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政府解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国政府解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疫情下德国趁火打劫,各个国家各顾各的不团结,欧盟有可能解散吗?
不会。作为一个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一定是有共同的目标使各个欧洲国家走到一起,报团取暖,随着英国的退出,欧盟中德国和法国国力相对强大因此有更大话语权,德国在这次疫情中趁火打劫,别的欧盟国家就只能抗议,说明拳头大才是硬道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听说哪个被打劫的说要退出欧盟,即便是欧盟没有在意大利求援时予以支持,意大利也没有说要退出欧盟,所以欧盟作为欧洲区域联盟,不会轻易解散。
谢谢邀请!欧盟解散倒不至于,不过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确是考验欧盟团结的一个最佳机会。如今事实证明,欧盟好像也经不住考验,大难之前欧盟各国不出意外的“各扫自家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甚至老牌欧洲大国德国还强行扣押自己盟友的防疫物资,这可真的就是一个国际笑话了!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欧洲地区,目前多个欧洲国家疫情严重,其中意大利已经成了重灾区。根据《意大利国家日报》的报道,为了应对疫情,意大利一家公司购买了83万只口罩,过境德国时被德国海关人员扣押。在意大利政府和德国进行外交接触之后,德国统一对这批口罩放行,尴尬的是这批口罩却已经“神秘失踪”了,已经找不到了。
截止到目前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31506例,德国意大利同样作为欧盟成员国,在意大利面临困难时德国的做法的确是违背了欧盟成立的理念和宗旨。这肯定会造成欧盟内部矛盾加深,严重影响欧盟团结。危难之时伸以援手应该是欧盟各成员对待自己盟友的最基本的原则,德国人如果是从大局考虑,就不应该会这么做。
欧洲联盟是欧洲国家组织起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重要组织,也是欧洲一体化最直接的表现。每一个欧盟成员国都是为了自己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才选择加入欧盟并且继续留下来。纵然各国之间会有分歧和矛盾,但是目前并不会走向分裂。归根到底是利益合作大于分歧矛盾。
疫情之下欧盟成员互相拆台,在盟友背后插刀子纵然有点让人贻笑大方,但是终归还是合作大于一切。除非将来欧盟各国认为继续留在欧盟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那欧盟也可能会解散,就像英国选择离开一样,都是国家利益决定一切。就现在的形势而言,欧盟还不至于走向终结!
明空奕奕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浏览支持。同时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德法两个这次的病毒疫情,做的有点过分了,作为欧盟的联盟核心,带头大哥级别的,即使自己也有困难,稍微给点援助,这样如意呆利这次的病毒疫情特别严重的国家,明白告诉他们只有这点援助了,咱自己也不好过,有心无力了,他们心里好过点。现在,按意呆利的情况,人口知相当于我们的28分之一,确诊人数已经接近我们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我们七十多万人的确诊人数了,情况有多严重可以想象。之前他们欢乐颂,现在比苦菜花还苦。
生命重于泰山,在史无前例的疫情灾难来临,为了自己国家人民生命安全能截就截,能抢救抢,打也是兄弟,到关键时刻还是一致对外。
中国对他们再好,也永远不会和我们是好朋友。
适当礼尚往来是必须的,过度援赠不可取 ,因为知道感恩的国家很少。
疫情突然间在欧洲暴发,这是当地人没有想到的,包括我们都没有想到会暴发得那么快,属于全球顶级的热度了。在这非常时期只能各国保各国的疫情突发性了,哪儿有我们中国这样的力量,全国各地人民支援一个地区的防控疫情措施做得到位,欧洲人民会在危险实际降临到头上的时候,自然会积极采取配合自我防护措施。根本就不会形成欧盟解散,但疫情过后各个国家都有一个自我修复的时候。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莫德尔的这道命令发布在1945年4月17日,当时他指挥的德军B集团军群被盟军牢牢包围在鲁尔工业区。他在命令中宣布就地解散B集团军群,年纪较大或较小的士兵可以自行回家,允许被包围的部队投降,其余部队可以自行选择继续战斗还是突围或者是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承担。
1945年2月8日,在5个小时火力准备之后(美军投弹2000吨和1000余门火炮炮击5小时),美军开始向鲁尔工业区发起进攻。2周后,美军渡过鲁尔河。
3月初,美军夺去了雷马根大桥,随后开始实施合围计划。由于没有制空权无法准确获取信息,莫德尔误以为美军会向北推进直扑鲁尔工业区,没有想到美军第1和第9集团军不是平推战线,而是将B集团军群和H集团军群的第1伞兵集团军共25万人合围在鲁尔工业区。
3月23日和24日,英国和美国军队在强大空军掩护下渡过莱茵河,很快占领了莱茵河右岸几个登陆场。而莫德尔没有足够预备队以及空军掩护,只能坐视盟军不断扩大登陆场。
3月30日夜,莫德尔率部在美军第3装甲师战线打开1个13公里缺口,准备突围,然而很快被美军后续部队所封堵。4月1日,莫德尔组织的最后一次突围努力泡汤。中午,美军第1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在普施塔特会合,完全封闭了包围圈。
