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闻一多纪念馆,以及闻一多纪念馆参观游记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闻一多纪念馆建筑特点
纪念馆占地面积124亩,建筑风格独特,主体部分是一个典雅的庭院式仿古建筑群。三栋平房和一栋二层楼通过回廊巧妙地连为一体,屋面采用青筒瓦覆盖的凹盖大屋顶,营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围。廊顶设计精致,两侧镶有红釉瓷面砖的水泥平台,显得庄重而美观。
闻一多纪念馆占地15亩,建筑面积195m,主体工程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群。三栋平房和一栋二层楼被回廊连成一体,屋面为青筒瓦盖的凹盖的凹面大屋顶,廊顶是两旁镶红釉瓷面砖的水泥平台,其一段回廊凌架于一泓清澈见底的水池上,其池为闻一多故居前的“望天湖”之缩影,七个莲步、三眼喷泉点缀其间。
在过去的年份里,纪念馆吸引了超过2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教育价值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今,闻一多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交流和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参观闻一多纪念馆时,你可以沉浸于《闻一多生平事迹图片展》的展览中,这个展览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示了这位杰出人物的一生。展览分为铜像、序厅和三个展示厅,整体布局以“千古文章未尽才”为主题,精心策划了六章内容,逐一揭示闻一多的非凡历程。
闻一多纪念馆大门上的对联是什么?
1、闻一多纪念馆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心为国化红烛;多难兴邦勉后人。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城。纪念馆占地15亩,建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仿古庭院建筑,古典园林环境。展览内容为铜像、序厅、《闻一多生平事迹简史》展、碑廊及其它景点。
2、这应该是凤栖山麓闻一多纪念馆的一副对联。《红烛》、《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白毫:这里指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眉中有一粒淡痣。东汉时,佛教传入本土,佛像眉中的“点丹”即称“白毫”。
3、上联——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下联——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此为周恩来、邓颖超挽李公朴、闻一多联 [说明]李公朴 爱国民主人士。江苏武进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从事新闻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救亡和和文化教育工作。
4、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四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5、我辈犹生 变悲哀为力量 公等不死 继传统有人民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6、闻一多 《女神之地方色彩》:从 唐 朝起,我们的诗发育到成年时期了,以后便似乎不大肯长了。 一年到头。丁玲 《母亲》一:老爷么,成年在外面陪朋友玩耍,抽烟,吃酒。 林海音 《城南旧事·驴打滚儿》: 宋妈 成年跟我们念叨的 小栓子 和 丫头子 ,这一下都没有了。大吉:大吉利。
闻一多纪念馆珍贵藏品
1、手杖,作为一件实用的艺术品,也静静地陈列在馆内。1938年至1946年,这根手杖陪伴闻一多度过许多艰难时刻,它承载着他的坚韧与毅力,见证了他在动荡岁月中的学者风范。最后,一件珍贵的文献作品是《山海经笺疏》。
2、刻刀:1944~1946年闻一多挂牌治印时使用过的刻刀。校徽:1937年闻一多在临时大学任教时佩带的校徽。手杖:1938~1946年闻一多使用的手杖。《山海经笺疏》:20世纪40年代闻一多写了眉批的《山海经笺疏》。
3、提出了“博物馆集群”的新思路:政府主导闻一多纪念馆、昆明抗战文化名人纪念馆、梁思成林徽因纪念馆等重要馆设的建设,配合社会力量,即“公助民办”的特色博物馆,利用文物保护利用推进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并已开始实施。
4、这些书都是《管子》的不同版本,虽然有20多部,只有一部明版朱墨套印本还算稀见,其他的线装书基本上都是清刻本,根本不入韦力的法眼。最后一本民国排印本倒是吸引了韦力,因为上面有郭沫若和闻一多密密麻麻的批校,集两位大家批校于一书,实属罕见。
5、进入园区,清幽宽敞的环境与整洁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能在此安息的人,生前都是各领域的重要人物,如郑振铎,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者,不幸在1958年因飞机失事牺牲,其遗愿是将珍贵藏品捐赠国家,为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闻一多纪念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闻一多纪念馆参观游记、闻一多纪念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