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血泪悲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血泪悲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很有意境的古诗推荐?
林景熙《枯树》
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

宋祁《落花》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舒亶《浣溪沙》
且尽红裙歌一曲,莫辞白酒饮千钟。人生半在别离中。

孙道绚《滴滴金.梅》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绩。

谢枋得《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俢得到梅花。
黄遵宪一一哀旅顺。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下有洼池列巨舰,
晴天雷轰夜电闪。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噉,
昂头侧睨何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一朝瓦解成劫灰,
闻道敌军蹈背来
十【说明】
旅顺军港1880年开始修筑,用了十六年时间花费了几千万两白银才告完成。尽管地势险要炮垒坚固,但统帅昏庸无能,开始自恃天险,轻敌麻痹,当日军占领大连后,又仓卒逃窜遂遭败亡,1894年11月要塞陷落时黄遵宪正在新加坡任职,他得知甲午战争我国一败再败,悲愤异常,接连写下《悲平壤》《东沟行》和这首著名的《哀旅顺》。
题目虽然写"哀",但全诗并未直接抒发作者的悲哀,这正是《哀旅顺》作为一首讽剌诗,别开生面的地方,开始先交待地点,点明"天险"接着六句由上而下具体描绘天险的各种设施。诗人对炮台,大炮作的一番形容,并非夸张之辞,当时海岸炮台有三十座之多,大炮七八十尊中大部分是德国克虏伯厂的新式出品。港湾排列巨舰,龙旗迎风招展,更显得威威赫赫,十分壮观。后面六句从反面衬托旅顺天险的防御作用,形象地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眼睁睁看着中国这圤肥肉,垂涎欲滴,却不敢放胆鲸吞。究其原因也在于中国有万里长城一般的坚固防线,而旅顺则在防线之中占据"天堑"的有力战略地位。可是,险要的地势、精良的武器,十几年的经营、一旦之间化为飞灰。这难道不令人捶胸顿足,无限悲哀!直到最后两句,作者才点明主题,对贪生怕死的投降派,进行了沉痛的控诉与遣责。
这首诗也是黄遵宪"诗界革命"的一个实践。诗中散文化的句子虽多,但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全诗十四句韵脚连押,渲染了旅顺的险要,也造成了一种急促迫进的战争气氛。与内容协调一致。后面两句换韵是为了加强讽刺效果,与前面的形容形成鲜明对比。
在古诗中特别生辟又有意义的最突出的,非唐代李商隐莫属。他能够善于织绘,表现语言艺术魅力。就是那些詠史、弔古之作也往往语言有味,发挥出了讽刺诗的极大效果。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好多都隐晦迷离,真真假假,历来又众说纷纭,也真有“衹苦无人作郑笺"之感。其中有些可能有政治上的寄讬,祇好以“不懂为懂“、“不解为解“。
李商隐的有些诗运用象征手法又过去隐晦难明,而用典过多,词藻华美,也导致形式主义倾向。宋代一些诗人,号称“西昆体“,就发展了这些缺点,形成了不健康的诗风。
他最难懂的是他的四首《无题诗》是: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凤尾香罗薄几重"、“万里风波一叶舟“。
问题: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很有意境的古诗推荐?
前言:
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直插天际的雄峻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诗以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独特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更是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千百年依旧光彩熠熠。
品读唐诗的感觉,如见故人,如饮醇酒,如对美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知让多少人心醉神迷。

大文豪鲁迅先生如是说
历代文人学者,对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极为推崇。近代大文豪鲁迅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唐诗“粉丝”,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对唐诗进行评价: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当然作为中国文坛巨匠,其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之高,影响力之大是不容否认的,也正是因其极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使得他具备了说出这番评论的资格。
但从客观角度而言,世事无绝对,唐诗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高峰自然毋庸置疑,但要说唐朝以后再无像样的好诗、唐诗高度后人再也无法企及,则未免有失偏激。

