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歼-20与苏-57同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歼-20与苏-57同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歼15的尺寸为什么比歼20大?
歼-15与歼-20同为重型战斗机,前者作为舰载战斗机,后者作为常规起降的战斗机,按照常理航空母舰那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啊,歼-15不应该比歼-20大。从数据上看歼-15长22.28米,翼展15米,歼-20长20.3米,翼展12.88米,歼-15确实有更大。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歼-15舰载战斗机
歼-20战斗机
从中国研制舰载战斗机的过程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我国在研发舰载战斗机时,国内具备改装成舰载战斗机基础的战斗机是歼-11,并且俄罗斯的苏-33(长21.19米,翼展14.7米)舰载战斗机也是以苏-27为基础研发的。因此我国选择以歼-11为蓝本研发舰载战斗机歼-15。
俄罗斯苏-33舰载战斗机
当初有传闻说中国要购买俄罗斯的苏-33,但因为在购买数量上难以达成一致最后作罢。我想应该是我国在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了才有采购苏-33来技术借鉴的想法。后来从乌克兰获得了一架苏-33的原型机T-10K-3。苏-33都是这么个体格,歼-15块头也不小哪里去。
歼-15只是我国解决有无舰载战斗机的一个机型,而且通过对比歼-15发现:歼-15应该是各国现役体格最大的一款战斗机,从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舰载机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熟练掌握舰载战斗机的各项技术后,我国的下一代舰载战斗机将不会是这么一个体格。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
从公布的照片来看,同为双发重型战斗机的歼-11和歼-20,但歼-20的尺寸是比歼-11要略小一点,特别是在歼-20和歼-16同框的一张俯拍图中,歼-20的翼展是很明显是小于从歼-11发展而来的歼-16的,其实歼-20更小的尺寸,是五代机的优势之一。
如果说,第四代战斗机想要改进,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大全机的尺寸,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翼展和机体空间,从而增加油箱的空间,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强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而更大的翼展则是能够布置更多的翼下挂点,携带的导弹和弹药也就更多,不论是对地攻击还是制空任务,都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而F/A-18的改进之路就是这样的,原来美国海军是打算发展NATF来代替老旧的F-14战斗机的,可是NATF被放弃,F-14的升级计划也没被美国海军看上,于是以F/A-18为基础的大型化机型方案就被提出了,最终的产物便是比原来要大一圈的F/A-18E/F型。
但是原来F/A-18的底子并不好,所以F/A-18E/F和苏-27这样一开始就是重型战斗机的飞机是没得比的,像苏-27这样的飞机挂载能力是很强的,毕竟机体还有几个挂点能用,因此发展出了很多对地攻击的型号,但是五代机可完全不同。而五代机可不怎么依赖机翼挂架,除了F-35这种设计之初是为了去做对地攻击任务的,平时最多是挂几个副油箱,也不需要太多的翼下挂点,而且歼-20可是一架追求超音速性能的飞机,较小的翼展也有利于高速飞行。
作为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款第五代战斗机,歼-20自从出世就备受关注。小编前段时间得到一个歼-20模型,也是整日摆在桌面上欣赏。歼-20又叫威龙,它是由成都飞机公司耗费了将近十年时间才打造出来的一款五代单座、双发、重型隐身战机,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这是无数中国飞机人奉献出青春与热血才最终换来的。
(歼-20英姿)
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歼-20战机于2007年就已经作为重点型号工程立项进入研制阶段。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由歼-10S型战机陪同下进行了首飞,有意思的是我国歼-20战机首飞的时候刚好赶上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这点不用多解释了吧,中国人腰杆硬了)。2016年12月,首批歼-20量产机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仔细算下来,从最初立项到最后交付给空军部队几乎不到十年时间,中国人楞是在自己从来没有涉足的五代机领域啃下来了一块肉,厉害佩服。歼-20战机总设计师是杨伟,这个大家几乎都知道。至少在五代机时代,歼-20战机将担负起撑起共和国领空的职责。因此,毫无疑问,它是中国未来二三十年内的主力战机。
(歼-20与车位对比)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歼-20战机的尺寸问题。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歼-20战机长21.72米(这个不包含原型机空速管),翼展13.88米,高度4.5米。直接告诉你数据是不是还觉得有点懵,实际上具体的数字是很难在人心里形成具体概念的。还是做一个例子吧,停车位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那我们就用普通的停车位和歼-20战机长度做比较吧。
一个标准车位的长度大约在6米左右,倘若直接将歼-20战机停在马路边上的话,歼-20将会占去三个半车位,也就是三个半车位的长度(最长)。如果用车位最短边累加的话,那至少要八个车位才可以和我们的歼-20战机一样长。是不是有些震撼呢,平时看到的天上飞的那么小的飞机,实际落在地面竟然会这么大。最后是歼-20战机的高度,高度也好说,歼-20高4.51米,这刚好是一个标准楼房的层高(有一层楼高,真高)。你可以站在你家门口的地面上看楼层和楼层之间的分界线,分界线所在的位置就是歼-20的高度所在。
(歼-20尺寸是目前五代机中最大的一个)
美国一家智库曾经给出过一张歼-20、F-22以及苏-57战机的尺寸对比图,通过图片我们不难看到歼-20比美国F-22和俄罗斯苏-57都更大一些。设计大一些自然有大一些的考虑,歼-20战机在未来担负的任务比较多元化,尺寸大了以后可以配备更多种不同类型的作战武器,甚至可以携带大体积的导弹预警机。但是尺寸大也有不好的地方,例如雷达反射面比较大,相同条件下难以达到隐身效果。好啦,今天先到这里了,相信大家都对歼-20尺寸大小有一些了解了吧。
为什么战斗力更强的YF-23在竞选中输给了F-22?
