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清照入狱手撕渣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李清照入狱手撕渣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清照和秦桧之妻王氏有什么关系,她们究竟是不是表姐妹?
自从秦桧中进士后,他的人生开始出现了转折,最大的原因就是娶了一个“好老婆”,他的老婆王氏是名门之后,是前朝宰相王珪的孙女,从此他就开始扶摇直上了,慢慢地步入了统治阶级的上层。从另一方面说,秦桧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婆而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王氏此人精于算计,凭借着祖上的人脉帮助秦桧在官场上打拼,当年她的祖父王珪就是在宰相的位子上很圆滑,是属于墙头草顺风倒的代表人物。王珪在庆历二年(1042)高中榜眼,历仕仁宗、神宗、哲宗三朝,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时称“三旨相公”。“三旨”即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王氏精心地培育秦桧快速成长,秦桧婚后的决策基本出自王氏的主意,也让王氏本人成为天下“恶妇”之首,铸成裸露上身的铁像永远地跪在西湖旁给岳飞守坟。
王氏和李清照确实有亲属关系。李清照的母亲也姓王,是王珪的长女。王氏的父亲是王珪的四儿子。所以王氏和李清照是姑表姐妹,并且李清照还是王氏的表姐。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著名爱国词人李清照,竟然和著名卖国女人秦桧之妻王氏是表姐妹。那么,这一对表姐妹之间,她们是怎么相处的呢?
(李清照画像)
据《宋史·李格非》记载,北宋宰相王珪一生有三女一子,其中长女王氏许给了当时著名文人李格非,并生下了享誉后世的李清照;四子王仲岏也有一女嫁给了在朝中为官的秦桧,也就是那个陪着秦桧跪在岳飞墓前的王氏。
也就是说,王珪既是李清照的外公,也是秦桧妻王氏的爷爷。而李清照和王氏则是一对嫡亲表姐妹。
古代是非常重视家族往来的,但是,奇怪的是,李清照和王氏这对表姐妹,几乎从不往来,史料中几乎也没有他们往来的记录。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性不合。
李清照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衣食无忧,受父亲李格非影响,很小就对诗词有着强烈的兴趣。
有句话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李清照这样的姑娘。有文化,有涵养,又自幼享受着贵族教育,因此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大方得体。
(影视中的秦桧夫妇)
但就算一个家里出来的,人和人的区别真是不一样。王氏却是有名的长舌妇,且善妒,性阴险。
据史书记载,权势熏天的秦桧对老婆王氏,一点辙也没有,只能做低伏小。王氏不能生育,这在古代可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大罪过。可王氏彪悍,根本不为自己不能生个一男半女出来而自卑,反而处处提防秦桧,生怕他在外面拈花惹草。
秦桧家大业大,当然想有个儿子了。想尽办法好不容易才和侍女生下了个儿子,还没等他高兴呢。王氏就操着家伙把侍女狠狠打了一顿,并将侍女及所生的儿子一并赶出了家门。
秦桧还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朝野遗记》中就说,秦桧虽奸坏,却不及其妻王氏,说她“素阴险,出其夫上。”
虽然史书上也提到过李清照和王氏年幼时,曾见过面并一起玩耍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两人不同的性格,不用分离两地,就算在一个屋檐下,只怕这两姐妹也没有共同语言吧。
第二,三观不合。
李清照在历史上是著名的爱国女词人,她的《夏日绝句》更是炙脍人口,流传至今。
(赵明诚剧照)
在金国攻打北宋时,她的丈夫赵明诚由于临阵脱逃,被她非常看不起,为此也影响到两人的夫妻感情。后来,赵明诚心里一直颇有愧疚,竟郁郁而死。
然而,有风骨的李清照,却并不能阻止她的亲戚做投降金国的叛徒。其中就有秦桧的岳父,也就是她的舅舅王仲岏。
这也是她在逃亡中,遭受颠簸流离时,为何不向这些有权有势的亲戚求助的原因之一。
靖康之耻后,被金人掳到金国的,不仅有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有身为御史中丞的秦桧。秦桧并没有受到什么羞辱,便做了金人的走狗。为了取悦金人,秦桧与他们密谋了一番后,打扮成难民,假装逃回宋朝,并想办法回到了宋高宗的身边,骗取他的信任,继续在朝中官居高位,做着卖国的勾当。最后还与王氏以“莫虚有”的罪名,害死了抗金大将岳飞,为金国扫除了障碍。
早在秦桧权势熏天的时候,王氏的娘家人跟着飞黄腾达,许多人都得到了高官厚爵,唯有李清照对王氏和秦桧根本不搭理。这也很正常,因为不是一路人,孤傲的李清照怎么会去投靠卖国求荣的秦桧夫妻呢!
