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国网友评白帝战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国网友评白帝战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谁的文武结合起来最厉害?
如果把“武”理解成领兵作战等军事能力(非单兵作战能力),“文”理解成治理内政,维持国内发展,跟军事无关的其他事宜,在三国演义中,仅仅演义中看,别扯什么三国志什么正史。我认为,文武双全的人物排名,排名不分先后:1,曹操。治世之能臣,已经评价文的一方面了,还有官渡之战这样的丰功伟绩,无疑文武双全。当然如果武算个人作战能力,曹操是排不上号的。2,法政,蜀汉的辅翼直接就是对他的才能最大的肯定,同时打仗善奇谋,斩夏侯渊就是他的谋略。3,姜维,领兵作战出身,又得诸葛亮真传,很难说他不是文武全才。4,吕蒙,吴下阿蒙说的就是他只知道带兵打仗不读书,后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又是形容的文韬武略均有所能的佐证。4,周瑜,孙策两个差不多,一个羽扇纶巾领导赤壁之战,一个平定东吴,建立孙吴政权,都是典型文武全才,但演义表现的不多。5,刘备,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而,足以将刘备定在这个层面了,再说没点大能耐怎么能从卖板鞋的干到皇帝。6,曹仁,关羽,武不多说,都带兵打过仗,文也同样做过一州的老大,没见把自己负责的地盘治理不好的。7,赵云,演义封神,武不多说,都叫武神赵子龙啦,虽然很扯,哈哈。文的一方面他能有诸葛亮一样的战略目光与思想,深明夷陵之战前的形式,敢于谏言,算是文武双全。8,五子良将,均是好评在外,得民心军心的将领,这五个人带兵作战或治理一个城池不在话下,当个市长兼市武装部长没话说。9,鲁肃,陆逊,一个外交家且战略目光十分出色,就是军事家兼思想家了。另一个书生出身,文不会差,拜将军后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七十万大军,更是显现武的一面。10,诸葛亮,演义第一神一样的男人,诸葛多智而近妖,被吹神了,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又是演义里著名的军事家。死后显圣都能保益州百姓周全。毫无疑问无缺点,啥都会。综合,演义吹诸葛,吹关羽,吹赵云太甚,这三人要不评成文武双全,海陆空都行罗贯中都不愿意。
如果是从《三国志》来看,我觉得,三国之中,允文允武之人,非曹操莫属。
从武功上来看,《三国志》里说,曹操“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文学家,曹操白天的时候喜欢讲武策,晚上的时候就在思考经传。每逢等高之时,便要赋诗,诗歌成了,还要通过管弦之乐,吟唱出来。虽然历史上曹操长得身材矮小,可是他的力气却很大,特别是在射箭这方面,功夫还是很强的,什么飞鸟、猛兽,都能射,敢射,会射,善射。曾经在南皮的时候,一天里面射中了六十三头的雉鸡。
当然,这个是狭义上的文武全才。
实际意义的文武全才,不能单纯看你武功可以打架一人挑多少人,文学上看你一辈子写了多少诗歌,著了多少文章,出了多少书篇。
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关键还要看你的文治武功。
对曹操而言,“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馀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间,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於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於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馀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曹操统御海内,通过自己的征伐,所谓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这是曹操武功上面的表现。
同时,曹操通过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这是他文治的表现。
用陈寿的话: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曹操,这个可以从他写的《述志令》可以看的出来,又名《让县自明本志令》,是曹操对外表达自己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章。这篇令文,首先详尽地叙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和平生志向与心迹。其次,这篇令文的文笔苍劲有力,气势雄伟飞动,语气严峻而感情浓烈纯厚。全篇作者熟练运用历史事实形象,生动地叙述和详尽地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负与远大志向,感情浓厚,直抒胸臆。
这个周瑜吧。
文当中,估计没人能打得过周瑜。
而武当中,有周瑜这样的才华和水平的,估计也是没有的。
所以周瑜应该是文武综合起来最强的人。
当然如果武不是指打架,而是指带兵,那么诸葛亮、司马懿、曹操估计都能入选。
曹操第一
司马懿第二
诸葛亮第三
第四或许可以把夏侯惇排上。
首先,曹操不用多说,三国中最牛的人,没有之一,虽然没少打败仗,也没少犯错,但是论文韬武略,的确无人能及!
文学三曹是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篇章!
内政更别说,他帅先提出屯田,压制士族阶级轻徭薄赋,恢复民生,不客气的说,如果再给曹操十年,天下早就统一了,因为曹操治下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了其它两国总和还要多的多!