中国近代诗人——郁达夫
熟悉郁达夫先生的人,对其散文毫不陌生。但其旧体诗更是近代文人中数一数二者,即誉为旧体诗最后一位诗人也不为过,我们可以看看同时代人的评价:
- 郭沫若说:“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要好。”(《郁达夫诗词抄序》;
- 夏衍曾说:“在新文艺作家写的旧体诗中,我认为鲁迅、郁达夫和田汉可称三绝。”;
- 刘大杰说:“在成就方面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鲁迅和郁达夫。(《鲁迅的旧体诗》)”;
- 刘海粟谓:“达夫无意作诗人, 讲到他的文学成就, 我认为诗词第一, 散文第二, 小说第三, 评论文章第四。”(《郁云<我的父亲郁达夫>序》);
- 汪静之曾评论:“达夫诗琳琅满目,近代诗人无出其者。”;
- 孙百刚当着郁达夫的面说:“你将来可传的,不是你全部的小说,而是你的诗。”(孙百刚《郁达夫外传》)。

郁达夫佳作推荐
- 钓台题壁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诗文赏析
- 这首诗大致意思为:
不是害怕伤身,而是担心故作疏狂的心态弄假成真了。
年轻时曾风流恣意,醉鞭名马,也曾害怕多情耽误了美人。
如今老天做孽,东南劫数,局势黑暗,大海扬尘,外敌入侵,我们在这悲歌痛哭又能于事何补呢?
有志的义士们应当一起去责说强秦。

