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北大爷报火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东北大爷报火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到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廷去世,也享年94岁,这一年,才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宦官历史的结束。
溥仪3岁登基时,紫禁城里大概还有近千名太监,随着皇帝退位,失去了权势,虽然民国政府给予清皇室一定钱粮,但毕竟没以前那么有钱了,渐渐地,宫里有些不老实的太监就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向宫外倒卖转移珠宝翡翠等等,后来溥仪开始怀疑准备进行清点之时,这帮胆大包天的太监竟然一把火烧了建福宫,以毁灭证据。
溥仪忍无可忍,最后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监全部赶出宫,一个不留,不过,溥仪还是安排给了他们一笔遣散费,首领大太监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层的小太监也就20块钱,然后,他们就出去了。
在民国时期,这帮太监分成三类,处于统治阶层的总管太监,约有30多人,他们本身在宫内就有多年积累,他们大都留在了北京城里,置办田产屋宅,甚至还娶了老婆,过继个孩子,日子过得相当不错。普通太监大约有400人,他们就差多了,他们一般以寺庙为人生归宿,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一般就会捐些钱财给寺庙,出宫后就到这些寺庙栖身,民国时,这些寺庙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们进寺庙之后,还要服多年劳役,并且行为点检,才能被最终吸纳。
以上2种太监还算有个归宿,但第三类贫寒太监就很悲催了,他们连进寺庙的买路钱也没有,也只有流落街头的命了,这部分太监约有300多人,他们出宫之后就只能在北京街头流浪,最后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被淹没。
1949年建国后,政府在民间收集了还没去世的近10个太监集中赡养,每月给与补助,根据他们的特长适当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孙耀廷,他被溥仪赶出宫后就寄居在寺庙里,解放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纳,有补助,还有工资拿,政府还供应吃住等,这几个太监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
到了1982年,太监还剩下孙耀廷和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顾他们,到了1987年,91岁的马德清去世,1996年,94岁的孙耀廷去世,从此,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真正走到了终点。
孙耀庭,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一时因为他的阉割时间比较晚(1916年),二是因为他的自传名为《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三是因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实际上“最后一个太监”到底是谁,已经无法考证。
阉人究竟何时起源,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太监这项制度却在民国建立后被废除,在《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中就有一条明确的要求“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
虽然官方不再公开招募阉人,但是紫禁城内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于袁世凯的称帝以及张勋的复辟,很多民智未开的人依然觉得皇帝不会消失,太监还有前途,所以类似于孙耀庭这样迫于生计“自宫”的人肯定还有其他,而孙耀庭之所以能入宫当太监,还是托了很多关系。
孙耀庭先后服侍过载涛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还曾追随溥仪来到“伪满洲国”当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万寿兴隆寺,此后又住进了广化寺,直到1996年,94岁高龄去世。
清朝灭亡后,当时大部分太监依旧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并未受到影响,但是随着宫中频频被盗,溥仪开始大规模遣散太监,一些有些权势的太监,或偷,或贪,多少积累了些家当,出宫后依然能过着不错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监命运则非常凄惨。
老年的太监出宫后一般都会在寺庙度过余生,北京周边很多寺庙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监出资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监的寺庙越来越少,而万寿兴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进寺庙养老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必须参加太监中的一种养老组织-“养老义会”,定期缴纳会费,将来才能获得在寺庙中养老的资格。
清朝灭亡后很多老太监都住在万寿兴隆寺,抱团取暖,晚年生活非常凄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众多影视剧里,此情景,屡见不鲜。太监们,手执圣旨,拖着阴柔的长腔调,宣读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经拍过一部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电影,有些人可能看过,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清朝太监自己写的自传。这个孙耀庭,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公认的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在北京后海的广化寺,随着清朝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死去,存在几千年的太监角色,彻彻底底的画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从此世上再无太监!
