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今的德国还反俄吗?
德国自然是反俄罗斯的,但是基于经济利益又和俄罗斯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因此特朗普恼怒的宣称德国被俄罗斯俘虏了。
事实是上如今的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基本都是反俄罗斯的,因为历史原因它们也大多对俄罗斯怀有恐惧心理,因此它们跟随美国围堵俄罗斯几乎就成了必然,跟俄罗斯有较多历史仇恨的德国就更不会例外了,要知道普鲁士人的祖地柯尼斯堡至今都还在俄罗斯手中变成了加列宁格勒。
所以整体上德国也是美国围堵俄罗斯的北约阵营的一员,在俄军占领克里米亚后也加入了制裁俄罗斯的阵营,然而如今的德国却是出工不出力,对俄罗斯的围堵和制裁基本上只流于形式了,这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德国已离俄罗斯威胁较远了,反而是跟俄罗斯发展了密切的经济关系,德国的大部分天然气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因此德国人为了自己的能源安全和冬季不会因为缺少天然气挨冻,自然对俄罗斯就比较暧昧不肯下重手了,表明上跟随美国围堵和制裁俄罗斯,但是就是不肯屈服美国压力断绝跟俄罗斯天然气交易等经济往来,因此气的特朗普是哇哇大叫,猛烈抨击德国已经成了俄罗斯的俘虏了,还以撤军相威胁点名要求德国提高军费预算。
只是德国却不吃美国这一套,依旧是跟俄罗斯暧昧不断,对于美国威胁撤军也是大有要走就早点滚蛋的意思,所以说德国至今都没有屈服于美国压力跟俄罗斯交恶的觉悟,尽管嘴上不断声称不会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但实际上却跟俄罗斯眉来眼去勾搭在一起,而美国和乌克兰也只能是认栽了。
由于“伊万”这个名字在俄罗斯男性中比较常见,所以其也往往被代指俄罗斯,而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德国的“汉斯”。两者之间的就是被称为“欧洲门垫子”的波兰。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起起伏伏,既有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友好,也有一战、二战中的敌对。不过从目前来看双方关系虽然不能说特别好,但是总体关系尚可。
(俄罗斯与德国国旗二合一)
德国政界始终存在一股友俄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以中左翼的社民党前总理施罗德为最典型代表。相比较而言,默克尔所在的中右翼基民盟则对俄罗斯持一种相对包容,但又十分警惕的态度。所以目前对于德国政府而言,俄罗斯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贸伙伴。毕竟德国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和天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目前双方正在推进“北溪-2”号线的建设,不过鉴于与俄罗斯之间在价值观念的不同,军事安全的对立,地缘战略上的冲突,所以德国并不会在政治上与俄罗斯走得太近,甚至出于对欧盟和北约共同利益的维护,对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干涉顿巴斯的一系列举动进行制裁。
(默克尔与普京)
那么德国民间对于俄罗斯又是什么态度呢?不得不说德国普通民众对于俄罗斯的印象并不是太好。尤其是在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之后,德国人对于俄罗斯持有正面看法的人只有21%,而67%的德国人对俄罗斯评价为负面。一般而言民众对于一个国家的评价往往受到其价值观念和舆论宣传的影响,比较直观,而且缺乏理性,都是基于固有认知通过对现实进行对比所产生的结论。俄罗斯在历史上对于德国所带来负面主要来源于二战和冷战。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的占领,使得他们回忆自己的过去。毕竟这是一种利用“民族统一主义”兼并他国领土的行为。跟当年纳粹德国吞并苏台德异曲同工。无非俄罗斯包装得非常好,给克里米亚入俄打上了民族自决的标签。
(俄罗斯国旗被簇拥)
现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一种叫建构主义的理论。其强调文化认同决定了利益的分配,首先是身份的建构,身份才决定对外决策,因此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德国本身的角色而言,其是欧盟的政治经济的发动机,处于最为核心的地位。这主要由于德国本身已经认同康德文化和洛克文化,并认为世界应该是和平和合作为主,强调民主和包容。然而这本身与俄罗斯这种秩序挑战者所倡导的无政府和霍布斯文化(权力争夺、胜者为王)不相容。德国人与法国人在过去是世仇关系,却可以化敌为友,现在德国官方和民众对于法国的正面评价高达90%。因为德国人知道法国人与自己三观相同,而俄罗斯与自己完全不同。德俄之间的合作,也仅仅是最为现实的利益合作,不可能上升到北约和欧盟那种捍卫共同价值和团体利益的高度。这也是德国对于俄罗斯态度最现实的反映。
(去年一战80终战仪式)
个人行为并不能主导国家之间的关系,虽然普京在德国乃至欧洲各国存在很多的政要朋友,有的甚至通过政党联系拉近彼此关系,进而影响各国政治。用马克龙去年接受瑞典媒体采访的话讲:“普京做梦都想肢解欧盟。”然而其所能产生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德国所倡导的欧洲一体化,这在俄罗斯看来是对于其影响力蚕食和威胁,随着矛盾慢慢积累,最终成为乌克兰危机的导火索。所以说,除非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巨变,否则德俄关系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什么法律导致了1860-1900年德国人大规模移民美国?
