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方开启强降雨过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南方开启强降雨过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方新一轮强降雨什么时候结束?
预计5月15日结束。5月9日至14日早晨,南方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此次降雨过程具有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局地雨势强等特点,其中广东降雨最强,广东中山三乡镇累计降雨量达800毫米。16至18日,华南地区将迎来降雨间歇期。
17日至20日,将有新一轮较强降雨过程,最强时段主要出现在18日至19日。长江流域出现自西向东的过程性降水,影响范围比较大,还会涉及江淮、黄淮等区域,带来暴雨或局部大暴雨。
她说,未来10天,长江上游和淮河流域降水比较频繁,长江沿江和两湖出现汛情的地方要特别注意降水的影响,在川渝陕甘交界处、淮河流域要注意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的洪涝气象风险。
她介绍,7月20日以后,雨区北移,长江中下游强降水趋于结束。
无法确定强降雨结束时间。
因为强降雨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等,同时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也比较大。
南方地区气候多变,强降雨所涉及的区域也很广泛,因此无法明确预测结束时间。
需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和信息,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安全。
同时,个人也可以加强自我防范措施,避免产生安全隐患。
今年我国南方的强降雨与北极高温有关,以后每年南方的雨量都多吗?
北极高温是内陆干旱地区产生的高温热浪引发的,干旱地区不断产生高温热浪冲击大气,造成全球气候混乱,气温异常,大气循环紊乱,极端天气增多,旱涝不均。美国,加拿大等干旱地区产生的高温热浪,除了导致气候混乱,气温异常外,还随大气循环扩展到北极地区,造成北极气温异常升高。北极冷空气受高温排挤,逃离北极向低纬度地区扩展,形成全球气候混乱局面。这种变化并非厄尔尼诺所致,而是干旱造成的,随世界干旱范围逐年扩大,干旱程度逐年加重,也会愈演愈烈。世界范围的旱涝不均将成为常态,我国南涝北旱局面也会逐年持续发展。
可以,这么说。
2019年,非洲的大火,打破地球的平衡的气能运行,南半球的水气的北升,加之北冰洋的热浪,改变了,地磁场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地球,也正努力,平安未未。
用流动力学公式,Q=w/t=Fs/t=mav,v=at。即空气,每升一度,每降一度,均,可改变,空气的速度与加速度,加速度,越变化大,环境中,空气的运动,越大,对环境,产生灾难的风,越难控制,相应的,环境中,因,C02,H20等,的物理现象,形成的大气影象及对人类的生活需求,各影响,即有眼福,也有灾难。
现在,环境温度在,-10度<Q<30度,南方,在15度<Q<30度,利水气汇聚,建议,加宽河道,通深河床,是上方。
水气,有可能,过淮海区,近黄河,向西过陕西而有大雨的年份,开河存水,等待良田,再现,周汉时期的田园风采。
以后,春收,夏雨,秋收,冬雪,可能,有五到二十二年的了。谁会存水,用水,谁是未来的赢家。
祝你,平安幸福。
时至今日(7月29日)南方梅雨已经结束,今年江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自6月初先后入梅,比常年偏早6~11天,梅雨期长达40天,个别地区达50天,较常年偏长10~20天。
今年梅雨期一共经历了8轮强降水,多地出现创极值的降水记录,13县市雨量打破历史极值,其中安徽六安日降水达到411mm,表现出了“暴力梅”特征。
与此同时,正当我们在梅雨强力袭击之下,北极圈内也不是很平静,6月中下旬也热出了高记录,6月20日前后位于北极圈内的东西伯利亚上扬斯克出现38度的高温,打破当地历史纪录,6月30日又在俄罗斯北冰洋沿岸一家气象站测得气温34.3°,与我们华北平原相比气温高出了许多,出现了中高纬气温“倒挂”。
北极高温与长江暴雨有没有关系呢,专家众说纷纭。事实上二者可能存在一些联系,今年冷涡活动非常频繁,经常南下,我国清明节前后,山东、河南、山西南部等地出现了一场大雪,6月份长江流域暴雨已经开始,东北地区冷涡雨非常多,吉林乌苏里江还达到了警戒水位,冷涡的频频南下导致副热带高压北抬受阻,长江流域的梅雨长达40多天,高于常年。
据多年的相关资料报道,冷涡频频南下与北极气温发飙有关,近些年来大西洋总是有一股神秘的暖流,随北太平洋暖流伸向北极地区,导致这里的海温升高,进而影响北极地区的气温,打破了该区的热平衡,本该冷空气居家的地方被迫南下,干扰了西风带的正常波动,剧烈振荡会导致冷涡形成数量增多。从而压制着副高北抬,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增多。
北极高温只是全球变暖的一种表现形式,北极地区也不是今年突然变暖出现高温的,事实上近几年北极地区气温一直在升高,去年夏季北极地区蚊虫肆虐,而相对应的长江流域并没有出现象今年的超量降水,并且8月份开始就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与今年形成鲜明对比,这并没有表明北极高温与长江流域暴雨有关,呈现规律性的气候特征。
不可否认的是,长江流域暴雨与北极高温都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导致了一些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无论是北极的大变暖还是我国的暴雨洪灾,都可能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极端气象事件,这才符合当今各种天气事件认知。
为此题主不要害怕,每年的梅雨不太可能都象今年的这样暴力,也不会年年雨多,如果真如题主所言,长江流域暴雨与北极高温有关,呈现这种规律性变化反而还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洪水灾害,届时我们可以通过北极高温监控,加强对长江流域的防御,提前把水库放光,巢湖提前机排,三峡水库下调汛限水位,有备无患,这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事实上即使北极没有高温,气候变化也没有温顺到象一只波斯猫。
未来长江流域的梅雨会表现的非常极端,今年的小流域大灾,刷新了我们的认识,未来还可能出现同是长江流域梅雨期,有些地方暴雨如注,有些地方干旱如柴,所以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要常态化。
预报说今年五一南方会有强降水,强度和影响如何?
