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国盯上苏伊士运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美国盯上苏伊士运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哪些国家需要经过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经过苏伊士运河的国家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这些国家通过苏伊士运河进行贸易往来,运输货物、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航程,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伊士运河对欧洲的影响?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的最短航线。这条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也是世界使用最频繁的航线之一。它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约12%的世界贸易通过这一运河运输。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的数据,2020年通过该运河的船舶接近1.9万艘,平均每天51.5艘。
对于欧洲来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经济意义。首先,它大大缩短了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航程,将原本需要绕行非洲大陆的21000公里路程减少到12000公里,耗时也从24天减少到14天。这不仅提高了航运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其次,苏伊士运河对欧洲的贸易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服务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然而,尽管苏伊士运河为欧洲带来了经济利益,但它并没有使埃及在地方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回报。
苏伊士运河对哪个国家影响最大?
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的影响最大。作为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重要水道,苏伊士运河对埃及的经济、政治和地缘政治至关重要。运河为埃及提供了重要的贸易通道,促进了国际贸易、航运和旅游业的发展。运河也带来了运输和通信的便利,增加了埃及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该国的国际地位。此外,运河还为埃及创造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持作用。
苏伊士运河,作为世界十大运河之一,为何不修建船闸?
船闸是利用两端闸门来控制水位,使得船舶可以顺利克服航道内的水位差的通航建筑物。简单来说,水道如果存在明显水位差才需要船闸,而苏伊士运河两端水位差很小,自然不需要船闸来调节。
苏伊士运河贯穿苏伊士地峡,长约190公里,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这条运河也是世界最重要的水道之一。大部分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都非常依赖于苏伊士运河。
世界各地有众多的运河,比如咱们的事京杭大运河、美洲的巴拿马运河、欧洲的基尔运河等。英国、俄罗斯、法国与德国等均修建有众多的运河,由于大部分运河两端都存在水位差,对于航行不利,所以大多修建了船闸。
苏伊士运河沟通着地中海与红海,两边的水位差最高的时候也不到50公分,可谓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对于通航的船舶而言并没有什么妨碍。苏伊士运河自然也就不需要船闸,成为了全球最长的无船闸运河。
另外,苏伊士运河所贯穿的苏伊士地峡两边都是平坦开阔的沙漠地带,运河水面与河道两边地势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也很难通过建造船闸抬高水位。为了加大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无论是建设初期还是如今的修治,均以深凿河道为主。
近代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相较于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而言,欧洲与亚洲之间的航线大幅度缩减,成为世界著名的海上航运要道。
近代英法两国为争利润丰厚的苏伊士运河而打得不可开交,1882年英国在运河周围派驻10万大军建立了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直到二战之后埃及才收回运河。
相对于船闸众多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的通航能力也更强,无论是通航的船舶吨位还是数量都是首屈一指。
如今,苏伊士运河仅仅每年的通航费就给埃及创造50多亿美元的利润。另外,得益于苏伊士运河的兴旺,两岸的城镇迅速崛起经济繁荣,埃及在运河区域建立了众多工业区与经济特区。苏伊士运河与侨汇、棉花、石油并称为埃及的四大经济支柱。
修建船闸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侧有较大水位差,又要通航的问题
不是为了收费
不是为了便于管理
船闸是《渠化工程》学科的重要内容。渠化工程的目的是,用结构物(闸坝)阻挡河流的水,壅高上游水位,把一些浅滩等给淹没掉,提高通航水位,以便通航。
所以船闸是其中总要的手段。
比如三峡工程,分大坝、船闸、升船机等设施。
可以抬高上游水位,便于大船通航,可以发电。水位抬高的代价是,大坝两侧有较大的水位差,使得船只通过不能直接通航。
船闸就是解决水位差通航问题的。
