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国很早就造过“空中航母”,可显著提升空军战斗力,为何下马?
美国很早就造过“空中航母”?好吧,我们继续这个话题。美国人的确很早就制造了空中航母,并且预计这种空中航母会改变整个战争规则的武器,会彻底赢得地球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一切在1970年4月11日嘎然而止。
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预警机研发成功,“天哨”无人预警机能上航空母舰吗?
根据中电集团三十八所的消息,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哨”传感器无人飞行器,确实是在陕西蒲城机场首飞实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了,但日期应该不是10月27日(具体时间就不深究了)。
而从三十八所后来透露出来的消息看,“天哨”无人机采用了“保型天线”的设计,取消了过去预警机雷达的大“盘子”,将探测雷达分布式布置在了无人机的机身和机翼等处,大限度的增加了天线的孔径积,实现了雷达与无人机的一体化设计,系统结构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无人机和雷达的一体化设计还还使无人机阻力减小,整体性能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而采用无人化载机、保型天线设计的雷达等技术,确实是未来预警机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在这方面“天哨”无人预警机,应该是充当了我国未来预警机的一个前期验证平台,这确实是可喜可贺的。
不过指着“天哨”上航母目前看明显是有些不现实,就不说什么机身加强、防盐雾、机翼折叠这些舰载机现行技术的改装了,就一个自主回收降落,就把“天哨”上舰的可能给堵死了。
舰载无人机的技术难度是要远高于普通有人舰载机,因为其除了那些必备的技术改装外,还需要具备自主起飞、降落能力,而这个才是舰载无人机现阶段的技术难点。
如果舰载无人机没有这还能力,那说白了就是块石头而已,而目前具备无人机自主回收起降能力的,已经验证过的仅有美国的X47B而已,而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军事小科普”还真没怎么关注,以后了解到的话会抽空给大家介绍下的!
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飞行器向无人化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军用飞行器的无人化自然是走在前面的,先前无人机技术多是运用在低强度作战的侦察和远程对地攻击方面,驾驶员就如同玩游戏一样完成作战任务。我国的无人机在美国自家的禁止出口政策下,凭借着物美价廉的优势走遍全球无人能出其右,现在中国无人机种类又增加了一员--无人预警机。
预警机作为编队空战的大脑,一直是技术高度密集的武器平台,当预警机需要上航母与舰载战斗机并肩作战时,就要面临更多的困难,比如甲板不够大,飞机需要小型化,弹射技术需要解决等等。我国现在拥有的两艘使用滑跃方式起降的航母更是没有弹射装置,大型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不能上航母,这就在空战方面大打折扣。思想没有滑坡的中国人民就是方法比困难多,为了让滑跃甲板也能用上预警机,JY-300"天哨"无人预警机被研制了出来,而且不仅仅可以在航母上使用,中小型的舰船也可以配备体型较小的无人预警机,尤其是被各国海军青睐的两栖攻击舰将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受制于体型,顶个圆盘或者平衡木上天现在没有办法实现,因此无人预警机在作战的效果方面依然比不上有人驾驶的预警机,因此"天哨"虽然可以上航母,但为了达到更好的空战效果,航母最终还是需要有人驾驶的预警机。
我个人觉得上舰的问题不会很大。不过要等003服役。没有弹射估计他上不去。一般会认为着舰是比较大的困难。但我以为一是他的速度相对较慢,二是作为预警机它的数据链有智能操作的条件,如果用传感器感测甲板的运动,综合大气等各种数据,用计算机操纵会比有人的飞机更精准。这个难度应该不会很大。而遥控和人在飞机上操纵也应该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海军肯定是很希望这玩意上航母的,但是难度很高。
众所周知,因为预警机可以提供大范围的战场信息支援以及承担空中机群指挥任务,所以预警机是现代航空兵部队执行作战任务的核心,无论是对于空军还是海军航空兵,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美军航母战斗群一艘航母雷打不动都要带4架以上的预警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预警机又不比战斗机,在滑跃甲板航母上无法起飞,目前辽宁舰只能带预警直升机。而预警直升机相比固定翼的中型预警机探测能力肯定差很多。
所以海军一直想搞个舰载的固定翼预警机,但是没办法毕竟航母底子差。而“天哨”无人预警机本身也不是太适合上航母。因为海上环境腐蚀性很强,对“天哨”的共型天线有很多影响。要想看到中国的舰载预警机,估计得等到大平顶的003出来。
说实话让很多军迷伤心,这架天哨不可能当航母预警机。能上航母的是别的飞机。
天哨无人预警机,最牛的地方是采用了保形天线,又称共型阵天线,里面装的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空警2000,空警500这种预警机背上有个大盘子。如果采用天哨的共型阵天线,就能取消这个大盘子。
图一:机头两侧和机翼前边浅色的片状物就是保形天线。
共型阵天线的原理比较简单,把飞机蒙皮切一块下来,铺上可以弯曲的柔性相控阵天线,不会破坏飞机气动外形。这个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从199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
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共型阵天线的预警机性能受限比较大,天哨无法实现360度扫描,容易有死角。因为并不是飞机全身的蒙皮都能变成天线。它在机身和机翼又大又平,或又大又圆的地方比较好铺柔性天线,在机尾的部分不好铺。机尾是推进螺旋桨,总不可能把天线铺在桨叶上。
天哨采用的是活塞发动机,飞行速度也非常低,撑死也就300千米/小时。用于舰队防空勉强凑和,但不要指望能跟上战斗机的速度,为歼15远程突击敌军目标提供预警。也就是说航母装了天哨,只能用于防守,进攻是指望不上的。
图二:日本和美国对于保形天线都有研究。
即使是中航海工装备展出的那架舰载型HK5000G无人机,也不适合当航母预警机,虽然采用了喷气发动机,而且机翼也可以折叠。但体重也只有4吨左右,大小仍嫌不足。背大功率雷达依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国是否有能力研制无人作战飞机的空基载机平台?
