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萌说宋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萌说宋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代以后,中国为什么再没出现过地方割据?
宋朝是个积弱的王朝,从建立之初就面对强敌环伺的局面,可以说在两宋三百多年历史中,这种局面就没有改变过。但是宋朝君臣却能一致对外,虽然有无奈的缴纳岁币之举,丢失土地的差点亡国的危险,但是一直没有出现地方割据现象。
从中唐开始藩镇割据就没有断过,有实力的节度使俨然就是土皇帝,自己死了可以让儿子接任,皇帝也只能补发一纸任命书。五代十国也都是割据势力建立的,当皇帝每几年就被割据的武臣推翻,建立新王朝,宋朝的建立者也是得益于此才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也正因为如此,赵宋的建立者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夺了武臣们的兵权。然后文臣治国,武将的地位变得很低,而且还武将经常性的调动,在一个地方担任职务没有多长时间就调动,不会产生尾大不调的局面。地方文职高于武职,文人可以调兵打仗,因此宋朝出了很多文臣打仗很厉害的主儿,比如我们说的“一范一韩人物”,就是指的范仲淹、韩琦,两人都是文臣,却指挥西北对西夏的战争取得胜利。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制度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悬剑,处理的好的话太平无事,国家可以安定发展;处理的不好就会引起战争,威胁到统治者了,所以历代莫不重视地方割据问题。
自秦以来,地方割据的情况开始出现,赵佗以南海郡守为基础割据岭南,建立起南越国;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封国势力不断坐大,以致酿成了七国之乱,往后的西晋、隋莫不如此。唐朝时设立了节度使,开始时只有军事方面的权力,还定期进行调换,节度使无法坐大,然而随着增加了财政方面的权力后,节度使开始膨胀了,拥有了财政收入,不必靠朝廷拨款,因此对于朝廷的依赖进一步减小,最要命是朝廷还给他们管理地方的行政权,这样一来,节度使统辖之地俨然汉晋之封国了。不仅如此,唐王朝不仅没有进一步对节度使权力变大有任何危机感,既然还进一步扩大节度使统辖范围,出现几镇节度使的情况,原本这有利于节度使镇守边疆,这没什么,但是他们任期太长了,原本几年就轮换调任的也不做了,这样下来,节度使就慢慢成了世袭,朝廷还睁只眼闭只眼,从而酿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对方作战依然强大,但是对于朝廷就不忠心,老是对抗朝廷,另一方面也想扩大地盘,需要朝廷的赐予以便名正言顺。
五代十国的局面出现,归功于藩镇割据,因此,北宋建立后,开始收拾藩镇割据了,宋太祖首先将朝廷的大将的兵权收回,采取温和的方式,就是历史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然后开始了对付地方的节度使了,前面说到,既然藩镇割据的情况是由于集权造成的,那么就采取分权的措施将权力收回中央,削弱节度使权力。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付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一、削实权。就是将其权力削弱分化,地方节度使不再是武将担任,改任文官,还设置了通判对其进行监督,行政权被收回。
二、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其财政收入留下一部分维持地方行政需要外,其余全部运送京师,节度使没有了钱,就不能招兵买马为所欲为了,养兵没了钱做兵响,兵源就对切断,财政大权也被收回。
三、收精兵,设禁军。将地方的精兵强将收回中央,卫戍京师,地方的军事能力大为削弱,只留下老弱病残,节度使兵权也被收回。
通过这几个措施,地方割据的情况再也无法抗衡中央了,然而由于矫枉过正,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对外作战的军事能力远比唐朝逊色。因此,自宋代以后,再也没有武将造就地方割据出现,当然比如元末的农民起义建立的几个政权,这个历朝历代或多或少有的造反,清朝的三藩之乱更是特殊,除了这两个,你会发现地方割据的情况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地方割据的造成,往往是地方权力扩大,集军权、行政权、财政权于一身,这就容易形成割据,抗衡中央,将这几个权力分化,进一步监督,地方就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央搞对抗了。
宋朝是个十分独特的朝代,在将疆域上他是中原王朝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连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人物都没能出现。但是宋朝的治理水平确是当时全世界最高,GDP也是当时世界最高的,把整个欧洲算进来都比不上宋朝。在军事上,宋朝在面对辽国这一巨无霸时,基本保持了胜败有凭,在黄河岸边打出了百年和平。在文化上更是璀璨炫目。
但是宋朝之前的时代也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有诗云: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就一个字“乱”。朝代更迭的最大原因,通常是得胜回朝的大将军,以及大权臣直接夺了庸弱皇帝的江山。五代以来的几个朝代多次出现这种局面。在之前的,隋朝、南北朝、魏晋时期,权臣窃国这种事情也是多到不可计数。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这种情况几乎是完全绝迹。再也没有哪个权臣能够在政权内部完成朝代更替。分析起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强干弱枝。中央统属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宋太祖和赵普系统设计了如何充分的削减地方的权力,来保障中央的权威。例如在地方以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权,军权全部收归中央。你们不是爱闹吗?唐朝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是吧?我把钱和枪杆子都收回来了,你们还怎么闹腾?而在之后的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制度也成为主流,地方上不断扩充更多行政机构,让机构之间相互重叠,借以制衡。宋代之后,只要国家平稳维持,不可能出现所谓的一方诸侯,更没有什么藩镇割据,节度使这种称谓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宋朝的皇帝们用了更聪明的一种办法,既然宰相也要权力,那就一群宰相吧: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及三司使,都部分行使宰相职能。你人那么多就会有斗争,有斗争自然有制衡,互相攻击还想威胁皇帝的位子,不可能。 到了明清两代则更为夸张,朱元璋精力旺盛,非常勤奋,干脆废除宰相的位置,中央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世皇帝没有老朱的精力,就设计了大秘书班子机构——内阁。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之外更是在宫里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军机大臣实际上也只是“跪受笔录”的办事人员,明清两代的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皇权如此至高无上,而臣下的权利则是相互之间互相制衡,层层叠叠,如何再有大权集与一身的现象存在?