YF-23隐身战机比F-22更先进,理念更超前,为什么就在竞选中败了呢?甚至很多军迷都将他败得原因归结在这个太先进、太超前的概念上,让评委们都理解不了,所以失败了等等。其实归根结底一句话:“没有得到的,往往就是最好的!”这是人类的天性,对未知领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向往!我记得一个思想家说过一句话:“人类永恒的愚蠢,就是把莫民奇妙的想法等同与智力超群!”
对于美国四代机ATF(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竞争中,没有明显证据说明YF-23比F-22更强,他们的对比试飞很多数据到现在还是保密的。如果经过了这么严谨、复杂和长时间的对比评选还选择了F-22,只能得出F-22比YF-23更强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美国佬都是傻瓜。
网络上搜索出一大堆的文字,讲述了YF-23性能如何如何好,理念如何如何先进等等,其实在ATF项目两者比较的主要性能要求上:YF-23显然是能达到ATF项目的主要要求,如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等,至于超感知能力由于只在验证阶段,这方面很多设备不完善,无法对比!
隐身性方面,YF-23是处理得相当好的,进气道不仅向上弯曲,还向内弯曲,对于入射雷达波完全屏蔽了发动机压气机正面。机翼前后各40°处理,呈现一个菱形,从外形判断YF-23更多借鉴了B2的隐身技术,既利用了隐身涂料的吸波,也借鉴了外形的折射原理。YF-3没有采用矢量喷管,其尾喷口也是借鉴B2的设计,减轻了重量,还很好的阻挡了红外辐射,自己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直觉告诉我YF-23对隐身战机的尾部隐身处理应该是最好的,其他的如F22、歼20、F35只能说勉强过得去!YF-23的所有操控都通过气动控制面进行,V尾同时提供俯仰、滚转和偏航控制,机翼后缘的襟翼和副翼提供滚转和增升控制,也可作为减速板和方向舵使用。但没有矢量喷管和V尾的副作用机动性显然不如F22。
超巡方面,YF-23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很突出,YF-23的长度达到了20.6米,而F-22的长度只有18.92米。过长的YF-23的翼展仅仅13.3米,这样的布局是典型的高空高速性能会非常好,但影响了机动能力和敏捷性(歼20和这个类似,为了增加机动性而不得不加设鸭翼来弥补)。YF-23的超巡能力在试飞中体现非常好,第一架原型机第5架次试飞中就在不开加力情况下突破音障,实现过1.43马赫的最大超音速巡航速度。第二架YF-23A安装的YF120发动机的体积和推力都大于YF119,虽然该机的超巡数据仍然保密,但通用电气参考安装了YF120的YF-22A几乎实现了1.6马赫的超巡速度,推测安装了YF120的YF-23A应该能达到1.8马赫,与F-22差不多。但问题来了,F22目前能达到1.87马赫的超巡速度,而YF-23A和他差不多,但是致命的是“先进战术战斗机”作为战斗机的敏捷性丧失是致命伤,这方面输给F22不是一星半点,这样飞机在万一投入近距格斗时可能吃亏怎么办?
YF-23的超机动性还是不错了,得益于有两台强大的YF120发动机,在试飞中,YF-23A达到了7g最大过载、25度最大攻角。而在风洞的试验表明这架飞机可以做尾冲机动,不存在攻角限制,除弹仓门开启状态下,能在任何尾旋中自行改出,但问题时这一切都依靠的是V尾来实现,拥有二维推力矢量的F22显然在机动性和敏捷性表现上强大很多,这在前面一段已经讲到了!