当时,鲁尔口袋长约110公里,宽约90公里,而德军统帅部命令是就地坚守,不准突围。由于盟军牢牢掌握着制空权,所以不断空袭德军。莫德尔的指挥部不得不从一个村庄转移到另一个村庄,被包围的德军由于弹药和物品供应不足,无心恋战,士气低迷。
之后盟军2次劝降,不过莫德尔没有接受,他担心盟军会把他交给俄国人。而希特勒在此时还下令要求B集团军群想办法突围来保卫柏林,真是无语。最后莫德尔签署自拿到命令,自己在森林中自杀。
真正的有荣誉感的军人是根本不可能考虑投降的,就地解散不过是将领在必败之局下决意殉道又不想多造杀孽的指导思想下,默许下属用包括妥协,谈判甚至投降在内的手段自谋出路罢了。
为什么二战时德军将领莫德尔会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德军所面临的处境出发,一方面莫德尔已到山穷水尽走途无路的地步,下达就地解散的命令出于无奈。如其被盟军围歼,还不如就地解散还能挽救一些德军的生命;另一方面,除了投降别无他路,可他又怕落入苏军之手,加上希特勒严令他迅速突围回防柏林,这是他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投降命运难料,回防不了柏林就是违抗命令,选择自我了断反而是最好的归宿。
首先,号称坚不可摧的齐格菲防线,为何轻易被盟军突破?
莫德尔被称为二战德军的“防御大师”,之所以获得这么个美誉,是因为在1942年朱可夫发起的“火星”行动中,他采取了灵活的机动战术,巧妙地从苏军的包围圈中撤退,而且还在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中让苏军损失惨重。
不过,既然是“防御大师”,自然也就说明德军从他这里开始,主动权逐渐在向苏军手中转移。实际上,菲德尔也就在这一战中让人刮目相看,但在后续的表现并非都尽如人意。1943年德军展开堡垒行动时,他是旗帜鲜明站出来反对的人,也是战斗打响后中途撤离战场的人。
那么,作为二战德军主打后半场的主力战将,莫德尔为什么在与盟军的作战中,陷入齐格菲防线落得自裁的地步呢?这要从齐格菲防线的来历说起。
在二战中有三条著名的防线,一条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1940年德军进攻法国时,由于曼施坦因出谋划策和古德里安进攻配合,德军奇迹地般地绕过了它,让这条防线成了摆设;一条是斯大林防线,就是德军闪击苏联时,迅速突破苏军的防线,让苏军损失惨重。剩下的就是这个齐格菲防线了,这是德国人自己修建的一个防御工事,主要是与马其诺防线抗衡的。
齐格菲防线始建于1936年,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时主要阻止英法联军从马其诺防线从西面进攻德国,没想到英法并没出手相助,双方围绕这两条防线展开了奇怪的“静坐战争”,德军占领法国以后,用于防御齐格菲防线的重要火力和大炮都拉到大西洋防线建立防御,到1944年德军才开始重新武装这里,在盟军展开“市场花园行动”时,这个防线一度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住盟军的突破。
齐格菲防线并非一点作用没发挥,蒙哥马利指挥“市场花园行动”时,莫德尔利用这个防线还是阻止了盟军的凌厉进攻,只不过莫德尔在与盟军交手的过程中,他已失去了任何抵抗优势,所谓暂时的胜利也只是让盟军多付出一些伤亡罢了,而德军自己却越打越少,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所以,莫德尔在1945年4月17日下达就地解散命令时,他的25万部队已经被盟军包围,这里面有他错判盟军进攻方向的指挥失误,没想到盟军会采取德军的打法用钳形攻势包围了他,就战场环境来讲,此时齐格菲防线再坚固也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莫德尔为什么要下达“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就二战苏德战争来讲,对阵双方都有三驾马车,苏军有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而德军也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莫德尔,只不过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战后都受盟军高看一眼,成为座上宾,唯有莫德尔选择了了断一生,这与他当时的矛盾心理有关。
既然是战争,肯定就有伤亡和仇恨。作为德军在防御作战中大放异彩的佼佼者,莫德尔在苏德战场可谓后起之秀可圈可点,从基辅包围战开始,他的部队就打出了威风,到勒热夫13个月的防御作战,大小战役无数,他却能全身而退,但其中也与苏军结下了诸多仇恨,他的部队坚壁清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即使在撤退过程中,莫德尔的部队也是被苏军追着屁股打。
当然,莫德尔选择自我了断,也不完全都是战场对德军不利一个因素,作为指挥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来说,他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名声似乎比生命还要重要一些。从这个角度讲,他下达“就地解散命令”应该与这样几个外来因素干涉有关。
一个是盟军实力太强大,他根本无法完成增援柏林的命令。朱可夫指挥苏军向柏林进攻以后,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第9集团军的救援上,可当时莫德尔已深陷盟军包围圈,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对一名军人来讲,还有什么比完不成任务更自责的呢?
