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说阿弥陀佛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佛说阿弥陀佛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阿弥陀经》中讲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什么意?
什么是五根呢?就是信根、念根、进根、定根、慧根。信、进、念、定、慧,这五种的根,言其你有信,才会精进,你有信、进、念、定、慧这五种根,就会生出菩提芽。由这五种根,生出来你这个菩提心。你这菩提心生出来,长大了,它就有一种力量,所以也叫“五力”。这五根,因为它有这五种的力量,所以就是五力。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菩提分”:又有“七菩提”。第一就是择法觉分,也就是菩提分。第二精进觉分,也就是精进菩提。第三喜觉分,也就是喜菩提。第四除觉分。就是除去这个粗惑。第五舍觉分,舍去这种的细惑,然后才有定觉分和念觉分。这七菩提是很重要的,是佛教徒都应该记得──第一择法,第二精进,第三喜,第四除,第五就舍了嘛!第六就是定,第七就是念,这是七觉分。
“八圣道分”:也就是“八正道”。
第一、正见。
第二、正思惟。
第三、正语。
第四、正业。
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七、正定。八、正念。
佛经是一部有系统体系的著作体系,一种词汇在一部经文里提及解释的,其她经文提及时,就不再提及解释内容,而是直接提出词汇系到引用的经文里用,是用词严谨的经文体系。所以,对佛经越是广涉对佛经的词汇越熟习。五根应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还有第六个根是意根。《阿弥陀经》应是从意根立场讲佛法的,所以不涉及第六根,即意根。下面提及的词汇也见证了我这种判断。五力是指五种神通之力。意,是指一种根元目,就是人体器官大脑。能由意而识的心称神通,神通有力,名神通之力。目犍连神通第一,神通上入了圣伦便可以游行于五道中,上可到天,下可游地狱而不受限制。目犍连能到地狱中见到母亲,就是因为目犍连有这个神通之力。每年的佛教放生的节日就是由目犍连救母开始有的。五种神通之力应是对应于识见、心闻、鼻想、议论、守戒而有的五种神通的力。七菩提分指成佛的七种类,在《楞严经》有涉及,应对应于眼耳鼻舌身意自在方面有的。自在相当于总论,是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总论。是指人的身体全体。应是对应出七圣道分,怎么成了八个呢?这是由于那七圣道分是有老师教,导师指导,再加自己努力的。在佛教中也有自学成才的,辟支佛也就是缘觉就是自学成才的,所以称八圣道分。那七个圣道,由神通第一、守戒第一等来判断,也是对应于眼耳鼻舌身意及自在方面而有的。由佛的四威仪之一的不可起大妄语来看,真入什么圣伦、成什么菩提分(圣伦),在哪一方修习,修习什么,其实并不由自己作主,也就是不能由自己念想意志起行,而由佛菩萨引导,并且自己之始终在这引导里,自己之始终在这引导里的努力中,而不作是言我已成某某果,便必成菩提无疑。若起大妄语,大妄语成,必坠无间地狱。所以,对于修习者而言,如同学生的学习,具体跟着老师学就完了,至于这些词汇只知其义便可。知道有这些分类、提法,知道自己努力不够,如同教学大纲。因我还没有摩顶授记,颁发毕业证资格证书,所以要继续努力以求出善恶生死伦。认识佛法从《楞严经》入,因开智的是《楞严经》。
为什么《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这些和《地藏经》《阿弥陀经》这些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样,修行的层次和派别也很多,我这里浅尝辄止的解释一下。
佛教修行的三个层次:声闻乘、小乘、大乘。
声闻乘:佛教的基础理念是“众生皆苦”,所以“厌世”,虽然众生皆苦,但是众生又无法从苦难中解脱,要六道轮回,但是这种“厌世”的想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的,有些人认同轮回,同时他认为生命挺好,对于这样的人佛陀就引领他们修行声闻乘,教这些人行善持戒,然后在轮回中获得更美好生命形式,比如:生在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讲的就是如何在来生降生极乐世界的修行法门。《地藏经》也是声闻乘的修行法门。
小乘:也叫缘觉乘。相对于声闻乘而言,这些人认同“众生皆苦”,而且也“厌世”,升起了“出离心”,追求涅槃。但是这些人只想自己去涅槃,并不关心其他众生的疾苦。这些人追求的是“独觉”或“缘觉”,修行的就是小乘佛教。
大乘:也叫菩萨乘,这些人认同“众生皆苦”、追求“涅槃”,但是他们并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涅槃寂静,而是要发愿“普度众生”,升起了“菩提心”,这就是大乘佛法,《金刚经》、《心经》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法门。
