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智能航空母舰会出现吗,你怎么看?
现代武器使用更多的智能设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吧,但是把航母搞成物流中心这种想法有点想当然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国家能造出导弹的发动机但是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一样,飞机发动机的技术要求明显比导弹发动机要低得多,为什么高级的造得出?技术要求低的反而不行呢?原来是技术要求不一样,导弹发动机要求再高也是一次性的,飞机要求的耐久性很高,总不能为了飞机上天每50小时更换一次发动机吧,谁用得起啊😱。物流中心也是一样的,它给人的感觉都是宽敞,明亮,无人化管理,精密,准确……航母是战争兵器啊,是船啊,地方再大也嫌小啊,打仗啊,能永远那么准确和精密?谁保证这船永远不会受到攻击?永远都是有条不紊?没有紧急情况?无人化?损管谁负责?你往那个看着就舒服的物流中心里扔一颗500公斤的炸弹,看着它炸的乱七八糟然后大火冲天的让那几个平时只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处理下看看啥结果?只能自己跑出打电话给119或110了吧。那航母呢?也不要啦?打电话给谁?当然能够使用的智能化设备用一点也挺好的,毕竟是发展方向是不是😊,我也想看看电影上那种无人化全机器人战争什么时候能实现呢😊。
谢邀请,航母上的武器装备不远的将来可能将系列化,部分实现智能无人化,但航母本身智能化还将有相当路程要走,且让航母完全智能似乎不现实也没必要,首先减少人员数量是航母是否达到现代化的基本标志。
会,时间问题。毛主席曾教导我们"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现在我们人工智能机器人已问世,智能战机计算机.智能牵引车.智能弹药装填车更不在话下,不过要有一段时间酝酿,同志们给点耐性。
中国人是世界智慧大全,早期美国.新加坡都有我们华人的智慧结晶,可以讲只要我们国人齐心协力,任何问题也难不倒我们。中国人是不可战胜的!
谢谢邀请,驴哥武器库,带你进入武器海洋。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各界大佬们公认的下一个革命性工业爆发点就在人工智能上,首先这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无疑。
中国目前的科技能力和发展态势肯定不会错过这次“工业革命”,那么我们的航空母舰肯定也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因为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智能化目前来看需要大量的电子设备去提供计算和代替人工操作,那么就急需核动力来提供大量的电力。
第二,经验和技术的堆积:要通过不断的使用来检验和优化我们现有的航空母舰。然后通过大量的技术堆积来实现新航母的建造和相关配套设备的制造,比如舰载机的智能化和其他舰种的智能化。因为航母是一个系统,哪块有短板都不行。
中国智能航母肯定是会出现的,勤劳聪明的中国人,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过去没有的,现在拥有;曾经梦寐以求的,而今已经实现。拥有智能型的航空母舰,绝不是一个荒诞的希望渴求,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赶快到来吧。
世界上有飞飞机吗?
那么人类运输将慢很多,而且不会出现导弹,没有运载火箭,没有卫星,没有飞船,航天飞机更不用说,那么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会很肤浅,甚至是胡思乱想。
于是也就没有飞行甲板,不会有航空母舰。
没人知道什么是空军,什么是空战,也没有任何的对空武器。
由于没有空军的出现,那么其他作战单位将失去空中的保护,打仗的难度会增加;当然失去了敌人的空中威胁,打仗将不会很困难。
因此,飞机的有无并不会改变战争的困难程度。
不过人类继续做飞行梦,将会出现更多的关于飞行的虚幻小说。
于是,人们保持着自己的飞行梦,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继续研究,那么,就算现在没有飞机,在将来也会有的。
美国海军“黄貂鱼”无人加油机能在航母起降吗?
