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制造业14年第一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中国制造业14年第一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广东省有哪些全国500强企业?如何评价?
广东省来说,进入全国500强,那只是一个小目标,进入世界500强,那才是最大的追求。根据2019年最新的世界500强榜单,广东省一共有13家企业入围。
13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我国,这个数量是在34个省市区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很多中字头企业在北京扎堆。如果拿掉这些中字头企业,北京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不如广东。
如果广东是一个单独的经济体,那么13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放在国际上可以和加拿大并列。亚洲四小龙之首的韩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也只比广东多了3家。像印度巴西俄罗斯这几大新兴经济体,500强企业的数量都比广东省少。
广东省企业成长的速度不亚于其经济增长速度。2005年广东省的南方电网,成为该省第1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14年的时间,广东省500强企业的数量就有一家成长到13家。并且在这13家企业中,有南方电网、招商银行、广汽集团、格力电器是国有企业,其余9家均为民营企业。
如何评价广东的500强企业?我想引用先贤孙中山的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广东经济的发展正是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积极将自己融入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之中。
(广州港,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每天有大量的商品从这里运往全球各地)
在今天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谁越是能够融入,则发展机会越大。谁想孤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则发展的前景是没有的。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已经成为全球产品供应链的重要基地,因此这些地方诞生了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华润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正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恒大集团有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万科企业有限公司、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保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TCL集团有限公司、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这份榜单中,500家入选企业分布于广东19个城市。其中,超过九成来自珠三角城市。 从企业规模看,营收超千亿企业达21家,特大型企业是支柱。其中,排名前三的中国平安、华为、华润三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就超过2万亿元。包括这三家在内,营收超千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达21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10家。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成为广东产业走向国际的名片。制造业企业251家,占比50.2%;服务业和流通业企业239家,占比47.8%;综合性企业10家。 发展创新看,民营企业活力足,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2019年入榜广东民营100强企业中前1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4%。 广东100强民营企业中有70%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华为、美的、比亚迪等企业的研发投入净值位居前三名。其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8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排名中,华为以5405份的专利申请,在全球所有企业中“雄踞第一”。
广东有哪些全国500强企业?由于今年的中国500强企业榜单还没有公布,我们就以去年的榜单为准。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来自广东的企业有51家,具体企业如下表。其中排名最高的企业的中国平安,其2017年的营收就高达9745.7亿元;其次就是我们熟知的华为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036.21亿元。
从数量上看,北京上榜数量最多,达到100家,遥遥领先其它省份;其次是江苏,上榜数量为52家,广东与山东并列第三,上榜数量同为51家。北京上榜数量多,主要是因为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国企央企云集;而广东、江苏、山东是我国三大经济强省,GDP遥遥领先其它省份,因此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也不足为奇。
虽然广东上榜企业与江苏、山东差不多,但从企业规模上看,广东则要更胜一筹。在这51家企业广东当中,营收超过1000亿元的就有2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有12家,数量上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而江苏、山东的世界500企业则分别为3家和4家。
广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强省,2018年广东GDP达到了97277.77亿元,已经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珠三角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国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有12家世界500强企业、51家中国500强企业也是实至名归。
印度莫迪经济和日本安倍经济,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日本是发达国家,印度是发展中国家,拿来比较不太恰当。从两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经济成绩
自安倍2012年执政以来,日本的GDP保持了持续的增长,目前日本依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GDP为4.97万亿美元,增长了0.79%。
