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本科发14篇SCI论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本科发14篇SCI论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某大学研究生一年发表17篇SCI论文?
没有说明该学生的专业,论文各是几区,影响因子多少,第几作,独立完成,合作还是挂名?差别很大。如果是一,二区,即使是四区都不可能,因为一区和四区耗时耗力几乎是一样的,无非质量差别,就像高中和初中写作文一样。独立完成几乎更不可能,时间不够。有可能是合作挂二作。如我院一个研究生安排做论文统计,每个论文都挂个自己二作,半年下来出15篇一区,比他还牛🐮。
只能说明他研究的方向很新,这种人哪个学校都有,我有个同学也发了十几篇,随便搞点啥都能发文章,当年我们那个羡慕啊,成熟方向和专业是不可能的。没有别的意思,这人也很优秀,我只是说明另外一个原因罢了。
负责任地说,要么是爱因斯坦级的人物(建议国家考察资助培养),要么是模式化发表(由此也可见SCI水平,对破四唯有贡献)。建议把论文贴出来让专家们评定一下。但愿是前者。
首先,一年发17篇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肯定是强人。有几个方向发论文很快:昆虫分类(多捉点虫子,鉴定一个新种就是一篇);化合物合成(换一个官能团或取代基就是一篇);临床医学(一个病例一篇);古生物学(找到一个新化石就是一堆论文)。可能还有其他方向也比较容易,欢迎指出。
其次,论文质量肯定不高,基本不会有高引和高影响因子论文,几乎没有科学价值。发这样的论文行内统称为“灌水”,文章也被称为“水文”。本人更崇尚踏实研究,厚积薄发,能积累一些对科学研究有实质贡献的高质量论文。
最后,必须承认这些论文对提升学校排名作用很大,几个这样的“大神”就能撑起一个学校。这些人都是学校或科研机构的红人。
看到回答和评论里很多人写了的一些误导人的观点,很可怕。大家很多时候被一些媒体的舆论导向误导了。写几点个人感受,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这样的现象。
首先,单说论文数量,不同学科在数量上的平均产出速度确实差很大。不说学科,单纯比较数量是耍流氓。
第二,只说数量忽律这些论文对学术圈的贡献大小,是这几年学术圈批驳最厉害的评判标准。有点人花3年做一个很大而复杂的东西,可能就是1-2个论文,而又的人做不同的小项目,2年发的论文就是两位数以上。当然,如何评判,谁来评判论文的学术贡献是另外的问题。
最后,抛开论文贡献大小不说,光是这么多的SCI数量,足以说明这个学生工作很努力,因为投稿,修改稿件,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更不用说写出这么多论文。
补充:国家的论文的需求逐渐从对体量的追求过渡到对质量的更高追求。当然,目前对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在没有绝对把握稳定输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时候,体量依然是最大的追求,所以现阶段仍然是数量为王。
对管理者而言,学术贡献很难判断,大部分行政部分无法独立去做这个事情,所以依然选择用最简单的小学低年级算术来判断学术贡献,数数论文篇数,看看影响因子。
头条用户可能年龄比大部分平台的用户偏大一些,个人感官,可能有误。我们需要更合理的来看待这些“爆炸”性的新闻,毕竟年纪都不小了,对你,对身边的人,对孩子都很有意义。
sci论文一般校稿给多少时间?
一般校对稿件的时间给的都是3-7天,也就是一星期以内的时间,这个时间对于绝大多数的作者而言都绝对够了,因为到了校对稿一般大家都不怎么上心,觉得都差不多了。当然如果发现有重大错误需要更多的时间,可以积极联系编辑,申请延长时间都是可以的。
博士毕业需要发表几篇sci论文?
各高校对博士毕业有不同的学术要求,要求的SCI论文数目并不一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建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有能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最好多准备几篇,这对毕业大有帮助。
本科sci论文厉害吗?
算得上是非常厉害的。
如果学生在读本科期间,就已经能够发表SCI的论文,说明该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作为本科生就连毕业论文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又何况发表在国外的核心期刊,这样的学生基本上都会选择继续读书,读研究生,甚至是攻读博士生。
华西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发表46篇SCI论文,有多少研究生能做到?
很难做到,正常硕博连读要5~6年,如果这个人发了40多篇,那么意味着每年发7篇左右,不知道他发的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文核心?还是sci,一区?二区?三区?第一作者还是共同作者,要区分来看,不要看数量,有的共同作者只是挂个名而已。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手里有10篇文章已经很了不起了。
有博士经历並有发表过文章的学人都清楚。
发表文章數量多寡与博士期间所获得学术成就不是正相关,只是部分关联而巳。
博士期间能发表一、二篇在CNS已是幸运。鄙人曾在20年前,询问过耶鲁哈佛医学领域博士生要有几篇文章才获得学位,基本上4篇Cancer Research就可以顺风顺水地通过学位了。
记得前几年媒体有报道过江西二流的井岗山大学一位教员发表在Sci《层析学》杂志达到了震世骇俗的天文数字。
应该说搞电生理似乎比搞生化的发文章更容易更快些,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位美籍华裔生理学家(张明觉??)访问北京中关村时直言,他每年发文章不能少于15篇。
换成搞生化分子生物学领域学者累死累活也绝对不可能。君不见"一图多用”不端,好多撤稿来自这一领域的小混混,说明收集实验数据委实真不容易?!
故华西博士在读期间发表40多篇,沒有值得大惊小叫的。与井岗山大学同仁比较,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重大意义,就发表文章篇数而言也不占上风。
关键是学术价值有多大,才是更重要的。
至于看官,您就餐时,想喝一大锅清汤呢?抑或吃一碗干饭? ----- 悉听尊便!!!
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如何发?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步骤:
1. 选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且在学术领域内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新颖的,有创新性的,能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2.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你的研究主题在学术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一步可以帮助你确定你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3. 实验设计:根据你的研究主题,设计并执行实验。实验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能够有效地支持你的研究假设。
4. 数据分析:对你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你的研究结果。这一步需要你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和分析能力。
5. 论文写作:将你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写成论文。论文应该包括引言(介绍研究主题和背景),方法(描述实验设计和方法),结果(展示研究结果),讨论(解释结果的意义和影响),结论(总结研究成果)等部分。
6. 论文修改:根据导师或同行的意见,对你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一步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多次。
7. 投稿:选择合适的SCI期刊,按照期刊的投稿要求,提交你的论文。
8. 审稿:期刊编辑会将你的论文送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你需要根据审稿人的反馈,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9. 接受:如果你的论文被接受,那么它将被发表在SCI期刊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本科发14篇SCI论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本科发14篇SCI论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