佛教在中国有禅宗和净土宗之分
净土宗:是对于印度佛教教义较为本源的传承,他们认为修行佛道的过程是“渐悟”,必须经生年累世的修行才有可能修得正果,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净土宗和禅宗分开之前,佛教在中国并不被广大民众所认同,佛法的流布也很有限。
禅宗:开创与六祖禅师慧能,是中国式佛教的主流派系,禅宗与净土宗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众生是可以顿悟的”,典型的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样就给众生开启了忏悔之门,一直是个坏蛋没有关系,只要某一天心中善念一动,就有可能大彻大悟,修得正果。《六祖坛经》就是这一派系的修行法门。
不管什么流派,也不管什么修行层次,佛陀说了:“一切法,皆是佛法。”佛陀还说了:“所谓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有为法,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因作如是观”。
这些经都是人写的,人没有名字就代表所有人。佛讲过法没有,著书立作没有,没有呗,叫不立文字。
佛用心说的叫心外无法。
佛成了佛,乘法船上了佊岸,把舟扔了,不觉得很多人不管上不上岸都背着船过河吗?
读佛经能不能成佛,不知道,没有看到几个!身披袈裟只能称为僧人。
反正我不是佛,也成不了佛,即使说自己可以是菩萨,骗鬼去吧!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斤八两自己知道。昨天有篇文章说一个90岁的老院士拒绝要700万奖金,要说是有点菩萨境界我信。要说钟院士和袁隆平教授是菩萨,我信。
南怀瑾大师讲人做不好,不要轻易学佛,否则成魔。
电视剧的佛陀说:不管你读了多少典籍或记住了多少内容,那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因为它是没有发生的事。相信自己,向自己皈依,点亮自己的心灯吧!
电影:东成西就中段王爷的父亲一直教导段王爷要悟道成仙,可是面对美女的诱惑,毅然离道,“这好的美女,不要有病啊!”难怪段王爷摇头叹气修行之难。自古至今,情关、欲关难过,几乎就没有几个人,说多少有点多了,圣贤才寥寥无几,2500年才出现了一位战胜情欲的佛陀,天道生生不息,人有七情六欲故有芸芸众生。能做到少思寡欲就已经超凡脱俗了。
三藏法师和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还是不错,即使老百姓看看也能开阔眼界,提升思想高度,破除固执之心,看开,悟空非空什么的还是有帮助 ,也要根据个人的学识去领悟,各有不同吧,也不是因为你看看、读读、写写就成佛了,这种想法就偏道和迷信了!
真正的出家僧真是如佛所说:大勇士方可做到。我们平常人很难做到大善大恶,尽量别做恶人就行了,合理就好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为了方便说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讲佛法的内涵。
法无高低,众生平等。是读佛经,修佛法的基本态度。是为破除愚痴,建立智慧的第一步。
关于内容的不同,也只是修行的出发点不同。或者说是缘源不同。惠能大师听别人读《金刚经》,而结缘修行;弘一大师因丧母,而出家。皆是因缘际会。
前三本修心,后两部修行。
需要先说明的是《六祖坛经》是惠能法师总结自己的学佛体会,并不是佛经。
《金刚经》出自佛说的《大般若经》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心经》是观音菩萨总结《大般若经》的精要之说。
我觉得两部经可谓相辅相成:
《心经》阐述的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纲要
《金刚经》则是修行大乘的方法精要
一个理论一个实修,是佛法的精髓所在。如果看过重要的几部佛经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这两部经的影子。不夸张的说,可谓是不厌其烦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为众生介绍供养地藏菩萨之功德,并托付其能在佛涅槃后继续利益后世末法众生之说。
《阿弥陀经》没有阅读过,大概也是称赞其功德,并愿众生往生极乐净土之说。
佛法可分为空宗和相宗,《金刚经》《坛经》《心经》属于空宗,《地藏经》《阿弥陀经》及《药师经》属于相宗,空不易色(相),色(相)不易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不二,或者说殊途同归,一体二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说阿弥陀佛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佛说阿弥陀佛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