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诸葛亮画像被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诸葛亮画像被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的故居在那里?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琅琊阳都故城遗址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东南部砖埠镇孙家黄疃村,是诸葛亮出生和少年居住生活的地方。
沂南县秦、汉、三国以至两晋时期称阳都县,古城面积大约7万平方米。 [1]现有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诸葛宗祠、武侯双阕、汉街、西山诸葛亮公园、诸葛亮城等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2]
琅琊阳都故城遗址被列入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都卧龙山西侧发现的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古墓,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较为著名的有琅琊阳都诸葛亮故居和襄阳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琅琊阳都诸葛亮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是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现存汉代文物画像石、诸葛亮祠等重要历史遗迹。
襄阳市古隆中风景区诸葛亮故居即诸葛草。位于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风景区内,诸葛亮曾在此躬耕隆亩,晴耕雨读,度过了十年的宝贵青春。这里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还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策源地和“草庐对策”发源地。
诸葛亮历史上有真正画像吗?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画像是否存在尚无确凿证据。由于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距今已有很长时间,当时的绘画作品和文献资料保存至今的非常有限。目前所见到的诸葛亮画像多为后世的文学作品、壁画、戏剧等艺术形式中所描绘的形象。
关于诸葛亮的形象,多数描绘他为卧龙,寓意智慧、英勇、神秘。常见的诸葛亮画像特征包括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飘逸的长袍等。但这些画像并非出自当时,而是后世的艺术家根据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创作的。
综上所述,虽然无法确定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画像是否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大致了解到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诸葛亮的画像和他的来历?
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被后世尊称为“诸葛亮先生”。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其智慧和谋略闻名于世。诸葛亮的画像通常是一位面相慈祥、长须飘逸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智慧和忠诚的象征。他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小说和艺术作品中,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描写诸葛亮的外貌40字
三国演义》对这位主角进行一番外貌描述,说他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除此之外,这部小说还在别的章节中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总之,小说对诸葛亮外貌特征的定型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三国演义》的这种描述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形象几乎都来源于此。这是诸葛后人根据上述的描写而绘制的先祖肖像.
诸葛亮的长相在陈寿的《三国志》当中是这样描述的:“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诸葛亮的长相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当中是这样描述的:“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总结下来诸葛亮的长相就是风度翩翩,身材高大,器宇不凡,从容貌之间就能显出自己的才华,一副高富帅的样子。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亮少有逸群之才,丰神飘洒,器宇轩昂,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身似神仙,貌比宋玉,真乃当世高人。
通过其他人物看到的有:
1.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
3. 羽扇纶巾,抚琴与城头之上。
4.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5.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身似神仙,貌比宋玉,真乃当世高人。
6.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7.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定此人必来游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外貌形象表示他就是一个仙风道骨的人,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三国志中的: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有人说将诸葛亮形容成“帅哥”,有点贻笑大方。易中天冷笑一声:“《三国志》中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吗?”笑屎我了
当年《百家讲坛》红极一时,这个节目输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输出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学者,而易中天就是其中一位。
诸葛亮的墓在哪里?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比较好奇,特意搜集了相关资料。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依然无法确定诸葛亮的真正目的。在民间传说中,这和诸葛亮对自己的后事安排有关。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塑像
鲁迅曾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乎妖”,事实上诸葛孔明确实学识渊博、用兵如神,常用妙计化解危难于无形,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过却很少有人清楚,诸葛亮这辈子的最后一计是如何用的。众所周知,诸葛孔明为蜀汉殚精竭虑,奈何阿斗就是扶不起,所以他的最后一计就用在了自己的身后事上,用得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妙”。
古时人们崇尚入土为安,视死如生,在这一观念下,盗墓活动极为猖獗。魏武帝曹操早年就是以官倒发家,手下无数“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堪称是那时最大的盗墓头子。曹操为死后不受打扰,临终前特命曹丕建“七十二疑冢”,可这般隐秘下,今人还是发现了其墓葬。

▲曹操墓地宫
诸葛亮生前在蜀汉权势极大,位极人臣,还数次领导北伐,既为曹魏政权记恨,也被很多人所嫉妒眼红,其死后墓地肯定会被无数人惦记。这些人恨不得掘墓鞭尸以解心头之恨,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所以也决定故布疑冢。他临终前特意写信嘱托后主刘禅,在其死后要把他埋于汉中定军山,且不要在墓上拢土,也无需在墓旁栽树,随葬物品更是一件都不要,墓穴之中能够放下一口薄棺材就行。这就是著名的定军山武侯墓,不过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此墓仅为诸葛亮衣冠冢,而其真正墓地另在他处。