自莫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GDP同样实现了持续增长,2018年印度GDP为2.73万亿美元,增长6.98%,排名全球第七。
日本的增速在发达国家中并不算高,但以日本的国土,长期处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数大,能保持这个增长水平已经很不错了。印度则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近几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安倍和莫迪的执政成绩都不错,这也是两人可以继续连任的原因。但经济的发展,本身是多年累积的结果,要说有多成功可能很多人也无法认同,因为很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成为未来中长期持续性的困扰。
存在的问题
看下面的数据:
(一)日本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日本实施的是负利率,属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安倍想通过大量释放流动性来拉动经济,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在持续的负利率之下,通胀水平只有0.3%,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的消费根本起不来,消费起不来,社会总需求无法上升,要想经济加速基本上是不什么可能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债务问题,日本目前负债与GDP比值达到了238.2%,属于全球第一,这个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为了维持高福利,日本只能不断发债,但是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当债务达到一定的程度无法产生经济效率,就会压倒日本经济,所以安倍只是在用宽松和负债来维续日本目前的繁荣,越往后就越麻烦。
(二)印度
去年GDP增速高达6.98%,印度人在喊出5年内成为5万亿经济体,喊出十年后成为世界老三的口号,气势磅薄。但是今年以来,印度GDP增速断崖式下跌至5%,无情的给印度打了一巴掌。印度过去几年GDP增长确实快,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印度奇迹”。
但印度的经常性账户赤字严重,严重依赖外债,制造业不强,结构不均衡,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再加上贫富差距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他国家也有,但印度较严重),地方割据问题严重,即便是强人风格的莫迪,在与地方势力的较量上也占不到什么优势,这使得很多宏伟的计划只能停留在蓝图上,无法真正去贯彻,包括投资基建计划等。印度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巨大的人口优势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使得印度的高增长存在“虚胖”现象。
安倍和莫迪,从本国经济的延续性上来说,做得都比较好,成绩有目共睹。但各自国家面临的一些本质性制约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是把问题累积延后,所以说到底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呢?见仁见智吧。
1、安倍经济难言成功
自安倍经济学在2012年问世以来,首相安倍晋三首相和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开始不遗余力的刺激日本的经济。但是,即使到现在,日本的经济仍如一潭死水。经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没有任何好转,可怕的是连危机也没有发生。
自今年年初以来,实际活动一直停滞不前,而且即使到安倍晋三本届任期结束时,核心通货膨胀率也几乎没有迹象显示日本央行已达到2%的目标。
日本央行在4月25日的政策会议上宣布,它将至少在2020年春季之前维持利率不变,而黑田东彦暗示从那时起,这种保证可能会进一步扩展到未来。但是,这种形式的央行前瞻性指导似乎基本上无关紧要,因为很少有家庭或公司预期日本今后几年会升息。
由于没有使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购买大量的外汇或股票交易所买卖基金,日本的货币政策弹尽粮绝。
经济的中心问题是,几乎不管黑田东彦的政策指导如何,通胀预期都牢牢地固定在零。
日本的年轻一代从来没有经历过高于零的通货膨胀(真幸福)。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也远低于老龄群体。单个产品的年度价格变化几乎集中在零附近。
很少有公司认为他们可以将更高的工资成本转嫁给客户。工资的增加,例如由最低工资的有意增加或男性/女性工资均等化驱动,只会诱使雇主寻求新技术以使他们解雇工人。这是货币政策无法轻易摆脱的陷阱。
剩下财政政策了。安倍晋三为将消费税税率从10月的8%提高到10%的计划提供了很多政治资本,同时用永久性条款抵消了近期的财政紧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为GDP的0.7%)。免费的学前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短期支出措施。
这可能是安倍经济学的最后一击。
2、印度永远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印度是是这样一个国家,你总觉得他未来会很厉害,但是就是永远也厉害不起来。
在过去五个季度中,经济增长率(季度)一直在下滑,从8%降至7%至6.6%降至5.8%,现在降至5%。然而,专家们一直在谈论7%的年增长率。在每个季度宣布增长率之后,他们都认为事情已经触底,而且此后还会上升。
7月份的经济调查报告称,今年的增长率为7%。印度储备银行(RBI)在其8月份的政策声明中谈到将经济增速从6月份的7%和之前的7.2%降至6.9%。亚洲开发银行于2019年4月将其增长预期从7.2%下调至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是如此,将其今年的增长预期从7.3%下调至7%。因此,他们都谈到一年前增长率低于7%时的增长率。
当然,如果经济以5或6%的速度增长,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率,问题是为什么投资率没有上升而经济中的消费却停滞不前?增长在哪里消散?另一种解释是,增长率远小于5%。这就是投资率和消费停滞或下降的原因。
(印度的经济真实增长一直被很多国际经济机构质疑真实性)
在过去几年中,投资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因为经济中的产能利用率一直在75%左右。除非这种情况增加,否则新投资将意味着更低的产能利用率和更低的盈利能力,因为资本将被利用不足。6月,股市创下历史新高,但投资率并未上升。监测印度经济的数据。显示投资处于14年低点。去年,印度储备银行已四次降息,总计降息幅度超过1%。但是投资率并未动摇。呵呵。
印度经济就是注了水的猪肉与安倍经济学根本不是一会事,印度经济所谓的GDP,呵呵!而日本经济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日本的经济被低估的,曰本海外企业增值并未计入,而且日本海外企业基本大于国内规模
印度莫迪和尼赫鲁有什么区别?盲目自信,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短板?任何印度总理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是,无法统一的税法和语言,消除不了的种姓制度,去不掉的贫民窟!想赶中国?做梦吧!就这样,还对中国挑衅,这不就是第二个尼赫鲁吗?
