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捷克外长被怒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捷克外长被怒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俄罗斯外交部长是谁?
谢尔盖·拉夫罗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1950年3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2004年起至今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是普京的第一号外交心腹,以强硬著称。
拉夫罗夫1972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熟练掌握俄语、英语、法语和僧伽罗语。一位英国记者说,不管拉夫罗夫说什么语言,他一开口“你会觉得冷战还没有结束”。 在拉夫罗夫眼里,“美国一直想整俄罗斯”。他将华盛顿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系统的计划视为‘包围俄罗斯’。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干脆称他为俄罗斯的“说不先生”。
2015年3月21日,拉夫罗夫生日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布总统令,授予拉夫罗夫一等“祖国功勋”勋章,以表彰其在实现俄罗斯外交方针及多年在外交活动中的卓越功绩。
谢尔盖·拉夫罗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Лавро́в),1950年3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2004年起至今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是普京的第一号外交心腹,以强硬著称。
“间谍中毒”事件,美欧上演“反俄大合唱”,这首曲子和谐吗?
俄罗斯双面间谍中毒事件持续发酵,只能说明欧美分裂俄罗斯之心不死,他们会制造各种机会,促成这个最终的目标。
三月初发生的这起事件的节点,正是普京赢得大选胜利的时刻,也是北约国家整体涣散内部矛盾加剧缺乏凝聚力的时候。美国政府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欧洲伙伴纷纷反对,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在此大背景下,美国人迫切需要一起对自己有利的政治事件,于是间谍门出现了。
在双面间谍父女中毒案出现后,有记者以诱导的方式提问俄罗斯总统普京会以何种方式惩罚叛国的间谍时,普京做了强硬的表态,英国政府据此认定这次间谍门是俄罗斯人干的,有预谋的间谍门大合唱正式拉开帷幕。这一次美国人率先响应了特蕾莎梅这位即将面临大选的代理首相提出的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号召,为了各自的利益,许多北约国家纷纷仿效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这是要孤立俄罗斯的节奏。
在此情况下,如果俄罗斯采取了对等政策,就势必造成实质上的孤立,这对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大大不利。当然欧洲列国在能源上也离不开俄罗斯,虽然冬天已经过去,天然气的供应暂时不会那么急迫,但始终离不开俄罗斯,所以,他们在采取一致行动时,也只能装装腔做做势。因为美国特朗普执政下的美国至上的策略,早已使北约小伙伴们看清了其主子的真实面目,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历来是小国的生存法则,这次也不会例外。
细观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这次英美导演的反俄罗斯大合唱,到底能演多久,是否和谐就只有靠时间去验证了。俄罗斯即便挖出间谍门的始作俑者,可挥去由此造成的阴影,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美国始终是麻烦的制造者,动乱的世界,才是美国军火商乐见,才是美国维持世界霸权的存在理由。
谢谢大师哥的邀请!
反俄大合唱不和谐!!!
西方国家空前集体发声,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群殴俄罗斯,违反国际法。当然西方阵营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国家是勉强的,不得不做做样子。
英国打头阵,其它22个西方国家合计宣布驱逐115名俄罗斯外交官。西方国家以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父女街头“中毒”事件,以莫须有的罪名,集体打击俄罗斯,所谓的西方民主自由、法制,都成了晃子,强权政治,违反国际法,西方国家自己就是法律,打击异己,手段之无耻,今日得一见。
这是英国脱欧、美国通俄门转离视线的最佳时机,上演一下团结秀,显示一下团结。因为俄罗斯在“威胁并寻求破坏西方价值观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在“中毒”调查结果未定、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站队”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同盟关系、维护西方主导的和谐秩序。
老徐还是认为:集体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是西方国家的不自信,是对普京治下的俄罗斯的恐惧,是对中国之和平强大的恐惧。
我们自己要强大,要不然那一天,西方的大棒就会打到我们的头上。
“间谍中毒”事件,美欧上演“反俄大合唱”,这首曲子和谐吗?
