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俄飞行员独自驾机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俄飞行员独自驾机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评价俄军首次实现重型战斗机公路降落?
1月17日,俄罗斯西南部罗斯托夫州的一条公路上,苏-27、苏-30和苏-34——三家参加俄罗斯南部军区军事演习的重型战斗机在机组人员的操纵下成功着陆。有传媒报道,演习中,三架战斗机和敌军飞机进了行模拟空战,此后才在公路上降落。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消息则称,当天的天气状况十分恶劣,三架战机在军演的过程中于公路上触地起飞,该公路宽度不过18米。
俄重型战机首次实现公路降落
战斗机降落时,正好碰上强劲的侧风,三架战机依次由空中下降到公路路面上方,飞机触地并弹跳数十米后,再次起飞。早先,俄军飞行员进行公路降落时,所驾驶的多是轻型战斗机,故此,本次公路降落也成为俄军飞行员驾驶重型战斗机的第一次。此前,当地居民收到了A-260高速公路紧急限行通知,前文提到的三架战机,就是在此条公路上进行降落的。
需要注意的是,俄军本次公路降落的一家重型战机,是由俄罗斯空天军中将,第4空防集团军军长维克托·塞沃斯季诺夫亲自驾驶的。塞沃斯季诺夫为俄联邦杰出军事飞行员,享有“飞行狙击手”称号。首个驾机触地复飞的飞行员,正是塞沃斯季诺夫。
塞沃斯季诺夫
军事演习由俄罗斯南部军区第4空防集团军主导,地点为罗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演习开始于本周一,共计四天,将于今天(周四)截止。演习过程中,俄军演练了机场警卫部队如何击退偷袭者的攻击,使用卡-27直升机搜索并转移受伤的士兵,也有俄军地面部队参加了演习。
演习中
去年秋天,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进行了名为“西方-2017”的联合战略军事演习。约有70架各类飞机,250多辆坦克,200多门火炮及十艘军舰参加了这次演习。这次军演使美国和北约回忆起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西方-81”军事演习,引起欧洲新闻界一片恐慌。(2018年1月18日#俄罗斯观察者#)
在现代战争中谁能夺取制空权就能够率先赢得主动,军用机场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敌方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飞机轰炸等武器首先打击的重点目标。如果军用机场一旦在战争中遭受破坏,那么战机将面临无法及时起飞迎敌,也无法降落加油检修的惨状,耗费巨资建立了空军,就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空军都非常重视军用机场的保护,如何在战争来临机场被破坏时,保证战机依然正常起降,就成了各国都绞尽脑汁想解决的问题。后来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随处可见的高速公路代替军用机场跑道。因为高速公路具有平坦、宽敞、承载能力强等特点,战时可供各型战机紧急起降,这就缓解了军用机场被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但也不是所有高速公路都能充当临时机场。普通高速公路的路面与路基根本承载不了战机的冲击力,强行降落就会直接造成把路面砸穿,导致机毁人亡。
要想进行顺利起降战机,高速公路在设计时必须预留一段“机场段”,这段路的路基厚度至少要达到60公分、长度在1500米以上,且必须平直,中间隔离带可随时拆除,周围要空旷、无空中障碍物。1989年我国开始开始建造沈大高速时,就预留了一段专门作为战备跑道的路段,公路落成后,歼-7、歼-8和伊尔-14运输机等主力装备先后在沈大高速公路上进行起降演习,最后全部安全降落在宽阔的高速公路应急机场跑道上。
2014年5月25日,我军苏-27UBK歼击机、运-7型运输机、直-9武装直升机等首次在位于河南省郑民高速公路金明服务区段的高速公路上成功实施了起降。
与一般高速公路铺设的标准不一样,郑民高速公路的最上面铺了一层特殊的改进国产‘超级沥青’混凝土。这种沥青叫“环氧沥青”,具有很高的强度及韧性,在高低温下变形很小。有一定弹性,为重型飞机起降时提供缓冲力,飞机不易磨损。”还有一个关键点,这种材质是吸水的,可渗透因雨雪导致的积水。
作为我国第一条完全具备飞机起降功能的高速公路,郑民高速公路不仅在公路跑道两端设计了有移动指挥塔台和飞机导航雷达平台,还提供了飞机预留回转坪和服务区,另附有飞机加油、检修、转弯等多项功能。郑民高速公路因此也是目前全国高速公路飞机跑道中设施最全、功能最多、性能最好、净空最彻底的一条。
其实,公路起降练习并不是咱们独有的训练科目,世界各国也都在进行此项练习。2018年1月17日, 俄罗斯南部军区的苏-30M2战斗机和苏-34轰炸机等在罗斯托夫地区的一段公路上进行了第一次公路起降战术演练。期间,每位飞行员都必须连续三次完成该项起降练习。
瑞典、瑞士、芬兰等这些国土面积有限、战略纵深小的国家,都十分重视高速公路起降训练,比如瑞典就十分重视战机的公路起降,除经常演练之外,还专门设计生产了适合公路短距起降的“鹰狮”战斗机,被世界公认为是“马路天使”。
最近这几年,我国又先后在辽宁、山东、福建等地修建了10多条高速公路飞机跑道,
俄罗斯媒体就曾经统计称,在中国每小时有700-750米新公路竣工,每天会建成18公里新的高速公路;中国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400万公里,其中超过15万公里是高速公路,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一旦发生战争,军用机场被破坏,战斗机无法起降,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能够提供给战机起降的专用跑道肯定不会落后于世界任何国家, 而这无疑对战时大量人员、货物、军事物资的转运,都有着极大的军事意义。
如何看待法国飞行员在中国被确诊新冠肺炎?
