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议先啃老教授回应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建议先啃老教授回应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们见过或者听说过最残忍、无情的事情有哪些?
2014年新年第二天,饿了一天的85岁老人解昌荣,被关在儿子门外整整哀嚎了一夜,最后被活活冻死,而四个儿子的理由却是“这天还没轮到我,不该我管”,这也是我听说过的最残忍的一件事情。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赡养父母本是子女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然而85岁的解昌荣的四个儿子竟然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在寒冬腊月里饥寒交迫,最后被活活冻死,简直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
解昌荣是重庆万州人,和丈夫总共养育了4个儿子、3个女儿。老人一辈子勤勤恳恳终于把几个儿女抚养长大,并为他们娶妻生子。
本以为两口子从此可以安享晚年,然而几年前随着老伴去世,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但勉强还能自理,但几年前一次洪涝,老人的房子被洪水无情冲垮,解昌荣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
无家可归的老人本希望到几个儿子家轮流居住,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儿子愿意主动接纳她。而几个女儿嫁得很远不说,老人自己也不愿意到女儿家生活。
无奈之下,老人找到村支书,最后在村支书的调解下,几个儿子才勉强达成了协议:老人每家住一个月,每个月的第一天是交接的日子。
时间回到2014年的1月2日,新年的第二天,同时也是解昌荣从四儿子家去大儿子家的日子。
一大早,老四媳妇给了老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和稀饭,便催促老人赶紧吃饭,随后开始给老人收拾行李,看起来已经迫不及待的要把老人送走,似乎一刻都不想让老人在家里多待一会儿。
老人默默地吃着馒头,想到自己如今的凄惨生活,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而老人也绝对想不到,这个馒头竟然是她这辈子最后的“晚餐”。
老人刚吃完馒头,稀饭还没来得及喝完,就被老四媳妇一把夺了过来,然而迫不及待地把老人推上三轮车,随后把她送到老大家门口却发现老大家房门禁闭。
原来,老大媳妇一大早就回了娘家,老大则说自己今天有好几个酒席要忙,根本没时间照顾母亲,让老四先不要送过来,等自己忙完了第一时间就把母亲接回家。
但事后老四媳妇却表示,老大根本没有说过这些话。他们之间说过什么已经没有人知道同时也不重要了。
事实是,老四媳妇把老人送过去之后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只剩下老人一个人守着一堆行李衣服孤零零地在门口,等着大儿子的回来。
然而,这一等就是大半天时间,却始终看不了大儿子的身影,老人身体本来就不好,加上天气又冷,老人饿得前胸贴后背,无奈之下只好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的赶去四儿子家。
来到四儿子家,正巧四儿子正在正在杀猪宰羊,为第二天岳母的生日忙活。老人很高兴以为自己可以好好地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了。
没想到其儿子却冷冰冰地告诉她,明天家里会有很多客人,自己根本没时间照顾母亲,也没有母亲住的地方,老人只能含着泪饿着肚子一瘸一拐地走了。
然而,这一走就是诀别。
老人含着泪,颤巍巍走到二儿子和三儿子家,却发现两家人也是房门禁闭,不知道是故意躲避还是真的有事出去忙活了。无奈,老人只好又哭着走到老大家门口默默地等待。
这时候老大的邻居看着老人在门口实在可怜。就伸手给了老人一块萨其马饼干,没想到这却是老人的最后一顿“晚餐”。
等到晚上5点多,此时天都已经完全黑了。老大两口子却始终看不见身影。
而此时的温度已经接近零下,又冷又饿的老人实在受不了,又拄着拐棍一瘸一拐地赶去老二和老三家,路上由于视线不好,甚至还摔了一跤,满脸都是血迹。
来到二儿子家,看着紧闭的房门,老人在门口用了自己最大的力气喊着两个儿子的小名。
“奎奎……奎奎”,这正是二儿子的李秀奎的小名。
然而,房门却始终没有打开。