波音公司的“黄貂鱼”无人加油机方案
楼主这个问题就比较搞笑了,这个MQ-25本身就是美国海军提出的要求,而这款无人机的作用就是要部署在航母,然后在舰载战机起飞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时,则舰上的MQ-25无人机来为这些舰载机提供燃油补给,以增强航母舰载机部队的打击范围。因此它必须是能在航母上起降,如果不能在航母上使用,MQ-25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随着反舰导弹与反舰弹道导弹的攻击能力越来越强大,美国海军发现现有的航母打击范围已经不足以安全躲避这些远程武器的打击,因此想要解决这个隐患,就必须增加航母的有效打击范围,那这个任务肯定要交给舰载机了,但是航母上一般只能是采用舰载机伙伴加油方式,尤其是在远海执行任务时,很难得到陆基大型加油机的支援;而采用伙伴加油方式则会减少舰载机的数量,必须有一部分进攻力量改成伙伴加油机才行,这对战力的发挥相当有影响。因此美国海军就想到了无人加油机这种操作。
洛-马公司的“黄貂鱼”无人加油机方案
所以绰号为MQ-25A黄貂鱼的招标方案就出台了。这个方案要求MQ-25A具备远程飞行能力,可以在远离航母500海里的位置为超级大黄蜂或咆哮者、F-35C提供15000磅燃油的能力,这样可以让舰载机的航程增加一半,比如没加油时超级大黄蜂作战半径为450海里,经过MQ-25A的燃油被给后,由作战半径会增加300-400海里,这让打击距离成倍增长。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航母在尽可能远离导弹武器的攻击范围之外发起攻击。而且这样一来原来承担伙伴加油任务的舰载机还可以改回舰载战机,增加舰载机的数量,自然也就增加了战斗力。
根据洛-马的方案,MQ-25A不光能承担空中奶牛的任务,还可以具备精确打击的能力。在经过简易改装后可以加挂两枚远程攻击导弹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可以说是一机两用。
目前有洛-马、波音、通用原子三家公司在竞争这个项目。最终鹿死谁手,还需要继续耐心等待。
洛-马公司的“黄貂鱼”无人加油机方案还能执行远程攻击任务。
要想一架飞机能在航母上起降,那飞机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呢?
首先,为了能在航母上安全起降,必须让飞机飞离舰艇和在舰艇着陆的速度降下来,不那么快才行,因此飞机需要一对长又宽的机翼;再者,在海上起降的飞机,当然也要能抗住海上给他的“磨砺”,海基的飞机明显要比陆基的飞机下沉量要大,这时候,就要增厚其材料,加固其结构,方能长长久久于海上征战;最后,舰载飞机固然要追求性能,可是更要追求的是维修性和可靠性,毕竟一般航母开出去海上作战,不能轻易返回,飞机要是因为太过追求性能而难以修复,那航母的战斗力和持续性无疑会大打折扣,所以一般来说舰载飞机绝不会是性能最优的战斗机。而“黄貂鱼”从目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绝对是可以在航母上起降的。
但是,这并不是巧合,本来这架飞机在开发时就被美军要求能在航母上起降,因为他就是为了航母而生的。“黄貂鱼”即MQ-25,这是架无人加油机,无人驾驶的飞机由雷达信号指引方向,加油机是给飞行中的飞机续航的。传统的加油机多半是大型运输机或者轰炸机改装的,毕竟都叫做加油机了,肯定要具备不错的储备能力,小型机带的油还不够自己使用给别的飞机加油勉强了些,而另一方面则要具备不错的速度,像战斗机这样无法滞空的飞机,你得追着他给他加油,要是连人家战斗机都追不上何谈加油呢?但是MQ-25有一点和传统加油机非常不一样,就是他的机型相比其他加油机比较“纤细”,毕竟航母承载量有限,而舰载飞机一般也是在航母周围作战,所以MQ-25载油量相对要少一些。
综合来看,这架“黄貂鱼”不正是为航母而生的吗。
必须的,因为这是美国海军提出的基本要求,MQ-25A“黄貂鱼”就是舰载无人空中加油系统(UCAAS)。美国海军航空兵司令官迈克•休梅克中将曾在去年9月表示,MQ-25A“黄貂鱼”从航母甲板起飞,在距航母500海里位置为有人战斗机加油,可提供的加油量6.8吨,使战斗机有效打击范围增加300-400海里。很显然,如果“黄貂鱼”不能在航母上起降,那么也就没有发展的必要。
