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为何是蓬山而非天台山?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晕,真的是无法想象,这要积攒多大的勇气,才敢评析李义山的七律,尤其还是《无题》系列。义山的《无题》千百年来被无数文人细致考究,剖研入骨。哪能论到后辈俗人在此指手划脚?但是心真的很痒,手也很痒。要是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会憋死的!只好安慰自己,反正丢人也不止一次了,再丢一次又有何妨?
个人以为,这一首《无题》算是相对比较好理解的一首,尾句为什么没有天台山而用蓬山,只是因为这里是用两个不同的典故来表达更多的含义。“刘郎”一词指刘晨,更指刘晨在天台山遇到的仙缘,或者是艳遇!也就是说,典故选择了“刘郎”,本身就含有了“天台山”这个元素。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一下,换成天台山,那么,尾联就变成了
刘郎已恨天台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首先,结合尾联对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句强调的是“恨”和“远”,也就是和心上人之间的距离。但如果用天台,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刘晨与天台山的距离并不“远”,因为他当年只是去采药,而且事后也回到过天台山去寻找仙女。那么接着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因为刘晨再回到天台山时已经仙迹缈然,那么此处的“天台”是可以引伸为“仙女”的,如果“天台”引伸为仙女,那么这个“刘郎已恨天台远”从意思上就变成了“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这个意思是成立的。
但是,这样一来,“刘郎已恨天台远”与对句“更隔蓬山一万重”,无法衔接得浑然一体。意思就变成了这样“刘晨恼恨为什么离天台山那么远!可是我离心上人比蓬山还要远上一万重”,显然,问题出来了,前后不搭!也就是说,这两个山必须是一致的才合乎逻辑,要么全是天台山,要么全是蓬山。
哪么,问题就回到了原点,我们胡乱瞎猜一下,李商隐为什么要用”蓬山“而不是”天台山“呢?
天台山,是仙山,有仙迹。
蓬山,是仙山,距离特别遥远!
1、蓬山的典故比天台上还要多,天台山只在刘郎那个典故中是含有“仙”的含义的,更多的却是风景名胜。所以说,天台山,无论说仙,还是说远,都不及蓬山纯粹!
2、相比天台山而言,蓬山不但有仙,而且很“远”!而且从全诗和尾联来看,作者想表达的不是“仙”,而是“远”。
3、哪怕以“仙”论,显然蓬山更加适合,寓意也更加丰满圆润,《列子》、《山海经》、《史记》都会为这个典故进行艺术上的加持!
4、“刘郎”一词已经含有“天台山”元素了,那么此处再用天台山,就显得重复,而且对句也要改过来,但只要改过来,这个“远”的味道就淡了。
5、天台是实,蓬山是虚,无论如何,“更隔天台一万重”是不成立的,而且缺少了一些虚幻如梦,缺少了一些无尽惘然之意。
6、天台再远,也是可以达到的,但蓬山却永远也达不到,这也和诗中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相符合,正所谓此生缘断,相见无期。
7、从吟读效果(音律)来看,蓬字的声母为“P”,英文中是浊辅音,中文发声为浊音,气息短而促,没那么轻婉空灵,显得沉重悲伤,又带些力量,恰好暗合了“恨”的意味。
因此,此处用“蓬山”要比用“天台”好上“一万重!”