三峡船闸是五级船闸,要分五次变换水位。
对于运河
运河的开挖大幅缩短通航的距离,比如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
但连接的两个水体,如果存在较大的水位差,则导致运河流速过大,同时也可能影响大范围的环境,改变原始水文特征。
如果水位差比较大,就需要修建船闸,挡住水流的同时,还可以保证通航。
对于连接海洋的运河,海洋的水位,则很大程度与潮汐有关系。
两侧的平均水位差、潮位差、潮汐相位差,都会影响某一时刻,运河两侧的水位差。
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水位差不大
红海和地中海均被大部分陆地包围,开口很小,受到潮汐的影响不大,自身海面变化也不大。
而巴拿马运河连接的是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海域都比较开阔,潮汐作用更为直接。
经过专业团队的研究和设计,苏伊士运河不需要船闸。
苏伊士运河在哪里?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西奈半岛西侧,横跨苏伊士地峡,处于地中海塞德港和红海苏伊士两座城市之间,全长约163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无船闸运河。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连结了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欧亚船只由此经过可以不绕过非洲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因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繁忙的运河航线。
古代版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开凿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约公元前1874年—前1855年在位),其名字即为“苏伊士”一词的译音来源。为了进行贸易,这位法老下令挖掘了一条“东西方向”的运河,连接红海与尼罗河。据资料考证,这条原始版运河至少运作到公元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随后运河逐渐被荒废。
(苏伊士运河的最早修建者,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
公元前250年左右,托勒密二世重新疏通了这条运河,在随后的一千年中被反复被改进、摧毁和重建,最终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曼苏尔时期废弃。其后苏伊士运河被断断续续挖掘和开放,分别在公元前117年罗马时期的图拉真国王和公元640年欧麦尔·伊本·哈塔卜时期两度长时期运行。
(古代版苏伊士运河)
现代版苏伊士运河
进入近代以来,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汇处的西奈半岛,地位日益重要。18世纪末拿破仑占领埃及时计划建立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不过由于法国人的计算错误,最终放弃了修建计划。法国在拿破仑失败之后,重建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因为在美洲的殖民地失于英国,所以法国重点向东方发展,打通苏伊士运河对法国意义更为重大。
(苏伊士运河战略位置)
1858年12月15日,苏伊士运河公司建立。强迫穷苦埃及人穿过沙漠挖掘运河的工作花费了近11年,部分苦力甚至施以鞭笞。工程克服了很多技术、政治和经费上的问题。最终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
(俯瞰苏伊士运河)
世界上最大的无船闸运河
与普通的内陆运河不同,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没有船闸的运河,因为苏伊士运河所在的地理位置是没有海平面差异的。运河全长190公里,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因为长度较短,沿途都是平原地区,地中海和红海海平面高度相同,且均为内海,风浪不大,因此苏伊士运河无需船闸。
而同样两端海平面相差不大的巴拿马运河,因中间地势高耸,两端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风浪巨大,所以不得不设置多段船闸。所以说苏伊士运河周边的地理环境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而它的始建年代也最早。这也如同我们的京杭大运河,开挖年代最早的邗沟一段也是全线工程最简单的部分,工程难度也远远低于山东段。
欢迎关注河蚌走四方,文化旅游,诗酒天涯,喜欢就点个赞吧
苏伊士运河所在地区地形平坦,根本没有必要修建船闸
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条运河,其中巴拿马运河的长度要短于苏伊士运河,但是巴拿马运河的通行效率却远远不及苏伊士运河。
因为如果要通过巴拿马运河,必须要通过两道船闸才可以,而苏伊士运河则没有船闸,只要完成编队就可以匀速通过苏伊士运河,效率非常高。
(船舶通过苏伊士运河非常便利)
苏伊士运河之所以不需要船闸,是因为苏伊士运河两端的海平面是没有落差的,可以直接连通。但相比之下,巴拿马运河两边的海水高度则不一致。
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其东侧是大西洋的加勒比海,西侧是大太平洋。
(巴拿马运河地理位置)
由于海水密度和气温等原因,巴拿马运河东侧的加勒比海海平面要高于西侧的太平洋海平面,两面海平面的高度不同,就需要修建船闸进行过度。
除了两边大洋的高度不同以外,巴拿马的地形以山脉为主,挖运河的难度极大,更何况巴拿马运河开凿于100多年前。所以在开凿巴拿马运河时,设计者将位于巴拿马中部的加通湖作为了运河的一部分,因此也需要修建船闸将船只送入加通湖。
(为了降低开凿难度,在建造运河时使用了加通湖作为运河的航道,但加通湖的海拔是远远高于海平面的,因此更加需要船闸)
(巴拿马运河船闸)
鉴于船闸的通过能力是有限的,于是许多远洋货轮的尺寸就专门为巴拿马运河量身定制,这样的货轮叫巴拿马级货轮。