安倍经济学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了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经济困局,在第二次安倍内阁任内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实质为量化宽松政策,试图以货币贬值提高日本商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为了摆脱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安倍经济学设立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即修改《日本银行法》,推行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
安倍执政后推动日币贬值,造成日本股市创下泡沫经济时代以来的新高点,日经平均指数直达20,000点以上的大关,为民主党执政时的两倍以上,安倍经济学效果显著。 日本各大企业如丰田汽车、索尼公司等代表性公司在安倍经济学后纷纷创下历史新高的营益,作为日本最大企业的丰田汽车在2013年的整体营利增长了89.5% 。
日经平均指数创下1992年1月泡沫期以来的新高,同时,企业有效招聘倍率在日本各个地方都超过1倍。作为日本最优先课题的「摆脱通货紧缩」,终于发展到目前「并非通货紧缩」的局面。在贸易领域,推动日欧经济合作协定(与不含美国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谈判达成妥协。在税制改革方面,果断实施了将法人税实际税率下调至20%左右等举措。
莫迪接掌印度时,印度经济结构就像印度的道路一样,坑坑疤疤,莫迪凭着担任古吉拉特省省长,12年半执政经验,所自成的"莫迪经济学",带领印度经济转型,照经济学人杂志的观察,莫迪走亲商路线希望把饼做大,而非追求分饼分的更公平,上任后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废钞令,统一商品服务税等措施,吸引外资投入服务医疗汽车,数位科技基础建设等领域,希望打造新印度。 莫迪吸引两百多家美国企业,由中国移往印度生产就是一大成果,然而治理一省和治理一国毕竟不同,莫迪施政成败得失评价两极,就以资讯通信业来讲,挑战来自内外,有些国际局势不是印度能掌控的,有些则因科技进步太快所导致,每年四十万的高等教育毕业生,大约只有两成的学生能顺利就业。
因此当莫迪渴望,把印度打造成制造大国时,正好和台湾新南向政策不谋而合,在美中贸易战推波助澜下,包括鸿海台达电华硕和硕等台商,纷纷到印度邦加罗尔等地,打造新的产业供应链。 经济部投审会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台商投资印度金额,达新台币112.51亿,较2017年台币9亿5182万元相比,增加近12倍,投入的产业包括资通讯机械,贸易化工运输工程金属,制鞋农渔金融等,搭上印度高成长的列车,台商将可在印度找到新蓝海。仅供参考,谢谢阅读!
去大西北创业如何啊?
1、人生要想成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设立后能执着追求。
2、创业要有激情、要有拼劲、同时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3、能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发挥自身优点,改正缺点或者规避缺点。4、选择项目要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熟悉或者有兴趣的行业做。5、注意多和有经验的商务人士交流,获得更多的灵感。我个人是大学毕业第二年开始创业,到现在14年了,现在拥有制造业工厂1个,贸易公司1个,参股1个软件公司.将来计划做一些有前途的小项目的风投。个人体会,创业很辛苦,有付出才有回报,需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需要坚韧的意志。有兴趣可以和我交流。制造业企业最后拼的是什么?是人才吗?