另:关于这首诗的译文有很多,个人更倾向于李义山将自己拟做那名心上人,以女人的角度来写的,毕竟颈联那些细美的物件与男性无关,何况尾联还有一个“刘郎”呢?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唐代: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我先不说个人的理解,先说说看我的思路,一般情况下,诗歌用词给人感觉奇怪,多半是服务于格律,于是我看看天台和蓬山两个词的平仄,我发现是可以替代的,这条路走不通。
蓬山这个词,不是一次出现在李商隐的诗歌里,“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也是无题诗,也用了“蓬山”一词。我觉得要联系李商隐的无题诗的风格来看看,天台山在今天浙江,具体有所指,而蓬莱山呢?今天,固然也有,但,古典诗歌里这更多说的是海上仙山,不一定就是实际说哪座山。而且,从文化角度上看谢安、李白都登过天台山,而蓬莱山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可遇不可求。你喜欢的人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吗?很明显,距离产生美,蓬莱山更有那种朦胧美感。
李商隐的诗歌,我们不必刻意追求一字一句都完全不懂,记得我下面的话就好,他的无题诗歌,所写的景、用的典,描写的一切实际意义上也许并没有关联,但是,这些东西营造的气氛、色调、情感这些是一致的。你不必看他直白的说了什么,而是通过这些意象去感受他的气氛与色调,在气氛与色调里把握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感。那么下面一段我们看看这篇写的是什么气氛、色调和情感呢?
《玉溪生诗意》:
一相期久别。二此时难堪。三梦犹难别。四幸通音信,五六孤灯微香,咫尺千里。七八远而又远,无可如何矣。
这段文字写的不错,很好的概括了诗歌的主题,再看看具体意象“月”、“梦”不都有那种朦胧的美吗?很显然,海上仙山蓬莱不也是烟雾缭绕的迷蒙滋味吗?说几句跟题目无关的,其他的意象又有那么艳丽的色彩,“翡翠”、“芙蓉”都是很艳丽的。
你看,用“蓬山”这种感觉的确胜过“天台山”一筹。不管是可遇不可求的感觉,还是那种朦胧的气氛,都很符合诗歌的情境。
以上就是我浅陋的看法了。
《天龙八部》鸠摩智打上少林,如果虚竹没有出手,扫地僧会现身吗?
《天龙八部》鸠摩智打上少林,如果虚竹没有出手,扫地僧会现身吗?
本人认为,基于《天龙八部》小说的背景,如果鸠摩智没有危害到整个少林的存亡,扫地僧是绝不会出手的。
第一、扫地僧乃得道高僧,视名利为无物。
我们都知道扫地僧乃少林寺第一高僧,武功卓绝,乃是《天龙八部》小说里武功第一人,能不动分毫就化解萧峰和慕容复两人的最厉害招式,更是能一招秒了慕容博、萧远山、鸠摩智此等武林绝顶高手,武功之高实乃罕见,用高深莫测来形容他的武功再合适不过了。但扫地僧之所以被大家称神僧,并不仅因为他的武学修为,更在于他的佛法修为,他说:武功的高成,必须得有相应的佛法化解,佛法不够,武功再高,定会走火入魔。一句话就点出了慕容博、萧远山病灶所在,鸠摩智一味的追求武功的上乘,堕入绝世武功的魔怔,正是因为佛法修为滞后,而上少林寺挑战也是出于“贪”,贪名利、贪武学,上面那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扫地僧的佛法修为不会比武功低,那么想他这种武功水平的佛法修为绝对也是《天龙八部》里第一人,早就视名利无物了。所以即便鸠摩智怎么羞辱少林寺,坏其名声,败其形象,扫地僧是不会出手的。
第二、前车之鉴。
