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出轨求子无果杀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出轨求子无果杀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险些让嘉靖皇帝送命的壬寅宫变到底发生了什么?
明嘉靖二十一年(1524)十月十九日,宫内王嫔、曹妃在东稍间点灯时分,商量说:“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手里!”宫女杨金英、杨翠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在旁听说,深表赞同。是时杨玉香就往东稍间去,将细料仪仗花绳解下,总搓成一条。
二十一日晚,曹妃宫。至二十二日卯时分,杨玉香将绳递与苏川药,苏川药又递与杨金花拴套儿,一齐下手。杨翠英说:“掐着脖子,不要放松!”邢翠莲将黄绫抹希递与姚叔皋,蒙在面上。邢翠莲按着胸前,王槐香按着身上,苏川药拿着左手,关梅秀拿着右手,刘妙莲、陈菊花按着双腿,姚叔皋、关梅香扯绳套儿。张金莲见事不好,去请娘娘(方皇后)来。姚叔皋打了娘娘一拳。王秀兰打发陈菊花吹灯。总牌陈芙蓉说:“张金莲叫陈芙蓉点着灯。徐秋华、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把灯打灭了。芙蓉就跑出叫管事牌子来各犯拿了。由于这十几名宫女一时惊乱,绳子结成死扣,无法勒紧,明世宗朱厚熜一度被勒气绝,后又复苏。结果曹妃同王嫔并官女等一起被凌迟处死。”这便是明代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嘉靖宫变。
这个事件看上去一目了然,似乎没有什么疑问。但是,有人认为,这里边也尽有蓄意捏造、诬陷不实之处,主要是方皇后妒忌曹妃得宠,乘机将其打成主谋之一。关于此案的处理,由于明世宗此时身受重创,乃方皇后一手包办。《古今图书集及·宫闱典》中记载:
“(曹)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帝遂衔方后。二十六年十一月乙未,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
方皇后妒忌曹妃,乘势处死,世宗因此衔恨,以致宫中失火而见死不救方后,足见世宗对曹妃宠爱之深。黄景昉《国史唯疑》记载,由于曹妃冤死,明世宗帝感到宫中在闹鬼,曾问徐阶: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大变,内有枉者为厉。”
徐阶回答说:
“彼生而贵近,殁受枉,能无为厉!”这个厉鬼即指端妃曹氏。
令人不禁要问的是,究竟为了什么事情,逼得十几个身处深宫、体弱少力的青年女子,敢于冒着死罪,齐心下手要把皇上勒死呢?口供中曾有“强如死在手里”的话,就使我们推想到,必然是有某种要将她们置于死境的措施,被她们发觉了,反正怎样也是死,莫若先下手。据这种情况来揣度,很可能和明世宗朱厚忽炮炼丹药不无关系。
嘉靖是个迷信神仙、求长生不死的人。嘉靖十九年他宠用方士段朝用炮制成长生不老丹药,太仆寺卿杨最因“谏丹药,予杖死。”(《明史·世宗本纪》)因此,察其情由,官变之事必肇端于为炼丹药而摧残少女的健康,甚至生命。杨金英等目睹先前牺牲者的惨状,恨之彻骨,明知事情成与不成,自己定遭凌迟处死,她们却全无畏惧,下定决心,要和这个万恶刽子手朱厚忽展开同归于尽的拼死搏斗。
嘉靖经受这次沉重打击后,并无丝亳忏悔之意,相反更变本加厉。
前后比观,可以清楚,他们是在干牺牲人命的罪恶勾当。其所以没有再发生暗杀事件,一是加强了防范;二是这些女子年龄稚小,不能起来反抗。这应当就是宫变的内幕实情。
