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切勿随意扫码领礼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切勿随意扫码领礼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疫情期间,小心哪些诈骗“新花招”?
01.利用居家隔离人员对生活物资需求紧迫的心理,谎称能代购低于市场价的热门商品要求他人转账,或采用虚构商户身份的方式收取社区团购定金骗取他人钱款的行为。
案例——杨某团购诈骗案
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在2022年5月20日提起公诉的杨某团购诈骗案就属于“涉疫”诈骗犯罪的典型案件。杨某被指控在多个社区团购微信群发布虚假购物信息,谎称自己系商户,封控期间能提供各类生鲜日用物资,以需要预付定金为由骗取多名被害人钱款,用于直播平台账户充值等。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应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图片引自网络)
02. 以核实、反馈核酸检测或流调信息为由,通过发送钓鱼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诱导他人输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或验证码等敏感信息,操控支付账号解除绑定、盗刷他人银行卡等行为。
案例——发送核酸检测反馈短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防疫时期,具有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是大部分人顺利出行的前提条件,然而,部分行为人正是利用了这种特殊情势,冒充防疫工作人员,发送含有“自查程序”、“申报个人信息”、“反馈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等钓鱼链接的短信,诱导他人点击链接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进而通过盗刷银行卡等方式骗取他人财产。
(图片引自网络)
03. 假冒快递公司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快递经检测呈阳性将被销毁,并发送附有申请理赔的链接,以要求他人提供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验证码或借口通过转账完成实名认证等方式骗取他人钱款。
案例——以快递被销毁申请理赔需“实名认证”为借口诱导转账
2022年5月,陈女士接到自称某快递公司的客服电话,对方表示她有个一直未收到的快递被检测出“新冠阳性”需要销毁,但可以办理理赔。陈女士按照对方指示添加微信并下载某视频会议软件,根据视频指导向对方指定的“安全账户”转账,完成“实名认证”。转账后,陈女士因始终未收到退款,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图片引自网络)
案例评析
诈骗罪规定在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即构成该罪。“涉疫”诈骗案件乍看手段多样,但究其实质,行为人主要还是利用了疫情防控当下,居家隔离人员及社会公众担心生活物资缺乏以及核酸检测阳性会给正常生活造成不便的恐慌心理,趁机虚构包括但不限于防疫工作人员、核酸检测机构工作者、社区团购渠道商、快递或保险公司员工等身份以骗取他人信任,进而编造诸如付费能加快核酸检测出结果的速度,可低价购买生活必需品,协助办理理赔,发放居家隔离补贴等虚假信息,要求当事人提供个人信息、验证码或支付定金、转账等,以上种种欺骗手段,均以最终能够非法占有他人钱款为最终目的。
因此,为有效防范“涉疫”诈骗,除有必要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外,还应该认识到,相较于传统诈骗,利用通讯工具和互联网技术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社会公众应时刻保持警惕,无论是通过网络结识的陌生人,还是收到来源不明的电话、短信或邮件,均应通过官方或正规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并及时保留相应的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同时不轻易付款、转账或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不轻易提供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以及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以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如果一旦发现可能遭遇被诈骗的情况,应及时整理证据材料并向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你好以下是我个人,通过近期身边发生的典型诈骗案例,下面分享给各位,疫情防控期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范电信诈骗。