事后二儿子李秀奎表示,他当时确实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他心里也很难过,但更多的是对老大推卸责任的不满。
但已经兄弟四人已经定好的协议自己也不好违反,所以他隔着屋子让母亲赶紧回老大家,因为现在还没轮到他,兄弟间的事不是他能解决的。
老三李秀丰和老二住在同一个院里,他当然也听到了母亲的呼喊,然而他的想法和老二如出一辙。
该你搞的事情你就要搞,不该我搞的我就不想管。
听听老三的口气,这分明是说不在他家的妈就不是他妈。
就这样老人呼喊了一晚上,然而却没有一个儿子愿意出来接她回家,就这样在寒冷的夜晚饿了一天之后又冻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老二李秀奎一大早送孙子上学,开门却发现母亲正躺在自家的房门前,满脸血迹。
然而,老二却仅仅上前试了试母亲的鼻息,发现还有呼吸,脸上也热乎乎的,就想着等自己回来了就赶紧把母亲送到老大家,随后便送孙子上学去了,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永恒,半个小时后,老人便没有了呼吸。
而事后经过法医鉴定,老人的死因是因为摔倒导致创伤性休克死亡,而摔倒的地点,就在二儿子家不远的土路上。
几个儿子的恶行也终于激起了村民的强烈愤怒,他们联名向当地法院和公安局起诉,而最终四个儿子都以遗弃罪被判刑。大儿子责任最大,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其余三个儿子则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几个恶毒儿子都收到了应有的惩罚,判决结果出来,村民们纷纷拍手称快,甚至有的村民还觉得对法律对他们实在太仁慈了,这样恶毒的儿子就应该判死刑。
我想但凡有良知的人应该有和村民一样的想法,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最后却换来冻饿而死的结局,但凡是个正常人,我想都做不出如此泯灭良性的事。
结语:
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然而如果孩子长大之后不仅不感恩父母的付出,反而认为是理所当然。更在父母年迈的时候,不管不问认为是自己的累赘,这样的孩子实在太没人性了。
现在的我们常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但又有多少人会关注孩子的性格、心性呢?难道这些不重要吗?
事实上我认为培养孩子真善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反而要比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学霸”要优秀得多,毕竟孩子再优秀,如果对你无感,又有什么用呢?
大家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就是今天在头条刷到的视频,著名法学教授罗翔提到为什么要剥夺死刑犯的政治权利时,提到了一个著名的案例:说的是陕西某道观的道长熊某看了某村村民邱兴华老婆一眼,邱居然就怀疑熊某和他老婆有染。立即质问熊某为什么要看他老婆?之后,这个邱兴华,不,应该称其为变态恶魔,他把熊某以及道观其它道士都杀了。不仅如此,还把熊某的心肝挖了出来,切成了一片片,超级恐怖!最后,这个变态恶魔被判了死刑!
哦,小时候,电视📺节目很少,我有一次晚上不小心看到了哪个台播放的 731纪录片,幸好那会还不太懂,不知道做噩梦啥的。
把人对半锯开/急冻之后再丢热水里/活体解剖/细菌实验…
看完你会觉得活在和平年代真的很好。
答:不少人把缅甸当作天堂,认为可以发大财,当不少人在缅甸吃了大亏之后,才知缅甸是个地狱。
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我在景洪开出租车多年,经常拉到我国去缅甸的客人,交谈时他们都说缅甸不好呆,缅甸人都有枪支,不安全,套路多,去了一次就不想去第二次。
最难忘的一次,是有天夜里,大家聚在一起交谈时,有件事震动了我,讲的是有个江西丰城的老乡,在缅北开了一个很大的超市,投资非常的大,为了长久的利益,在当地找了一个当司令的人来合伙当靠山,这个司令不需要投资一分钱,入干股,生意非常的红火,可惜后来全家六口人全被枪杀了,最小的一个才1岁零7个月,真的是丧尽天良,在当地查了很久都没有查出来,很多老乡讲,这个凶手就是这个司令,他把老乡杀掉了,这些财产就全是他的了,但因为法律要讲证据,所以也拿这个司令没法。
这就是我听到过最残忍,无情的一件事,希望大家应少去国外,只有在我国才最安全。
人世间,最残忍、无情的:莫过于亲人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雪上加霜的伤害!