图:YF-23的内置弹仓
还有就是载弹量上,在竞选阶段,F22的弹仓设计就已经能达到4中+2近组合了,而且美国显然是有信心和能力将他打到6中+2近的地步。而YF-23在竞争阶段只有机腹一个弹仓,大约能挂4枚AIM-120导弹,这显然是不够的,量产型还得增加弹仓,这设计变更就大了去了,不定因素太多,另外短距起降性能也会差些。
红线是生产型预计的外形,虽然F-22也有变动,但至少弹仓不用再动,而YF-23从内到外都要经过大手术,风险有点大啊
确实,YF-23的设计理念更加前卫,气动布局也更有突破性。然而,当时美国空军在追求前卫设计理念和新技术的同时,也要考虑交付时间和技术成熟度,F-22的设计还算中规中矩,技术比较成熟。而YF-23在试飞时表现的一些特征就是针对作战方面的考量稍微有所欠缺,或是不够周全。对超机动能力的展示不足,加上一些先天因素,落败与进度稍慢且外观更保守的F-22也不奇怪。所以,猛禽最终胜出。
过分最求先进不一定出来的就是优秀的武器,比如美国海军的DDG1000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就是最好的教训,美国空军的选择现在看来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真是月经了,隔几天就看见人问。首先说,这个问题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从来没有任何公开资料证明YF23在测试中的表现优于YF22,美国空军从未公开过两款机型的最终对比测试结果,只是表示,YF23在测试中超过指标要求的项目比YF22更多,但未达到指标要求的项目也比YF22更多。项目竞标显然是要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
一般认为,根据有限的公开资料分析,YF23竞标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YF23可能在隐形和超音速巡航中优于YF22,但没有形成质变的优势,而在超机动性能方面,未能达成美国空军的最低要求,与YF22差距巨大。据称YF23在测试飞行中从未达到30度以上的可控迎角,距竞标要求的60度可控迎角差距太大。
2.YF22的完成度大大超过YF23,YF22所完成的武器投放实验等YF23都未进行,实际上YF23根本没有设计武器仓,只是在设计图上预留了正规机型的舱室空间。这和诺斯罗普为了节省成本加快进度,大量使用了现成的而不是专门制造的部件有关。
3.压垮诺斯罗普的最关键稻草,是诺斯罗普之前主持的B2项目完全失控,时间和费用大大超支,导致美国空军对诺斯罗普的项目管理能力严重的不信任。而同期洛克希德主持的F117项目管理则极为成功。
所以综合来看,YF23虽然可能在个别项目上优于YF22,但完成度太低,存在核心指标未能达标,并不能认为其优于YF23(YF22相当于总分第一,各科成绩都不错,但没有哪科特别突出的学生,YF23则是严重偏科,有几科是年级第一,有几科不及格,还有几科吃了零蛋。你说谁才是好学生?)进一步推进的风险相对YF22太过巨大。加上诺斯罗普已经让美国空军失望过一次了,信誉被自己败光了,所以这个结果毫不奇怪。
YF-23“黑寡妇”性能一流,却最终落败于猛禽,如果选用,绝对可以改写四代机标准。对于YF-23而言只能说是太过科幻、性能太过超前,不符合现实需求。
1981年,美国空军提出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项目需求,用于替换F-15“鹰”式战斗。经过长期确认,制定了ATF项目的基本性能要求: 最大起飞重量23000KG、作战半径1300KM、超音速巡航速度M1.4-1.5,同时要求可以从610米的跑道上短距起飞。
经过首轮淘汰,1986年10月,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两家入选下一阶段。诺斯罗普和麦道合作研制YF-23A验证机。洛克希德则和波音、通用合作研制YF-22A验证机。
洛克希德团队作品,YF-22A验证机。
诺思罗普公司作品,就是本文主角YF-23A,菱形机翼设计,更注重隐身。1990年8月,首架安装普惠YF-119发动机的YF-23A试飞,在测试中实现了超音速巡航(1.4马赫),同时还实现了和KC-135的空中加油。
1990年10月,第二架安装通用YF-120发动机的YF-23首飞,虽然至今测试数据保密,但据外界猜测可以达到1.8马赫。
除了上述超音速性能外,在隐身、载弹量等方面一样出色。由于有B-2隐形轰炸机的设计经验,因此诺斯罗普公司在YF-23A隐身设计上驾轻就熟。YF-23A前机身是个双梯形截面,一个倒扣在另一个上面,后部则融入一个圆形截面并过渡消失在后机身,正面看起来有点像扁平点的苏-57战斗机,正面面积更小,隐身性能更佳。
后部机身有一个具有锯齿后缘的船尾甲板结构,在填补V尾之间空间的同时,把发动机排气系统也融入到低雷达反射面积外形结构内。隐身性能在当时绝对超一流,放眼现在的设计也不落伍。
和YF-22A相比,YF-23A没有推力矢量喷管,尾翼也比较小,所以该机在结构方面更加简单、重量更轻,操控上也更灵活。
