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产净利润暴跌94%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日产净利润暴跌94%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伊拉克总理辞职,国际油价暴跌,市场逻辑是什么?
伊拉克总理辞职和国际油价暴跌,似乎内在的联系很少吧。
首先说伊拉克总理辞职这事,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在11月30日正式向伊国民议会递交辞呈,国民议会将于12月1日召开会议对此进行审议。
自10月起,伊拉克多地爆发示威抗议活动,抗议政府腐败、服务不力及高失业率,持续了两个月的这种状态,导致伊拉克已经有近80人丧生。
伊拉克总理辞职,这在伊拉克是一件标志性事件,虽然30日迈赫迪递交辞呈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伊拉克,但是示威行为一直还在持续,最新消息是有三人被击杀。
迈赫迪的辞职,或许并无助于当前局势走向好转——伊拉克地缘博弈非常严重,这次伊拉克示威抗议浪潮,前期毫无疑问是由于伊拉克内部问题所致,但后期,伊朗和美国的角力已经夹杂其中,这从示威者破坏伊朗的几处领事馆一事中就能看出来。
中评军事倒颇为对迈赫迪的下台感到惋惜,现状非一日养成,而是长久的积累所致,其上任才一年时间,很多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
地缘博弈恐怕才是其被迫辞职的重要原因,这一话题颇为涉敏,暂不多做考虑。
回归国际石油下跌话题的讨论,伊拉克是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10月份出口数据为日均出口原油约344万桶。
虽然伊拉克局势不稳,位于伊拉克南部省份的炼油厂及港口等基础设施屡遭示威者封堵,但是其石油开采和出口情况却并没有受到多大冲击,伊拉克石油部11月9日就表达,目前石油开采处于“十分健康”的状况。
11月26日,伊拉克政府和库尔德自治区就石油共享达成初步协议,这意味着伊拉克通过石油运输大动脉输出石油已经不受影响。
而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石油分成无果才影响到伊拉克的石油出口。
真正影响这次国际石油下跌的因素恰好是欧佩克成员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一项石油出口配额。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国家这次又开始了一份减产协议,当然 目的在于提高油价,但是总有人不老实,这就是俄罗斯和伊拉克,他们虽然表示在履行石油出口配额,但实际行动中却并没有积极成分,该产多少还是产多少,,有时候还偷偷多产。
以往在这种其他大户(俄罗斯、伊拉克)没有履行减产数量的情况下,沙特为了维持国际油价,也为了维系当前这个石油定价体系,其自己就往往会实现超额减产。 也就是把原本给俄罗斯和伊拉克制定的减产份额给揽过来,自己加大减产份额,如此油价基本上就维持稳定状态。
- 但这次在各方要开会落实出口配额一事前,沙特突然打出了一个筹码——沙特将不执行超额减产,要恢复只履行他自己减产份额的状态,换言之沙特要增产。
当然,这应该是沙特要对付俄罗斯、伊拉克这种不守规矩的产油国的手段,但传到国际上,谁都知道这意味着将打破当前这种供需平衡状态,所以国际油价应下跌。
伊拉克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每日向世界输出石油344万桶。
近两个月来,伊拉克出现暴乱,暴乱持续下去必将会影响到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旦伊拉克对世界的供应的石油减少,那么国际石油供应量就相对稀少,所有在国际原油交易市场大家都看好伊拉克石油对外输出减少会提升油价。
但是伊拉克总理迈赫迪辞职,在很多石油交易家眼里,迈赫迪的辞职将会让伊拉克暴乱平复,这样一来伊拉克的石油输出就不会再受到影响,所以油价就下降。
以上内容是这个问题的逻辑思路,但是实际上伊拉克总理迈赫迪辞职并不是让国际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先不说迈赫迪下台是否能让伊拉克恢复平静,不影响伊拉克石油出口。实际上就算伊拉克无法对世界供应石油,其他国家通过增产措施很容易弥补伊拉克的份额。
由此伊拉克因素对这次油价下跌并不是关键,主要是近期欧佩克成员与非欧佩克产油国成员要举行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谈论石油配额事情。
按理说欧佩克一开会就意味着减产,减产肯定会让国际油价上涨,但是这次欧佩克开会为什么会让国际油价下跌呢?