太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皇权的产物,几千年来依附皇权而存在。太监大多出身穷人家的孩子,有钱人家谁会把宝贝儿子送进宫当太监呢。太监从小的时候,多数在十岁左右就被阉割了,而后被分配到皇宫各处,服务皇家。
有道是“树倒猢狲散”,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皇帝退位不再有皇帝,皇权没了,连皇帝自己都自顾不暇,那么依附在皇权上的太监们,命运可想而知。
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末代逊位皇帝溥仪,当年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于是1923年7月6日一声下令,也是皇帝对太监们最后一次行使皇权,将所有太监一并遣散、驱逐出皇宫。
当时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带着皇宫卫队,执行这一命令,将太监们一并押出皇宫。有书记载:“那天天下着大雨,太监们皆被聚集在神武门外,其情形就好比当时道路上的泥泞一般,凄惶悲惨...”
一众太监被溥仪遣散,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太监级别 清宫给每人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们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死活,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这个孙耀庭正是清朝最后这一批太监之一。清亡后,太监也消失在公众视野。那么,最后一批太监出宫后,都去了哪里呢?出宫后的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有关记载,孙耀庭曾经回忆说:
被驱逐出宫的太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去处:
1、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
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平时在宫中得宠,捞了不少赏赐。很多职务油水也多,多年下来也积攒不菲,毕竟太监在宫中吃公家的用公家。其中很多太监出宫前,已都在宫外置办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
当然,这是被驱逐的太监队伍中,头部少数的幸运者。
2、普通太监、手头稍有点钱的太监
当时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个现象:太监到寺庙大把大把的捐善款,出手还挺阔绰,就会十分纳闷:咦?太监这么信佛吗?一生绝后、一生无家、无牵无挂的太监们,能求佛什么呢?看完下面,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庙宇,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著名的万寿兴隆寺。太监们死后,都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专门埋太监的坟地场。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古代“中官”既是“太监”别称。
3、没钱的太监、穷的太监
对于这些离宫的太监,如果在净身入宫前便已经成家了的,或亲人愿接纳的,勉强还能回去投靠家人,也多活在四邻异样眼光里,了此残生。
但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在颠沛街头、庙宇之中苟延残喘、度过余生,无子无家无人关心,卷缩在阴暗角落,就算死了臭了,也多是无人问津,十分悲惨。
因为太监都是“绝户”,无儿无女,亲人远离,死后坟墓无人祭祀,冷冷清清,荒坟一座。太监,不但被世俗社会不容,也被自己的亲属所蔑视及抛弃。甚至不仅如此,“挖绝户坟”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没有后人,谁去管呢。
建国后,仅有不足十个太监健在。到了80年代,在世太监,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二人。1987年,马德清死,1996年,孙耀庭离世。至此,两千多年的太监角色,永远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
【撰文:峰子哥;点关注趣历史!】
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人所写的自传,而这个孙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清朝灭亡后就消失了,那么清末的最后一批太监出宫的晚年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孙耀庭曾经这么回忆:“出宫之后,我们这批太监痛苦极了。一方面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个厕所都成为问题,进男厕所呢,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中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财物,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家业, 大部分的穷太监则流离失所。我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吃两顿饭。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我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在衣不御寒的情况下,不生炉子可怎么过呢?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箱边。”
当年溥仪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监都赶出宫,太监这个职业自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级别给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生活,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是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
这些人平时在宫里得宠,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有很多职务的油水还特别多,比如负责采购的。其中很多人出宫前就都在北京置办有了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出宫后经营了好几家绸缎庄、当铺。除了自己纳妾,连他过继来的儿子都有三个老婆。家里面的仆人都有三十多个。不过解放后产业都被充公,沦落到了上街卖卖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落了个善终。
普通太监,手上稍微有点钱的。
太监们为了养老,曾经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养老义会。就想点类似于现在的养老保险,这个最初是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监,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为了养老就集资建庙,出宫了以后就到庙里生活。在宫里的时候趁着能捞钱,就多攒点钱交给庙里。这样年纪大了出宫了就有了去处,不交钱的太监是没资格到庙里住的。现在北京周边的很多寺庙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出名的万寿兴隆寺。
这些太监们死后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坟地,埋的就都是这些太监。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监。
最后一部分,最穷的太监。
在任何时代,没钱的人过的永远都是最惨的,这些太监也不例外。很多太监在宫里的时候被人欺负,职务上也捞不到什么油水。一辈子没攒到钱,以至于出了宫以后日子也非常凄惨。因为没有钱交给养老义会,没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头。据记载,溥仪把太监们驱逐出宫后有大概三百多人沦落到街头当乞丐。到了第二年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饿死冻死。
解放后的情况
到了解放后,还有不到十个太监健在。政府将他们接到一起进行赡养。每个人每月有16块钱的补贴,识字有文化的还被安排了工作。孙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组去当出纳,每月有35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还活着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政府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和尚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1987年马德清去世。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至此,最后的太监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
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
宁波有城门吗?