其实,李清照当时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再加上她快50岁了,身体亦多病,又是孤身一人,生活十分艰难。
最要命的,是还遇人不淑,遇到了渣男张汝舟。
李清照亦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人。因此,她宁可抱着坐牢的决心,也要去告发张汝舟。
事情闹大后,讥笑诋毁她的人很多,帮助她的人少。无奈之下,她写信给赵明诚的远房亲戚綦崇礼,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
想一想,这么艰难的时候,李清照都没想过要去找权倾一时,位高权重的秦桧,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参考史料:《宋史·李格非》《李清照与秦桧》)
北宋的王珪官至宰相,一辈子却碌碌无为,后代中却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他的四子王仲岏(后来改名王仲山)生的闺女,历史书上没有留全名,称为“王氏”,这位王姑娘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嫁给了秦桧。王姑娘得管王珪叫爷爷。
他的长女嫁给了元祐党人——济南人李格非,生下了一个闺女叫李清照。李清照得管王珪叫外公。
王姑娘与李清照是表姐妹的关系,李清照是表姐,王姑娘是表妹。
没有史料记载这一对表姐妹在年轻时代关系怎样,是否好闺蜜,但从她俩成长轨迹方面来推敲,俩人很可能没怎么见过面。
距离比较接近的是秦桧担任密州教授一职的时期,密州是现在山东诸城,密州恰恰是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的老家,但此时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在青州一带隐居,青州密州相距不远,早期的秦桧还是一名主战派的爱国志士,大家或许有些共同语言,理论上存有两家走动的可能性。
长大之后的姐妹俩走上了不同路线,姐姐李清照名声是慢慢积累出来的,她是著名的麻将之神嘛!每赌必胜,在麻坛独孤求败而不可得。
除了麻神称号,李清照还与丈夫赵明诚悉心钻研金石考据,《金石录》创作的军功章上也有李清照的一半,李清照也算是妥妥的金石考据专家。
众所周知,李清照还是著名酒神,喝酒成为她人生一大快事,为了记录酒后感悟,李清照偶尔发表些酒后感言,什么“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等等等等。
好事的后人把这些酒后感言汇编成册,这一好事之举又奠定了李清照“爱国词人”的称号。
综上所述,李清照就是那种想不出名也难的天生带有名人光环的妹子。
表妹王姑娘可就不一样了,她在历史上本来的角色是一心一意打酱油,她的老爸后来成为速降派——金兵一来就主张迅速投降,她的老公秦桧也在政坛的摸爬滚打中消磨了棱角,成为著名的“主和派”人士。
直到这时候,王姑娘的酱油人生仍打的有滋有味,祸不及妻子嘛,天塌下来是你们大男人顶着。
关键时刻,王姑娘多了一句嘴。
据说秦桧对岳飞的处置问题也瞻前顾后,一度拿不定主意,此时的王氏跟她老公来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捉虎易,放虎难也”。这七个很有诗意和禅意的字,直接奠定了她在后世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闻听到后世人民的怒吼声,赵官家飞快的把黑锅传递到了秦桧的手上,秦桧想也没想,快速的传递到王氏的手上,王氏嫌烫手,飞快的把锅往后。。。往左。。。往右。。。发现没有人接了,她成为了最后的背锅侠。
她挺着BLINGBLING闪闪发光的前胸,以跪姿黯然出现在每一座岳王庙内。
金兵占据北方后,李清照随夫来到了建康,没多久,赵明诚病亡。趁着李清照空虚寂寞冷的时候,一个叫张汝舟来到了麻神的身边,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慰藉,李清照难抵这份情谊,改嫁于他,结果,张汝舟像任何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小白脸一样,家暴了李清照一顿,卷走了李清照的全部家当跑路了。
李清照坚持报官,按照宋朝的律例,妻子告发丈夫,也应受连带之罪,她也被下了大狱。她被关押了九天,这九天里,她并没有求救事业如日中天的表妹夫秦桧,据此我们可以合理认为,李清照和表妹一家,的确是“道不同不相与为谋”。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他后来是怎样逃过一劫的?