而反应战斗机性能指标的另一标志就是挂载能力,YF-23A前起落架舱后方设计了很宽敞的弹舱,可以容纳4枚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这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设计,就算和现在的几款隐形战斗机相比也一点不逊色。
而实际生产型F-23则加长了前机身,在主弹舱前方增加一个能容纳两枚AIM-9“响尾蛇”或其他近距空空导弹的弹舱。4+2的隐形挂弹布局已成现在隐形战机的主流,如果真实服役,经过改进还可以达到6+2的布局。
直到1991年4月,美国空军宣布洛克希德团队YF-22A胜出,虽然两者测试数据保密,但外界普遍认为YF-23A更好。主要是YF-23A速度更快、隐身性能特别是侧向和后半球方各更佳,同时由于YF-23A没有推力矢量喷管,尾翼较小,结构简单操控更加轻便灵活。简而言之两者差别:YF-23重视隐身、高速性能,而YF-22则更重视低速格斗性能,在冷战格局打破的情况下,YF-22更实用。
不是战斗力更强的YF-23输给了YF22,诚然YF-23在包括隐身性能的大多数指标上优于YF-22,但技术指标优秀不代表战术性能一定优秀、战斗力更强,何况YF-23性能指标优秀还是在更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成本高昂、可靠性降低且以试飞进度大幅落后的前提下取得的,这恰恰是犯了武器研发的大忌,出于成本和安全因素,YF-22胜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M爱生活爱飞机M
F-22当选为第四代战斗机是由美国空军经过长时间评估后认真作出的决定,据有关资料表明,YF-22(Y代表原型机)在机动性上占优,而YF-23在隐身性和速度性能上更好,整体性能在伯仲之间,并不能证明YF-23更强。
YF-22(下)和YF-23(上)试飞合影
1981年,美国空军对先进战术战斗机方案(ATF)项目正式招标,随后波音、洛克希德、通用动力抱团参与竞标,另一边诺斯洛普、麦道也一起合作竞标。1984年末,美国空军明确了ATF指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四代机4S性能及有效载荷、最大起飞重量之类的。
1986年,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的方案中标,被分别赋予编号YF-22和YF-23,而普惠和通用分别配套研制YF-119和YF-120发动机作为两种原型机的动力。后来的结果现在也都知道了,YF-119随着YF-22一道被定型生产,F-119的改进型F-135还用在另一种四代机F-35身上。
YF-23独特的尾喷口处理是为了向下遮蔽红外特征
细长的YF-23实现了机翼、机身、尾翼的一体化
YF-23“黑寡妇”机尾特写
1990年,YF-23首先下线并完成试飞,YF-22紧跟其后。第一架YF-23使用普惠发动机不开加力时巡航速度达到了1.43马赫,另一架使用通用发动机的YF-23不开加力巡航速度达到了1.6马赫;首架使用通用发动机的YF-22不开加力巡航速度达到了1.58马赫。速度性能上基本差不多,细长的YF-23略微有一点点优势。
随后的一系列测试,两种原型机表现都很优异。但是经过90天的评估,美国空军最终选择了安装有普惠发动机的YF-22。YF-22进行了多处修改,优化了性能和外观,变得更好看了。(局座说了好看的飞机战斗力一般都很高...)
量产型F-22A和原型机YF-22
YF-23落选原因引起了外界的猜测,很可能与洛克希德和诺斯罗普两家公司的项目管理能力有关:
YF-23使用了太多新技术,这点比YF-22更先进,研制、使用风险肯定要大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预算和性能指标的考虑下,美国空军希望取得完美平衡。同时,诺斯罗普当时还在几乎同一时间的B-2轰炸机项目上超支、拖进度,这不能不让美国空军慎重考虑这家公司的技术和资金能力。
最后,美国军方应该是有意为之,毕竟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军用发动机上军方就吃过垄断的亏),作为未来美国空军的两种拳头产品的隐身战略轰炸机和隐身战斗机怎么能都交到一家公司的手里呢?
作为四代机标杆的F-22A“猛禽”
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在歼-20和苏-57出现后,F-22A依旧是第四代战斗机(新版分法第五代)中执牛儿者,所以选择了YF-22并没有什么遗憾。就算有,也可以在下一代战斗机身上弥补回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M爱生活爱飞机M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歼-20与苏-57同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歼-20与苏-57同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