这里主要是受沙特因素影响。
过去欧佩克与俄罗斯等国签署了石油减产协议,但实际上像伊拉克与俄罗斯并没有完全履行减产协议。
在伊拉克与俄罗斯等并没有完全履行减产协议的情况下,作为欧佩克的最大产油国沙特为了达到减产目的维持国际油价,他自己实行了超额减产。
这个超额减产就是沙特把俄罗斯与伊拉克没有履行的减产份额揽了过来,往自己份额上加,由此才维持了目前的国际油价。
但是这次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开会前,传出了沙特不执行超额减产,要恢复只履行他自己减产份额消息导致了油价下跌。
打个比方说
按照协议分配,沙特减100桶,伊拉克减100,俄罗斯也减100桶。
但实际上伊拉克没减,俄罗斯只减了20桶,在这种情况下,沙特把伊拉克与俄罗斯没减的份额揽过来,自己总共减了280桶。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维持了目前的油价。
这时候传出消息说,沙特不再为伊拉克与俄罗斯没履行的减产份额兜底,他只履行自己的减产份额。
这样一来沙特就只降100桶,这意味着沙特将会提升180桶的石油产量。
如果俄罗斯与伊拉克依然不继续履行自己的减产份额,那么这时候全球石油供应比原来就多的180桶。
由此大家一听到这个消息,都认为未来石油价格会下降,所以油价跌了。
这次油价下跌的关系是沙特不再超额减产,而国际原油投资者也不认为伊拉克与俄罗斯会充分执行减产协议。大家预测未来国际石油供应量增加,觉得价格会下降。
我不认为伊拉克总理辞职和国际油价的暴跌本身有什么直接联系。
最近国际油价出现暴跌的根本原因是欧佩克国家达成减产协议延续的预期下降了。
我在今年年初就曾经说过油价的基本走势,由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的下行,未来的需求预期比较低,因此油价会受到长期的压力,处于一个低位震荡的阶段。今年早些时候欧佩克国家和俄罗斯达成了减产协议,这样油价有一个短期的回升,但是欧佩克的减产份额随即被美国的页岩油产业所填补,这样油价最终并没有上涨太多。
目前欧派克和俄罗斯即将展开又一轮谈判,但是按照现在的市场消息,俄罗斯可能对近期的减产并不是非常满意,有可能会在明年4月份再讨论减产的问题,这样就对减产协议是否能持续的贯彻留下了悬念,所以油价出现了比较大的下跌。
而且如果减产协议没有得到贯彻,那么沙特非常可能停止减产,并且将油价适当的下调,来夺回此前被页岩油行业夺去的市场份额。
所以现在的石油暴跌更多是从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方面出现的担忧,对伊拉克总理是否下台可能影响并不是太大。
周五油价大跌和欧佩克会议和伊拉克总理都没太大关系,减产协议延期本来就不是这次会议的结果,目前只是相互讨论的范围,俄罗斯的态度也是谈判新协议前的技巧(无非是想让阿拉伯人承担更多份额),但俄重振油价的内心需求可能比阿拉伯人更迫切!只要油价持续低迷,减产联盟就不会破裂,这个是不用怀疑的,伊拉克总理问题更扯不上边,伊拉克不会因为什叶派总理辞职回归太平,相反却朝向更大分裂,周五暴跌可能和阿美石油IPO有关系,今年以来有股力量一直瞄着打击沙特王国,9月袭击和这次大跌我认为都是指向阿美石油工IPO定价,换言之就是针对萨勒曼王储!基于全球库存从8月以来就开始下降,国际油价不存在持续下跌的能力,被非市场行为操纵的价格持续时间也很短,过几天就会回到正常市场波动。
伊拉克总理辞职和国际油价下跌没有必然联系。可以分别来看看。
先说油价下跌吧!
油价和其他物价一样,根本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供应多,价格肯定下跌。油价下跌也是类似的道理。伊拉克总理辞职,伊拉克政局动荡,反而不是油价下跌的理由,会造成油价上涨。
因为伊拉克是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之一,如果该国动荡影响到石油生产和出口,国际市场的石油供应就要减少,供应少了,价格肯定上升。
但油价却出现了下跌,显然和伊拉克乱局没关系,有比伊拉克更大的问题影响油价。
这就美国的石油。
美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产油国了,日产石油相当于伊拉克的两倍左右,这个体量的石油生产,如果出现一些风吹草动,不是秒杀伊拉克的局势给国际石油市场带来的冲击吗?
那么美国发生了什么事?
就是该国的石油库存意外增加,产量又创下了历史新高。11月底的统计,美国石油日产比去年同期竟然高了120多万桶。
也就是说,美国如今进口石油也越来越少,截至11月22日,每天进口只有11万桶,去年则138万桶。
这个数字很巨大的,伊朗如今石油出口每天只有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
而美国的增产就已经这么多了,显然国际市场原油供应一点也不紧张。也完全可以抵消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准备减产的负面因素影响,更比伊拉克的动荡冲击更大。
至于伊拉克总理迈赫迪辞职——
这是他早就表态的,终于在11月30日递交了辞呈了。
这件事在抗议者心目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没任何疑问。所以伊拉克总理辞职后,伊拉克人并没有多么欣喜若狂,反而提出了更多要求,那就是让总统和议长也辞职。
抗议者要求该国来一次大换血。
伊拉克的体制有意思,三派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控制。伊拉克总理必须是什叶派担任、总统是库尔德人担任,议长是逊尼派担任。
如今伊拉克抗议者要求这三方都下台,都重新选举,显然是对该国的整体情况越来越不满意。未来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还要再观察。
日本出口连续六个月下滑,5月份还出现9671亿日元的逆差,日本出了什么问题?