以前的朝代都是军政合一,地方官员是军政一把手,而且还世袭。宋朝以后崇文抑武,军政分开,直到清朝后期为了打击太平天国,发展地方团练,曾国藩等成为地方实力派,国家已经不能完全掌控地方,出现刺马案,国家力量减弱,才又出现了军阀。
中国历史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唐宋变革论,这个论点能很好的解释为何宋代以后很少地方割据。
当然这个观点内容很宏大,不展开说。
简单的说,没有割据,有这么几点原因。
其一,豪强势力消亡了。
地方出现割据,不论是春秋战国列国纷争,还是秦末汉初诸侯分治,以及汉末三国对峙,五胡乱华,南北朝,隋末唐初农割据,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割据等等,背后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有豪强势力作乱。他们具备召纳人众,进行封闭式生产,以及编练武装力量的能力。所以当社会出现动乱时,豪强势力便能趁机起事。但经过唐朝的持续打压,豪强势力逐渐消亡。又经宋朝大力推广科举,旧式豪强垄断文化的现象基本绝迹,豪强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这对巩固国家政权是一个很好的因素。
其二,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更加深入了。
秦汉时期,国家的州郡县非常大。例如山东省的青州,在秦汉时是一个横跨几乎全省的大州,一个大州(郡)的官员很少,他们控制县都很吃力。所以国家很多权力都下放了,郡县以下的官吏都是地方上自己任命。这很容易形成地方封闭性的割据。所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某地的刺史、太守,说造反就造反了。宋朝以后,国家对县级单位的控制大大增加了。大的州郡基本都被分割了,像古青州,到了宋朝以后就沦落为地市级的单位了,官员越来越多,官员的任命权也都交由中央,地方很难上下其手。当然官员增多有他自身的弊端,但这对国家增强控制力无疑是件好事。
其三,生产力发展的越来越均衡了。
古代某地割据,都是占据所谓的形胜之地、膏腴之地,比如四川为什么能经常被割据者占领,就是因为四川既有山川之险,也有相对优良的生产条件。这使得四川能对周边比如汉中、陇西、荆湘、云贵形成一定的地理隔绝,割据势力易于生存。
但这都是古代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宋朝以后,农业生产、水陆交通以及地域文化交流都大大增强,四川对其他地域单元并没有太明显的生产优势。大家彼此钱粮都差不多,兵员都差不多,你在四川割据,朝廷不需要动用太多的兵力,只需要在邻近省份征调兵力,就可以将你消灭。明初明玉珍就在四川割据,下场大家也看到了,朱元璋并没有费什么劲,就把四川打下来了,重庆一破,明氏就完蛋。
包括后来的吴三桂叛乱,也没有形成多大的气候,其实就是各省之间的力量构成越来越均衡了,让野心家们无从下手。
宋朝拥有优秀的科技和文化,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萌芽?