一、政治原因
在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之前,德意志只不过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就像今天的地中海一样;当时的德意志只不过是由很多个小国家组成的;而且当时的德意志国王是英国国王,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想要统一德意志,比登天还难。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德意志地区的老百姓都同意德意志统一为一个国家,但是对于如何统一德意志,统一后国家的政体是怎样的,大家都争论不休。
二、宗教原因
当时的普鲁士王国是一个新教国家,当时的首相俾斯麦本人也是一个新教徒。但是当时的德意志地区仍然有大量的天主教徒,比如:南边的德意志四邦地区是天主教邦国。而在此之前,德意志地区因为信仰问题,发生的战争大概持续了三十年之久,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互相厮杀。
经过三十年的战争,新教势力占据了德意志大部分地区,但是天主教徒仍然控制做一部分地区,比如:德意志南边的四邦。
俾斯麦作为一个新教徒,他不信任天主教,所以,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俾斯麦就开始排斥天主教徒。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信仰天主教的德意志人开始向美国移民。
三、当时德意志的经济原因,也是造成大量德意志人移民的主要原因
不管历史上的俾斯麦是多么的铁血,但毕竟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容克贵族,而且他本人也是以容克自居,所以他当上德意志帝国的首相之后,就开始处处维护容克地主们的权益。
当时美国有一个地产商,他看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德意志人移民到美国,于是他想借此机会大赚一笔钱,于是,他搞了一个项目:就是专门针对德意志人移民的项目。但是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不应该把这个项目名字叫做“俾斯麦城”,因为当时的德意志移民是非常讨厌俾斯麦的,结果德意志移民到达美国只有,没有一个人上他这里买房子的,最后这个地产商被迫宣布破产。
大家好,我是何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1860至1900年德国移民美国是一个综合原因。德意志由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蠃得了统一,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由于有些城邦隶属于英国,是通过强权实现的统一,民众对德意志统一忧心重重;俾斯麦信奉新教,广大的天主教徒渴望得到信仰自由,对政府失去信心;俾斯麦是当时容克集团的代表,维护的是他们的利益,提出了粮食关税政策,导致民众的不满。可是此时的美国正值南北战争和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林肯政府1864年颁布了《鼓励外来移民法》,激发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尤其是对欧洲移民格外青睐。德国是欧洲文盲率最低的国家,靠着有文化、高素质的优势,德国移民在此期间大量涌入美国,成为美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做生力军,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发明家和实业家。综上所述,德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有德国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原因,也有美国当时吸引移民的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密切相关。一家之言,谨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英法为什么不希望德国入常?
不仅仅英法想法,全世界投鼠忌器,毕竟德国太强大。东西德合并之后,当今没哪个国家,能够阻止德国战车。去年的中东难民,被默大妈接收后,立马多百万人口,至少可组建30万人大军。德国精工制造,武器当然超一流,美国不是对手。驻军撤离之后,不确定性消失,还有大和民族,与日耳曼携手,泛斯拉夫民族,或主宰未来世界?