日本问题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内部结构失衡,稍遇外力就会风吹叶落、如临寒冬。因此,在美国孤立推行逆全球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日本出口连续六个月下滑也就不足为奇。
日本的结构性问题始于上世纪末,人们通常会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作为日本衰退的起点,并称之为失落的二十年,如今看来日本可能要失落四十年,甚至更长,因为其结构性问题并未改变,还更加糟糕。
在我看来,日本问题分三个层级,广场协议引发的金融危机等只是表象和导火索,更深层的本质问题是日本在屡屡错失科技换代的同时又失去了传统制造的竞争力,内核则是日本独特的国家文化,这决定了日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是日本屡屡错失科技换代的根本原因所在。
1.导火索:广场协议打开了导致日本失落的潘多拉魔盒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本经济并未开始崩溃,反而更加繁荣。日元大幅升值,日本资产也成为全球资本的追逐对象,一方面,携带大量日元的日本国民开始全球买买买,另一方面,国际资本也开始涌入日本使得日本房屋资产等火箭式攀升。
到90年代初,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收紧,美国开始加息,日本也跟随加息,国际资本开始撤离日本,在国际资本撤离的同时,由于日本自有资本在全球买买买,无人接盘,进而导致资产泡沫破裂,股市下跌,日本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
总结来说,潘多拉魔盒的打开对日本有三重影响:
- 一是,日本资产升值使得制造业难以承担高企的土地成本,加之日元升值等,于是日本中低端制造业开始加速转移。
- 二是,上世纪90年代正值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的二十年,美国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硅谷,日本则将资金投入房地产等产业,导致日本只能固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优势,错失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
- 三是,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冲击之外,对日本人影响更大的是心理冲击,至此,日本重回技术强国、制造为本的路线,这本没有错,但被魔盒洗礼的日本企业普遍对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经济心生恐惧和排斥,这反而使得日本错失了第一波虚拟的互联网经济。
2.本质问题:屡屡错失科技换代而又丧失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虽然错失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机,中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但进入新世纪,日本还是有重回巅峰的机会,起码比中国的机会要大。而且日本也有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后发先至的辉煌。
但是,日本持续错失了互联网、芯片、半导体、通信等多个决定国家科技基础的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产业的错失,将使得日本可能继续失去工业4.0的科技换代。
在屡屡错失科技换代的同时,日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在中国的步步紧逼下城池连连失守,鞋服、家电、电脑、手机等都被转移至中国,仅剩余部分高端制造业和研发产业等偏安一隅。
3:内核问题:国家文化决定了日本企业滞后于时代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为什么日本会屡屡错失科技换代呢,根本原因是内核国家文化导致的。
日本国家文化是典型的中空文化。这是西方学者罗兰巴特的观点,他用套盒来比喻日本文化,一个大的盒子里面套着小盒子,无穷无尽的打开里面是空的。日本本国思想家加藤周一也有类似的言论,他提出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与“中空文化”不谋而合。缺乏恒定的文化内核,使得日本思想和行为极为矛盾,就像“菊与刀”中所写,他们既好斗、又温和,既顽固又善变,既忠贞、又反叛,既保守又喜欢新的生活方式。
在企业经营中,思想和行为的矛盾使得日本企业多数无法形成系统的战略布局。而新世纪的产业竞争不再是单一技术领先就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正是系统化、协调统一的战略布局。典型案例就是苹果和索尼的区别:
- 乔布斯的起家之作——个人计算机,其图形界面系统来自于被施乐视为垃圾的PARC操作系统;
- 乔布斯的回归之作——IPOD,源自于乔布斯将随身听放进口袋的灵感,是索尼的存储技术帮助乔布斯突破了存储的限制(从10首到1000首歌),索尼对技术的“痴迷”成就了乔布斯的伟大;
- 乔布斯的封神之作——IPhone,其划时代的的多点触控技术、触控玻璃均是来自于收购或合作伙伴,就连最为核心的IOS系统最早也源自于索尼的“MagicjLink”,没错又是索尼,这才是典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空有无数领先技术却无法商业化的科技巨头。
- 后乔布斯时代——苹果的核心技术SIRI、指纹解锁、摄像头技术、甚至处理器等也多来自于收购。
很遗憾,苹果从诞生之日起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来自于模仿或收购。
很庆幸,我们错失了技术创新型的苹果,却迎来全世界最伟大的商业系统型公司!技术创新很伟大,但更伟大的是以用户为核心,集成各种技术创新出全新的用户体验,腾讯、阿里、华为等莫不如是。
因此,日本文化使得他们难以应对高度复杂、动态的产业竞争,因为这不是一项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系统的战略思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产净利润暴跌94%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产净利润暴跌94%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