美联社报道,加上英国,截至27日,至少23个国家对超过130名俄罗斯外交官下达“驱逐令”,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驱逐。(3月27日新华网)
因为“中毒”事件,英国和俄罗斯陷入僵局。在“中毒”调查结果未定、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坚定地站在英国一边,上演了一曲美欧“反俄大合唱”。然而仔细听听这首曲子,实在很不和谐,美欧上演的其实是场“团结秀”。
美欧团结吗?作秀而已。看看之前发生在美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事情,你就知道美国和很多欧洲国家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美国与德国合拍吗?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拒绝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握手;特朗普的移民难民政策,遭到默克尔的强烈批判;默克尔在很多场合呼吁,欧盟和欧洲国家要学会脱离美国过日子,什么事情都依赖美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与法国合拍吗?特朗普曾与很多国家领导较量“手劲”,而且几乎都获胜,唯独与法国年轻总统马克龙较量时,完全不占上风;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马克龙多次苦口婆心劝说,特朗普至今没有回心转意。特朗普也许认为,姜是老的辣;而马克龙可能认为,未来属于年轻人。特朗普与马克龙30岁左右的“代沟”,谁也无法弥补。
美国和欧盟合拍吗?为啥征收钢铁和铝的高额关税时,刚开始连欧盟都不放过,要不是欧盟求爹爹、拜奶奶,特朗普岂能对欧盟网开一面?美国和北约合拍吗?特朗普不是曾经公开宣称,北约“过时”了吗?其实,特朗普衡量北约是否“过时”的标准只有一条,是否做到了“美国第一”“美国优先”。
就说这次“反俄大合唱”,美欧也并非完全步调一致:美国带头“反俄”,欧盟除英国外的其余27个成员国中,虽有16国宣布驱逐俄外交官,但依然还有斯洛伐克、希腊、爱尔兰等11国尚未宣布采取这类举措。而且奥地利、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等更是明确表态说,不会驱逐俄外交官。
这次集体“反俄”,英国充当了“急先锋”,美国当的是“带头大哥”,一班小弟各有心思,表面上上演了一曲“反俄大合唱”,实质上就是一场“团结秀”。在这曲“反俄大合唱”中,人们看不到美欧的团结,而是美欧互相“作秀”。不是吗?宣布驱逐俄外交官的,有的国家是外长,有的是总理,像美国驱逐俄外交官,还是白宫宣布的,特朗普还不知道躲在哪里暗自发笑呢!
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欧上演“反俄大合唱”,集体驱逐俄外交官,反而体现了西方国家一种强弩之末的危机感。诚哉斯言,一语道破天机。 (毛开云)
谢谢邀请,截至目前,有23个国家对超过130名俄罗斯外交官下达驱逐令,让我们看到了西方国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丑恶嘴脸。让世界见识到了西方的所谓民主。
这次源于俄罗斯间谍被毒剂杀害一案引起的事件,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借想象给俄罗斯带上的帽子。作为一个习惯标榜法治的西方国家,这次事件也是充分暴露了西方的所谓法制,其实就是披着法治的外衣,干着违反法治的勾当,在西方的眼里,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用一切手段,哪怕是不合法的,残暴的都要用上。是赤裸裸的干涉俄罗斯内政,现在这个事件更是让所有国家不寒而栗。
这些驱逐俄罗斯的国家,很多都是北约的国家,是和俄罗斯对立阵营的。是冷战的延续。用冷战的思维来考虑现在的国际关系。从这些国家的声明来看,都是各有各的小心思。在“中毒”调查结果未定、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站队”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同盟关系、维护西方主导的“秩序”,而“这种做法不利于国际关系稳定”。