- 之所以推荐郁达夫先生的这首作品,是因为我最崇尚他的前两联:
“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兵法天下 如是说
名马,不需鞭而知奋蹄;男儿多情怀,更多时候不是怕累美人,大多是痛爱与怜惜。香草美人,自是忠君爱国,而在酒后疏狂的时候,却总是怕以假乱真。
作为一个男人,真性情才是真君子!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现在我就介绍几个奇奇怪怪的诗词吧。
一。曾国藩保守平安歌。诗曰。
读书子弟莫骄奢,学习武艺也保家。
耕田子弟图安宁,学习武艺也不差。
匠人若能学武艺,出门也有防身计。
商贾若能学武艺,店中大胆做生意。
雇工若能武艺全,既有声名又有钱。
二。(|)鲍觉生督学河南,出题每多割裂,士子作诗讽之。诗曰。
礼贤全不在胸中,扭转头来只看鸿。
一目如何能四顾,夲来孟子说难通。
世间何物最为凶?第一伤人是大虫。
若使当前驱得去,其余慢慢设牢笼。
广大何容一物膠,满场文字尽蓬茅。
生童拍手哈哈笑,渠是鱼包变草包。
(2)诗曰。
但凭夲事自推摩,果是真钢肯相磨。
任尔费尽牛气力,姑来一试待如何?
你看这讽刺的入木三分。说我们不行你来试试?
三。清朝建国之初,不少人抗节不愿作清朝官员。后文宗(奕泞)下旨称,山林隐逸有志者一体收录。诸生乃相率而来。见此,好事者有诗曰。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
家里安排新雀帽,胸中打点旧文章。
当时深自愧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
非是一朝思改节,西山微蕨己精光。
你看这诗,对那些首鼠两端的所谓抗节之士给予了多大的讽刺?他们还在辯解(非是一朝思改节),因为(西出微蕨己精光了)。
四。(1)李清照漱玉词,词曰,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未消。
(2)上樞密韩肖胄,绍兴三年作,词曰。
婺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历下纵横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坏土。
这两首诗我从没见过。其第一首写了一女子早起臃懒的心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第二首写了家乡的父老,个个不平凡,如今南渡后背井离乡的凄苦。
五。明太祖朱元章去世后,其弟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去了帝位,朱允炆下落不明,据说他跑到了南方一带。並有一首诗流传下来。诗曰。
流落西南四十秋,归来不觉雪满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堂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溝细柳为谁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听听悲苦的诗歌真赶上南唐后主了。
可见不经大难,真做不出好诗呀!
为什么管李准基叫李三岁?
因为经常带妆耍宝,戏里戏外反差萌。
李准基是现场气氛专家。只要他在,片场就疯狂!用“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形容男神李准基与男神经李准基的无缝对接最贴切不过。拜读过他的影视拍摄花絮就懂:这娃在苦情悲歌英雄血泪中憋坏了,戏外自我调节解放天性,真心玩得不亦乐乎。
因为经常带妆耍宝,戏里戏外反差萌,甚至荣膺“李三岁”这听上去就很抽的号!不管前一秒是高冷书生大人或不羁一枝梅,又或是傲娇毒舌深情使道,还是邪魅狂狷我王光宗……后一秒都能妥妥变槑萌二货——论变脸如翻书,我只服李准基!
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当时山东太穷,为了生存下才去闯关东。在东北随便开荒种地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一转百大量山东人都去闯关东,当时死在途中的人也很多。山东人给东北带来了什么?辽菜其实就是鲁菜传承,当时东北并没有菜系,是山东人发展了鲁菜创立了辽菜发展至今。
关东,即山海关外的东北三省地区。大清入主中原以后,自知本民族(满族)人少力薄,对统治华夏大地信心不足。所以把自己的“龙兴之地”__关东,封禁锁闭,不许关内人迁往关外。以备自己一旦在关内立不住脚,好有一个退身之地,所以,关外或称关东一直保持在原始形态,它的林业矿产资源始终保持处女地状况。
大清国末期,国力江河日下、国运芨芨可危,天灾人祸不断。清政府锁闭关外的能力日渐衰落,临近东北的直隶、热河、山西、山东,不断有受灾失地的农民逃往关外碰运气,而东北肥沃的无主荒地、丰富的林产矿产,轻而易举地吸纳并养肥了这些个人。消息传回关内,大量的灾民跃跃欲试,一发而不可收。其实闯关东的不仅是山东人,直隶、山西、热河,也有大量的无业流民涌入东北地区。为什么山东人闯关东如此显著呢?因为山东地处华东地区,北接直隶(河北),南连江苏,山东又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一旦遭受天灾,整村整乡的灾民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浩浩荡荡涌向关外,不仅声势浩大,而且影响深远。这和直隶、山西,小股漫流有本质的不同。但以闯关东的人数,和持续时间而论,山东人雄冠首位无庸置疑!
大量的山东人入境,不可避免地将山东人的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带到了东北。山东人以直率、豪爽、热情、仗义著称于世。一起逃难来到关东的山东人,本来就是乡里乡亲或是沾亲带故,他们彼此互助,团结对外的风气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大量的新生力量来到东北,一扫关外荒凉、闭塞的面貌。除了大片的荒地被开发成良田,煤矿、金矿、林业、木材等行业蒸蒸日上,商业贸易也相伴相生地发达起来。
说了半天,为什么山东人要闯关东呢?因为山东是地少人多的农业大省,一遇天灾和战乱,省内的城市根本吸纳不了广大的失地农民。手艺人、做工的人可以南下上海。只会种田徒有一身力气的农民只得选择北上,北上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从烟台乘船直达大连,然后沿辽东半岛北上。另一条是陆路,从山东进直隶一路逃荒,有合适的地方就落脚扎营。没有合适的地方就出山海关沿辽西走廊一直朝北……
其实大部分山东人闯关东也不是有具体规划的,闯关东是大目标,一路走来,天津、唐山、秦皇岛,也有不少原本是想去关外的山东人因机缘巧合而落地生根了。
数以万计的山东人给东北黑土地带来了农业、林业、矿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民族大融合,使汉、满、蒙、鄂伦春、朝鲜各族人民像兄弟般,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血泪悲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血泪悲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