能力肯定是有的,首先我国无人机研制使用当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研制空基的无人作战飞机不存在难度。但是我国目前可以用作空基载机平台的选择较少,除了运9和运20外,没有其他选择,而运9一方面载重量较小,飞行速度也不高,做无人机载机平台不是很合适。运20各方面性能不错,将来可以考虑用作无人作战飞机的载机平台。
个人认为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但成夲太高,得不偿失。1,无人机的特点就是成夲低,小巧灵活,且避免人员战损。2,如用大型机做发射平台,大型机夲身易成敌攻击目标,如再配备战机保护,那成本就太高了,得不损失,还不如派大型轰炸机直接实施精确制导攻击了。但这又失去了无人机查打一体灵活攻击的特点。3,现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已不短(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再加上正发展中的无人机空中加油技朮,那续航能力就更大了,完全可以满足各类作战要求。
问题很好。以运输机搭载无人机形成“航空母机”施行空中无人机群作战这一想法很好,这也是未来无人机作战的发展方向之一,各航空大国都在研究,不仅美国、俄罗斯和我国有这种设想,日本目前也在进行相关研究。我们今天先讲一下美国的“空中航母”计划:
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局(DARPA)计划在2019年推出以“大力神”C-130运输机为“空中航母”,搭载多架小型无人机,飞至战机进行投放,完成任务后由运输机进行无人机的回收并返回基地。C-130运输机上计划搭载的无人机可根据需要装备攻击武器、电子战设备、航拍监听设备等,无人机的巡航距离约560公里、有效载荷27千克,发射准备工作1小时内完成,计划造价50万美元一台。该计划可有效降低美国空军的战机成本,减少人员伤亡,并且无人机和有人战斗机未来可形成网络化、立体化协同作战。
此外,题主所描述的搭载/收放无人机方式,其实在二战时就在美国和苏联分别展开研究,只不过那时候研制的是用运输机、轰炸机或飞艇搭载小型有人战斗机,被称为“空中子母机”或者“寄生机”。上世纪30年代,美军通过装备飞艇来探索“空中航空母机”的设想,利用梅肯号和阿克伦号飞艇腹部机库储存小型战斗机,并设计专用吊架进行小型战斗机的收放。后来两艘飞艇坠毁,该研究计划中止,但是开启了人们对于“空中航母”的想象和探索,下图为美军飞艇用于收放战斗机的吊架。
苏联在研制“航空母机”方面也没闲着,从1931年开始,先后研制了Zveno-1“子母机”、Zveno-2“子母机”直到Zveno-6“子母机”,可见苏联人对这种“空中巨兽”拥有别样的热情。后来苏联研制出最为夸张的Aviamatka-PVO“子母机”,该机一共可携带5架小型战斗机。苏联的Zveno-5“子母机”在1935年进行了世界上首次空中小型战斗机回收试验。虽然试验成功,并且后来的Aviamatka-PVO“子母机”也经验证技术可行,但是这些“空中航母”却从未投入过实战,因为小型有人飞机的空中回收在当时是一个难题,只有极个别少数优秀战斗机飞行员才能完成这种高难度动作,据称苏联不少飞行员为验证回收技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战前后的德国,在航空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然少不了空中载机的奇思妙想,研制出来JU88“空中子母机”组合,其北部背负的子机通过火箭助推器发射,但是如何回收却因缺少资料不得而知。
所以,在二战时期的技术条件下,武器专家们已经开始研制“空中航空母机”,只不过有人战斗机的投放和回收技术风险实在过大。随着技术进步,当今世界无人机技术迅速普及,为“空中母机”设想打开了大门。就连日本也开启了有人机和无人机混合编队战斗的研究,日本防卫省装备厅制定的防卫技术发展路线图设想,2030年日本空自将装备可投放无人机的空中载机。
所以说,本题所提的设想十分契合当今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潮流,并且该技术设想从二战起就经有各大国展开研制验证,只不过今天把当时的有人战斗机“子机”变成了无人机,所以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试验风险上来说,相较于当时的条件都更为容易实现。至于我们,自然不会在这方面落于人后,何况我们的无人机技术目前还是非常先进的。
军迷哨所为你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因为没有具体说明是微型,中型还是大型无人机,当然,上诉三种无人机作用不同。如果在战场上执行不同的任务,使用的部队和使用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技术上还是可行的,并且还是未来的一大发展方向。
