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国家有规定,当天超过40°就可以停工,工资照发,是真的吗?
是真的,但是天气预报说的温度是大气温度,不是地表温度,而地表温度要比大气温度高5℃左右,所以你觉得很热,用温度计测量的是地表温度,而国家规定的高温假期是按大气温度为准。
加碘食盐为什么不宜高温爆炒?
因为碘盐是由食盐加入碘酸钾制成,碘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具有挥发性,特别是遇热极易挥发。有些人在炒菜时不注意这一点,往往在烤好油后再加人食盐“炸炸锅”,认为这样炒的菜香,岂不知这样一来,碘在热油中几乎全部丢失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菜即将出锅时再加入碘盐,这样效果好,能使人体充分吸收利用碘盐中的碘,达到补碘的目的。同时由于碘具有挥发性,碘盐应该密封保存,以减少碘的丢失。
碘有挥发性,如果不注意保管,碘会悄悄地变成气体逃走。如果把碘加热到180℃以上,灰黑色地碘就会变成美丽地的紫色蒸汽。碘是人类健康的朋友。
为什么细菌不能在高温中生活?
高温杀菌的原理主要是基于2个方面:
1、是蛋白质变性,高温能够使得构成生命体的蛋白质发生不可逆变性,使得酶类失活,造成生命体细胞结构的不可逆破坏,生命功能缺失,然后就死了;
2、主要原因是高温会改变细胞内液体积,从而涨破细胞.最后一个原因是遗传物质DNA也会在高温下分解,造成细菌死亡。
有哪些常见的病毒、细菌是高温不能杀死的?
病毒是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在宿主细胞外时,病毒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现象,既无法移动也无法代谢,主流的生物学观点甚至认为病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至少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只是个包裹着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外壳。
一个病毒典型的结构包括:①衣壳,②核酸,③壳粒,④核衣壳,⑤病毒体,⑥外套膜,⑦刺突蛋白
病毒在演化的过程中没有保留对环境的高强度抵抗力这一特性,原因也很简单,病毒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表面糖蛋白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入侵宿主细胞并劫持其生化进程为自己所用制造子代病毒,因此病毒必须将表面糖蛋白暴露在表面,如果形成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抵抗力的结构,势必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外没有生物学活性,没法像细菌那样可以形成抵抗力极强的休眠体芽孢,因此病毒对热的耐受力都很有限,只是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在55℃—60℃,只需要几分钟,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就发生变性,病毒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病毒对冷环境的耐受能力非常强,在液氮中(-196℃)可长期保持活性。
与病毒不同,大多数细菌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繁殖,进入宿主体内并非唯一的生存手段。在众多细菌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细菌对高温的抵抗力是最强的,因为在外界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养分缺乏、温度不适宜等),这些属的细菌可以形成一种被称为内生孢子(又称芽孢)的特殊休眠体,内生孢子的抗逆性极强,对高温、强酸、强碱、高渗透环境甚至辐射环境均有有强的抵抗力。
上图为炭疽杆菌电镜图
这能形成内生孢子的细菌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炭疽芽孢杆菌(B. anthracis)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2001年9月美国就发生过恐怖分子将炭疽粉末混入信件中的恐怖事件,当时导致了5人死亡,17人感染。
对付内生孢子目前除了高温高压长时间灭菌外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对环境耐受力最强的细菌。
上图为炭疽杆菌在血平板中纯培养形成的菌落,纯化烘干处理后形成的白色粉末(内生孢子形态)仍具感染性
除了细菌之外,还有一类在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的生物,叫古细菌,也有着极强的耐热性,嗜热古细菌一般生活在火山口或温泉,目前发现在120℃的环境下都有古细菌可以生存繁衍。
我特地从网上整理出这样一段资料,哪些细菌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耐生存
1)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40~50 ℃之间,但最适生长温度仍在中温范围内,故又称为耐热菌。 (2)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40 ℃以上,40 ℃以下则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3)极端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65 ℃以上,最低生长温度在40 ℃以上。 2003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华盛顿大学的海洋学家们,在太平洋海面以下2400多米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微生物,它是迄今所知的最为耐热的生命,名叫菌株121。这这种生物长期存在于含铁和硫等矿物的深海热喷口附近。实验显示,这种生物在加热到121摄氏度时仍具有繁殖能力,24小时内数量可以翻一番。 121摄氏度是现行医疗消毒的标准,100年来生物学家一直认为121摄氏度即能够杀死所有已知的生物。但现在菌株121的出现无疑说明,教科书已经被改写,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难知道一些常见的细菌病毒,在高温下是可以消灭的
但是细菌大多又是蛋白质组成的而在高温下蛋白质又容易变质
国家有没有规定多少度算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国家高温作业的规定是室外35度,室内33度,也就是说,在室外作业时,温度高于35度,属于高温作业,在室内作业时温度高于33度属于高温作业无论是在室内或者室外,如果在高温作业时,一定要有防暑降温的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生产不能盲目施工,要防止中暑师公司不要忘记了,安全第一,安全生产。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这个室外35°、室内33°可以作为参考。
至于学校,还是看气象预报吧,建议的应对措施如下,基本没有学校停课的说法,具体咨询当地气象或教育部门比较好。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