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战后法国主张严惩德国,为何遭到英美两国极力反对?
1914年至1918年,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打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
战后,英、法、美主导于1919年1月开始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会议中,战胜的协约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殖民地瓜分和战败国处置上争吵不断。
法国与德国同属欧洲大陆国家。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出于对德国的报复和方便法国战后称霸欧洲大陆,在“巴黎和会”上力主肢解德国、惩罚德国,以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英国做为欧洲岛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强大国家,而两个实力相当、相互制衡的国家,符合英国战略利益。所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巴黎和会“上反对法国主张。
通过一战,美国做为美洲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为提升。美国总统威尔逊担心过度的惩罚战败后的德国,会给无产阶级力量的增长创造条件,所以也反对法国的主张。
最终,巴黎和会的与会各国在经过五个月的搏弈和妥协之后,签订了针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并与针对其它战败的条约一起,建立了欧洲战后的新秩序。
严惩德国意味法国将在欧州大陆成为第一强国,这会动摇英国在欧洲的地位,也有损于美国利益。毕竟这两国都不希望在德国之后,再冒出一个不易对付的对手。所以英美反对法国关于严惩德国的主张。
明面是害怕引发德国出现社会主义革命,暗地里是害怕法国强大起来,威胁英美。
首先说英国的外交政策——大陆均势主义和光荣孤立。
英国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如果欧洲大陆实现的统一,英国必然被边缘化,成为欧陆的附属,甚至被吞掉。
所以英国的外交政策就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分裂,让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彼此牵制。谁强大,英国就会联合其他国家来打压,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一二战中的德国,冷战中的苏联都是这样。而英国就可以置身事外,获得生存与发展。
一战后的欧洲强国,奥匈帝国解体,俄罗斯因退出战争并实行社会主义而被排斥,意大利、西班牙实力太弱……如果德国也瓦解了,欧洲大陆再无可以抗衡法国的国家,法国可能成为欧洲的霸主,这绝对是英国的噩梦。所以英国坚决反对肢解德国,保留一个完整的德国以便牵制法国。
美国此时虽然强大,但在欧洲事务上,话语权很小。加上,一个分裂的欧洲也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对德问题上,附和英国。
法国无疑是对此最愤恨的。在德国统一之前,法国一直是欧陆的霸主,德国统一后,不仅将法国从霸主地位上拉下来,还给法国带来了屈辱(普法战争)。法国参加一战的目的,就是复仇,肢解德国,恢复霸主地位。为此,法国是一战的主战场,伤亡惨重,在取得惨胜后,却没能达到目的。
所以,法国在一战后,会找借口入侵莱茵区,引起德国的愤恨,构成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因素。在二战爆发后,也会仅仅两个月就投降——继续打,伤亡惨重,赢了又没啥用,还不如投降保留实力呢。
1918年一战结束,法国所在的协约国阵营取得胜利,但是最早加入战争的法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法国军队伤亡超过600万人,北部省份作为一战主战场被打成一片废墟,可以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因此一方面为了补偿自身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害怕德国再次崛起,法国在巴黎和会上要求严惩甚至于肢解德国,但在英美两国的阻挠下,法国的图谋没有得逞。只能说协约国阵营就是个利益联盟,当大敌德国倒下后,英法美这三个盟国为了争权夺利自然拆伙了。
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英法两国堪称世仇,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战争等等,就连让法国遭受奇耻大辱的1870年普法战争背后也离不开英国,可以说英法的敌对几乎贯穿欧洲历史,一直到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崛起才改变了局面。
1871年,长期分裂的德意志实现统一,迅速爆发出强劲的力量,到20世纪初德国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在经济领域打的英国节节败退;而等到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登基后,德国更是依靠强大的国力在殖民地争夺、海军军备竞赛等多个领域对英国发起挑战。大英帝国面对德国的挑战越来越力不从心,眼看着霸主的地位摇摇欲坠,不得不放弃过去的“光辉孤立”政策,寻求盟友支持。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主动访问宿敌法国,促成了1904年英法协约的签订,双方就过去的仇怨达成谅解,开始合作对抗新崛起的德国。
实际上英国拉拢法国有些居心不良,有让法国挡枪的嫌疑。因为英国本土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虽然有军事盟约,但是英国军队并不会在战争刚爆发的时就投入战斗,等到英国军队赶到前线的时候,德军早就攻入法国境内了,最终一战英军伤亡113万,而法军伤亡高达633万,差距悬殊;另外英国本土在一战中基本没受到破坏,而法国东北部的10个省开战不久就被德军占领,这里是法国的工业中心,沦陷了4年,一战法国财产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伤筋动骨。可见英法说是盟友,互相间也是算计不停。