病毒无国界,中国有担当。这名法国飞行员系3月31日从巴黎戴高乐机场起飞、前往中国上海领取医疗救援物资的法航机组人员,由于起飞前,法国方面未对机组人员实施必要的新冠肺炎医学检测,致使这名新冠病毒携带者于次日降落虹桥机场。中国方面本着全球共同抗疫的原则,为所有入境人员提供新冠病毒检测,当即检测出该名飞行员新冠病毒指标呈阳性,遂对其采取医学隔离措施,避免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这件事的起因,是法国方面缺乏疫情防控意识,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法国本土确诊近五万例(截至3月31日)的情况下,仍然对航空机组人员疏于检测,大大增加了上述人员在往返世界各地的过程中传播病毒的风险性,险些酿成新冠病毒在中国上海的外来输入。
幸而中国政府在国内疫情全面平息的大好形势下,及时制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方针,对所有入境人员,不论其是否持有中国国籍,统一提供新冠病毒核糖核酸检测,才有效化解了这名法国飞行员所携带的新冠病毒在中法两国之间乃至世界各国的传播风险。
由此可见,这名被确诊新冠肺炎的法国飞行员,应首先感谢中国的抗疫措施和中国的医疗力量,如果不是降落在中国的机场,他体内的新冠病毒也许还会隐藏很久,他的病情将继续拖延下去,一旦加重,新冠肺炎将随时有可能夺走其生命;
其次,他还应庆幸自己能够来中国执行航运任务。截至4月6日,法国累计确诊新冠病例74390人,共有8911人死于新冠肺炎。由于此前不重视对民众进行佩戴口罩、减少聚集等防疫常识的宣传普及,法国民众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持续攀升,法国卫生部门疲于应付,医疗物资更是全线告急。这名飞行员假如没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他将于4月6日回国,面对法国国内日益告急的医疗力量,他的病情很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医治。如今,他可以在中国接受医学隔离,并将在隔离期内享受到相对优越的医疗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在前期全国抗疫行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中国医护人员,定能将这位法国飞行员治愈出院。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中国在经过两个多月抗疫奋战,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并没有放松疫情防控措施。面对欧洲各国日益蔓延的新冠疫情,更没有袖手旁观、坐视不管,先后为英、法、德、意等国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援助,有效缓解了欧盟抗疫物资的紧缺局势。
这名法国飞行员之所以有幸来中国,也是为了将中国生产的1600万只口罩运送回法国,用于国内防控新冠疫情。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在协助法国及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进程中,展现了一个常任理事国应有的担当。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敬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慕什塔戈,共同参与时事评说!