此次南方降水范围较大,伴随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江南大部、和贵州等地降水持续时间较长,降水强度属于中等偏强强度,出现大范围大暴雨的可能性较小。降水集中的地方如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贵州等地,强降水可能会导致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预计,28日夜间至29日,贵州至江南一带将有中到大雨,其中湖南西部、江西东北部、安徽南部和浙江局地有大到暴雨;30日白天,南方地区降雨有所减弱。
30日夜间至2日,降雨自西向东再度发展增强,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贵州东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和江苏南部等地的局部地区有暴雨。
降雨期间伴有大范围雷电,部分地区并有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
北方干旱,南方暴雨,地球进入极端天气时代了吗?
2022年的天气分布上,确实又上演了北方干旱、南方暴雨的局面,尤其是南方暴雨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人难免发出感叹:“地球已经进入到了极端天气时代”,其实这种感叹有点夸张。地球气候变得越来越难以琢磨不假,但还远远达不到“极端”的程度,甚至用在这里的概念都有点不正确。
先强调一下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候区别于天气,更为准确地讲气候是指特定地区的天气的长期模式。天气单位可以是小时到小时、一天到一天、一个月到一个月,也可以一年到一年。所以,同一个地区,一年当中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天气模式,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那个天气就是气候,所以仅凭借某一个时间段的持续暴雨,根本不能轻易判定为“时代”。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沙漠地区降雨很少,长时间处于干燥气候,虽然某个特定的时间段也会出现降雨,甚至降雨能持续一个周,但我们不会因为持续一周的下雨,就将沙漠定性为进入了“湿润时代”。
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对历史上全球变暖与个别极端气候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越来越感兴趣,这种兴趣基于科学和实践动机。首先,极端天气是对自然和人类系统造成严重压力的基础,因此,了解历史变暖对极端事件的影响,对于检测气候变化影响至关重要。其次,极端事件的频率或强度趋势正在增加,这可能导致未来全球范围内,出现前所未有的事件。但还是那句话,地球气候轻易不会改变,短暂的极端天气变化,并不能代表进入到了“极端时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气候轻易不会改变,温室气体排放也只是很微小的变化,具体如下。
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发生在多个时间尺度上,从几十年到几百年、几千年和几万年。每个尺度的周期是由多种物理机制引起的。任何特定时期的气候,都是所有这些嵌套机制和循环共同运作的表现。
万年气候周期
主要的冰期(冷)和间冰期(暖)是由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变化引发的,称为米兰科维奇周期。这些周期在10000-100000 年的周期上,以不同的强度发生。轨道变化随时间缓慢发生,影响不同季节在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的位置。就其本身而言,太阳辐射分布的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引起大的温度变化。然而,它们可以启动强大的反馈机制,放大由米兰科维奇循环引起的轻微变暖或变冷效应。
其中一种反馈是通过全局表面反射率(也称为反照率)的变化引起的。即使在北纬稍微增加太阳辐射也会增加冰融化。由于冰层的流失,明亮的白色冰层表面反射的阳光减少了,地球吸收了更多的阳光,从而增加了整体变暖。第二种反馈机制涉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例如二氧化碳。地球轨道变化引发的轻微变暖使海洋变暖,从而使它们能够释放二氧化碳。正如我们所见,大气中更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更多的变暖,从而产生放大效应(Hansen 2003)。大气 CO 中的不同反馈2 浓度可能滞后于轨道变化引起的变暖或变冷多达 1000 年。通过这种方式,开始时轨道的微小变化,可以产生过去 80 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当前气候变化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类似的反馈机制将在现代造成“失控”的变暖效应,这种效应极难停止或逆转。
世纪尺度的气候周期
除了万年冰期和间冰期循环外,还有较短的冷暖循环,发生在大约200到1500年的时间尺度上。导致这些循环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被认为是由太阳的变化以及海洋环流模式等几个相应的变化驱动的。比如中世纪欧洲温暖期(公元 900-1300 年)和明清小冰河期(公元 1450 年--1900 年),就是一个周期中暖冷阶段的例子。甚至其中一些周期,例如中世纪欧洲暖期,可能还是区域性的,不一定能反映全球平均水平的巨大变化。
综上所述,地球没有极端天气时代一说,且当下人为的气候变暖也根本影响不了地球所处太阳系的气候周期,与整个宇宙相比,人类行为其实非常渺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方开启强降雨过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方开启强降雨过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