来得及,几乎所有的轰炸机都能对等的找出相应的民用飞机版本。图-16改出的图-104至今仍在飞行,图-22改为图-344,图-95对应的是图-114和图-116。虽说大抵都不算太成功,但满足了急需的民用市场需求,客观上拉动了民用航空技术产业升级,你看俄罗斯拜此前基础厚实,像图-204和伊尔-96这样的大飞机说造便能拿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底蕴的坚实。如果都能进行到底的话,就不能说一定不会成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改得太多过于庞杂,造成研制资金使用太过分散,不能集中精力保证真正需要的机型。前苏联的折腾给后来者警示,认准了方向才能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出真正需要的。
通过以上梳理可见,军转民完全可以实现技术融合,并有利促进和带动民用航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斯图卡仅凭一枚炸弹就干掉苏联唯一战列舰,是如何在二战大显身手的?
二战中,空中力量在对付大型战舰方面的效能,远远超过了原本的舰队决战,根据太平洋战场的经验,在对付航母和战列舰之类大型水面战舰的时候,一般是采用俯冲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配合进攻的手段,具备更高投弹精度的俯冲轰炸机投掷炸弹,破坏航母起降战机的能力,同时还能摧毁防空火力,而鱼雷轰炸机则从低空侵入,发射鱼雷完成最后一击。

德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早在西班牙内战中就已经大显身手,其极高的投弹精度对地面加固目标具备很强破坏力,在对苏作战中,“斯图卡”一般与FW-190战斗轰炸机互相配合,FW-190首先投掷高爆破片炸弹,杀伤步兵尤其是放空炮手,其后“斯图卡”跟进摧毁坦克或者其他加固目标。但在英吉利空战中,“斯图卡”暴露出速度缓慢,防御薄弱,一旦进入投弹航线就反应迟钝的弱点,被英国战斗机大量击落。

“斯图卡”王牌汉斯·鲁德尔成功击沉了战列舰“马拉”号,在此之前,“马拉”号就已经被其他的德军俯冲轰炸机击伤,被迫进入喀琅施塔得军港维修,期间还不断用其大口径舰炮支援附近苏军作战,给与德军地面部队重大杀伤,为了保护这艘战列舰,苏军也在其周边布置了大量高射炮。

要摧毁这艘战列舰,事实证明,“斯图卡”通常使用的500和250公斤炸弹效果很有限,即便将其击沉,“马拉”号坐沉在军港内依然可以充当固定岸炮使用,要想将其摧毁,就必须击中被层层装甲保护的弹药库,德军专门为“斯图卡”准备了1000公斤级别穿甲弹,汉斯·鲁德尔带队发起攻击,不得不说在技术之外还有运气,冒着苏军密集的防空炮火成功击中“马拉”号弹药库,引发巨大爆炸,整艘战列舰被摧毁,另外,“十月革命”号战列舰也被击伤,大量苏军中小型舰艇被击沉击伤。

苏联在二战期间只有转盘轻机枪?
二战外观最显眼的轻机枪当然是DP轻机枪,也称为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主要是它采用圆盘式弹盘。正常人眼中机枪顶上带这么大个圆盘肯定携带很不方便,也费劲。但这正是DP轻枪机的优势之一,47发容弹量比同期20发标准的轻枪机火力持续性凶猛很多。
全枪重(不含弹盘)9.1KG、47发弹盘重2.8KG、47发空弹盘重1.59KG。相比MG34空重12.1KG的水平携带其实更方面,不用副射手直接抱着机枪就可以开动。
47发容弹量的圆盘式弹盘,是DP轻机枪的最大特征。一个小布包带上几个圆盘弹盘,足够一场战斗的消耗,特别是近距战斗时,凸显火力优势。
DP轻机枪采用7.62mm有底缘枪弹,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因其结构简单,全枪只有65个零件,而且制造工艺要求低,适于大量生产装备。因此在二战中大量装备使用,包括后期的志愿军也有大量应用。
战争期间对于资源的占用少,再加上牢固、易学易用、火力持续性强,所以能够在战场上得到大量应用。不过随着二战结束,DP轻机枪共计生产70多万挺,在20世纪50年代被淘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俄客机迫降断成两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俄客机迫降断成两截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