长话短说吧。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有周期的,当时是封建社会经济高峰期。其次,科技、生产力、市场流量、货币、信息等条件不成熟。再次,竞争环境末购成竞争市场。还有皇帝家天下。所答不细。意思意思。读者。
一个社会是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当经济基础发生转变时,上层建筑也会跟着转变。但是,上层建筑是由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两部分所构成的,它们并不是与经济基础一一对应、嵌合的。比如孟子就在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提出了“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思想。这是很先进的主张,即使今日仍觉可贵,仍然可以作为各个执政者的镜鑑。可是,孟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封建邦国时代,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小农经济的混合。所以,孟子先进的民本思想也不能成为推动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化的直接动能。
同样的,宋代兴起的“程朱理学”,鼓吹“效法祖宗”、“独尊儒术”、“存天理,灭人欲”,与资本主义壮大发展所要求的个性解放、利益至上的理念,是格格不如的。宋代工商、科技的兴盛,承继于隋唐以来中国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可是,“王权至上”、“以农为本”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官本位”、“中央集权”、“官府统制经济”的权力模式,使民间的发展冲动得不到鼓励。并且,“程朱理学”的思维模式,不是鼓励突破和创新,而是压制人心的逢勃向上。这就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而不发,存而不长!这好比是低温下的植物,虽然保持生命状态,但是不会茁壮生长。因此,当我们观察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因素依然处于萌芽状态,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总之,古老中国的长期停滞不前,有着内在的深层原因。这种情况在当下中国的部分地区依然是存在的。在机遇、体制、政策、资源都相似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明显落后于时代进程,需要从理念、作风、政府能力上找找原因。比如,东北地区的塌陷,就很值得反思。同样,印度具有一些发展优势和潜能,可是这个国家的种性制度、世俗生活受宗教观念的过度影响,也使其困难重重,似乎依然是戴着镣铐在跳舞!3.4.2019,己亥🐷年正月二十八)
很多讨论都是从科技、文化方面讨论的,既然是资本主义,说明资本很重要,资本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财产私有。如果国王,贵族很轻松就能搞定人民,是没有资本问题的。像英国等国家国王想加税都很困难,只能用借款方法解决财务问题,英国殖民世界的时候,英国为钱是想尽了办法,很多金融方法现在还在用。再看明朝,朱元璋搞定沈万三就有钱了。
我说不清,大概是这个意思:因为垄断不起来。儒道、王道治国,家天下,皇帝是君父,官是父母官,总会有官为民做主:贪官势力想垄断,发展到民不聊生的时候,皇帝和清官会把贪官拿下,因为不然会造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代有这个传统和特色
宋朝经济的繁荣,这是没有太大疑问的,一个《清明上河图》就能很好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
宋朝经济的繁荣,这是没有什么正义的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
一,我们通过宋朝人的诗词对话,简单看一下宋朝人的生活
第一个是一首宋词
清晨早起,小阁遥山翠。颒面整冠巾,问寝罢、安排菽水。随家丰俭,不羡五侯鲭,软煮肉,熟炊粳,适意为甘旨。中庭散步,一盏云涛细。迤逦竹洲中,坐息与、行歌随意。逡巡酒熟,呼唤社中人,花下石,水边亭,醉便颓然睡。 ——宋·吴儆《蓦山溪·清晨早起》
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早上起来,洗脸,煮肉,散步,喝酒聊天,睡觉。这就是宋代读书人的小资生活,我们再来看一下宋代底层公务员的生活。
第二个是一段对话
《乙编卷五.俭约》上记载了一小段对话。南宋绍兴七年,仇悆(余)任明州太守,某日与其下属小官闲聊,仇问:“公家日用多少?”此小官回答:“十口之家,日用一贯(1000文钱)”仇惊曰:“何用许多钱?”此小官回答:“早具少肉,晚菜羹”仇说:“某为太守,具常不敢食肉,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在翻译一下太守问:你家一天用多少钱?小官说:十口人,一天用1000文钱。太守说:怎么这么多?小官说,早上吃肉,晚上吃素。太守说:(我是太守,平常都不敢吃肉,你个小官,竟敢吃肉,肯定做官不廉洁)。
宋代是一天两顿饭,跟现在不一样。可见有条件的人每天早上吃肉是比较普遍的事情,反映了那时候人的生活水平。
二,为何宋朝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1,宋朝战争不断,战争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我们仅仅选取宋朝对外的一些比较大的战争事件
澶渊之战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在宋辽战争中,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进行的最后一战。 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防御政策。最后双方议和。
宋夏好水川之战。
公元1041年2月,宋朝被西夏打的大败,数十万宋朝步兵在西夏铁骑面前无还手之力。
宋金战争
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二月,在宋金战争中,金军在西起陕西东至江淮的广大地域,向宋军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作战。
,2,内部农民起义也没有平息过
北宋建立之初,就有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末年,两个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梁山泊(今山东东平南),举旗造反。随后四处攻略,活动范围在河北、山东一带,先后攻略十余州军。
宣和二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利用摩尼教在帮源峒聚众万人起事。方腊称圣公,建元永乐,分设官署。随后攻克睦、歙、杭、处、衢、婺等州县,众至数十万。
可以说宋朝一直面临非常严峻的安全困境,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就行。
三,宋朝还要承担每年大量的赔款
1004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达成和解,盟约内容是: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双方开放互市,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北宋付出岁币成为“君”,保一方“国泰民安”。
总的说来,宋朝时期,经济高度发达,但是军事孱弱。外部的军事压力很大,根部本可能一心一意的搞经济发展。尤其是金朝、蒙古的多次南下,对宋朝经济的破坏时很严重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可能会有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
你知道的描写春色迷人的诗句有哪些?