▲定军山武侯墓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诸葛亮为掩人耳目,在给刘禅传信时,特意给他留了一封密信,暗示其定军山只为埋葬他衣冠所在,并告知了其真身埋葬方法——密令四个黄巾大力士用新绳抬着装有其遗体的棺材自成都出发后一直往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其葬身之所。

▲蜀汉后主刘禅剧照
刘禅听从了相父遗命,选了四个孔武有力的士兵送葬,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四个士兵走了三天三夜,累的一点力气都没了,而横杠和绳子都没有断。四人受不了此等苦差,便合计着将诸葛亮真身就地掩埋,然后回去复命。对此,后主刘禅并不傻,稍微一想就会明白不可能这么快就杠断绳烂,于是下令把四人抓来审问。严刑拷打下,四人很快招认,刘禅一怒之下便以欺君之罪将四人处死。不知刘禅是气糊涂了还是故意为之,竟然没有问四人把诸葛亮埋在哪里。

▲诸葛亮剧照
其实这也恰好说明诸葛亮智谋无双。聪明如诸葛亮,怎会不知杠断绳烂之难,岂是四人能够轻松抬断的?加上他善于心计,一定算出了所抬之人偷懒耍滑,而且壮汉一般性情豪爽、口风不严,此事一旦传出,刘禅知晓后定然不会轻饶。如此一来,世上就无人得知其葬身之地了。
当然,这些只是后世学家的推测臆想,即使合情合理也不一定真实。至于诸葛亮真实墓葬位于何处,确实是千古之谜,或许永远也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诸葛亮死后四门出棺,司马懿每个棺都拦截撬棺有三棺是私人物件,最后一棺里面装书司马懿说诸葛亮就尽有多大本事能战败他。他翻书翻一下舔一下舌头上面写再生擒司马,死了把司马擒结果书上有毒!最后司马懿死在毒书上才知道中计已晚了!
他叫了八个人抬着他的棺材向东走,什么时候绳子磨断了,就把他葬在哪,但是抬棺材的人走了三天三夜,绑棺材的绳子特别粗,一点都看不出来要磨断的痕迹,估计抬几年也不会坏。于是几个人商量把绳子弄断随便埋了就好了。然后隐姓埋名逃跑了。实际诸葛已经算到人性问题故意如此做。这样谁都不知道他葬在哪里了。
在想当年,后汉三国,有一家贤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他本是山野隐士,自在闲人,只因徐元直走马相荐,刘皇叔风雪三顾,隆中一对,打动卧龙,这才出山相助!自出草庐,火烧博望,威名大振,征南剿北,屡建奇功!后来,白帝城,先主爷龙归海葬,临危托孤,千斤重担先生一人承担。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怎奈,日夜操劳,心神耗尽,又加之,司马懿老奸巨滑,坚守城池,拒不出战,大丞相又急又气,如雪加霜,眼见得病体沉重,灯枯油残!夜观天象,见客星倍明,主星昏暗,知大限已到,想先帝重托未能实现,不由得珠泪飘零,大将姜维一旁言到:“丞相,何不祈星拜斗,哀求阳寿?”孔明言到:“只恐,天意难违!但凭一片丹心,不知汉家可有再兴鸿运!”于是在营内草建法台,点起七盏明灯,外布七七四十九盏小灯,四面用军兵把守,任何人不得擅入。大丞相,白昼理军务,夜晚踏罡斗,披发仗剑,祈天求寿,不觉七天限期将至,就要增寿一纪,不料被魏延闯入,扑灭灯火,前功尽弃!这也是天不兴汉,好可叹,五丈原前,折断了这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八月二十三,天愁地惨,星斗无光,武乡侯奄然归天!却说老贼司马懿,夜观穹宇,见守将星三起三落,疑是孔明已死,命夏侯霸前去打探。不多时夏侯霸仓皇回令,言说:“蜀军尽退!”司马 懿,顿足捶胸叫声:“快追!”提调人马,亲率二子火速追赶,堪堪追至山脚密林之处,突然,一声号炮,杀声四起,众蜀兵回旗返鼓,杀将回来,树影中飘出一杆中军大旗,上写:“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又见高岗上众星捧月般拥出四轮车一辆,上坐一人,道骨仙风,头戴纶巾,手持羽扇,身披鹤氅,腰系皂绦,眉下二目炯炯放光,非是旁人正是那耿耿忠心的诸葛孔明!又有姜维大吼一声:“司马老贼,尔中我丞相计也!”只吓的司马懿魂飞魄散,夺路而逃。一时间曹军大乱,人马相践,丢盔弃甲,抛矛撇戟,被蜀军截杀一阵死伤无数!司马懿惊走五十余里,被夏侯霸、夏侯惠赶上,尤自双手抱头,口内言道:“我有头否!”喘息半晌,神色方定!待回到营中,差人再行打探,方知孔明当真已死,所见者不过其木像也!司马懿,一声长叹:“吾能料其生,不能料起死也!”所谓“死诸葛惊走活仲达!”正是:五丈原前秋风寒,卧龙英灵归上天。忠心耿耿留遗计,吓退司马保西川!
自春秋时期起至今,盗墓之风盛行,帝王将相的陵墓大多已是“十墓九空”。这些生前享尽荣华富贵的大人物,死后却不得安宁,寝园常遭盗掘甚至曝尸荒野。然而,位于陕西汉中市定军山脚下的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从下葬至今1800余年来从未被盗掘过,是什么原因让它躲过了这千年万代的盗墓黑手呢?