关于嘉靖皇帝送命的壬寅宫变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在史书上有几种说法,并且都疑问重重,至今是一桩疑案,根据史料的记载,我归纳一下,大约是这样的: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晚(1542年11月26日),嘉靖与端妃在乾清宫就寝,乾清宫可容纳上千名宫女,确只住皇帝与妃子及几个贴身宫女,历代皇帝都怕睡觉时有人谋杀于他,所以寝室有几间,设计诡密,今晚睡那里,外面的人都不知道,随百无一疏,但也有人知道,皇帝一般都过着饭来張口,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贴身侍候他的宫女还是知道他的行踪,嘉靖皇帝与他最宠爱的端妃临幸后,就呼呼大睡了,端妃怕影响皇帝的休息,找了另外一间寝房而睡,半夜时分,嘉靖皇帝睡得正酣,一根绳子套上他的脖子,四肢动弹不得,被人压着,身子也有人压着,绳子在拿紧,可是再怎么用力就是拿不紧,嘉靖在不断地挣扎,事后才知,一个宫女慌乱中把绳子打了个死结,难怪拿不紧,嘉靖捡了条活命,其中有个宫女太蠢,既然相信神灵保佑他,神灵附体,吓得要死,偷偷跑出去告密方皇后,大事不妙了,方皇后那里还敢睡觉招呼众宫女来救驾,(那时皇后不能招集大臣来宫),在慌乱中,方皇后也挨了一拳。事后才知是端妃的贴身宫女楊金英,蓄谋已久,联络宫女共16人作案,涉及此案的人无一逃生,端妃也被凌迟处死,方皇后的父亲受到朝庭加封,由伯升为侯。壬寅宫变成为了历代皇朝第一案,从史料看,记栽的疑点太多,俱说楊金花犯了一次错,嘉靖要处死她,被最宠幸的端妃救下,才怀恨在心,但其它15名宫女又如何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的事呢?端妃为主谋有可能吗?皇帝这般喜爱如他,此事后嘉靖皇帝冷落了方皇后,后宫一次大火,嘉靖皇帝不准救火,方皇后烧得奄奄一息,最后殒命。
据史料记载,嘉靖皇帝他本为藩王,他的上辈迷信道教,把道教思想传承给他,以至后来修仙悟道,宠道废佛,痴迷于道教,不理朝政,朝庭选拨人才,全由信道教的大臣把持,会写道教青词的人才,受到追奉,有个夏言因为写青词出众,提拨为内阁首辅,具说严嵩也是凭青词写得好,由礼部尚书提拔为武英殿大学士,掌握了军机大权。嘉靖招致杀身之祸,也有可能在修道时虐待了很多宫女,遭到了她们的怨恨。反正壬寅宫变至今为悬案。前天发的《南宋的灭亡为什么不值得同情呢?》一文,写了个初稿,由于网络问题,沒有修改,就发上去了,写错了两处,遭到一群喷子狂喷,人到一定时候记心也差了,希望大家原谅,我写写也是为了打发一下时间,別无他求,谢悟空友邀请!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晚,嘉靖皇帝在曹端妃寝宫过夜。夜深人静时,几个宫女悄悄潜入了寝宫,感觉嘉靖皇帝确已熟睡后,一场史上罕见的宫女合力刺杀皇帝的惊天大案随即发生,这就是壬寅宫变。
直接动手的小宫女就有小十人之多,而且有名有姓。
首先靠近嘉靖的是姚淑翠和刑翠莲,这俩小宫女用一块黄绫抹布蒙住了嘉靖的脸,之后两人立刻展开分工协作,姚淑翠掐住了嘉靖的脖子,刑翠莲则死死按住了嘉靖胸口。
从睡梦中惊醒的嘉靖刚要挣扎反抗,但为时已晚,其他几个宫女已加入了进来。关梅香和苏川药按住了嘉靖的两只胳膊,刘妙莲和陈菊花抱住了嘉靖的两条腿。六人将嘉靖勉强控制住后,杨金英将一条事先准备好的绳索套在了嘉靖的脖子上。
可以想像,这时候只要几个宫女玩命狠拉索命绳索,身体早被掏空的嘉靖分分钟就得去见阎王。可就在这个时候,让宫女们崩溃的事情发生了,事前准备的绳索居然打成了死结,根本拉不动。
拉不动就意味着勒不死。
直接上手掐,更不可能,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几个小宫女的手上根本没有要人命的力气。
不说对小宫女,就是对壮汉,杀一个人老杀不死,心理也会在这种局面下垮掉。面对因惊吓过度已昏厥,但就是不死的皇帝老儿,小宫女的心理很快崩盘了,其中有个叫张金莲的直接跑了出去,跑哪里去了呢?