”一流的客户,二流的技术,三流的人才。”
提主问的是制造业,这句话是制造业最大的富士康郭台铭的名言。 富士康不也正是榜上了苹果这个土豪才能发财么。 蓝思科技,伯恩光学,信维通信。。。 这些制造业新秀都是榜上了苹果供应链的船才发展这么大。
其实个人也一样啊,你要是资质一般,身世智力一般,只是一个非开拓型的一般老百姓,那么傍上一个有实力,器重你的老板跟他干活无疑是个捷径。
制造业首先拼的是人才。也许有人会说,制造业拼的是产品和市场,这也没有错。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谁来做、谁做的更好,只有是人才。
制造业正在面对或将要面对的就是消费升级下如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升级是市场的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措施。实际上最急缺的就是产品开发和营销。这里面的营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营销,而是要直接对接消费终端顾客,这些客户里有商家(B端),也有个人(C端),按照产品的不同各有侧重。
对接消费终端的平台是第一位的,而中间销售商就会排第二位。对接消费终端的平台就需要一大批懂互联网营销和客户服务的人才,要靠他们来获取消费者的需求、拿下市场份额。产品开发者依据获取到的产品需求进行开发,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要为生产加工设计好最佳路径和手段,力求工期最短、交货最快、质量最优。所以,这两方面人才对制造业来讲,至关重要。
每个企业到最后的自身情况和环境都各不相同,怎么总结?你说拼人才,那还有今天发不出工资明天就进门拆设备的呢。你说拼资金,那还有用专利陷阱等着你割肉的呢。企业运作和发展,没有最后。真要有什么是绝对而决定性的,大概只有运气吧,而且越走的远越成熟,运气就越重要。
制造业首先拼的一是坚韧的耐力,不要想一下子就攒到钱,制造业利润很薄,所以要紧着过日子,慢慢沉淀资金,不能断了现金流,活下来就是胜利,发不了大财但也不会饿着,干的时间长了总会存些钱,会过上好日子的,我们公司活了14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就有所改观了,要耐得住性子!二是科技创新,要创新产品,否则就没饭吃,因制造业竞争太强!三是营销团队要得力,四要做好假务,服务好才能有好的后续!做好这几点活下来应该还是可以的!
全国百强县榜单出炉,前十名中江苏占据六席,并霸占了前四名,江苏的县域经济为何如此强劲?
看到这份名单,笔者有两点体会,体会之一是,这些百强县多数为老面孔,例如,在百强县的前十名中,江苏省占据了6席,并且江苏昆山市不出意料地夺得榜首,而它,至今已连续14年卫冕该榜首,屹立至今。
这说明了两个问题,问题一是,改革开发40年以来,国内的百强县格局已定,优秀的它们已难以撼动,它们牢牢占据了中国县域经济的前列位置,如果不出现特殊情况,这种队形将仍然保持;问题二是,这份名单的意义何在?实际上,这么多年来,结果都是相同的,难以改变, 这样的结果每年都如此,说到底,意义已不大,因此需要创新指标和方式,最终能够导出更加开放并且新的排列,对优秀者以更好的方向,给后来者以更有力的勉励。
体会二则是,这些百强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依托于实体经济,有实体经济,就有产业经济,有产业就有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雄厚,地方经济必定发展得好,进而导致社会、文化等全面的发展。
之所以江苏的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主要是源于江苏省内整体经济的强悍。基本上我国百强县名单主要分布在经济排名前列的几个省份,像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而其他省份占据名额比较少。而江苏的百强县在百强榜单中名列前茅,与江苏的县域经济组成以及地理位置有非常大的关系。根据2018全国百强名单,排名前十的县中,有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江阴市、宜兴市,这六个省份四个隶属于苏州,两个归无锡管辖。苏州和无锡是江苏省内重要的GDP贡献城市,原因与长三角、上海等都有关系。另外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省的百强县数量并不多,当前全国经济一梯队中,只有江苏和广东能够相互比较一下,按道理在百强县的名单数量上也可以一较高下,但是广东省的城市地域组成与江苏有区别,广东省内城市发展更加一体化,前些年很多县级市已经升级为地级市,也有部分县级市调整区划为市区,所以在县级市的比较上,基本江苏一家独大。当然不可否认江苏的经济确实强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率先引进外资,大力发展生产加工行业,很多县级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优势,迅速成立了很多配套生产企业。当前像昆山、张家港等县级市的经济水平甚至超越了我国中西部很多地级市。不过未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可能很多县级市也会调成为区,那时长三角将发展会国际第一城市群。欢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牛熊交易室认为,江苏的县域经济强在地理位置,主要得益于长江和上海。江苏的六个前十强县分布于苏州市和无锡市,其中苏州占据四个,无锡两个。这六个县皆处于江苏的南部,特别是昆山和太仓,直接与上海接壤。