至于武功,三国末期,就属曹操平定的诸侯多,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司马懿无论是民政还是武略都非常强,很多人一提起司马懿,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马氏篡位,对他的功绩一概不提,这是不公平的!
至于诸葛亮,行政能力公认的厉害,打仗也还行,如果不是受制于蜀汉实力太差,估计还真有可能北伐成功!
夏侯惇在三国演义当中是一个莽夫形象,但是历史书他不但打仗厉害,也很擅长搞后勤,发展民生,历史书曹丕当了皇帝,就认命夏侯惇为大将军!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军政皆管!
三国时期其他人都是一时人杰,但是基本上都侧重于一面,其它并不擅长!
夷陵之战后,孙权本可拿下白帝城,但却主动撤退了,为什么?
说到夷陵之战,就要从关羽败走麦城说起。关羽失荆州,是夷陵之战的导火线。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全取荆州,擒斩关羽,并且传首洛阳,曹孙联盟了。
表面上看,擒斩关羽之后传首洛阳是为了嫁祸给曹操,向世人表明,他偷袭荆州是受曹操唆使,但反过来看,同时也给刘备预留了台阶,刘备如果原意接受现状,就应当继续与曹操为敌,而不是以孙权为敌。
但刘备的选择是不肯接受现状,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断然率军出川,想要夺回荆州,为关羽、张飞报仇。这不仅是因为刘备军中有大量荆州将士,不能轻易放弃荆州,更是因为,从实力上看,孙权比曹操更弱,是更容易击败的对象。
然后就有了夷陵之战。陆逊能在夷陵击败刘备,已经很大程度上是侥幸了,如果能追击,扩大战果,当然会追击,绝不会含糊。
事实上,吴军也并不是没有追击,而是追击了之后,看占不到什么便宜,就自己退回去了。
从《三国志·吴主传/陆逊传》记载来看,刘备承认他自己目前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东吴,只能自保。
孙权也不愿意继续攻打刘备,因为如果蜀汉亡了,对曹魏最有利,而并非东吴,并且东吴并没有实力灭掉蜀汉,双方继续战斗下去,是两败俱伤,曹丕坐山观虎斗,得渔翁之利。
因此孙权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主动撤军了。最后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再次启动了孙刘联盟。
此问题,不够准确。首先,在夷陵之战后,孙权不一定能够拿下白帝城,并且主动撤退的是孙吴军队的前线总指挥——陆逊(在陆逊主动撤军后,才接到孙权的撤军的命令)。因为,陆逊所率军队再进攻白帝城,就由荆州的夷陵(今湖北省宜昌东南)进入益州的白帝城(今重庆的奉节县),这就需要陆逊的军队逆流而上,并且战线也就会过长,补济发生因难。另外,陆逊有后顾之忧。这个后顾之忧,就是曹魏政权。虽然,曹丕与孙权是君臣的关系(孙权在公元221年十一月,接受了曹丕的赐封的吴王称号),但是双方都不满意这种政治关系,特别是孙权仅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的岀现,才跪拜曹魏的,而曹丕则想让孙权彻底的、真正的臣服于自己,甚至是吞并孙吴的。正因此,一旦刘、孙战事拖延较长的时间,将会给曹魏可乘之机,到那时孙吴必然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因这个原因,陆逊才选择了主动撤军。之后,又接到了孙权要求他撤军的命令,真是英雄所见相同。从后来看,这是很正确的决定,因为曹丕果真发动了对孙吴大规模的进攻。
夷陵之战后,刘备逃到了白帝城。
在赵子龙的正规军到达之前,蜀国的地方部队已主动向白帝集结,兵力大约二万人以下。
陆逊若要收陇各追击部队进攻白帝城的话,赵云的正规军会先期到达拱卫白帝城。
这时吳军已是越境作战,全无地利优势,加上赵云已在,诸葛亮跟着就到。陆逊估计毫无胜算,根本无可能趁势灭蜀。
陆逊果断退兵,实是明断。不然,战况可能会反转。
刘备逃到了白帝城,吳军是无希望捉住刘备的。
以孙权这人的本性而言,如果能够夺取白帝城,他会轻易放弃? 既然放弃了,那么只能是一个原因,那就是拿不下,或者不但吃不下白帝城,反而会将自己撑死。
因此,善于借势发展的孙权,在如此大好时机面前,只能选择主动撤退了。
分析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白帝城不好打。
1. 白帝城不是平地上一座简单的城池,要是类似于麦城那样的小城或者土城,孙权会毫不犹豫攻下了。这个城池诞生于东汉建国时期,当时的公孙述盘踞蜀中,他有称帝的想法,因此在这个战略要地修筑了白帝城以阻挡入川的道路,此城池异常坚固,易守难攻,可不是豆腐工程那么简单。
假如先前的关羽逃到麦城,而麦城有白帝城这样的坚固耐守,也不至于命丧他乡了。