3月28日,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并提醒广大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选择具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不要轻信没有资质的非正规公司发布的“无利息、无担保、无抵押”的虚假宣传广告,避免落入“套路贷”陷阱,遭受财产损失和不法侵害。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 2020.3.22—2020.3.28 )
案例一
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例
2020年3月22日,武威市居民L女士在家接到一
陌生电话(0051开头),对方自称是武威市凉州区
公安局“王警官”,声称L女士涉嫌一起诈骗案,并
将电话转接成都市公安局“马警官”。“马警官”让
L女士添加其QQ,并向L女士发送了警官证照片及关
于案件的其他图片,以此骗取了L女士的信任。后
“马警官”让L女士办理了一张农商行的银行卡,并
指导其下载安装了所谓的“安全保护软件”。随后L
女士按照马警官的要求,将自己所有账户余额
(60000余元)全部转入新办的农商行银行卡中,并
按其要求解绑了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马警官”还
要求L女士72小时内不能查询银行卡信息。3月23
日,L女士向家人提起此事,在家人的劝说下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
等方式侦办案件,公检法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
相互转接电话,凡是以170、171、+86、+88、00等
开头的都涉嫌诈骗,一旦接到此类电话,请立即挂
断。若有疑问,请拨打96110咨询。
案例二
网络贷款诈骗案例1
2020年2月,新冠状肺炎疫情严重以来,定西市
安定区居民蒋先生积极捐赠500套防护服送往武汉,2
月18日蒋先生在微信上看到有人出售体温枪和口罩,
准备购买一批继续捐赠。蒋先生与对方联系以41000
元购买一批体温枪和口罩,其将41000元通过手机银
行转到对方指定的银行卡后,和对方联系时,电话一
直无人接听、微信无人回复,蒋先生怀疑自己被骗,
遂报警。
网络贷款诈骗案例2
2020年3月24日,金昌市居民C先生在家中接到
一个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可以无
抵押、无担保贷款,C先生添加对方QQ后,通过扫描
对方发送的二维码下载了“京东金融”贷款APP,后
客服以其绑定的银行卡信息错误,需要交纳12000元
保证金更改银行卡号为由,诱骗C先生向指定银行账
户转账12000元,次日,对方又让C先生继续缴纳费用
用来刷信用,C先生感觉被骗后报警。
网络贷款诈骗案例3
2020年3月25日,平凉市居民G先生接到一自称
“信用飞”贷款客服的电话,客服告知G先生之前申
请的8000元贷款因扣除手续费实际到账6960元,现
需G先生将6960元返还到指定账户后,公司将会重新
将8000元转入G先生的账户,后G先生被客服诱骗以
退还贷款、备注账户名有误等为由,向指定账户合计
转账38000余元,在客服继续让G先生转款时,G先生
怀疑被骗,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近期受疫情影响,很多个人、
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贷款需求大幅增加,若需贷
款,请选择正规信贷机构,不要轻信“放款快、利率
低、无需担保、无需审核”等虚假宣传。请广大群众
切实提高警惕,凡是主动联系提供贷款服务的都是诈
骗,凡是在贷款发放前要求缴纳保证金、解冻费、做
流水账的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立即拨打96110报
警。
案例三
刷单类诈骗案例
2020年3月26日,酒泉市Y女士在微信中主动添
加一好友,该好友称可以帮其刷单赚取佣金,后Y女士
在对方指导下下载了“百度Hi”APP,在该APP中有
客服Y女士联系并教其具体流程。该客服先向Y女士发
送了一条买衣服的链接,价值165元,Y女士付款后收
到了客服返还的本金及佣金共计173.25元,骗取Y女
士信任后,对方以一次完成多笔大金额订单可赚取更
多佣金为由,让Y女士连续多次支付8900余元,当Y女
士索要佣金时,发现对方无法联系。Y女士察觉被骗,
遂报警。
省反诈中心提示: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切勿
贪图小利而陷入骗子精心布置的陷阱,时刻谨记网络
刷单都是诈骗。一旦被骗,请及时拨打96110报警。
积极防范电信诈骗,共同守护和谐社会。
谢谢!希望对你有帮助。
预防诈骗内容?