但只针对中小型无人机,大型无人机重量在5.7吨以上,体积较大,这样的无人机无法使用空载平台发射,因为没有如此大的平台。以彩虹5来说,它的翼展达到了20多米,想想我为什么大型飞机有如此款的货舱,外挂也非常不现实,最重要的是像翼龙和彩虹这样的无人机,也不需要空中投放,它本身的航程就已经达到了2000多公里,如果后续再开发出可以空中加油的版本,已经能够满足一个国家的需求。
目前,向提问的问题的确目有使用,并且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技术成熟,上世纪50年代美国使用的火蜂AQM34Q无人机,在越南战争和侦察我国的过程中,它就由DC-130运输机飞机发射,在预先编制的程序控制下飞行。这样使用,可以提高它的航程,以弥补航程不足的问题,运输机达到指定空域后投下,无人机自主飞行,所以,技术上可行,如今也在使用。
现在的空中投放无人机技术更加成熟,战机,运输机,电子战机,为了执行其它飞机无法执行的任务,都会采用这种技术,这样投放无人机,需主要有成本低,弥补航程不足等问题。但是,它们一般都是小型侦察或者自杀式无人机,只能携带侦察设备或者自杀式炸药,和大型无人机无法比拟。
在无人机群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中美都有这样的计划,使用运输机空中投放大量的无人机,达到百架的规模,然后让无人机群编队飞行。用这些无人机做自杀式攻击,消耗地方的防空武器,甚至编队攻击战机和航母等,因为有数量多的优势,并且成本及其的低,战争时期可以用这种低成本的无人机消耗敌方的资源,达到快速结束战斗和减少自身伤亡和损耗等,这样的技术还是非常值得开发的。
美军为什么要发展MQ-25A“黄貂鱼”无人加油机?
主要是被中国东风反舰导弹和,大航程隐身飞机逼的,东风26的射程远在舰载机航程以外,歼20的大作战半径给普通加油机威胁太大,所以才无奈搞个隐身无人加油机,航母上无人加油机,势必得减少舰载机数量,不是没办法,谁也不会用的!
把航母设计成大疆无人机,会怎么样?
大疆是一款无人机的品牌,创立于2006年,由香港科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汪淘创立。大疆占据了全球民用小型无人机约七成的市场份额,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国家。
我也亲自使用过,这种无人机的稳定性非常完美,挂靠一个摄像头,进行航拍非常稳定,许多领域都开始用这种无人机。
如果把航母设计成大疆无人机,我个人觉得肯定比起水上航母要优益的多,我们首先不要考虑他的可行性,我们先讲他的优势,在空中如果能有一支这样的航母,那将控制整个空中优势,空中制空权一定在他掌控之上,无论从打击范围还是效率都能做到完美,因为在空中就可以直接对目标进行打击,不需要传统的要先从地面或者从海面上升到空中后再进行打击。
这种方案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现在的航母都是从海洋行驶的。一方面要受地形和海洋限制,例如一个作战区域移动到另一个作战区域。不仅要考虑到周围的海洋环境,防止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触礁等情况,而且还要绕过不同的大陆岛屿等等,路程上就无法实现最短距离行驶,而且还要与恶劣的海洋环境做斗争。
各种设备你要适应颠簸的海况,还要适应高腐蚀的海水。
而空中航母也不同。
就可以避开这些还上航母的缺点了。只不过空中目标过于巨大,必须考虑如何防空的问题。当然航母这种大型飞船最好离着战场尽量远。只要满足一定的隐形需求就可以了。
但从技术角度上讲,实现大疆航母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动力来源。航母如此重物,需要足够的动力供给。估计也只有核动力才能实现。但是如果遭受到攻击,巨大的核辐射污染将会对人类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第二就是动力机构。多大的动力机构才能够实现对几万吨航母进行飞行?而且巨大的飞行声音,就会像巨型喇叭在给对手指示所在位置。巨型的螺旋桨搅拌着空气,估计声音会巨大无比,对船员,对行驶过得居民的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因此从技术角度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不使用螺旋桨方式,我倒想到另一个形式那就是飞艇。如果靠空气升力飞起就会造成较小的噪音,如果能够实现隐形并升至平流层,那么既可以隐形又可以不用担心环境,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上方空气阻力小,声音小。当然从技术上还要考虑上空缺氧,使用可靠飞艇填充气体等问题。
以上是我的浅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