2.地理位置险要。反观白帝城,它处于高山之上,而且三面环水,一面通往陆地,连接蜀汉后方,因此孙权要攻下白帝城,要么爬山去仰攻城墙,要么坐船去靠近爬城。
从东吴到白帝城是逆流,本来江水就急,还要去攻城,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爬山攻城同样难以实现,大型的攻城器材无法上山,而且道路崎岖,或者根本就没有路,因此兵少了,完全攻不上去,多了,兵力又开战不开。这就成了一个死结。
3.刘备兵力雄厚。刘备虽然在马鞍山惨败,并不意味全军覆没,而是有很多兵马幸存下来,追随刘备来到白帝城。这些剩余的兵马放出去和孙权对阵可能不行,但是但是守城还是绰绰有余。
在刘备失败之后,驻守江州的赵云早已闻风而去保卫白帝城,成都附近也迅速的调来了生力军,固守永安的兵马达两万之多,因此总体来说,白帝城兵力并不单薄。
依靠坚固易守难攻的白帝城,外加两万兵马,东吴想攻克永安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事情。
第二,江东兵马攻城能力堪忧。
1. 攻城手段有限。那个时代的攻城能力都不太行,关键原因在于缺乏攻城利器,如早先的石炮,以及同等意义的抛石车,后来出现了火炮之后,单纯通过固守城池来阻击敌人已经不行了。
在技术不够发达的三国时代,攻城只能由四个方式实现:要么对方弃城而逃;要么困守饿死对方;要么有内奸出卖打开城池;要么攀城而上从而击溃对方。
纵观三国时代,前者较多,其次就是中间两种,最后攀城而上攻下城池的非常少见。
可是对于有刘备作为皇帝固守的永安来说,要想实现前三种完全没有可能,而后一种难度非常大,几乎难以实现。
2. 东吴攻城能力不足。三国时期,固守城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面对东吴这样的对手,只要军心不乱,自己不先投降,以东吴的攻城能力来看,很难成功。
在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个就是合肥攻防战。从孙权时代一直打到后来孙皓时代,跨越大半个世纪,一个小小的合肥城居然耸立在东吴的旁边,耗费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可是就是难以跨越。
另外一个就是永安攻防战。在蜀汉灭亡之后,东吴先后派步协,陆抗率兵来捡便宜,并帅众三万攻打罗宪固守的永安,而此时的罗宪兵力不足两千,结果历时半年也无法攻下,最后在西晋军的救援下狼狈退回。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即使给予东吴优势兵力,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面对永安这样的坚城一样是无可奈何。
3. 人心齐,城不可破。吕蒙偷袭荆州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关键人物糜芳和士仁的背叛,正是他们的背刺,才导致关羽一败涂地。
相对于永安来说,此地有刘备亲自坐镇,同时又有赵云的协助,前后增加了多大两万兵马固守,从而人心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不会出现有人背叛的情景,反而同仇敌忾,共同应对东吴的威胁。
可见,东吴军队的攻城能力确实非常堪忧。
第三,曹魏在背后有更大的动作。
公元222年8月,刘备败退白帝城之后,东吴方面一部分人主张乘胜追击以图消灭刘备,从而占领益州。
可是正当他们在商讨这个事情的时候,曹魏那边传来了消息,那就是曹丕准备亲征,征讨孙权,时间是9月。距离刘备驻守白帝城已经一个月了,对于孙权来说,已失去了战机。
曹丕统帅三路大军伐吴:以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率军出洞口;大将军曹仁率军出濡须;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率军兵围南郡。
此次出兵人数不清,但是经过推测,至少在十万以上,而且出兵的三个地方均直指东吴的要害地方。
此时的东吴,一方面要防止刘备有可能的反扑,不得不留守重兵驻守南郡,同时也不得不分出重兵来应对即将来到的曹丕大军。
战争从单线,变成了两线作战,这个对于孙权来说非常不利。
如果曹丕攻破了长江防线,东吴将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孙权果断的同意了陆逊等人的建议,立即撤兵,放弃继续逼迫刘备,反而释放出求和的态势,以应对即将来到的危机。
第四,结论。
由此可见,不是孙权不想拿下白帝城,活捉刘备,而是实力和时机不对,两害相权的角度来看,只能留下刘备,以化解更大的危害曹魏方面的威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国网友评白帝战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国网友评白帝战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