1、防范银行卡诈骗
一些骗子常把自己伪装成学校管理人员、本校师生或遭遇不幸者等,以骗取同学们的信任或同情索要钱财;或以发生意外、紧急需要接收汇款为由,借用同学们的手机或存折、信用卡并套问密码,以达到骗财的目的。
2、“借盗”手机
无论是在校园或是校外,遇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向你借用手机时,应婉言拒绝;如果对方真有事,可帮助报警,防止有人出于盗窃、诈骗目的“借”得手机后借故溜走。
3、警惕手机短信诈骗
一些骗子向学生手机发短信,以中奖或者告知你在某超市或商场有大额消费等为由,骗取同学们的现金或银行账号、密码。
4、警惕诈骗学生家长
常有骗子冒充学校的老师、同学给外地学生家长打电话或发短信,谎称学生在校生重病或发生意外,利用家长的焦急心态以骗取钱财。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学生家长要马上与学校取得联系。
5、谢绝宿舍非法推销
学校不允许任何人任何时候在教学楼、宿舍楼内从事商业推销等活动,凡进入上述场所进行的推销,都是违反学校规定的活动。所推销商品一般都是次品、假货,且不可因贪图小便宜受骗。
6、不要贪占小便宜
一些校外人员谎称商店倒闭、存货处理、家庭困难等,骗取学生信任,借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或者施以小利诱骗学生钱财。
7、防范各类代办、代理业务诈骗
购买车票要到车站或代售点购买,不要相信类似代订车票小广告。办理银行卡等业务要到银行办理,不要相信一些非法人员冒充金融机构人员所做的代办、代理业务。
1、戒除贪婪,勿信“天上掉馅饼”
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贪图优惠和方便,办理业务要到正规的营业厅。同学们切勿贪小便宜,遇到上门推销不要轻易购买;化妆品、洗发水、运动鞋或笔记本电脑等物品,骗子极有可能采用伪劣产品或以数量短缺等方式进行诈骗。防止银行卡诈骗、网上诈骗、电话诈骗,不要相信未经核实的退学费、中奖、捐助等信息、电话,不要贪图小利以免上当受骗。
2、信息保密,勿泄个人家人密
不要随意告知陌生人自己的个人情况、手机号码以及家中的电话号码等,手机中父母、亲戚的电话最好用真名显示,不要出现容易透露出双方关系的字眼。
不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联系方式轻易示人,不要将自己的手机、身份证、学生证、校园卡、银行卡等重要物品借给他人使用或交于他人保管。不要填写各种来历不明的表格,不要随意扫描陌生的二维码,以防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违法活动以可乘之机。
3、提高警惕,勿信不明证件物
一些犯罪分子为了博取同学的信任,会提供伪造的证件(如学生证、身份证),所以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辨别真伪,防止上当受骗。
4、及时沟通,勿让骗子钻空子
参加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实习、求职等到学习和工作场所之外的地点赴约、面试、就餐时,保持通讯畅通,牢记紧急求助电话。与家长约定好汇款条件、方式,让家长不要草率寄钱。凡是涉及钱财往来,或要求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的行为,必须三思而后行,至少应该先向家长或辅导员老师打个电话确认后再决定是否行动。
5、消息通畅,勿使联络有盲区
经常把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一旦遇到情况能够迅速辨别真伪。不要单独与陌生人外出,即使是与同学朋友老乡有事外出也一定要向老师、家长或同班告知。
反诈骗内容?
反诈骗宣传内容有:
1、树立防骗意识,不轻信天上掉馅饼。
2、对于陌生人及陌生号码的来电,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亲属、朋友借钱的电话,一定要及时和有关的亲属、朋友核实此事,千万不可贸然汇款。
3、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在银行办理业务、购车、购房时,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要避免个人资料外泄,对不熟悉的金融业务尽量不要在ATM机上操作,应到柜面直接办理。
4、加强与警方配合。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应沉着应对,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及时提供对方账号等线索,协助警方破案。在接到此类信息、电话时,也要向公安机关积极举报,提供破案线索。
5、多作调查印证。接到培训通知、银行卡升级和招工、婚介类的电话,要及时向本地相关单位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缴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个人账户。
6、如收到或接到反洗钱、举报之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失措,最好不予理睬,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指定账户。
1、戒除贪婪,勿信“天上掉馅饼”
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贪图优惠和方便,办理业务要到正规的营业厅。同学们切勿贪小便宜,遇到上门推销不要轻易购买;化妆品、洗发水、运动鞋或笔记本电脑等物品,骗子极有可能采用伪劣产品或以数量短缺等方式进行诈骗。防止银行卡诈骗、网上诈骗、电话诈骗,不要相信未经核实的退学费、中奖、捐助等信息、电话,不要贪图小利以免上当受骗。
2、信息保密,勿泄个人家人密
不要随意告知陌生人自己的个人情况、手机号码以及家中的电话号码等,手机中父母、亲戚的电话最好用真名显示,不要出现容易透露出双方关系的字眼。
不要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家庭联系方式轻易示人,不要将自己的手机、身份证、学生证、校园卡、银行卡等重要物品借给他人使用或交于他人保管。不要填写各种来历不明的表格,不要随意扫描陌生的二维码,以防信息泄露,给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违法活动以可乘之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切勿随意扫码领礼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切勿随意扫码领礼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