据RTL报道,当地时间4月6日,原定运往法国的1600万个口罩被卡在上海,原因竟是法国3名来取口罩的飞行员出发前没有做新冠检测,结果机长落地中国后被测出感染新冠,就地隔离不能开飞机返回……目前机长和这批口罩一起滞留在了中国。
经过中法两国协商,这批货已经于今日抵达法国。
RTL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的话称,中法两国正在进行谈判,以便尽快找到解决方案。目前(4月8日)设想的解决方案是,将来法国飞行员到达上海后不下飞机,这样就能避免在中国进行病毒检测。
就此事我通过目前仍在法国的留学生朋友打探,她说:“刚看了本地媒体报道,这批口罩是通过中法刚达成的口罩空中桥梁送达的。现在的处理办法是从中国和巴黎分别派出飞机在韩国首尔交接货物,也就是说,作为疫区的法国,飞机和飞行员以后都不在中国过夜,这样就不用经过中国严格控制病毒输入的检疫了……”
通过这一消息我们看到,为严防在中国境内出现疫情“第二波”爆发,中国国门对严防输入把关的确杠杠滴,赞一个先!
话说,欧美国家新冠疫情的爆发,前期疏于防范问题之多就不赘述了。法国与新冠疫情排名靠前的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一样,当下对病毒的筛检范围和力度远远不够,而且由于制度的限制,法航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员工强制做病毒检测,就如法国网友说的:“这应该怪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决定不对全体国民进行检测的,我们都在想办法避开检测。”
*图据网络)
最新消息是来上海运口罩因确诊被中国隔离的法航飞行员,已经于4月10日治愈出院了……
这是一个有点“悲情”的温馨故事……据德媒,法国在中国订购了1600万个口罩,并派出飞行员驾机前往上海运货,不料想有飞行员被我国查出新冠病毒阳性……这名中招的飞行员现年36岁,是该航班3名驾驶员之一,检测阳性后被收治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下图)……从4月1日抵达上海浦东机场到4月4日确诊再到10日治愈出院,一共只有10天(甚至是6天),在此期间,这批原定于6日抵达法国的口罩依然滞留在上海……
新闻引发了法国网友的大量关注,诸多评论还是反映了一些东西……比如,“看到这条新闻第一反应是笑,但笑着笑着就哭了”、“我们成了全世界的笑话”、“为什么要指责中国?是我们自己决定不对全体国民进行检测的,我们在想办法避开检测”、“我喜欢中国政府的这种‘挑剔’,这是很负责任的”、“政府应该把我们都送到中国去检测”……这些评论也契合了我们对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应对上的认知,使得我们愈加为祖国自豪……
在这个飞行员被我国检测阳性之后,法国与我国谈判、协商解决方案(毕竟防疫物资要等着救命)……最后报道出的解决方案,据称是在巴黎和上海之间加入首尔作为中转,法航机组人员先在首尔进行休整,抵达上海后不下飞机直飞巴黎,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中国进行病毒检测了……
据称,法国从中国订购口罩已接近20亿个,而且还在加单中,运输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最新疫情数据显示,法国确诊病例累计已超12.5万排在海外第三位,死亡也已经超过了1.3万人排在海外第四位……疫情不是一般的严重、严峻……法国,加油!
其实吧,我觉得不如办个业务,专门划个地广人多的地方收治外国友人。当然费用自理,而且还必须符合条件,比如对华友好,对于友国防疫有积极作用,或者自己带着核心技术的。[大笑][大笑]
1911年哪个国家的飞行员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客货空运?
1903 年第一架飞机诞生后不久,就曾有一些好奇的人搭乘飞机上天,但他们只是为了体验飞行或飞机的性能,并不是为了达到从地到另一地交通的目的。
1911年 2月0日,英国飞行员蒙斯·佩凯在印度驾机为邮政局运送了第一批邮件,同年7月初,英国飞行员霍雷肖·巴伯将一名女乘客从肖拉姆运送到亨登,并为通用电气公司将一纸箱 “奥斯拉姆”灯空运至霍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客货空运。这些最早的空中运输使用的是布莱里奥单翼机和 “萨默”型双翼机,虽然它们还不能被看作是现代运输机的起源。1916年,英国的乔治·霍尔特·托马斯创建了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飞机空运公司。1919年8月25日,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首次开辟了定期国际航班,航线是伦敦─巴黎。8·24黑龙江伊春坠机事故怎么回事?
12月19日,身穿一身军绿色毛衣的齐全军,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伊春区人民法庭被控犯重大飞行事故罪,一审获刑三年。身为机长,其在2010年的“8·24”伊春空难中驾机坠毁致44人遇难、5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该次空难被国务院调查组认定为责任事故,而齐全军本人,则成为中国首个因空难而入刑的飞行员。
有些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战斗机时为什么要戴手套?