诸葛亮的武侯墓之所以千年来未被盗掘的原因主要有四,具体如下:
一,诸葛亮神机妙算,计谋多端。历代盗墓贼虽然都觊觎其墓中的珍宝,但也害怕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在墓中已设好了暗道机关等着他们的到来。盗墓贼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只能对武侯墓敬而远之,转而盗掘其他陵墓,从而实现他们所谓的发财之梦。
二,武侯墓传言是诸葛亮的衣冠冢,里面没有任何陪葬品。据说诸葛孔明先生在五丈原去世后,留有遗书一封:请四名士兵抬着他的棺木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刘禅遵其命,令四个关西大汉抬着他的棺木一直往南走,四个大汉抬了三天三夜后,早已体力不支,但此时杠未断,绳未烂。四人经过商议后,决定将棺木就地挖坑掩埋。正是因为这一传言,使历代盗墓贼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盗掘可能只是一个衣冠冢,且没有陪葬品的武侯墓了。
原因之三,诸葛亮崇尚薄葬。他在生前留有遗言说“殓以时服,无葬金银”,意思就是说死后下葬时穿平时的衣服就行了,并且墓中不要陪葬金银珠宝。因为墓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所以盗墓贼也懒得光顾了。
四,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刘备白帝城托孤曾对诸葛亮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然刘禅虽庸,可诸葛亮却极力辅佐,从未取而代之。他的这种忠君报国的精神,受到了历代的赞扬和敬意!这一点与位于洛阳的关羽墓一样,三教九流均敬仰关公,所以贼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犯圣人之地的。
其实我小时候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死前曾吩咐手下,死后找四个人给他修墓,但总共只能给三两银子。他死后,来四个人,其中三个人修墓,一个人做饭。挖墓的在一起商量说,三两银子四个人咋分啊,不如把做饭的那个傻锤子杀死,然后一人分一两多好。而做饭的那小子更狠,他想独吞银子,就决定在饭里下毒,毒死那三个干活的二笔。等墓建好以后,开饭前挖墓的果然把做饭的给做了,他们分过银子后吃完饭准备回家,没想到饭里有毒,最后也死球了。所以说诸葛亮是神人,机关算尽,前情后事全都安排好了,这就导致没人知道他的墓在哪,里面到底是啥情况了。
这个四人三两金的故事一听就。。。但我觉得挺有意思,而且小时候听完就记住了。其实我在想,会不会曾有过一些盗墓贼挖过诸葛亮的墓,但因其墓里确实有机关陷阱,导致进去的人再也没出来,而墓本身又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修复能力,使得我们从外观根本看不出来盗过?
对于诸葛亮,我对他的评价是“诸葛用兵不如刘备甚远”,其实他还是比较保守的,只不过《三国演义》把《三国志》里的他给神化了~演义终归是本小说,跟史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我还是很乐意看到诸葛先生能成为神的,因为除了官方的考古发掘以外,连盗墓贼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盗亦有道!
因为在亮亮的看法上一言不合,我们就不做朋友了吗?嘿嘿,当然不行啊,说说三国里面你最喜欢的人物吧,顺带告诉我们你为何喜欢他。老规矩,今天留言获得“赞”最多的那位朋友,下面这张拓片就归您了!
这是一块汉代的双龙缠璧画像砖,虽然历经近2000年,砖上的朱砂已掉,但双龙犹如血龙般震撼,还是很漂亮的!此砖本是我的旧藏,后来在2006年因为饿得没饭吃,就让给了朋友。我很喜欢传拓技术,自学了很久,所以东西走之前,我做了两张拓片,一张珍藏,另一张今天准备送给有缘的朋友。拓片上的题跋是我写的,那叫“够野”体,必须喝美了、醉透了才能写的出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诸葛亮画像被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诸葛亮画像被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