一个是失宠带来的失望因素。由于盟军突破雷马根大桥,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被解除职务,按道理德军应该让莫德尔接替这一职务,没想到空军元帅凯瑟林补了岗位,这个意外多少让同样是元帅的莫德尔心灰意冷,这不是明摆着对自己不信任了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莫德尔已经对前景彻底失望了。虽然“市场花园行动”,他的B集团军群让盟军吃尽了苦头,也让蒙哥利的指挥遭遇滑铁卢,但德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到落入盟军包围圈,自知很难突围出去,下令“就地解散”似乎是最好的选择,既是给部下士兵一个回报,也是为自己的名誉留下一点空间。
从这里也能看出,莫德尔当时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继续打或者继续执行德军总部的命令,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双方再出现重大伤亡,德军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而他选择向盟军投降,不仅会像保卢斯那样让人瞧不起,甚至还会移交给苏军,下场肯定比死还难受,选择终了一生似乎是最好的归宿。
莫德尔已经被重重包围,毫无取胜希望。面对准备慷慨赴死的德军军官他说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在今天,活下去比战死沙场更需要勇气。如果你们都战死了,谁来养活得德国的女人和孩子?你们必须活下去。
老将军作为德国元帅不愿意签署投降令受辱,于是签发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就地解散命令。而自己选择了自杀维护了自己普鲁士军人的荣誉。
首先要知道,莫德尔是谁?
莫德尔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一个将军,是德军的陆军元帅,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官了,军事才能、指挥才能出众,被希特勒称为“东线的救星”,甚至还一度打崩了西线盟军的进攻,可以说是牛皮plus
但德国毕竟是法西斯战争,牛皮如希特勒、莫德尔也无法阻止战争走向失败,失败是法西斯战争的必然解决,1945年4月21日,莫德尔回天乏术、深感绝望,自杀了。
其次,莫德尔发出“部队就地解散”时的战况
莫德尔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是在1945年4月17日,距离他自己自杀的4月21日只有4天的时间,可想而知当时他发出这个命令时是多么绝望。
当时的战局是,在1945年2月,德军就已经撤回了自己所谓的防守天堑“齐格菲防线”,撤回时,德军号称还有73个师,而实际上德军实际人数还不到联盟军的三分之一,在联盟军进攻时,所谓天堑不堪一击,战机一番狂轰滥炸,天堑变通途……联盟军仅仅以伤亡97人的代价就搞定了“齐格菲防线”。
屋漏偏逢连夜雨,德军指挥部说,缺少燃油,无法支援,莫德尔估计骂娘的心都有了,联盟军数倍于自己,还没有支援,好不容易集结了个装甲战斗群,还没捞着放一炮,就被联盟军发现了,又是飞机一顿狂轰滥炸,装甲战斗群也报销了。
随后,莱茵河的雷马根大桥也被联盟军攻陷,意味着德军所有防线全部失守。
倒霉催的莫德尔此时更是一脑门官司,德军指挥部把防线失守的责任归咎到他头上,并撤了老帅龙德施泰德的西线总司令职位,没让莫德尔顶替,反而由空军元帅凯塞林接替了西线总司令的位置,莫德尔更是难上加难。
由于反感新上任的凯塞林,莫德尔不听从他的指挥,并明确表示“不接受不了解西线战斗情况的人的指挥”,然后就被德军指挥部抛弃了,任由莫德尔自生自灭。
后,莫德尔帅25万德军被联盟军包围在鲁尔区,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也突围不出去,随着包围圈的缩小,下达了“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
第三,为什么要下达“部队就地解散”命令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莫德尔明知德军已无胜算,自己作为德军高级将领,必然不会被联盟军所容,怎么也难逃一死,但不忍手下德军全部战死或被俘,下达这个命令能够让一部分士兵脱离战斗,从而避免受到波及。
另外,名将多爱兵,对追随自己的手下,领导也是有感情的。正如项羽在乌江自刎前,还把自己的宝马送于船家,不忍宝马随他赴死。莫德尔可能也是有这种心理,对这些德军,也有一种爱护,不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没有生路,所以发出了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允许德军投降。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哀莫大于心死”,战争进行到这种程度,莫德尔其实已经彻底失去信心和希望了,也可以说是“心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无心指挥部队作战,在历史上,莫德尔这个阶段也确实如此,脾气变得非常火爆,每天借酒消愁,用酒精逃避战争,所以发出“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让德军士兵自寻出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政府解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政府解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