找皇后去了。
死扣、蒙脸、套绳、勒脖子、吓得直接去承认错误——这些细节说明,这些宫女都是小姑娘,压根经不起这样的事。
最终,16名宫女以及宁嫔、端妃均被处死。
在紫禁城内,皇帝居然差点被宫女勒死,这是丑闻,更涉宫闱隐私,因此这壬寅宫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到底谁是幕后主谋?一直显得迷雾重重。
追问一个问题其实很重要,究竟什么样的诱因,或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将十几个小宫女拧成这样的一股绳,去杀皇帝。
从人性的角度讲,让十几个小宫女整齐划一地去干这掉脑袋的事,受人驱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能同时除掉十几个宫女的心理杂质。同样的,如果这事有主谋的话,这主谋也不会傻到用十几个小宫女去行刺,太人多眼杂了,太容易败露了。
所以说宁嫔生了儿子没封妃,怨恨报复嘉靖一说显得很牵强。
至于说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一样显得很牵强,反嘉靖政治势力先勾结宫中嫔妃,宫中嫔妃再给小宫女们洗脑,这样的操作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什么样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
很简单,一定是嘉靖引起了公愤。
嘉靖在位时的作为在此咱们不谈,但其人的喜怒无常、荒淫无度是怎么也掩盖不了的。
先说喜怒无常。
据史料记载,嘉靖性格残暴,喜怒极无常。孝洁陈皇后仅仅因为惹他不高兴,他便一脚踢过去直接导致陈皇后流产血崩而死。
待皇后尚且如此,对小宫女就可想而知了。在嘉靖朝,曾有一次打死两百多宫女的记录,说是恐怖毫不为过。
再说荒淫无度。
为求长生不老,嘉靖迷信用处女经血炼制的“红铅”丹药。为此,嘉靖曾大量征召十三四岁的处女入宫。为保持处女经血洁净,这些十三四岁的宫女每日只能服食桑叶,喝新鲜露水。为了能取到大量的经血原料,这些宫女还得被迫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这些药物轻则极大损伤宫女身心,重则直接导致血崩丧命。
而为了防止炼制“红铅”的秘密被泄露出去,被取过经血的宫女很多都被杀掉灭口了。
备受摧残加万分恐惧,这样的绝望愤怒足能将小宫女们拧成一股绳,进而铤而走险。
小宫女们留在历史中的那句话,虽不是最终答案,但其实就是——“咱们下手了吧,强如死在他手里。”
壬寅宫变,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是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嘉靖帝迷信方士,崇尚道教,不但将道教作为精神支柱,而且还作为治国的依据。 为求长命,苦炼不老神丹,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采补她们的处女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她们经期时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点露水。嘉靖帝多疑暴戾喜怒无常,鞭打宫女是家常便饭。宫女们终于忍无可忍,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动了“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而后又因打了死结,杀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壬寅宫变是发生在壬寅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年间,是由当时的宫内宫内组织起来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历史事件。因此被称作为壬寅宫变。那么身为宫中最为普通宫女为何要意图弑杀嘉靖皇帝呢。
据史料记载嘉靖帝在当时信奉仙术为求自己长生不老,永久性的做皇帝。就在宫里的花园中花树叶上,每天早上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水,嘉靖皇帝听闻,饮用露水对身体益处之大,并有延年宜寿之说。所以在当时嘉靖帝很多为采集甘露饮用的宫女中,因日夜劳累,晚上要去采集露水,白天也得不到休息,导致多数宫女病倒。其中据有代表性的一名宫女杨金英,由她组织了十几名宫女,不堪忍受这样的劳累,就乘着嘉靖帝在宫中熟睡的时候,用绫布拴嘉靖帝的脖子上,然后,几个宫女各拉一头,用力拉扯,嘉靖帝拼命挣扎,她问怎么拉扯就是勒不死嘉靖皇帝。其中就有几个宫女开始着急了,她们就拔下自己头上的发簪朝着皇帝身上刺上去。之后在皇后的辛好赶到,才避免了嘉靖皇帝差点为此丢掉性命。
历史上的济公是个怎样的人?