这次危机是在英国即将退出欧盟的前提下的一次动作,显示英国不想在退出欧盟后丧失对欧盟的影响力,幻想着在退出欧盟后保持对欧盟的领导力,是对自己的国际地位的深深忧虑。也注定这是不长久的。肯定会对自己以后带来恶劣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跟进,则是各打各的小算盘。这次事件值得国际社会的对西方国家的深深忧虑。
这次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很多国家的步调并非完全一致,表面看是少有的“整齐划一”,但主要“演员”声调、力度却不同,似有意保留“转调”空间。除英国外,欧盟其余27个成员国中,16国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斯洛伐克、希腊、爱尔兰等11国尚未宣布采取这类举措。其中,奥地利、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说,不会驱逐俄外交官。
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同为北约成员国,都希望加入欧盟,但前者宣布驱逐两名俄外交官,后者近期与俄罗斯走得近,表示不会因“中毒”事件对俄采取任何措施。
因此这次事件是一次尴尬的大合唱,是极其不和谐,也是为了掩盖西方的矛盾,也是西方垂死前的挣扎。
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和女儿尤利娅中毒案件引发的外交风波持续发酵。从3月26日起,美欧多国纷纷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到27日晚,已有23个国家及北约组织和英国串通一气,驱逐了146名俄外交人员。成为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驱逐外交人员事件。
英国在俄罗斯大选前挑起这个间谍中毒事件,目地是想搅乱俄罗斯大选。随后又驱逐了23名俄外交官。谁曾想,这些事件遭到了俄罗斯的怒怼,俄罗斯并不示弱的驱逐了同等数量的外交人员。普京的怒怼和在大选中获胜,都使得英国的阴谋破产了。
普京当选总统,还要继续执政六年,这使英国慌了手脚,它等不及俄罗斯政权的更迭,便去求救它们的老大。
美国出场了,不愧是西方阵营的老大。法德等国立即响应,纷纷驱逐俄罗斯外交人员。它们狼狈为奸,遥相呼应。掀起了围欧俄罗斯的大合唱。西方国家本来就想找借口对付俄罗斯,这次的中毒事件成了围欧俄罗斯的导火索。
当然在西方国家的反俄大合唱当中,它们有的步调一致,也有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欧盟27个成员国当中,只有16个随声附合,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希腊、爱尔兰等11国就没有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就是出手最重的美国,只是白宫宣布,而老奸巨滑的特朗普迄今为止还没有发声。
西方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事件,不能不说是向俄罗斯示威,也不能小瞧了它们的“展示团结”,尽管它们在内部勾心斗角,但在对付俄罗斯方面,它们大部分还是一致的。
求纳粹德国外交部部长里宾特洛普的详细资料?
约阿西姆·冯·里宾特洛普(1893~1946)
国籍:德国
学院:不详
职位:外交部长
战事要记:
1938年里,里宾特洛普主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推动执行,之后 又向波兰提出蛮横的领土要求,并制造了“但泽危机”。
1939年8月,里宾特洛普飞赴苏联谈判,坚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 又飞赴苏联签订《苏德边界条约》,成功的使德国边界东移。里宾特洛普在战争 时期主要有两个工作:
1,促使轴心国伙伴意大利和日本按照德国的意图作战;
2 ,负责指导德国的对外广播宣传。是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纳粹帮凶。战后,里宾特洛普被英军抓获并判处绞刑。
获得荣誉纪录: 约阿西姆·冯·里宾特洛普于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五日获颁骑士勋章
31岁库尔茨将任奥地利总理,这位欧洲“最年轻”领导人会对奥地利和欧洲政坛带来哪些影响?
