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没有地铁的一线城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没有地铁的一线城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内哪些城市有地铁?三线城市有吗?
有的,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内地共有45个城市已经开通和正在修建地铁,包括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部分二线城市,以及个别的三线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沈阳、佛山、重庆、西安、苏州、昆明、杭州、武汉、哈尔滨、郑州、长沙、宁波、无锡、大连、青岛、南昌、福州、东莞、南宁、合肥、石家庄、长春、贵阳、厦门、乌鲁木齐、济南、兰州、常州、徐州、呼和浩特、太原、南通、绍兴、洛阳、镇江(句容)、芜湖、滁州、鄂州(葛店
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一共48个,其中内地有41个,港澳台有7个。中国内地41个分别是北京地铁、上海地铁、深圳地铁、南京地铁、佛山地铁、广州地铁、西安地铁、郑州地铁、武汉地铁、无锡地铁、大连地铁、南昌地铁、杭州地铁、常州地铁、徐州地铁等。
港澳台7个分别是港铁、台北捷运、台中捷运、高雄捷运、桃园捷运、新北捷运、澳门轻轨。
一线城市地铁排行榜?
一,上海,做为直辖区,上海地铁2021年,全年客流量为35.70亿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名。
二,北京,做为祖国首都城市,2021年全年地铁客流量为30.66亿人次。
三,广州市,做为南方重点城市,2021年全年地铁客流量27.90亿人次。
四,深圳,全年地铁客流量21.86亿人次。
五,成都,六,重庆,七,西安,八,武汉,九,杭州市,十,南京,十一,长沙,十二,天津,十三,郑州,十四,苏州。十五,沈阳,十六,南宁,十七,合肥,十八,南昌,十九,宁波,二十,青岛。
第一北京
第二上海
第三广州
第四深圳
第五香港
第六台北,中国正宗的一线城市就这几个吧,其它的收费媒体自己排的什么新一线城市根本就不算,不接受反驳,不愿意看的,不同意观点的请自动划过就行,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个人意见,别喷别喷
什么是一线城市,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感谢邀请。
所谓的几线城市,是房地产业搞的专有名词,为房价服务的,主要参考标准就是房价。
一线和新一线、二线城市的提法是成都的《第一财经》为房地产业服务搞的评比。搞笑的是成都市新一线城市之首,号称新一线第一城。
面对这些无稽之谈,大家看看就行了,被这些东西左右舆论左右大脑不值得。
还有很多人煞有介事的拿出各种材料来证明一线城市的标准,真的是孔乙己。
中国只有GDP排名和国家中心城市排名,还有按行政级别的排名。
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北京、香港、上海、台北、广州、澳门、天津、杭州、南京、深圳、重庆、武汉、成都、西安、沈阳、长沙、苏州、郑州、 青岛、无锡。
1、世界上的城市划分标准根本就没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之分类法。都是一些炒作的人自嗨划定的,所有根本就没有依据和标准;
2、如果从自嗨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既然是一线,就应当符合以下标准:
(1:环境优美,天然资源丰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极佳,无人生病,与天同寿;
(2、居民可支配收入高,同时劳动强度低,不为金钱所羁绊;不为世俗所牵挂;
(3、只之其乐,不知其哀,一线城市的人没有哀愁
一线城市在深圳加入之前,可以简要概括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但深圳加入一线之后,一线的划分标准出现了一点变化,深圳的经济实力的确是内地城市当中的翘楚,人均经济吊打北上广。然而深圳的综合实力莫说和北上广相比,就是比较南京、武汉也不是一个级别。所以一线城市的特点就被重新定义。
虽说深圳综合实力不及几个老牌综合强市,但在国内也是前十的水准,所以综合实力依然很重要。不过首当其冲的还是经济规模,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已经占据GDP总量前四很多年,并且领先身后其他城市较多。当然只有经济规模还不够,人均经济数据也是重要指标,这其中包括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薪资水平。
除此之外,四个一线城市还有三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市区经济型城市,市区经济占比远超县域经济;其二是金融业高度发达;其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高度发达。
根据以上几个特点,我们来看几组数据排名,看看目前几个被认为“一线候选热门城市”是否能够吻合四大一线城市的共同特征。
目前几个热门成都、苏州、杭州都是GDP总量4-10名的成员,尤其重庆市经济总量将在今年和广深两市进入同一个档区,也是所有城市当中最接近一线经济规模的。但我们看最右侧一栏的数据,重庆的人均GDP连深圳的零头都不到,相比京沪也只有其一半左右的水准。而成都的问题也一样,虽然人均比重庆好一点,但在经济大市当中也是垫底水准,而且总量和一线相差甚远,把成都和第15名的宁波加一起才和深圳大体相当。所以显然是不符合一线基本特点的。