苏东坡是个有理想的好官,但是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因此在这场新旧党派的斗争漩涡中,苏东坡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当初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华,打算拉他入伙。结果这位老兄和他那个二愣子弟弟苏辙,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当然了,只是反对其中的一部分观点而已。
王安石很气愤,就把他们俩打发到地方上做官了。相对来说王安石对苏东坡,算是仁至义尽了,并没有加害他。
可是多年以后王安石下台了,苏东坡可就麻烦了。宋神宗变法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他把所有气都撒在了旧党文人身上,苏东坡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一个。
这下完犊子了,宋神宗要收拾你,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吗?所以说要查你根本不需要理由,宋神宗只需要一个眼神,底下的御史们就知道该咋整了!
一、乌台诗案,本身就是新党对旧党的打击。
当时苏轼调任湖州知州,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地方官都要写一份谢表给自己的大领导宋神宗。于是苏轼就写了一份《湖州谢上表》,本来也没啥,就是一份普通的例行公事的谢表而已,可御史们却从里面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文中有这么一段: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就是说,宋真宗您是真厉害啊,知道我跟不上变法的形势,只能在外地做做地方官,不能到朝中担当大任。
有了这么一段话,那苏轼的罪名可算是坐实了!这种与变法决裂的态度,几乎是公之于众了!宋神宗是越想越气啊,二话不说就让人把苏轼给抓回来了!
此后御史们又把苏轼家的诗文全都搜罗了一遍,从中强行找出了一些有可能影射朝廷的诗文,这下完犊子了,苏轼彻底坐实了藐视宋神宗,藐视新法的罪名。
犯下如此罪过,基本就是杀头才能解决问题了。那么真的是苏轼的诗文有什么问题吗?其实不然,从乌台诗案所牵连的人来看,这就是一场新党对旧党的打压。
司马光、驸马王诜等39名与苏轼互赠诗词的人,都受到了乌台诗案的牵连。很显然,这帮人大多是旧党成员,即使不是,也是保守派。
二、苏轼是如何躲过一劫的呢?
按照当时宋神宗的想法,苏轼这回是铁定完犊子了。因为查出了大量诗文是直接抨击新法的,这是击中了宋神宗的要害。
当时御史李定曾经上报宋神宗,表示苏轼名气太大,不敢动用刑具。气得宋神宗破口大骂,狠狠收拾了苏轼一个月时间,居然连退休的王安石,都跟苏轼有过书信来往。
这下子宋神宗稍微有点清醒了,这哪里是在收拾苏轼啊,这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有没有?宋朝善待文人,那是出了名的,现在这帮御史已经到了穷凶恶极的地步了。如果连王安石都牵扯进来,这事儿可就不好收场了。
于是宋神宗开始冷静分析这件事,御史们再次找到某些诗词中有哪些隐喻的时候,宋神宗也出现了不以为然的想法。可是就这么饶了苏轼,未免太丢面子了吧?必须要有一个导火索才行。
这个时候,体现苏轼人脉关系的时刻到来了!当时新党成员们,非要怂恿宋神宗弄死苏轼,可苏轼的朋友们却开始提出反对意见。
比如说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就曾经上书给宋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曾经上书给宋神宗:愿意削职为民,换取哥哥苏轼的生命。
还有一堆文人分封上书劝说宋神宗,这下子宋神宗终于找到台阶下了,于是就搬出了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誓言,饶了苏轼一条小命。
可以说,苏轼这个人虽然做政客,没什么水平。但是在交朋友这方面,一点儿毛病都没有,绝对是典范。
三、宋神宗变法不顺,本打算拿苏轼作为突破口。
王安石在任的时候,变法进展迅速,虽然阻力很大,可王安石的气场更大,因此挡住了若干压力。可是宋神宗却挡不住内外的压力。
当时若干因为变法而伤害到自身利益的王孙贵胄们,找到了宋神宗诉苦,纷纷指责王安石不是人!此外太皇太后和太后,都纷纷跑到宋神宗这儿哭诉王安石变法的祸害。
这下完蛋了,因为王安石顶得住,可宋神宗却顶不住了!于是宋神宗出卖了王安石,罢免了他的宰相之位。这件事对变法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为啥?因为实行变法的人,会发现他们的老大都被搞得下岗了,那这事儿还能办得下去吗?所以说此后宋神宗再想变法,已经变得千难万难了。
王安石下岗以后,宋神宗那叫一个后悔啊,索性自己担任了变法的领头人。结果遭遇了各种挫折,再加上此前朝令夕改的问题,变法急需一个催化剂才能继续前进。而乌台诗案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当时底下的人都不敢随便实行新法,担心第二天就换了个说法。因此大家都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个时候宋神宗把那帮反对变法的旧党揍一顿,岂不就是给摇摆不定者敲响了警钟?政客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那啥服务的!