奥地利鲜肉当家,虽夺取头魁,但库尔茨领导的人民党的逆袭之路亦是右转之路。人民党与社民党在上届组成大联合政府,但两党过于注重各自党派利益,在众多议题上难以达成妥协,政府效率低下,行动力迟缓,深受民众诟病,导致大批选票流向极右政党奥地利自由党(曾在今年2月跃升奥地利第一大党,支持率33%)。为扭转颓势、夺回选票,库尔茨大步朝右,在竞选中大批复制奥地利自由党的主张,大打移民牌,主张在北非建立难民营、严控边境,誓言不让2015年难民危机重演,并呼吁“奥地利优先”,削减移民、难民福利。通过贩卖经过包装和美化的极右主张,分流极右选票,库尔茨虽领导人民党实现19%至31.5%的飞跃,成为奥地利第一大党、大选最大赢家,但无论库尔茨与谁组阁,奥地利政治生态右转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欧盟层面而言,奥地利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必将导致新政府在欧盟事务上采取更激进立场,掣肘欧盟发展。
一是难民危机更为复杂难解。目前,波兰、匈牙利等国围绕难民摊派问题与欧盟争执不休,库尔茨亦放言收紧难民入境,反对欧盟难民政策,成为又一“坏孩子”。此外,库尔茨对土耳其态度亦较为强硬,反对其入盟。德土关系呈恶化趋势,土耳其若撕毁难民协议,将对欧盟造成较大冲击。
二是欧盟改革阻力增大。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欧盟改革,其统一欧元区预算、设立欧盟财长等主张亟待各成员国支持。在德国,德各界本就对马克龙关于欧元区改革不甚感冒,加之默克尔地位下滑,对马克龙改革的支持力度将更为削减。在奥地利,反欧盟、反欧元等系列主张不断被放大更掣肘新政府协调欧盟政策,未来一体化将面临更多挑战。
三是“历史问题”恐重现。在奥地利,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奥地利自由党虽然不时被爆出贪腐等丑闻,但却挡不住其上涨势头。欧洲对战争罪责的反思出现松动,或将诱导右翼民粹势力再度发展,在欧洲议会中扩大反欧、疑欧声音,搅乱欧洲政治生态。
31岁的库尔茨当选奥地利总理,“小鲜肉”又一次博取了世界眼球。这个“小鲜肉”比法国的马克龙更嫩,也更有颜值。可令人奇怪的是却并没有在吃瓜群众中掀起多大波浪。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奥地利没有法国重要。二是人们对“小鲜肉”的审美已经疲劳,或者是扭曲和猎奇终不可能长久。就像我国的娱乐界“小鲜肉”已经退潮一样,也只不过是泛起一阵“浪花”而已,终究要回归到“演技”上来的。政治终归是政治,再亮的小鲜肉也还是要回归到智慧和手腕上来的。否则,很快就会黯淡无光。现在的马克龙相比当初就已经褪色了许多。库尔茨比马克龙更年轻也更有颜值,但我却并不看好他的未来成就。库尔茨所代表的是中右势力,之所以能够上台,一是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再者是近年来欧洲国家中的极右翼势力抬头,排外主义滋生所致。上任后的库尔茨既要兑现对选民的承诺,又必须和欧盟保持一致。二者本来就是矛盾的,如何平衡,将是对库尔茨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如果想和欧盟保持一致,就要使自己的意识形态靠中,那样又可能遭到国内选民的反对,乃至抛弃,终成“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如果不能和欧盟保持一致,那也很可能会使奥地利的国家利益受损。也同样会被国内的建制派和传统势力赶下台。也许库尔茨会比马克龙更有才华,心态也许更正常。但他的政治主张毕竟不是主流,这就注定了他的未来执政之路不会平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想要的知识,在那些由普通民众选举出国家领袖的民主国家里,媒体和影视的大肆宣扬揭露政治黑暗面,作为国家代表的政治家在普通人的心中早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楷模,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难民问题干扰了原本平静的生活,挤占社会福利资源。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的直接反映就是对政治家的不信任和嘲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做决定的重大事情上不负责任,随意化及玩笑化以此作为对现实不满的报复行动。比如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极右翼领导人的当选都是有这部分因素。
奥地利的库尔茨当选,一方面有上述原因,另一方面也与一般民众对政治失望,消极投票有关,而年轻也迎合了民众的求变求稳定的心理,比老成稳重的政治家更能迎合社会心理需要。