其次是苏杭二州,苏州经济总量全国第7,而且人均GDP比北上广都要高,看似距离一线并不遥远。但苏州偏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经济强市,苏州是县域经济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远超市区,而苏州的市区经济水平比南京、杭州这些城市显然要弱势很多,说直观点,就是市区繁荣度与一线相差甚远,另外金融业也是苏州竞争一线的硬伤。
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深圳是一线当中最低的,但也位列全国第八,比无锡、温州、厦门这些高收入城市更胜一筹,北京上海则稳坐冠亚军,苏杭分列全国第三、第四。但是成都直接排在南通、昆明之后,作为新一线城市之首,看似距离一线最近的城市,人均经济数据却成了致命伤。
最后再看一个上边没提到的重要属性,也就是甲级写字楼数量以及空置率。这是反应一座城市商业氛围很重要的指标,写字楼多可以影射一座城市的商业繁华,但这仅能体现于楼群景观,而写字楼空置率才是透视一座城市商业内在实力的主要参数。
一线城市甲级写字楼数量最小的是深圳400万套,空置率最高的也是深圳13.1%,而杭州、苏州、成都三个热门候选一线市当中最多的也只有203万套,只有深圳的一半,而这三市写字楼加一起都不及广州一市。这就是一线和非一线的差距。
这些细节才是体现一线城市实力的主要参数,现在很多人喜欢唯GDP论,而且一律只看GDP总量,连人均都不看,这样界定一线与非一线的差别显然是不真实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非一线城市当中,即便是看似最接近一线的几个城市,与一线实际也有着巨大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
每个人认同的对二、三线城市的定义多半不一样。按照区域功能划定:一线城市:全国的综合中心城市,北上广深。1.5线城市:大区域中心城市,成都、重庆、天津、西安、武汉,等。
二线城市:省域中心城市,一般为各省会,某些省城市等级差明显,一省省会突出其他扁平,那只有省会是二线。某些省等级差不明显,就有若干个二线城市,如山东有济南和青岛。
三线城市:省内的次级中心城市,一般为地级市。四线城市:一般为县级市,相应城乡地域的中心。
个人认为为什么没有一个官方的标准出来,就是因为这几条分界线太难画,这里的难既是技术的困难也是情理的尴尬——就像给幼儿园小朋友发红花,头几名各方面都优秀问题不大,后面的按德智体各有所长,差不太多,红花发完了结果一定有小朋友不满意。绝对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只有从结果需要产生相应的划分,没有一个“价值中立”的划分。例如就房地产投资产生的三线划分,那就以地产开发潜力为依据;就宏观调控上国家分配项目和资源产生的三线划分,那就以相应的标准为依据,成果叫主体功能区规划或者城市群规划;以前将六十年代讲“三线建设”,甚至是以安全形势来做的划分;笔者的标准,也不过是以一个学城市的人帮助自己理解城市系统的构成方式为标准而已。
日本没有地铁吗?
日本的地铁是日本国土下面的一张网,这张网密密麻麻的交织者,将每一个地方都串联起来。人们坐着地铁去到每一个想去的角落,来到地铁站找到想做的车,等上几分钟,有时也不用等,就这样跨越了一段儿曾以为很远的距离
答,作为如果日本的我,可以很肯定告诉大家日本有地铁,一般也是在一线城市,东京,大阪等城市,而且地铁也是分为快车和慢车,和国内地铁差不多,日本地铁比中国地铁多一个放东西的地方,还有女性专用车厢,日本坐地铁不需要安检,有成人票和儿童票,儿童票是半价的,可以办理地铁卡,日本的地铁票是纸质的,日本有高铁!
四线城市有地铁吗?
地铁一般都是特大型和大型城市用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市民正常出行的一种交通方式,其特点是交通量大,出行便捷,准时率高。我国目前地铁大多是建在一线城市,强二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国家发改委规定,城市要建地铁必须具备三个三条件,既城市常住人口要达到300万,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城市财政收入超过300亿,且规定地铁开通初期客流强度不低于每天每公里0.7万次,一般四线城市都很难达到这些条件,也不可能去修建地铁。
可以有,这个要看城市的具体规划。比如五线城市鄂州明年通地铁,题主说的是通地铁,通地铁的话按照现在的政策原则上四线城市不能获得自己名义的地铁,但可以参考鄂州以中心城市延伸线名义上报。鄂州不能获得鄂州地铁,但可以获得武汉地铁。
截至2021年,成都地铁已开通运营的线路共12条,即: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7号线和18号线,线路总里程518.5公里,共启用车站333座,其中换乘车站46座。
截至2021年12月,成都地铁系统共开通12条地铁线路(1-10号线、17、18号线),启用333座车站,线路总里程518.5公里。全年客流12.2亿乘次(2020年)、14.0亿乘次(2019年),最高单日客运量717.37万乘次(2021年4月30日)。
截至2021年9月,成都地铁已连续安全运营超过4000天,累计运送乘客超过70亿乘次,提供了成都公共交通50%以上的分担率,成为成都市民市内交通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没有地铁的一线城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没有地铁的一线城市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