看过那么多的古装剧,可能不少人对于“城门”这种建筑情有独钟。这种雄伟的建筑,曾经一直是一座城的门面。现如今有些地方的城门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一个旅游的景点,也颇受欢迎。那么,宁波的城门呢?
可惜的是,宁波的城门的记忆仅仅停留在1933年。当时除了破旧的鼓楼之外,其余基本都被湮没在了历史之中。
其实,在过去的时候,宁波曾经有十道城门,后来经过改造和修建之后,变成了六道城门,分别叫做永丰门、和义门、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这其中的东渡门和望京门就是现如今的东门口和西门口。
到了民国时期,全国上下都开始流行“维也纳模式”,即去城门修公路。在当时宁波很多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这六座城门一座座地被拆除,被修改成了公路。
现如今,老宁波们只能从“游六门”这一句宁波老话中一窥当时城门的面貌。“游六门”在宁波话中现在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沈阳东北育才小学入学考试都考什么?
分纸面测试和面谈两个部分。
纸面测试会考一些常识题(比如火警电话是多少?),简单的数学(4个苹果和5个梨同样重,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哪个重?)和一些推理题(1,3,7,13,下一个数是多少?)。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听读认和思考能力。
面谈主要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身体协调性(按照图示动作模仿)和综合气质,各种各样的题很多,也很有意思。
先简单介绍到这里,最后奉劝不要去参加所谓的短期培训,因为题每年都在变,培训班都是为了赚钱的,而学校的目的是招到能适合寄宿生活,综合素质较为突出的孩子们。
最后欢迎报考东北育才集团小学。
都有哪些奇怪的报警理由?
很多人都知道有事情可以打110,前天我老公半夜三更把110打通了:
“喂,警察同志,我跟你说嘛,今天我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把碗打烂了,我老妞罚我跪搓衣板,我都跪一个多小时了,脚都麻了,麻烦你们排个人帮我跪下搓衣板嘛”
一个男子酒后报警,没想到却让自己享受了三年的牢狱之灾,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来详细的讲一下吧。
话说,小邓是个男公关,就是会所里面供富婆逗乐的那种。当然,既然是男公关,那个人形象也是气质也是比较出众的。可以说是长得又高又帅,又能说会道的,非常受女孩子喜欢。
但是,小邓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每当在富婆身上受了气,就会出钱找一个女孩子把气给发泄掉。昨天,小邓被强逼着喝了不少酒,可以说是吐的一塌糊涂。好容易清醒了一点,然后去洗手间整理了一下,就准备像往常一样找个女孩子把气顺一下。
就这样,小邓在路上走着,满脑子都想着这件事儿。突然间,他抬头看见一个女孩子,长得还比较清秀。当时又是晚上一两点钟了,街上根本没有人。小邓迷迷糊糊当中,就扑了过去,然后和女孩子发生了一番关系。
发生完关系以后,小邓居然职业病发作,硬是要这个女孩子给小费。这个女孩子当时,一开始根本就没打算报警的。小邓叫给小费,她也把身上仅有的百把块钱掏出来给了小邓。小邓却非常生气,咆哮道:这么点钱,打发叫花子呢。快说是不是瞧不起我?是不是瞧不起我们干这行的?
小邓越说越激动,居然不让这个女孩子走,硬生生拉着这个女孩子报了警,打过去的第一句话就是:长官,阿sir,这里有个人,瞧不起我,还侮辱我。
警察迅速出动,并根据定位找到了小邓,很快,小邓就被抓了起来。虽然,这个女孩子原谅了小邓,并不想和小邓计较,但是,小邓酒后犯下的错却是不可原谅的。最终,小邓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
因为别人给的小费太少,而报警抓人。最后因报警把自己给送进了监狱,这么奇葩的事儿,应该就是我知道的有关报警最奇葩的一个事情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东北大爷报火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东北大爷报火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