一战结束后,英国民间也有要求严惩德国的呼声,但英国政府明白一旦过分削弱德国,会造成法国独霸西欧大陆的局势,这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此在巴黎和会上拆法国的台,同意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瓜分德国殖民地,但是不同意彻底解除德国的武装力量。应该说最终版本的《凡尔赛条约》是比较符合英国诉求的。
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应该说是有传统友谊的国家。1775年至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美国击败英国,实现独立的重要因素。此后在对抗英国的问题上,美法两国又多次联手,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就是法国1876年的时候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但是这种友谊在重大的国家利益面前是很脆弱的。
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就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但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有限,被欧洲列强当成土财主对待。一战是美国又一场资本盛宴,在战争前期美国对于协约国和同盟国是两头通吃,捞了一大笔钱。等到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一方面是德国已经显露颓势,美国属于痛打落水狗,捡便宜去了;另一方面美国是要趁机插手欧洲事务,扩大美国影响力,使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国。
一战中英国欠美国债务8.5亿英镑,法国欠美国债务40亿美元,美国成为英法的最大债主,美国以为可以借此取得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因此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和维护公海航行自由为基础的“十四点”纲领,表面上说的是自由平等,实际上就是美国要从英法手中夺权。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的第一天,威尔逊就驳斥了法国要严惩德国的主张,要求先讨论建立国际联盟的问题,想主导巴黎和会进程。但英法也不是吃素的,联手排挤美国,美国当时也是实力不济,没有实现自己的图谋。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为德国说话也不是出于好心,一切都是利益。首先一战中德国也欠了美国很多钱,德国一旦被法国彻底打倒,这些欠债就没地方要去了;其次英法对于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排斥,让美国意识到英法实力还是太强,要给他们找一个对手,而德国就是最好的选择。此后美国出钱出技术扶持德国复兴,纳粹德国日后的强大,可以说美国出了大力。
巴黎和会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看似满足了各方的期望,但在英法美三方博弈下,任何一方的图谋都没有实现,和稀泥一样的《凡尔赛条约》留下了大量漏洞和矛盾,埋下了二战的火种。
美国是不禁枪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禁枪吗?
不错,欧洲虽然有少量允许拥有枪支的许可,但是拥枪文化绝对没有美国那么泛滥。这是欧洲和美国之间在枪支管理上的一个巨大的不同,而且还可以涉及到双方对自由的理解不同。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的枪支管理怎么会与自由的文化相关?这就要说到美国建国之初的历史。当时,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一些新移民为了摆脱英国时期的弊端而刻意强调对个人自由的维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美国的所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自由有品用两个英文单词表达,一个是freedom,另一个则是liberty,前者说的是个人自由,后者强调的是由所有个人自由所组成的集体自由。
如果说,话说到这里,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对自由的理解还基本相同,那么下面的这些内容就特别显示出美欧之间的分歧了。
对美国人说,用枪支保卫个人的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 而欧洲则全然没有这样的传统。如上所述,这当然是与美国建国之初那些特殊的历史文化有关的。但作为美国文化来源地的欧洲,则没有这些对自由的几乎超乎寻常、甚至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坚持。
因此,欧洲主要国家虽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允许枪支存在,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民众对通过枪支来维护个人自由,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共识。
英、法、德三国公民均可合法持枪,但持枪的限制要比美国严苛很多
英国
英国是允许公民持枪的,但手枪、自动步枪和机枪都是严禁拥有的。只有双管猎枪和老旧的来复枪不在禁止的范围之内。
法国
与英国相同,法国也不禁枪,但是同样只允许公民持有猎枪。
德国
在德国拥有枪支也是合法的,不过德国法律规定不准拥有德军现役部队使用的枪支,除此之外不进行干涉。目前,德国全国大约拥有800多万支枪,平均十个德国人就拥有一支枪。
(枪支商店)
以上三个国家都是不禁枪,但与美国人买枪如买菜不同,这三个国家对于枪支的购买限制比较苛刻。不仅需要接受枪支培训,还需要提供无犯罪记录,无精神病史记录等等。
在经过层层的审核后,才可以被授予强制拥有许可证。
除此以外,英法还不允许在公共场合下持枪,反正是条条框框特别多。
但即便如此,这三个国家都是允许公民持枪的。
除了以上这三个国家外,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都是不禁枪的,特别是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允许公民持枪。
比如像是加拿大、意大利、荷兰、以色列、摩纳哥、阿根廷、瑞士、冰岛、丹麦、芬兰、挪威、墨西哥、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泰国、巴西、哥伦比亚、巴拿马、智利、玻利维亚、南非、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也门。