入常就是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意思,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理论上,任何国际事务,只要不同意,就可以投下反对票,那么在联合国层面就不会形成决议。比如美国要打伊朗,如果想要获得联合国授权就得经过安理会这道程序,一旦俄罗斯反对投下反对票,那就获得不了联合国授权。虽然说美国也可以自己单干,拉上点盟友装点门面,但是其合法性显然大大降低了。
第一,德国入常事关联合国的合法性。否决权只有联合国五常有,而联合国成立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战胜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之上的。就是为了防止德日这些国家再次发动侵略战争才成立了联合国。如果德国也成为常任理事国,拥有了联合国最具实权性的否决权,那联合国的合法性恐怕要重新定义,联合国的性质也会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产生很过非本意后果。
第二,权力具有排他性,任何既得权力国都不希望他国分享。英法都是联合国五常,手握重要权力,虽然实力已经是二流国家,但是借助联合国安理会,获得了远大于其国力所能支撑的国际上影响力。如果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无疑会稀释英法的权力,造成英法国际地位的下降。
第三,害怕德国重新东山再起。德法虽然已经和解,英国与德国之间也没了紧张关系。但是这里面有个很重要前提,那就是德国被现行国际体系所压制,无法急速扩张军力,也无法快速获得政治影响力。如果德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一定程度上在现行体系内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很可能对自己的限制松绑,即使是和平性质的扩张并超过英法影响力,也是英法所不能接受的,更何况并不能完全派出德国扩军实行军事崛起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上过不去。法国二战中被虐的很惨,英国虽然没有被灭国,但是被轰炸的也很惨。整个二战,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物质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战后两国殖民地纷纷独立,使得自己国际地位衰减。如果让造成这么大损失的德国也拥有了与自己一样的否决权,获得了与自己一样地位的常任理事国。那恐怕在感情上也不能被英国民众接受,不仅普通民众,就连精英也难以接受。毕竟精英也是人,带着感性和背负历史的人。
总之,德国入常,在现行体系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同样的还有日本,更没戏。稍微有点戏的就是印度,但是印度将自己与德国日本捆绑一起入常,那也是一条不归路。
常识性的问题不要犯错误,一个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问题,常常被讨论来讨论去,讨论的人中有很多政治白痴,根本不理解政治的本质是什么,这有情可谅。但,一些国家也湊热闹,想把这种固化了的东西打碎,另塑一种形式,滿足自己的要求,根本就是脑残的想法。想一想吧!当初设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什么不是六国,七国,八国?为什么还有个一票否决制?尤其是这个“一票否决制”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是为了保持“大国一致”的原则。但,它的功能却是保护少数。在这里沒有“少数服从多数”,只有绝对“民主”。五个特权国家只要愿意,任一个国家不仅可以否定其它四个国家的意志,也可以否定联合国众多成员的意志。
五个常任理事国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论功行赏”和国际势力平衡的结果。表面上看,绝对有利于美国,因为英法与当时的“中”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但一个“一票否决”,斯大林就把罗斯福打回了原型,苏联和美国站到了同等位置。此后的“一票否决”虽然使联合国的效率看起来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却有效地阻止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很多不切合实际的,甚至是狂妄,蛮横的做法。现在。这个“一票否决”的神奇功能又来了。在连续几年的“闹入常”游戏中,五常中的一些国家开始用“一票否决”作最后的防线。虽然它们中多数国家并不希望另外的国家来分它们的奶饹。但,口头上却总是要支持一些国家入常的要求。它们希望别的国家来阻止,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除了德,日,印,巴(西)四国提出的入常要求,德国提出了由欧盟占居法国的位置,土耳其还提出了“轮流坐庄”,其实“轮流坐庄”早有了,十五国非常任理事国就是,只是没有“一票否决权”。这些入常的国家虽然闹的很起劲,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但,它们的邻国都是非常反对的。比如:巴基斯坦反对印度;韩国反对日本;希腊肯定反对土耳其;英法反对德国。德国的想法看似有点道理:英国要脱欧,自然没法把英国扒下来。法国在欧盟,欧盟一体化,由欧盟代替法国最好,就象苏联解体,俄罗斯代替苏联占安理会位置。欧盟包括了法国,欧盟占据法国安理会的位置。无非一个是减量代替,一个是增量代替。
但,英法对德国的想法却无法赞同。德国是一个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国家,一战二战英法虽然都赢了,德国却叫它们害怕。法国与德国的最初联合形式一一“煤钢联盟”,就是为了监控德国。如今德国虽然经济上一技独秀,政治上却有短板。出于遏制德国,英法从是不会同意德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而且,安理会现在也没意愿增加常任理事国成员。俄罗斯近来支持印度入常,也是打打嘴炮,哄印度多买点军火而已。不幸的是印度这样的国家还对这个事很痴迷,人傻钱多,被别人哄着,不知东西。相比之下,德国是比较务实的,知道英法都不同意再增加一个安理会对手,远不如印度那么高调,蹦哒的那么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被告上欧洲法院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