相比于巴拿马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就没有那么多烦恼,因为红海和地中海的海平面高度是一致的,并且当地地势平坦,直接挖通就可以。
苏伊士运河是由英国和法国在19世纪末建造的,到1956年被埃及政府收归国有,此后苏伊士运河的过路费成为埃及重要的外汇来源。
并且得益于苏伊士运河优越的地理位置,埃及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为此埃及政府曾多次拓宽苏伊士运河,并在2014年决定再挖一条运河,将苏伊士运河变成两向双车道,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
(2015年7月29日,新苏伊士运河疏浚工作已正式完成,到当年8月6日正式开通)
今天的苏伊士运河已经成为埃及政府的钱袋子,在2018-2019财年为埃及政府创收达59亿美元。
不过由于今年油价暴跌,苏伊士运河的性价比开始严重下跌,许多货轮选择绕道走好望角,此举严重影响了埃及政府的收入。
虽然埃及政府也大幅下调了过路费,但效果却不佳,毕竟走好望角只是多花点油费,而现在石油不值钱,走好望角航线要比走苏伊士运河划算多了。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二十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美国为了独霸天下,逐步地控制了世界各个出海口的咽喉地带,苏伊土运河是中东石油国家的岀海口,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就控制了石油岀口,从而捏住了工业发展的命脉,英,法两国虽是美国的盟友,控制了苏伊土运河,但不能给美国创造利益。所以美国借英,法两国和苏联在苏伊士运河之争时,联合苏联,做掉英,法两国,起而代之,从中渔利。所以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运的朋友。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是以英法最后一次殖民战争,但由于战争的失败也标志着英法彻底退出国际一流大国的行列。也是地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觉醒。但这战争中,最初是英法是避开美国而进行的,但后来当英法向美国求助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施以援手与,反而与苏联联手共同打压英法,这实际上标志着属于美苏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1952年,埃及军官纳赛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法傀儡国法鲁克王朝,在1956年埃及政府没收英法在埃及所有资产,包括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对此强烈不满,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开始武力侵犯埃及,而纳赛尔在苏联支持下积极应战,而此时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态度暧昧,1956年10月,英法以三国联军正式开始发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色列先发制人,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在11月1日,美国居然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停战的提案。5天以后,苏联与美国并向英、法发出最后通牒,声称英法是侵略行为。美苏会全力帮助埃及的反侵略。英法得知以后被迫于12月初从埃及撤军,在美苏的干预下,埃及取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
但美国为何没有帮助英法?而是和苏联穿一条裤子呢,美国这么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告诉全世界,现在是美国时代,英法当老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是美国当家的时候,没有美国的“同意”小弟的行为大哥是不认的。实际上早在9月2日战争发生之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信英国艾登政府明确反对战争行为,美国有拉拢埃及新政府(控制埃及)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和苏联联手制约英法两国。这也预示着美苏控制世界和冷战的的到来。而对于新兴国家而言。他们纷纷反抗殖民独立,预示着英法的在全世界的殖民统治的瓦解。而新兴国家的独立,也有利于美国控制和拉拢。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用最简单的话说,美国就是为了瓦解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势力。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通过这场战争,也让英国知道了美国的真实意图,从此彻底成为美国的小弟,而法国提高了警觉,认为美国不是一个可靠的盟友。走上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德国一起共同建立新欧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因为美国人并不傻。
发生在1956年的第2次中东战争,仍然令很多人记忆犹新,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核心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围绕这一小小的苏伊士运河展开的地区战争。虽然时间很短,规模最小,却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在标志着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开始成为中东主宰的同时,也宣告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体系的彻底瓦解。
