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低碳钢为什么不能高温回火?
因为会降低硬度。
所有碳钢都是可以淬火的,目的是强化钢材,提高其机械性能。
回火总是伴随在淬火之后,淬火后的钢的脆性变大,内应力也很大,回火的目的是就是调整硬度、减小脆性,提高钢的塑性、韧性。便于加工及稳定工件的尺寸。
一般低碳钢采用表面淬火,得到“外硬里韧”效果。
炎热的夏天人体承受的高温极限是多少,超过这个极限会发生什么状况?
苏州吴江,羊毛衫厂。
每天十二小时,没有假期没有周末。每月七八千,工资年结。
这段时间吴江一直是高温晴天,都在三十六七度。
一百多平方的车间,十几台机器,一台三匹空调,每天的衣服都能拧出汗水!
昨天飙升到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外面和车间里的温度不相上下,热到几乎脱水。
晚上下班迫不及待的冲个冷水澡,躺在宿舍休息。
结果今天早上感觉头晕眼花恶心!
不知是中暑还是感冒?
每天 十二小时工作时间,中午吃饭五分钟,下午吃饭五分钟,其余时间都在工作。。
本想坚持到年底,明年不来了。
但现在感觉真的累到坚持不下去了。。
写着真的想哭。。有时累到麻木,会有不想活的念头闪过!
一位打工仔的高温作业诉说……
谢邀。今年的夏天感觉全国各地都像一个大火炉一般,骄阳似火,酷暑难耐。许多城市的气温都创下历史新高。很多奋斗在一线工作的人们不得不在高温情况下努力拼搏,为整个城市增光添彩。再次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整个城市,整个社会才会如此的和谐美满。
以下是最近5天排名前20的国内城市的温度情况。其中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其中号称四大火炉的城市也有上榜。
纵观整个全球,今年的天气都比往常要热不少,北欧国家往常都是极力反对空调等制冷设施,而持续的高温也导致他们空调制冷市场水涨船高,供不应求。目前欧洲最高气温达40℃,造成至少6人死亡,还有1.5亿人接受高温惩罚。
高温创记录,是否也在挑战人体生存极限?
气象上,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而在医学的角度,人是恒温动物,一般体温保持在36.5℃~37℃左右,但通过口腔或腋下量到温度,由于人体皮肤通过毛孔散热,一般比体温低,通常维持在33℃。因此,当外界温度达到35℃时,温度高于体温,人体就要通过排汗等方式调节自身温度。
《科学美国人》网站资料,人体适应高温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流汗和呼吸。在温度开始超过30℃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人体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蒸发汗水进行“自我冷却”。在大约35℃时,人体心跳、血液循环加快,皮肤表层的血管也扩张以增加散热效果。到38℃时,整个人体的散热系统全面启动,汗腺大量排汗;同时肺部急速喘气,带出体内热量;心脏也急速跳动,将大量血液都运送至体表参与散热。
通常,人体每天大约要排出5升汗液,带走15克钠,50毫克维生素C及其他矿物质,血容量随之减少。因此我们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维生素和矿物质饮料,以防电解质出现紊乱现象。
人体散热效能是有限的。当外界气温超过40℃。人体所有散热系统全力开动无法排出积蓄的热量。在这样的环境下呆下去,散热系统会被压垮。很容易导致中暑,乃至影响其他人体器官。当然人体对“热”感觉不光来自温度,也来自湿度。在高温和高湿情况下,人体虽然会排汗,但汗不会干,就无法带走热量。正因如此,人体能承受高温极限没有确定的值。
有报道称,在极端潮湿情况下。人体只能在60℃的环境中忍受10分钟。
总得来说,这个炎热的夏天还是避开高温时段出门,对于在高温中战斗的人员,做好必要的防温降暑工作,为自己的健康,为家人的美好生活,务必保护好自己。
42℃这是人体承受的最高极限,一般在这类高温天气下,室外工作超过3小时,就会产生不适反应。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温度下,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人体的排汗、呼吸、血液循环等一切脏器及代谢系统,都可能丧失,体质差的人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英国气候学家汤姆·马修斯25日发表文章称,人体正“接近热量极限”。当湿球温度达到35℃,人体将失去调节自身温度的能力,只能存活几个小时。