飞行员为什么要戴手套呢?飞行员使用的手套自然是针对飞行所需而专门制作的,它们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配戴的原因。那么来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和美国使用的专用手套,看看他有什么特点
美军的飞行手套普遍采用阻燃的NOMEX材料织成,表面光滑具有防滑层,并且具有极强的隔热和阻燃的效果,特别是掌心采用鞣质羊皮,柔软度高,方便活动,不会被汗浸湿。
而我国以前大量的采用的是针织劳保手套。而且造价便宜,但是由于使用棉线织物,没有什么抗腐蚀、隔热和阻燃的效果,特别是绝缘效果不佳很是问题,而且棉制品的吸汗效果随好却不易干。我国现在好像使用的一款新的手套,但是效果如何我就不太清楚了。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手套具有,防滑 隔热 阻燃 吸汗 等特点。
要知道 飞行员的飞行的过程中,由于手长时间,握紧操纵杆,会出现出汗的现象,这会导致,手滑和发热之类的,万一就是因为手滑而按错键那可就危险了。
也就是说飞行员戴手套主要就是防滑 阻燃 防汗 隔热等原因。
你好,作为战斗机飞行员其本身的装备护具是一应俱全的,题主说到手套,其实这也是最基本的装备护具,只不过各国对于这类护具的整体要求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讲,大多数时候都为粗线手套,而在冬天基本上就是皮手套了。要说飞行员为什么驾机是穿戴手套,只能说大多数时候是就是为了防护用,也就是仿制剐蹭手。
我们知道战斗机的整体舒适性肯定要比轰炸机以及民航客机来的更差一些,所以座舱内的各种仪表设备,肯定是先保证能安装上其次才会考虑所谓的间距调整以及外观修形等,所以很多设备的外观以及电门,还有更多的壁板等从外形处理上就要比民航客机差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即便不要求飞行员,飞行员自己也会带上手套进行操作。
另一个就是前面提到的天气原因,战斗机都是玻璃座舱盖,在夏天时由于太阳直射的原因,必然会使得座舱内的各种设备表面都会很烫,带好手套也是为了防止烫伤,顺带方面操作各种电门以及设备,而冬天也是如此,虽然现在的战机都有舱调设备,但这也只是战机升空后在一定时间内在舱室内密封的环境下才会起到作用,所以手套在此时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方便操作。
翻开飞行条例,里面并没有哪一条,规定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时必须戴手套。
既然没有规定,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时就很自由,想戴就戴、也有配发的制式手套(还有五毛一副的劳保手套),但不戴也可以。
那为什么有一些飞行员习惯戴手套呢?
应该是历史遗留,旧式战斗机的飞行员,手套曾经是一种必需品。
早期战斗机,其实也不光是战斗机、而是几乎所有的老式飞机,座舱的条件都很简陋,而高空的空气稀薄、温度低至-30~-40摄氏度,很容易把飞行员冻僵,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二战时,一般战斗机的升限不过几千米,再高就要座舱加温、或者强制供氧,少数高端机型还有座舱增压(顺便提一句,发动机也要增压,否则没动力),但即便有措施,出点故障也是家常便饭,所以那时候的飞行员不光要戴手套,还要穿厚重的飞行服,飞行夹克,飞行帽,风镜等,主要就是为了保温。
但到了今天,战斗机是一种很高端的武器装备,飞行员更宝贵得很、培养代价比等身重的黄金都贵,战斗机座舱的条件也今非昔比,供氧、加压、恒温恒湿一应俱全,飞行员的装束主要用来抗高G过载,保温需求已基本不存在,区区一副手套,根本不再具备保温的功能。
而所谓防静电,更是可笑,军用设备别说静电、甚至要抵御EMP、雷击的破坏,怎么可能因为一点静电而出岔,以为是家用电器?
至于手滑,恩,这一条倒是沾点边,就算驾驶舱恒温恒湿,飞行员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也会掌心出汗,手套会有些作用;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戴手套的手不如空手灵活,不论按电钮、还是触摸屏都更困难,而且战斗机的操纵杆都是握持型,并不会因为一点汗水而控制不住。
现代战斗机的驾驶舱,对飞行员十分友好,什么寒冷、手滑、静电都不是事。
手套这种东西,空军当然有配发、用不用则看习惯,并没有一定要佩戴才能开战斗机的规矩,又不是礼宾车司机必须戴白手套,这是实战,没那么多规矩。
——
炎黄军武只发原创,请走过路过的朋友点赞、关注一下,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俄飞行员独自驾机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俄飞行员独自驾机回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