本来奥地利就有民族主义情绪,也就是说奥地利排外势力非常浓,这下库尔茨更要变本加厉了。从奥地利年轻新总理上任,带来的是欧洲右翼势力抬头,对待奥地利里外国人来说不是好预兆,欧盟中将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这会影响一些主流的、正能量的行动,换句话说,欧洲贸易保护主义、移民政策都有所变化。我不知道将来欧盟将会有什么改变,奥地利也没有那么大的话语权,但起码是一种表达不相同的声音。欧盟的伤口被英国捅伤了之后,奥地利又在伤口撒上一把盐。
当地时间10月15日晚间,奥地利国民议会选举初步估算结果正式公布,现外长塞巴斯蒂安·库尔茨领导的奥地利人民党得票率遥遥领先现总理克恩领导的社民党和右翼的自由党,成功胜选。这意味着31岁的库尔茨将成为欧洲最年轻的政府首脑。这对奥地利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对欧洲的影响十分有限。
奥地利实行联邦制和议会民主制下的总理负责制,库尔茨当选新一任总理将会对奥地利国内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现年31岁的库尔茨虽然年轻,但已经是一名政坛老手了。23岁时当选人民党青年分会主席,24岁成为维也纳市议会成员,25岁担任国务秘书及移民融合事务部部长,27岁担任外长,就在7月1日,他正式当选人民党主席。库尔茨虽然年轻,代表的却是保守阵营,政见上相当现实。
库尔茨在难民问题上一直以强硬著称。难民危机期间,他多次提出限制入境难民人数。根据库尔茨的说法,他将会把移民数量降低至最低水平。
竞选期间,库尔茨承诺将会减税政策,可能最终减税高达127亿欧元。按其计划,减税造成的这个财政缺口将由经济增长和节省开支这样“开源节流”的方式得以弥补,这也将大大减少前来奥地利寻求庇护的难民们的社会福利待遇。
库尔茨个人可能会因为年轻而受到欧盟各国媒体的关注,但是其个人对于欧盟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最多是让其它欧洲国家在投票过程中减少对年轻人的歧视,其对欧盟的影响需要通过作为奥地利的总理这一身份实现。
对于欧盟,整体向右转的奥地利虽然有一定的影响,比方说拒绝接纳更多的难民,影响欧盟的难民政策。但是,奥地利作为人口仅800多万的小国,在欧盟重大事务上虽然有投票权,但是自身经济政治影响有限,更多的是与大国一致或者与其它小国抱团,很少单独行动。在对外事务上更多的是依赖欧盟,与欧盟保持协调一致。其对欧盟政策的总体影响非常有限。
德国闪击波兰的全过程是怎样的?
1939年9月1日,以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爆发,这是一朝没有悬念的战争,德国的钢铁洪流滚滚而来,驰骋于波兰平原之上,如虎入羊抵抗的是群入无人之境,而就在波兰奋力抵抗的时候,斯大林又背后又给捅了波兰一刀,斯大林真是大手笔啊。但波兰落到如此地步,完全是自己找的。德国攻击波兰就此产生新的战术--闪击战。
这次战役的作战时间是1939年9月到10月,本次战役德军投入44个师,包括11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1939架飞机。2800辆坦克,总兵力88万。德军总指挥博克元帅(59岁),龙德施泰德元帅(64岁)。而波兰投入7个集团军,870辆坦克,400架飞机,30个师。总兵力100万,波兰武装部队总指挥雷兹(53岁)。此役,德军仅用28天攻克华沙,10月6日基本基本占领波兰全境,波军死亡6.6万人,伤13.3万人,被俘69万,10万人逃入邻国,德军仅仅伤亡4万余人。在在战前3月和英法签署的保护协定的波兰,做梦都想不到,典型的墨迹未干,当德军长驱直入的时候,英法联军也只是宣战而已,没有出动一兵一卒。袖手旁观而已。这就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将自己的国家安危寄托于他国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也许就是小国的悲哀吧。
而在战役中。波兰方面战术保守,依旧按照一战的作战构想来看待二战。战略思想的巨大落后使得波兰在战争还没有开始输了。而且双方的兵力基本上处于相等的情况。第二就是错误的结盟,在二战前,几乎把所有的欧洲大国都给得罪了,德国自不必说,斯大林对波兰恨的咬牙切齿。与置波兰死地而后快。法国对波兰的首鼠两端更是厌恶至极德国入侵波兰以后,英军鞭长莫及,而法国就是 典型的见死不救。但这一切都是波兰外交战略的失误。战争一开始波兰就是孤军奋战,而后又被苏联捅了一刀。苏联入侵波兰历时12天。苏联领土向西推进200到350公里。苏军阵亡734人,伤1862人。波兰被俘30余万,一个拥有3400万人。60多万平方公里,100多万军队的波兰就此亡国。而至于德军的具体指挥和作战已经必要描述了,四个字形容足以,那就是苍鹰搏兔。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捷克外长被怒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捷克外长被怒斥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