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核舟记原来是真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核舟记原来是真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仿写《核舟记》 要古文的,用空间顺序?
明朝有个有特殊技艺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细小圆形木头,雕刻宫殿、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人物以及石头。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原来是苏轼泛游赤壁。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的两旁开有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看到)右边(窗门)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门)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他的右边,黄鲁直位于他的左边。苏东坡和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轻按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卷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东坡的左膝,鲁直的右膝),都被隐蔽在手卷子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露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黄二人不相类似。他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念珠子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面,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的人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扶着火炉,火炉上有把茶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的声音似的。
那只船的船底稍平,就在船背上面刻上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篛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图章上的篆字,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狭的桃核雕刻制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描写艺术品的古文,类似《核舟记》的那种?
《申屠敦之鼎》 原文 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核舟记的意义以及背景?
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王叔远的奇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作者三次写核舟小,又几乎通篇写所刻人、物繁细、逼真、传神。使人时时不忘其极小,又处处惊讶其极繁细,极逼真、传神,自然使人感到奇巧。(2)作者极言其奇又极言其真。如果奇而不真,出于虚构或传闻,那也就不使人觉得奇了。作者写“尝贻余核舟一”,写舟上刻的时间、姓名、篆章,说明确有其物,课文删去的部分又写自己对核舟“详瞩”、“亲睹”,又强调了核舟的真实可信,这就使人感到雕刻者的奇巧。
背景:
1、这是远在几百年前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近景描写。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2、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3、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小石潭记和核舟记都是记吗?
不是。
记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体的名称,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如小石潭记属于这种。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小石潭记和核舟记都是记,但不同,小石潭记是体现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小石潭来体现作者的忧伤凄凉之情。而核舟记的记是说明为主,说明核舟的船头船舱和船尾的雕刻说明,来说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一个以记叙描写为主,另一个记以说明为主。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于“杂记体”,但写法不同,请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三篇文言文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杂记体”,但写法各不相同。《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从体式上说都是游记,都有清晰的游踪(游览经过),但是也有不同。《桃花源记》是借游记之体讲述虚构故事表达社会理想,与真正的游记不是一回事。《小石潭记》则是比较典型的游记,在记述沿途及小石潭上所见的同时,更多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如写“如鸣珮环”的水声、写“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或直接抒发情感,如坐潭上看到“寂寥无人”的四周时,直接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核舟记》虽然也名为“记“,但并不是记游,而是记核舟这个“物”,按照今天的观念是一篇说明性文字,应重点关注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的顺序等。
中国台北故宫里展示的核舟,是小时候学的《核舟记》的核舟吗?有什么区别吗?
台北故宫有很多镇馆之宝,什么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等,其中,有一件特别特别小的珍宝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就是它(如下图)
核舟。
听到这两字你是否想到了小学时学的一篇文章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你看台北故宫里的这枚小核舟,它刻画的内容和这《核舟记》上几乎一致。
那么,它俩是一个东西吗?
其实,咱们只用从《核舟记》的第一句话和台北故宫这枚核舟的雕刻年份就可以得到答案。
《核舟记》里的核舟是明代匠人王叔远所做,而台故宫里的这个是清代乾隆二年陈祖章用橄榄核所雕。
因此它俩年代都不同,不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这枚台北故宫所雕的橄榄核舟有什么精妙之处呢?
小君个人觉得,陈祖章大师能在如此小的果核上雕这么多的人物造型,简直就是鬼斧神工!
这么核舟题材取自《后赤壁赋》,这是苏东坡在贬官湖北黄州时所写。在这枚核舟上,苏东坡和友人一起喝酒泛舟湖上,旁边还有童子、艄公等,惟妙惟肖。
更神奇的是,舟中的窗户是可以自由开闭的,而在舟底还刻有苏东坡《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简直精细!
写到这,不禁为古代的“工匠精神”点赞,在那个没有机械帮助的时代,全靠这一刀一刀的精雕细琢,在如此小的果核上雕出那么多的东西,真应了那句话:
“任何事,只要你认真就什么都成了!”
《核舟记》里的核舟是明代的匠人王叔远所做,中国台北故宫展出的核舟是清代乾隆二年陈祖章用橄榄核做的,这两个不是同一个东西。
在《核舟记》中描写的哪枚核舟很漂亮,大陆游客自然会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核舟认为是《核舟记》里的核舟,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导游和专家也没有给出解释。
很遗憾地告诉你台北故宫的“核舟”不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核舟记》里面的核舟。这两个“核舟”不仅作者和年代不一样,连所用的雕刻原料也不一样。唯一有联系的是,台北故宫那件是件清代的仿制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台北故宫的核舟,出自清代的陈祖章,他是广东人,雍正时期进入皇家的造办处,一直到乾隆时期。虽然在故宫造办处汇集了全国各地手艺一流的工匠,但是他们的供职是很严苛的,制作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遭受处罚甚至挨打。
由于工作压力大,供职时间久陈祖章患上了眼疾,8年时间一直没有出什么作品。他的工资也是造办处里最低的,只有钱粮银三两。
乾隆帝爱好书画古玩,读《虞初新志》,对《核舟记》一文所记王叔远之技艺赞不绝口,就问宫内的匠人:谁能为此?
陈祖章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另作《东坡夜游赤壁》核舟,并在技艺、内涵上超越王叔远。
于是这枚雕橄榄核舟在完成之后,因手艺精湛,船上的四面窗户甚至能自由开合,受到了乾隆的大加赞赏,因此工资也从最低的上涨到了每月12两白银,成了月薪最高的工匠。
甚至到了嘉庆登位,嘉庆帝同样视陈祖章这枚橄榄核雕“东坡游赤壁”为绝世珍宝,曾写诗赞美:
绥山结实种常留,刻琢天成赤壁舟。
酒载青田根叶远,缆牵雪藕色香浮。
济川岂仗雕虫技,问渡应殊避世游。
仙子啖馀休浪掷,乘槎自有小儿偷。
而且台北故宫的核舟的雕刻原料是橄榄核,不是核舟记中所说的桃核。这种橄榄树,出产于广东省,它的果实比一般橄榄要大,学名叫做乌榄,这种橄榄并不好吃,味道是酸涩的,但是经过腌制之后口感极佳,而且它的果肉还可以用来榨油。果核则是匠人们千百年来重要的雕刻原料,可谓浑身是宝。
那至于我们学过的《核舟记》中的核舟,它的制造者是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核舟记》中笔触细腻,对舱内的介绍和刻画详尽而具体,对舱内人物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也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术叹为观止。
很可惜,王叔远的这件作品并没有流传下来。
很多的中国大陆游客都很自然地把中国台北故宫里面的这枚核舟,直接当作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核舟记》里的核舟了,网上也有台北故宫核舟为《核舟记》原型的说法,这也是核舟展品前游客众多的原因之一。而台北故宫方面和导游也没有过多地解释。其实,台北故宫展出的核舟,还真的不是我们课本里面的核舟。《核舟记》开篇即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显然,《核舟记》中的核舟为明朝王叔远得的作品,而台北故宫的核舟是清朝陈祖章的作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核舟记原来是真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核舟记原来是真的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