我孤儿,没兄弟姐妹,因病无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患癌十多年了,身有体会!没生病之前,总接到堂姐妹的电话:快来我家帮我把某某事做了。我属龙很重感情的,又加支我从小孤儿,很需要亲情,所以我把堂兄妹和表兄妹都当亲兄妹看的,只要他们有事,不管多远我都会去帮忙的!做喜事我也会封红包,帮忙干活直到结束,那时的我重活力气活都抢着干,任劳任愿!结婚才十天,我堂妹夫叫我帮他到云南大理搞矿,工资是没有的,如果矿山出矿再给钱,我二话没说,丟下新婚的妻子一个人去了大理巍山牛街乡,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大山中,在牛街干了四个月,我妻子从湖南老家到大理来陪我!那时的我很拼命的干活,进矿洞比工人的时间还要长,(三班倒),班班我都要跟工人进洞去看进度,我老婆当会计,那时的我就落下病根,矿石的副射使我脖子上长一个小点,当时老婆就陪我到大理医院去检查,我当时也打电话告诉了我伯母(堂妹的妈),十个月后因没出矿,我和老婆回来了,到新化后生活费都没了!
回来没多久我借钱和堂弟合伙跑出租车,没多久我就病了,鼻咽癌中晚期,去了长沙看病,在这期间我堂姐把我车也卖了(因为买车我借了堂姐的钱),就这样我的亲戚都疏远了我,有的把电话都拉黑了。现在清明节挂枪也不叫我了,好像没我一样了!大家说说残忍吗?无不无情????
复旦大学教授:毕业生最好在家先啃老3年,再去打工!怎么理解?
这不是正确的吧,先啃老三年,有利于一直啃下去,走不出去,那咋办?为什么要在家啃老三年,大学毕业就应该出去找工作,最基本自己要养活自己吧!盼着小孩上学长大,考大学,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
这位教授说的不对;公知不能乱说话,这种说法容易误导民众!
毕业了就应进入社会;求生存环境,不工作?一歇三年,学的忘得差不多了,人也歇懒散了,再去适应社会,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不知这位教授是什么心态,说这样的话!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年轻人不能误导!
复旦教授之“高见"惹来一片质疑声,是因为对教授不理解。教授是什么人?非一般平民也。他也食人间烟火,但他们与普罗大众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他哪知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家庭虽不债台高筑也伤筋动骨了,父母还盼望学子有点回报哩!尚若再在家里啃三年,贫困的父母还有活路吗?真所谓:鸡肚里不知鸭肚里的事啊!
答。复旦大学的教授这样回答根本不妥,大学毕业以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也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财富。在家啃老三年,荒废了所学的基本知识,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诚恳谦卑的态度,努力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与你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主动的进行联系,得到单位部门的认可和赏识后被招聘。如果你只想终结一个饭碗问题,那就在单位好好干。如果你还想有更大的作为,等你干出成绩以后就跳槽,或者你放开手脚自己干,但自已干的前提是,你必须摸清社会需求的行情,走对路孑,你一生就会大有作为,切不可躺在家里啃三年的老。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等你啃完了三年的老,再去找工作,也许你这一辈子就完了,即使你找到了一份工作,也不会称心如意,肯定会后悔一辈子。
复旦大学真的有这样的教授说出这种话?如果真的说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好不容易到大学毕业大家都急着去找工作,找个工作那怕是不理想的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学习的机会,毕业生踏上社会感悟人生,体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多好啊!毕业生为什么要在家里啃老三年再去打工?真的不可思议,毕业了在家啃老反而产生家庭不和谐,父母子女之间发生矛盾,子女毕业了父母肯定会叫孩子去打工,不去打工你说在家干嘛。
小学家长要求放学后替孩子值日,你对此事怎么看?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父母不能替代的。我觉得遇到有这样要求的家长,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告诉家长孩子学会劳动的重要,这是孩子学习课程的一部分,必须由孩子自己动手。
二、与家长真诚沟通,告诉家长孩子的路要自己走,不止这扫地值日的事情。要给孩子们体验各种经历的机会,家长可以扶助、引导,但不能替代,这才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
家长放学后替孩子值日,如果孩子没有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没有特殊情况影响孩子参与值日工作,家长做法就过分了。现在替孩子值日,来日能替孩子承担高考的选拔,人生的考验吗?
