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心平何劳持戒,以及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全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持戒何须吃素对境不动为最尊是慧能大师说的吗
- 2、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 3、六祖: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行直”指的是什么?
- 4、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是什么意思
- 5、戒持劳何平心,辉参用何直行什么意思
- 6、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什么?
持戒何须吃素对境不动为最尊是慧能大师说的吗
不是。原偈是: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竟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如人洗手,左右相须,左能净右,右能净左;此亦如是。有慧则有戒,有戒则有慧;戒能净慧,慧能净戒。(种德,婆罗门名)——《佛说长阿含经》2若人持戒当得见佛。戒为最上庄严。戒为最上妙香。戒为欢喜胜因。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六祖慧能大师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六祖坛经》偈颂(三),全诗如下: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妄想多、杂念多,这个不行,这对修行是最大的障碍,你不放下怎么行?佛教人福慧双修,“慧”是体,“福”是作用。你要度众生,没有福慧,度不了。福是自己修来的。处处方便别人就是修福;如果是障碍别人,那就叫造恶业。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六祖大师教你在家如何修行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这首《无相颂》为在家人修行提供了重要指导。六祖大师强调,心平气和是持戒的体现,行为正直则无需刻意修禅。
六祖在这里结合儒家的道理,来讲我们如何学佛。我们要报恩,首先要报父母恩。怎样报父母恩呢?要「孝」,要「养」。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使他欢喜高兴。养,就是要使父母衣食不乏。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四部《阿含经》等。(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六祖: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行直”指的是什么?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心平,指的是心清净平等慈悲,用的是不动真心,而行为靠心发动,心清净平等慈悲故,行为自然如理如法。这是大菩萨境界,到了这种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法圆融。持戒修禅是小行菩萨修行的过程。
做到心平就是持戒,做到行直即是修禅(定)。心平,就要等视众生。看万物平等,无有优劣高下,去除我执,不分别,勿轻慢。行直,就要心行如一,公平正直,心念行为正直不偏邪。常行平直,则烦恼减,智慧增。是为灭贪嗔痴,修戒定慧。
你好: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修行人能作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是什么意思
1、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深远的哲理,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正直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的内心达到平静的状态,就像清澈的水面,自然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这种内在的平和无需依靠外在的戒律来维持。
2、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心平,指的是心清净平等慈悲,用的是不动真心,而行为靠心发动,心清净平等慈悲故,行为自然如理如法。这是大菩萨境界,到了这种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法圆融。持戒修禅是小行菩萨修行的过程。
4、做到心平就是持戒,做到行直即是修禅(定)。心平,就要等视众生。看万物平等,无有优劣高下,去除我执,不分别,勿轻慢。行直,就要心行如一,公平正直,心念行为正直不偏邪。常行平直,则烦恼减,智慧增。是为灭贪嗔痴,修戒定慧。
5、心平何劳持戒:持戒是戒除贪嗔痴,修正身语意。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何来贪嗔痴?何来杀盗淫?此时无须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所谓禅,即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已经明心见性,了达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面对一切境界都可以即相离相,心如如不动,不被境界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何须参禅。
6、你好: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修行人能作到心平气和面对世事,那么何必去刻意持戒呢?行为正直,心若止水何必去闭门坐禅呢?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是一个知恩之人,就必定孝敬父母,是一个明义之人,就必定会尊老爱幼。
戒持劳何平心,辉参用何直行什么意思
1、心平何劳持戒:持戒是戒除贪嗔痴,修正身语意。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何来贪嗔痴?何来杀盗淫?此时无须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所谓禅,即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已经明心见性,了达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面对一切境界都可以即相离相,心如如不动,不被境界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你何须参禅。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什么?
六祖慧能在圆寂前所说的四句话是:“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即是著名的《临灭偈》。史籍记载:大师圆寂后,门人遵循这些教诲修行,便如同大师仍在之日。反之,若背离这些教诲,即便大师仍在人世,亦难以获得实质上的益处。
六祖慧能圆寂前留下4句偈语:”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当时弟子们并不明白偈语所指,结果后来神奇地一一应验。公元722,即开元10年,新罗(当时朝鲜半岛的小国之一)僧人金大悲想盗取六祖慧能肉身佛的头回去供奉,重金雇佣一个叫张净满的人出手盗取。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即《临灭偈》)。古籍描写: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六祖慧能临死四句话是: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学佛要明白,持戒是为了什么?很多人学佛,都是在舍本求末,学佛要先明白,修禅持戒的目的,修禅修的是行直,持戒持的是心平,持戒与修禅是让我们达到心平,行直的工具,很多人学佛,恰恰把工具成了目的,为了持戒而持戒,为了修禅而修禅。
六祖慧能,作为禅宗的祖师,其临终遗言充满了深邃的禅意。第一句话”兀兀不修善”,可以理解为在禅修的过程中,不去刻意地行善,而是保持一种自然无为的态度,不造作,不刻意。第二句话”腾腾不造恶”,这里的”腾腾”有着从容不迫的意味。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槃经,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是宝藏啊!如果要是能真正锲入这个境界,就不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自性是永无生灭的,是无量寿啊。
心平何劳持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参禅全文、心平何劳持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