而英法这种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尴尬结局,与其说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倒不如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是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麦加尔·纳赛尔发表纪念埃及“七月革命”4周年的演说。这场演说看似平淡,却蕴藏了这个雄心勃勃的总统一剑封喉的杀机,因为在演说的最后,纳赛尔宣布《共和国总统关于苏伊士运河公司国有化的命令》,即“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这一决定也将在世界引发强烈地震。
果不其然,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英法两国瞬间原地爆炸。虽然法国早在19世纪就被英国赶出了埃及,但当时法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一半需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虽然作为发达国家的法国并不差过路费那几块钱,但高卢鸡的荣耀必然会葬送在苏伊士运河的收费口,所以就是为了面子,法国也不能坐视不理。
而相比之下英国更有干涉埃及内政的理由,因为在很长时间里埃及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而就在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前的前几年,英国还在苏伊士运河大量驻军。如果做是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不仅石油进口会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日不落帝国的脸面没地儿搁。
所以,为了英法两个殖民帝国的老脸,两国必然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
但二战后的英法两国早已今非昔比,家到中落的两大殖民帝国如果没有美国的点头和支持,基本就是小孩过家家。但此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忙着总统竞选,并不想被英法两国拿枪使,所以态度相当暧昧。
而感觉美国靠不住的英法两国在得不到美国支持的情况下,决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拉上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感觉事情是有八九是稳了。
于是在虚情假意的所谓国际协会始终无法达成任何协议的情况下,英法以三国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埃及动手。
10月29日以色列率先动手,而后拉偏架的英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战双方停火,得了便宜的以色列当然乐见其成,但受伤的埃及则表示我去年买了个表。纳赛尔明确拒绝英法两国要求。于是得理的英法两国于10月31日开始出兵干涉,战争规模迅速扩大。
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新生的共和国埃及面前,英法以三国联盟可谓势如破竹,屡战屡胜。
英法的不要脸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愤慨,美苏两国更是反应激烈。由于当时的匈牙利事件逐渐明朗,为转移国际视线,苏联开始向英法以三国施压。比如警告以色列要将这个弹丸小国从地图上抹去,威胁英法将使用大规模核武器。
苏联的表态让三国大为恐惧,尤其是英法,作为北约成员国,他们将炽热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而美国虽然表示绝不与苏联同流合污,但也对英法嗤之以鼻。美国先是威胁英国撤军,并抛售英镑进行经济打击,迫使狼狈不堪的英国率先打了退堂鼓。而面对背叛了队友的英国,上蹿下跳的法国没有任何办法,只好鸣金收兵,以色列也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偃旗息鼓,第二次中东战争宣告结束。
很多人从埃及伤亡远大于英法以联军得出埃及战败的结论,事实上埃及是名副其实的赢家,纳塞尔不仅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为阿斯旺大坝筹集了更多的经费。且因第2次中东战争,个人威望空前提高,不仅成为埃及众望所归的领袖也让埃及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而在第2次中东战争中,苏联成功转移了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同时掌控了了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靠山。
而美国通过干涉第2次中东战争,彻底将英法两大殖民帝国打垮,成为中东地区的霸主之一。从此英国彻底沦为美国的小弟,法国虽然有心“自力更生”却有心无力。
而以色列则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可以说小赚。
而英法则成为最大的输家。虽然在二战中因及时投降保全了实力,但法国的衰落早已不可避免,而法国面对此起彼伏的独立运动,从来都是粗暴的镇压,这让法国在疲于奔命中被彻底边缘化。
而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更大,第2次中东战争只能作为其回光返照,而英国的殖民体系也通过这场战争彻底瓦解,从此第三世界一跃而起,日不落帝国成为昨日黄花。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国盯上苏伊士运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国盯上苏伊士运河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