总结:经此一役,苏轼性情大变。
过去的苏轼,那就是一个愤青,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藏着掖着,看不顺眼就用笔写下来,骂两句。这种性格实在是太可爱,但是也太容易得罪人了。
乌台诗案过后,苏轼立刻老实太多了,轻易不下笔,下笔也不敢轻易去谈论国事了。他可不想再经历一遍牢狱之灾,想起当日的情况,苏轼依旧瑟瑟发抖。
撰促轼行,二狱卒就直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
宋神宗派来的人,抓苏轼这个太守,就跟抓一只小鸡仔一样,实在是狼狈得很。或许这就叫,经历使人成长吧。
参考资料:《宋史》
“乌台诗案”缘由
“乌台诗案”的出现其实和苏轼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一向嫉恶如仇,遇到不平时的事,他总是不吐不快。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调任湖州。按照惯例,到任后,要写谢恩奏章。
问题就出在了这份奏章上,他写了这样的几句话: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赔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里出现了“新进”这个词,这个词在当时指的是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这样就得罪了那些“新进”。
这一年的六月,“新进”的报复就来了。
一个御史把这份奏章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从而开始弹劾他。
几天之后,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
在得到神宗的批示后,他们派遣官吏到湖州,先免去了苏轼的官职,再押解入京受审。
最终,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的监狱。
御史台监狱被称为“乌台”,所以这一事件也被称作“乌台诗案”。
苏轼如何“化险为夷”
苏轼在7月28日被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而审问期又比较长,前后40几天。
他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
1.一个故事
苏轼被关到监狱中后,他的儿子每天都去监狱探望,并为其送饭。
苏轼和其子约定,平时只许宋蔬菜和肉,如果有坏消息,才能送鱼。
有一次,其子有事,便将送饭的任务交给了朋友,但忘记告诉朋友他和父亲的约定。
而那一次,他的朋友送的恰恰是熏鱼。
苏轼看后大惊,知道自己可能凶多吉少。便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
诀别诗写的极为悲惨,但又不忘感谢皇恩浩荡。
这首诗后被狱卒收走。
这就有很大的用处。因为按规定犯人写的任何东西,狱卒都要交个监狱最高层查阅。
而苏轼和其家人也认为这首诗会传到皇帝手里。
果不其然,皇帝看到了这首诗,并大受感动。这也是他能“化险为夷”的重要原因。
2.仁宗皇后
皇后一向支持苏轼。恰在这时,染病而死。她在死前曾对皇帝说:“我听说苏轼因为写诗而不抓了起来。这都是一些小人和他作对。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爷是不容的。”
皇后去世,国家要大赦,按照惯例,苏轼应当被赦免。
但是,御史们想置苏轼于死地,不停的向皇帝进言。但也没有得逞。
3.最终
皇帝无意杀害苏轼,他亲自裁定,把苏轼贬往黄州,充当团练副使,不准擅离该地,也无权签署公文。
“乌台诗案”落下帷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清照入狱手撕渣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清照入狱手撕渣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