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们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比比皆是,他们把家国情怀揉在一起,写就了千篇的佳句,而描写春色美景的更是举不胜举。我最喜欢的一首便是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的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在成都草堂(也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居住的时候,隔壁住着一户养花的高手——黄四娘(拿现在的话说应该叫‘’园艺师‘’或者‘’养花达人‘’)。
那年春暖花开的时候,诗人饶有兴致地从家里走出来看春,不曾想被邻居家的美景所吸引。黄四娘家的院内院外所有的花都盛开了,硕大的花朵把枝条压的低低的,貌似遮掩住了小路,阳光透过花丛造就出千丝万缕的景象,有一群彩蝶在花顶上不停地盘旋飞舞着,或许是因为花的艳丽芬芳而迷失了方向;而另一群小精灵——黄莺则自由自在地穿梭于花间愉快地歌唱着……
这几句诗记叙了诗人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景与感触,描写了杜甫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互动。句中尤其以‘’留连‘’二字最为吸睛,写出了花的娇艳与芬芳,致使彩蝶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有‘’留恋往返‘’之意,莫非诗人也有此意,有感而发?!
这首诗里有记叙文,有说明文,有散文,当然也有诗,有音乐,有歌声,有呢喃,有画,有大自然,有动物,有植物,有数量也有质量……
冰消水淙,草绿花红
春天来了,冰消水淙,草绿花红,生机一片。自古至今,描写迷人春色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下面略举几首诗作,以飨读者。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绝句《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说到贺知章,大家想必并不陌生,他的《回乡偶书》诗,脍炙人口,“少小离家老大回”无人不知;《咏柳》一诗中“二月春风似剪刀”,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贺知章,少时即以诗文知名,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为后人所称颂。
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该诗在写作上也很具特色的,其表现在用典不着痕迹、拟人手法信手拈来、问答式描写自然生动等方面。
唐朝诗人杨巨源的绝句《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中唐时期诗人。现代人对他的了解,虽不及上面说到的贺知章,但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其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时见佳句。
释义: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因是早春,柳叶新萌,其色嫩黄,色彩显得不很均匀。但待到繁花似锦时,出门一看便会是游人如织,到处都是看花人。
此诗集清、秾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全篇以“诗家”锐敏的眼光来写当下,又寓有理趣为未来,是以现在景色来凸显未来的春意,用时间推移描写不同时间的春景,给人遐想和憧憬。宋代词人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北宋文学家,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其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释义:船儿行驶在波纹骤起的水面上,趋近东城愈发觉得风光越来越好。拂晓的轻寒笼罩着如烟的杨柳,惟见那红艳艳的杏花绽放枝头,显露着喧闹的春意。 人生总是怨恨苦恼太多欢娱少,谁惜千金却轻视美人迷人一笑?为君手持酒盏劝说金色的斜阳,且为聚会向花间多留一抹晚霞。
《玉楼春.春景》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其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为世人所叫绝。
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释义:
风和日丽的春日,踏青寻芳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景致,让人耳目一新。很容易就可看到春的面貌,处处万紫千红,一派盎然的春景。此诗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但实际上是予哲理于景,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限于篇幅,寥举几篇,仅管中窥豹而已。
谢邀。
春天来了,如诗如画的春天,蓝天白云,碧溪小桥,陌上花开,万紫千红。
春天是诗人出作品的季节,描写迷人的春天诗词太多,只能略举一二。
宋王安石诗《泊船瓜洲》曰: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多美的诗啊,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水之遥,钟山也不过只隔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北,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呢?
唐杜甫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多么的直白,好雨似乎选择好的时辰,降临于万物复苏的春天。
宋朱熹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它告诉我们,谁都可以看得出春天的容貌,春风吹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处处是春的景色。
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多么美丽的一幅梅花报春图,风雨送走了冬天,飞雪把春天迎来,百丈尖冰上的悬崖,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盛开。傲骨的梅花不与桃李争奇斗艳,只把春天到来的消息报告。等到满山遍野鲜花盛开,她却在花苁中淡然一笑!
春之诗,春之韵,让我们尽情享受春天吧!
我觉得秦观词"行香子",关于春天的描述写的淋漓尽致,春天百花齐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大自然春光明媚,勃勃生机。下面附秦观词行香子一首:
"树绕村莊,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圍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岡,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每每读起此词,仿佛春光就在眼前,谁不拍案叫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萌说宋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萌说宋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