“黄貂鱼”的空中加油量如果真的设定为6.8吨,其实和F/A-18E/F的“伙伴”式加油系统差不多。由于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母上不可能搭载太多的“黄貂鱼”,所以该机对舰载机延长航程和作战半径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主要作用在于解放了用于进行“伙伴”式加油的F/A-18E/F,能够增加参与攻击作战的F/A-18E/F数量。
美国海军在去年10月分别向洛•马、波音、通用原子、诺•格公司发布了MQ-25A“黄貂鱼”舰载无人空中加油系统终版招标书,并计划于2018年9月授出工程和制造研发阶段合同。
通用原子是第一个对外公布其设计方案的竞标者。从模型看,通用原子的无人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机翼、机身、平尾与该公司“复仇者”相似,均采用涡扇发动机和V形垂尾,与S-3B“维京”反潜机相似的起落架,标准的D-704“伙伴”加油吊舱,并将装备与MQ-1“捕食者”和MQ-9“收割者”无人机相同的光电吊舱。除满足美国海军设定的舰机适配性要求外,通用原子公司的竞标方案还融入了余度设计,方便未来升级。
波音公司“鬼怪工厂”是第二个公布竞标方案的公司,采用了比较流行的背负式进气道,但是进气口只是一个窄缝。机身截面呈扁圆状,内部空间较大,这也为其发展为舰载无人加油机提供了很大便利。机尾有倾斜度很大的双垂尾。
洛•马公司“臭鼬工厂”是第三个公布竞标方案的,采用的是飞翼布局。
诺•格公司在去年10月25日宣布退出竞标。(S)
俄米格35战机重获新生:能够无人驾驶自动降落,你们怎么看?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月21日报道,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公司近日表示,该公司研发出了一款新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使战斗机以无人驾驶模式降落。而根据米格设计局的计划,该系统将在米格-29M/M2和米格-35战斗机等有前景的现代化米格品牌战斗机上使用。
米格设计局推出的这套自动控制系统,虽然听上去有高大上,但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新玩意。
米格设计局在公告中说:“米格公司工程师获得了飞机降落时的自动控制系统专利。该数字系统提高了恶劣天气条件下飞行的安全性,使飞行员能够以自动模式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降落滑行。新技术将在米格-29M/M2和米格-35飞机上的使用。”
说白了,米格这套系统其实就是一套飞行辅助系统,但并没有完全替代飞行员的作用,没有实现全无人化,只是减轻了飞行员的工作负担。与美国X-47B无人机,这样无需人工干预、完全由电脑操纵的无人驾驶飞机相比,技术含量差了不少(2013年5月14日,X-47B于“乔治·布什号”航空母舰成功进行起飞测试,并于一小时后降落马里兰州帕杜克森河海军航空站)。
此外,这种能够无人驾驶自动降落的系统,也不是米格首创。2019年7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完成了一套名为“C2Land”系统的早期开发,这个系统允许飞机在没有任何飞行员输入的情况下降落(除非发生紧急情况)。
因此,这套自动控制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米格的品牌竞争力,但也没有产生的质的改变。被苏霍伊压制的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更何况,米格和苏霍伊同属于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旗下。苏霍伊想获得这套系统的技术恐怕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从这套系统中,也可以管中窥豹。米格设计局依然具有不容小窥的科研和设计实力,未来未尝没有翻身的机会。
要知道米格曾经压制了苏霍伊几十年,可苏霍伊只凭一款苏-27就完成了咸鱼翻身。未来的事情谁说的好呢!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兔哥回答:米格飞机曾经是王者般的存在,米格飞机曾经是一些国家整个天空的保卫者,米格飞机曾经是和美国飞机战场争锋的王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米格辉煌威风不在,甚至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历史。