上海作为一个超级城市,有很强的辐射能力,为周围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便利。以昆山为例,近年来不断完善两地的交通运输系统,号称要打造成上海的后花园,许多政策也向上海标齐,吸引了很多外资投资。
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也给许多沿江县域带来机会。以张家港为例,作为江海联运的第一良港,不仅港口运输产业发展蓬勃,还会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物流。
为了追上苏南的经济发展,苏北推出了总部经济招商引资政策,给了个人和企业很大的税收优惠,苏北地区也号称“税收洼地”。自2013年开发区经批准成立以来,吸引了许多公司在此注册。牛熊交易室认为,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会让江苏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虽然说江苏在百强县中,成为最大赢家,且在前十强中占据6席,遥遥领先,显示出江苏县域经济的强大和基础的厚实。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江苏的县域经济,也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格局。从东到西来看,百强县前十中,苏州占了4席,无锡占了2席,逐渐向西的常州、镇江、南京一席没有。特别是南京,GDP全省第二,竟然前40位也没有一家,包括百强区前40位,南京仍然没有。常州虽然在百强县的排名不佳,前40位一家没有。但是,在百强区中,武进区位列第三。镇江则在百强县前40位中有两家。所以,百强县在江苏呈现的是东强西弱格局。
再看南北,也是十分明显的南强北弱。进入前十位的6个县,全在南面,进入前40位的,也只有5家,其他都是苏南城市的。所以,南强北弱的格局,也呈现江苏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够平衡。
尽管如此,江苏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比起其他地方来,还是要强得多。那么多县进入百强县前,本身就说明了江苏在城乡发展方面的平衡。江苏的县域经济所以这么强,除了基础好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发展环境好、居民创业创新欲望强、引进的外资和其他所有制资本多。
在《人民日报》10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研究报告》中,江苏省是最大赢家。江苏省有23和县市入围百强。前10强更是有6个江苏县市,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苏南四小龙”占据了前四位。
江苏的县域经济是全国最发达的,有大量的知名企业布局在县市一级,比如沙钢集团、恒力集团、波司登、张家港银行、海澜之家均是在县里。普遍发达的县域经济使得江苏的整体经济实力在全国领先。
江苏是全国最早发展乡镇企业的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小作坊、小商家如雨过春笋在苏南地区冒出,它们贡献了大量的就业和经济产出。等完成资本和技术积累之后,乡镇企业纷纷壮大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比如位于苏南江阴市,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人口仅有160万,但其2017年GDP却高达近3500亿元,在省内仅次于昆山。江阴有12家民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包括海澜之家、三房巷等知名企业。
但江苏经济发达的县市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苏南地区。23个百强县市大部分都是在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地市。
还有一点,江苏县域经济中没有像广东那样诞生超级企业。广东有美的、格力、OPPO、vivo等全国知名且规模很大的民企。但江苏这样的明星企业少的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制造业14年第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制造业14年第一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