孩子放学后值日通常做些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多对学生放学后值日的内容要求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孩子放学后值日,大都是干一些打扫班级卫生、整理教室环境之类的事情,也有少数学校,会让学生打扫卫生包干区。
通常情况下,这些值日工作的强度都不会很大,时间也不会很长,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存在什么危险性。
比如我家孩子五年级,因为个子比较大,被分配打扫教室,一起值日的有七个同学,我家负责排桌椅。每天班主任老师宣布放学后负责,值日打扫卫生工作的同学会留下来,完成值日工作这些工作。因为班级人比较多,每周只会轮到一次。通常孩子放学回家比平时晚个10~15分钟。
可能因为值日劳动强度不大,孩子觉得打扫卫生很有趣,从来没有抱怨过苦和累。
怎样看待家长替学生放学后值日?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古话 叫“过犹不及”。过度保护孩子,大包大揽,代替包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孩子的控制。
这几年有一个流行的词语叫做“巨婴”,这也是2018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词之一。巨婴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指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极不成熟的人。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了,不出去找工作,也不会为自己的人生做任何打算。他们待在家里无所事事,刷刷剧集,玩玩游戏,不思进取,靠啃老为生。究其原因,不少孩子从小就被父母罩着,大事小事全都不用自己操心。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指望孩子“树大自然直”,孩子人生欠下的功课,难免需要将来“补课” ,那时候,付出的代价更大。
【结束的话】
放学值日之类的事情,别的孩子能做,自己的孩子为何不能做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孩子在幼儿园老师就会教导他们的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对孩子呵护备至,岂不知这样不但不能保护孩子,反倒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您会帮孩子放学后值日吗?对于这位家长的做法,您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看法!
是绝对不可以的!我认为,学校让学生完成的每项任务,家长都不能代替完成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每项任务,不是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完成,而是为了完成学校留给学生的任务来从中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启发和认知过程。所以家长要求放学后替孩子值日,是不可以的。如果孩子有身体不适,学生家长可以跟老师说明情况,学校老师是可以安排其他学生值日的。你说的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城市的学校是不会发生的。学校有严格的入校规定的,家长不能随意可以进出学校的,更不能在学生教室停留。
象征性的,1年级的,有特别需求的,也可以。比如,有些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去接孩子,在傍边“干等着"也没用,如可能,参与一下也可以。但不能代替,让孙子在傍边“干等着",这是要防止的。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不用管。哪怕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可以,更加不用干活了!
可是想想这样做的后果多严重吧!
首先,孩子从小没有参与简单的劳动,没有锻炼到基本的劳动技能,结果什么都不会,生活上的小事都要依赖父母,没有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孩子不要干活,而去学习。而事实上,四体不勤的人,做什么都懒,学习也一样懒。
第三,因为孩子从小没有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所以他不会尊重劳动的人,不会尊重劳动成果。
所以,如果孩子读了小学,家长还要求放学后要替孩子值日,这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其实学校布置的值日任务不会很繁重的,一般都是打扫教室,倒垃圾之类的,这些都是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的,危险性也小。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及合作协同能力。孩子如果在值日时认真完成任务,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学习。
“三好学生”中的“三好”是包含“德、智、体”,所以“智”好还不够,其他方面也要发展。所以,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应该他做的事情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于当代人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感谢提问。这句话出自《论语· 述而篇第七》。意思是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可以有让我学习的人,别人的优点我可以学习,别人的缺点我可以引以为戒,并加以改正。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就必须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力,这一点对于现在的我们同样有着深刻意义。
现在我从家长角度说说我的观点,除了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觉得还有必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我们可以以杭州小女孩为了玩游戏,爬出窗子上,坐在三楼窗台上玩游戏这个事件为例,这样做危险不说,亲生母亲阻止,她还动手打了自己的亲身母亲。我们大多数人会把问题归结为网瘾,其实还有大多数的悲剧来源于大人和孩子的判断能力,没有办法辨明真伪和对错。
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面对庞大的互联网,如果我们不想让类似的错误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不是你天天看着孩子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能力,只要他们有判断的意识和分清对错的能力,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1、鼓励孩子从小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里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让孩子参与一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在家长正确引导 过程中,孩子就会积极主动的思考。
2、创设轻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社会热点新闻,电视剧、电影、书中的人和事都是很好的教材,我们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对事件展开讨论,引导孩子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面对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防”和“疏”,而不是堵。点点滴滴无小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提出质疑的勇气,对断言和决定的谨慎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意思说:三个人走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好的方面可以学习,不好的方面可以反省。后人多从学习态度、方法方面去解读,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我认为主要还是论述学习态度问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怎样才能学不止步呢?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