我们现在熟知的济公和尚,大多来自影视剧,穿个破袈裟,拿把破扇子,行为疯癫,爱喝酒吃肉,专门打击坏人帮助好人,一个深入人心的救苦救难活佛形象,而历史上的济公也确有其人,但和影视剧里的有很大出入。
图为济公出生地,李府。
济公(1148-1209年),浙江天台县永宁村人,出家前名叫李修缘,出家后法号道济,因为深受百姓爱戴,后世称为“济公”。济公的祖上李崇矩是跟着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后来做了枢密使,李崇矩的孙子李遵勖娶了宋太宗的万寿公主,是驸马都尉,李遵勖的第4代李茂春就是济公的父亲。
天台县的济公故居内的画像。
当年金人南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迁,跟着逃往南方的还有这些皇亲国戚,李茂春就带着家眷逃到浙江天台县永宁村,修建的三进九明堂李府,至今依然在,占地16亩,富丽堂皇,所以济公是有着皇亲国戚背景的豪门大户。
济公墓塔位于今天的虎跑公园内,墓志铭由净慈寺的居简和尚所写,但上个世纪被毁。
济公他们家世代都信佛,当时天下大乱,青年时代的济公看到了世道的混乱,在17岁准备给他成家时,逃婚跑到附近的国清寺出家当了和尚,他的父亲是个大善人,经常救济百姓,所以后来的济公也经常扶危济困,深受百姓的爱戴,曾先后修行于灵隐寺、净慈寺,因喜欢云游四方,常常出行归来时劳形疲惫,形象有些破烂,所以得到了个另类的佛门形象,而正史里面找不到济公举止疯癫,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记载,容貌也没有只字片语。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相信这首歌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上世纪80年代由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大受欢迎,很多人都是通过电视剧而认识到这位疯疯癫癫又不失智慧与善良的老和尚济公身上的那种洒脱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据《灵隐寺志》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浙江台州人,他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居住在天台山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十,仍膝下无子,虔诚拜佛终得此子,这也许是与家族好施行善有关。
在济公出生的那一天,恰巧国清寺降龙罗汉神像无辜崩塌,这异象被住持慧远法师看在眼里,遂给他赐俗名字修缘,从此与佛门结缘。
李修缘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深受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18岁时来到灵隐寺,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法名道济。
慧远法师此时是灵隐寺的住持,所谓名师出高徒,道济在师傅的教诲下打下了很深的佛学根底,他天性好动,不喜念经,难耐打坐,还经常和那些孩童厮混在一起,他性格放荡不羁,常不遵守寺门戒规,甚至蘸大蒜吃狗肉,有人告到瞎堂慧远法师那里,禅师则说“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历史上的济公从不受佛法诫规约束,喝酒吃肉,形象与乞丐没什么两样,戴着一顶破帽,拿着一把破扇,还有一壶酒相伴,表面疯疯癫癫,内心充满大智慧,常常成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他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被尊为“济公”。
济公虽然行为举止似痴若狂,但他却是一个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高僧, 他学问渊博,行善积德,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组,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许多诗作。
济公一生济世救人,神通广大,才华横溢,乐善好施,他懂医术,为老百姓治愈了不少的疑难杂症,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行善,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老百姓尊他为“活佛”。
慧远禅师圆寂后,济公失去了庇护人,他于1201年来到了净慈寺,宋嘉定二年五月十六日,济公于虎跑寺辞世,享年61岁。
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所到之处都留下过关于他的故事,除暴安良的形象早已在中深入人心了。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朝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