(大街上扛枪的以色列老铁)
其实不止是上述这些国家,咱们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也是不禁枪的。在新中国建立后,为应对周边,特别是苏联的威胁,中国组建了大规模的民兵武装。
当时的中国民间普遍拥有枪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对枪支进行登记。
到九十年后,为了适应和平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中国政府开始严格的禁枪政策,大量从收缴枪支,并严禁非法持枪。
自从,中国枪支渐渐地淡出中国老百姓的视线,中国也变成了一个禁枪国家。
可以合法持有枪支的。
在欧洲,芬兰、奥地利、比利时、瑞典、德国等国对本国公民拥有枪支的法律十分宽松。特别是芬兰,可持枪者年龄限制仅为15岁。
允许公民合法持有枪支欧洲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瑞士。瑞士是名副其实全民皆兵的国家,在瑞士服役期满的老兵可合法携带自己的枪械和配送的数十发子弹回家。这让瑞士和美国、芬兰成了全球人均拥有枪支数量最多的国家。
完全禁枪的国家有:奥地利、捷克、希腊、匈牙利、爱尔兰、卢森堡、波兰、斯洛伐克、瑞典、安道尔、爱沙尼亚、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圣马力诺、斯洛文尼亚等。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感觉怎么样呀,如果大家喜欢特战之家的话就关注特战之家公众号吧,小编每天会给大家推送大家有趣有料的特战文章,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转自微信公众号“特战之家”
如今的德国还反俄吗?
由于“伊万”这个名字在俄罗斯男性中比较常见,所以其也往往被代指俄罗斯,而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德国的“汉斯”。两者之间的就是被称为“欧洲门垫子”的波兰。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起起伏伏,既有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友好,也有一战、二战中的敌对。不过从目前来看双方关系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总体关系尚可。
(俄罗斯与德国国旗二合一)
德国政界始终存在一股友俄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以中左翼的社民党前总理施罗德为最典型代表。相比较而言,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基民盟则对俄罗斯持一种相对包容,但又十分警惕的态度。所以目前对于德国政府而言,俄罗斯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贸伙伴。毕竟德国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和天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目前双方正在推进“北溪-2”号线的建设,不过鉴于与俄罗斯之间在价值观念的不同,军事安全的对立,地缘战略上的冲突,所以德国并不会在政治上与俄罗斯走得太近,甚至出于对欧盟和北约共同利益的维护,对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干涉顿巴斯的一系列举动进行制裁。
(默克尔与普京)
那么德国民间对于俄罗斯又是什么态度呢?不得不说德国普通民众对于俄罗斯的印象并不是太好。尤其是在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之后,德国人对于俄罗斯持有正面看法的人只有21%,而67%的德国人对俄罗斯评价为负面。一般而言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评价往往受到其价值观念和舆论宣传的影响,比较直观,而且缺乏理性,都是基于固有认知通过对现实进行对比所产生的结论。俄罗斯在历史上对于德国所带来负面主要来源于二战和冷战。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的占领,使得他们回忆自己的过去。毕竟这是一种利用“民族统一主义”兼并他国领土的行为。跟当年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异曲同工。无非俄罗斯包装得非常好,给克里米亚入俄打上了民族自决的标签。
(俄罗斯国旗被簇拥)
现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一种叫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强调文化认同决定了利益的分配,首先是身份的建构,身份才决定对外决策,因此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德国本身的角色而言,其是欧盟的政治经济的发动机,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这主要由于德国本身已经认同康德文化和洛克文化,并认为世界应该是和平和合作为主,强调民主和包容。然而这本身与俄罗斯这种秩序挑战者所倡导的无政府和霍布斯文化(权力争夺、胜者为王)不相容。德国人与法国人在过去是世仇关系,却可以化敌为友,现在德国官方和民众对于法国的正面评价高达90%。因为德国人知道法国人与自己三观相同,而俄罗斯与自己完全不同。德俄之间的合作,也仅仅是最为现实的利益合作,不可能上升到北约和欧盟那种捍卫共同价值和团体利益的高度。这也是德国对于俄罗斯态度最现实的反映。
(去年一战80终战仪式)
个人行为并不能主导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普京在德国乃至欧洲各国存在很多的政要朋友,有的甚至通过政党联系拉近彼此关系,进而影响各国政治。用马克龙去年接受瑞典媒体采访的话讲:“普京做梦都想肢解欧盟。”然而其所能产生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德国所倡导的欧洲一体化,这在俄罗斯看来是对于其影响力蚕食和威胁,随着矛盾慢慢积累,最终成为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所以说,除非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巨变,否则德俄关系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