在扫地僧在少林寺藏经阁扫地的数十年,少林寺发生的多件大事绝不比鸠摩智上山羞辱少林寺这件事小。这里面有慕容博挑拨少林寺方丈玄慈召集多位高手埋伏诛杀萧远山意图挑起宋辽之战、慕容博、萧远山潜伏少林寺藏经阁偷窥、修炼少林武学达二十年(后来鸠摩智师徒也来了)、玄苦大师被萧远山偷袭击杀、少室山之战如果没波及到藏经阁估计扫地僧也是不会出手的,在这么多涉及到少林寺的的大事当中,扫地僧都是置身事外、不曾插手,可得知,假如虚竹不出手,扫地僧也绝不会为了保护少林寺的名誉这般虚无的俗物而出手的。
总结:
扫地僧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只存在于《天龙八部》小说里,但通过他和鸠摩智、慕容博、萧远山等人的对比可知,一个人即便能力出众,但如果私心太重、身怀不轨,为了一己之利而罔顾他人,终将跌入魔怔,害人害己。
鸠摩智打上少林寺,目空一切。虚竹不出场的话,扫地僧必定出面教训鸠摩智。
或许有人会说,扫地僧四大皆空,不会管这些闲事。其实扫地僧也还未到四大皆空的境界,他赞美萧峰而反对鸠摩智,就是心中还有善恶之念。鸠摩智偷袭段誉,段誉受伤,扫地僧心中肯定大怒,这才出手,鸠摩智挨了一掌,落荒而逃。
如果没有虚竹出场抵挡鸠摩智。鸠摩智越发得脸,一边大放厥词,一边手舞足蹈……
玄渡与鸠摩智比拈花指法,玄渡不敌,鲜血飞溅而出。
忽然,一个不起眼的老和尚拿着扫帚,云雾般飘然而至,一股柔和的掌风送人玄渡体内,玄渡血止,一运功力,精神勃勃,犹胜往昔。
鸠摩智虽然狂妄,倒也不傻,知道扫地僧并非易与之辈。但既然来了,大话也讲了,就此夹着尾巴走路,未免太没面子。
于是提出与扫地僧交手……
鸠摩智使出吃奶的力气与扫地僧打成一团,鸠摩智满身油汗,气喘吁吁,咬牙切齿,面目狰狞,青筋暴露;早已不是往日那种隐隐然有宝光流动的圣僧模样。扫地僧轻描淡写,内力源源不绝地发送出去……鸠摩智功力全失,走火入魔的绝症也好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探讨,扫地僧在藏经阁现身的原因。
是纯粹为了化解萧远山和慕容博两人的恩怨吗?显然不是。
扫地僧藏身少林四十多年,包括玄慈作为“带头大哥”截杀萧远山家人,以及萧远山杀死玄苦嫁祸萧峰一事,他都一清二楚。但扫地僧一直都没有现身,因为作为出家人四大皆空,这尘世的恩怨情仇都与他无关。
扫地僧之所以在藏经阁现身,那是因为萧远山和慕容博双方势如水火,当萧峰拒绝慕容博的请求后,大战一触即发。
交战的双方除了天龙“四绝”,还有一个慕容复,都是武林绝顶高手,一旦打斗,藏经阁不可避免要遭到重大破坏。藏经阁藏有少林数百年来宝贵经书,如果遭毁,少林的声誉全然受损。
所以扫地僧在藏经阁的现身,是为了维护少林寺数百年来的声誉。
那么,鸠摩智作为吐蕃国师,以小无相功催动少林绝技来挑战少林高僧,如果少林寺真无人能敌,肯定声名扫地。
玄慈作为少林方丈,自然深知其中的厉害关系,于是高手尽出,力保少林声誉不失。岂料少林武僧皆非鸠摩智对手。这时,如果没有虚竹的出手,扫地僧应当现身了。
坚持原创,我是烟斗的传说,欢迎交流关注。
应该不会,佛讲四大皆空,扫地僧虽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但也不会因为少林受辱而出现,除非是生灵涂炭,正如后期出来解决慕容博和萧远山的时候,当时若不解决死的就不是几百人几千人了,一面是契丹南院大王,一面是试图复国经营了数倍人的大燕乱党。一旦开始那么。。。。。。
只因为鸠摩智,扫地僧恐怕不会现身。
扫地僧超然物外,即使《易筋经》丢失,明知道落在鸠摩智的手里,他也没有强取强夺,可以说,到了他这种修为境界,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
而鸠摩智来少林闹事,虽然是来欺负人,却也有个“交流”的名头。做的虽然是烂事,但既然有名目,少林也不能不以礼相待。实际上,扫地僧既没有现身的必要,更没有现身的理由。他太不问世事了,鸠摩智小小蚍蜉,摇不动大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少林方丈联合国发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