济公这个人即使是在历史上存在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必然有小说加工的成分。
济公,这是民间的说法,他的法号,叫做道济,一些看不惯济公行为的人,叫他济颠。
他是南宋时期的一名得道高僧,俗名叫做李修缘,他的父亲,曾经官居节度使,退休后生活在杭州。
▲:得道高僧虚云禅师
李家中年得子,爱如珍宝,李修缘自幼聪明过人,本来家里人是想要李修缘考一个功名,当个官,好光宗耀祖,但李修缘对诸子百家,科举的那些学问书籍,一点兴趣也没有,只是对佛法感兴趣。
父母去世后,李修缘就开始去国清寺出家,成了一个和尚。
济公的传说,在民间太多了,光是济公传这本书,写的人就很多,说的人更多,比较著名的就是郭小亭版的济公传,这些传说或者民间小说,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刺贪讽恶,扶危济困,有的是神魔斗法。
而电影电视形象中,游本昌老师的形象,就偏重于刺贪讽恶,扶危济困,而陈浩民的济公形象,就偏重于神魔斗法。
如果从历史上的济公看,神魔斗法,济公是不会的,甚至连变魔术变戏法也是不会的。
但这个人,博学多才,诗文都很棒,的确心存正义和仁爱之心,而且敢于为民做主,敢于扶危济困,他有极高明的医术,他为老百姓看病,十分热心,并且非常用心,他通过高明的医术,救助了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很爱戴他,尊称他为活佛,于是济公的名字就流传了下来。
至于说为民请命这样的事情,济公也非常注重,这和那些只顾拿着老百姓香火钱的假和尚不一样,济公的仁爱之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但济公所能做的,只是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但最终的决定权,依然是在官员手里。因为南宋期间,佛教十分盛行,各级官员,无论是清廉也好,贪婪也罢,对于佛教以及和尚都是相当客气的。
他们很愿意给一些高僧一些面子,来让自己在积累一些功德。
因此,对于官员来说,给济公一个顺水人情,这并没有什么不可以,何况,济公提出的一些要求,都是合理的,也是能够体现民意的。
而在老百姓看来,济公是一个敢为民请命的好和尚,这样的好和尚,一定会让老百姓爱戴。 在影视以及传说中,济公是一个诙谐幽默,邋里邋遢的和尚,他喝酒吃肉,不守清规戒律,活像一个乞丐。
历史上的济公,也的确如此,虽然艺术创作中难免夸张了一些,但济公的邋遢,诙谐,以及喝酒吃肉,却是真的。
至于说,济公为什么要如此做派,现在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答复,只能解释为,济公的修佛理念,和人们所理解的修佛理念不同。
济公是一个得道高僧,在济公传中,有一句是,叫做唯我修心不修口。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济公会变得这么与众不同。
如果再结合慧能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可以理解,济公的境界,已经超出自我的范畴,他并不在意皮囊和清规戒律,只是在内心深处,守一方净土。
因此,济公喝酒吃肉,放浪形骸,疯疯癫癫,但他普渡众生的佛心却始终没变。
佛,只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看似是高高在上的东西,实际上是源自于老百姓心中。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有人们心甘情愿的信仰,这样的信仰,才会有力量。如果空有一些威严,人们只是惧怕,信仰无从说起。
要让人们真正的认同,并且心甘情愿的信奉佛,那么,就必须把姿态放得比普通老百姓更低,只有这样,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做事,让老百姓真心体会到佛的普渡众生,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从释迦牟尼割肉喂鹰,到济公放浪形骸,这些人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信仰,怎么能让人们真心的信佛。他们只是人们身边的一员,用自己行动,让人们感受到佛性。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嘲笑这些信仰,为什么不像是以前那般的虔诚,因为,现在修口的人太多,修心的人太少,高高在上的人太多,深入民间的人太少,想要收取香火钱的人太多,割肉来普渡众生的人太少。
我明白了,为什么济公可以让所有人敬若神灵,直到今天,他的故事都在流传,因为济公明白,能让老百姓真心认可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其他的,都是浮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出轨求子无果杀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出轨求子无果杀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