其实,米格公司一直都没有放弃复兴往日的辉煌,使出浑身解数复制王者归来的梦想。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米格飞机的脚步走的并不顺利。俄罗斯对航空工业重组,米格划归苏霍伊公司,组建集团企业,而米格飞机手里还有米格-29,米格-35等机型。米格-29K舰载型被印度拉了一把,无奈数量太少,无法盘活米格飞机。米格-35同样是印度带来的希望,和法国的“阵风”、欧洲“台风”、波音F/A-18E/F“超级大黄蜂”、洛马的F-16“战隼”,就连瑞典的萨博JAS-39“鹰狮”战斗机都参与到了竞标大赛中来。2011年4月,对于米格-35来说是一个灰色的日子,它被被淘汰出局了。
尽管如此,米格公司并不打算放弃,于是主打米格-35战斗机,融入新技术,虽然外表变化不大,而内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量也从比米格-29增加了30%,跨越到了中等重型机的行列,米格公司的定位是打造一款准四代机的机型,这个定位和苏霍伊的苏-35一样。经过米格公司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俄罗斯国防部于2014年购买了两架,分别是米格-35S型和米格-35UB型。随后2017年米格-35接受“国考”,结果成绩不错,2018~2020年间俄空军计划采购30架米格-35。可喜的是米格-35也迎来了海外客户,埃及花费20亿美元购买了46架米格-35,并在2017~2020年间交付,这无疑让米格公司看到了希望,于是继续深挖米格-35,搞出了无人驾驶降落模式。
首先,战斗机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新鲜,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各军事强国都有把退役的老飞机改造成无人靶机用来实弹打靶,也用来检验一款武器弹药的性能,这种做法很普遍。米格-35采取无人降落也不能说是新技术,只不过是俄罗斯在这方面技术并不成熟,战斗机无人降落主要的技术就是电子设备,这正是俄罗斯的传统弱项。虽然俄罗斯目前电子技术领域发展提高,但总体优势并不能和世界电子技术强国比。目前的无人机都具备自主降落能力,俄罗斯的最新的隐身无人“猎人”也具备,从“猎人”隐身无人身上“刺猬”般的各种天线你就能看出来俄罗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差距。
俄罗斯的米格-35战斗机展示无人驾驶和无人自主降落并不是要把这款战斗机改造成无人驾驶战斗机,而是进行技术验证,主要是解决自主降落模式,这样可以解决飞行员恶劣天气下盲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失误。这种技术也就是战斗机自动助将技术,美国等国家的舰载机就有类似的辅助降落技术。但对于一款陆上作战飞机来说作用并不大,米格-35之所以高调宣布这件事,趁热打铁搞促销的噱头很大。埃及和俄罗斯军队定购的米格-35的合同中止期都是2020年,目前并没有听说有新合同,因此,2020年后米格公司很可能要没饭吃,所以,通过给米格-35安装自动降落辅助系统增加买点,也不是不可能。不过,据媒体报道,俄罗斯在2016年增加了米格-35的定单,这是一个好事。
米格-35验证无人驾驶技术也会给米格公司后续新机型的发展带来技术储备,对于米格飞机来说,能够重新翱翔天空,实现王者归来无疑是一个好事情。就米格-35本身来说,其技术水平是先进的,对于一些中等以下体量的客户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是米格-35验证无人驾驶技术,和无人降落技术的原因。能够实现更加安全的操控模式,毕竟,战斗机降落采用无人驾驶模式是有难点的,也表明米格飞机的技术水平仍然是高水平的,当然,也隐藏着米格公司的一种渴望,期盼甚至是失落。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无人空中航母首亮相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