一个人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态度。一般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点傲慢和自负,不耻下问很难做到,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看齐是不是一定能做到呢?不一定!这时那个傲慢和自负就开始作祟了:发现一个人比自己好时,刚开始还行,慢慢地就有点不悦——他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再后来就感觉他就那回事儿,向他学习的念头就渐渐消散了。所以,孔子这几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分析,大有讲究,一个人不从内心深处发出自新、学习的意念,学习多成半途而废,落个“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的下场。
其次心动不如行动
别人对的要学习,不对的要反省。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很对,应该这样做。是不是都能做到呢?不一定!很多我们认为对的东西我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做不到!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听说一个高僧讲道很好,就微服出行一探究竟,听了半天有点失望,说这三岁孩子都懂,高僧回复说,三岁小孩都懂得,八十老翁做不得。白居易立马敬佩不已。
由此看来,孔子真不愧是圣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小学语文课里就学到的东西,但毕竟理解不深不透,随着知识的积累,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只要遇到对方超越自己,帮助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这也是孔子语录里流传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其中一句。对后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对于这篇课文的原文,我不想再来详细解读,一来是因为文字表达篇幅较大,而且浪费别人宝贵的时间,这也是现在出现的文字阅读落后于视频观看的原因之一。二来是大家学的比我更好,是我需要向大家学习,不该在此搬门弄斧,让人见笑,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我的影响,所以说我要向大家好好学习。为此,我只讲一下我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和我个人的一些理论。
我的理解是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他虚心问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最主要的就是互相学习。对于促进和推动当代人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的理论是既然是互相学习的意思,那就与时俱进,改一下老祖宗的语录,叫“二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用的是三人行,并不是说三个人一同行走,而是用人称代词我你他三个称谓,放大到我们你们他们便指所有的人,他把所有的人用善和恶来区分,取善驱恶。我用第一和第二人称我和你,把他去掉,也就是二人行必有我师,在我和你当中,你就是我的老师,你身上肯定会有我学习的东西,一个人不是绝对的善和恶,而是善与恶并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古人由于时代局限,很注重道德,用善与恶来区别有道德和没道德。拿到现在就用好与坏来进行原则上的区分。二人行就是我和你,除了自己,都是老师,我要向你学习,三人行虽然变成二人行,人数虽然减少,但学习的范围却在扩大,三人行是指其中的你或他,而二人行却是所有的你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是我个人的理论和观点,不代表任何人,说的不对,请批评指正。
这句话可以说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都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指导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其实是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不足,再不堪的人也会有亮光。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嘲笑哪一个人,因为他的身上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那么怎么去学习他人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是说明了学习方法。把别人的有点拿过来学习,缺点可以当做自己的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就要改正。这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一定要遵守的哲理,希望我们都本着谦逊的态度,本着宽容的心胸,本着高大的格局去向身边的每一个学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提出了要不断学习。学习的老师是谁?“人人为师”。同行的人中,比自己做得好的,就学习他。如果同行的人做得不好,要知道他错在哪里?为什么?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种学习观与“三喻文化”的学习理念是一致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长辈主导,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传承方式。前辈的知识储备丰厚,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晚辈向前辈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后喻文化指年轻人对新观念、新科技具有的良好的接受能力,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要向晚辈学习。比如电子产品的应用,老年人离不开年轻人的帮助。
并喻文化也叫“同喻文化”,即同辈文化,同辈人之间互相学习。
“三喻文化”表达的也是“人人为师”的思想。
吉川英治给井植薰赠言:“除己之外皆为师”。
毛泽东曾说过:“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毛泽东强调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总结经验,继续前进
这种“人人为师”的学习思想也同样适用于企业文化。比如联想集团,之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取决于它的不断学习。联想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他们跟合作伙伴学,跟同行学,跟竞争对手学,跟客户学,跟自己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少一点傲慢,多一点谦虚,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丰富自己,强大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议先啃老教授回应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议先啃老教授回应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