人类是一种恒温生命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的,以保持人体正常体温在37℃。
人体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产热最多的器官是内脏和骨骼肌。安静时以内脏产热为主,运动时肌肉产热激增。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肌肉寒战反应增加产热。
人体的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另外,呼吸及排泄也起辅助作用。散热方式主要有四种: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低温环境下,散热通过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辐射为主。当环境气温升到30℃左右时,汗腺即开始分泌汗液,蒸发开始起作用。当环境气温等于或高于体温37℃时,汗水的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当温度达47度时,人体皮肤就有痛感;温度大于55度时就会形成水泡。温度达60度接触一分钟,就可以发生蛋白质凝固,造成不可逆的皮肤损害。
英国科学家提到的湿球温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达到饱和,湿度100%时的空气温度。此时,人体无法通过蒸发水分而散热。湿球温度35℃时,人体温度与环境温度接近,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散热方式也基本上不起作用。人体只产热不散热,体温会逐渐上升,体温超过41~42℃时,人体的很多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会遭遇实质性、不可逆性的损害。所以科学家有湿球温度35℃,人体只能存活几小时的说法。
夏日高温环境下,我们锻炼身体时,骨骼肌产生的热量会使身体的温度升高,这样可以让肌肉能量系统变得更加高效。然而,身体并不能迅速把体内制造的热量散出去,这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一位体重为70公斤的马拉松选手,如果他在没有补充液体的情况下,以2小时30分的成绩完成比赛。考虑到有的汗水没有蒸发而是直接点落下来,那么他想要保持核心体温不至于爆表,身体会流失将近5公升的水分。
1.持续增加心血管负荷
心脏为了满足锻炼时骨骼肌的需要,跳动频率逐渐升高,把提供能量的“原材料”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给骨骼肌。随着骨骼肌产热不断增加,身体也会下达指令给动脉平滑肌,使皮肤的动脉毛细血管扩张,以增加皮肤动脉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帮助散热。为了配合散热,负责向主动脉泵血的左心室收缩更加有力了,由于血液更多的供给给皮肤的动脉毛细血管,用来散热,导致通过肺部后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减少,这样反而限制了每一次心脏跳动泵出的血液量。因此,为了维持心脏输出的血液量,心脏会进一步加速跳动以推动血液循环。
芭比贴士:锻炼强度要适当。
2.体液及电解质不断流失
通常在锻炼身体时,我们的背部的中下位置以及前额,是排汗比较多的地方。夏日高温环境下持续的运动,导致的身体核心温度持续升高,会进一步刺激我们的排汗。而汗液,是由我们的血浆过滤形成的。所以排出的汗液中含有的电解质,和我们的血液里的电解质基本相同。在我们轻微流汗的时候,这些电解质在过滤的过程中还有机会被重新吸收。当我们流汗的速度加快,通过过滤系统的汗液增加,过滤系统可能来不及吸收电解质,在体液流失的同时,导致电解质的流失。
芭比贴士:锻炼前、锻炼中、锻炼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核心体温上升至极限温度时身体的不良反应
如果大量出汗,还是不能满足降低体温的需要,身体可能会出现更为激烈的反应:向肾脏,肝脏和消化系统发出指令,使这些区域的血管收缩,让更多的血液,经由心脏泵给皮肤进行散热,同时限制流向肌肉的血液量,限制、削弱、甚至阻断进行中的身体运动。最终,消化系统为了减轻代谢负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现象。
理论上,高温环境下,无视体温增长反应的运动,当核心体温达到40度~41度时,你的大脑会立刻发出停止运动的信号,同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芭比贴士:出现不适立刻终止锻炼,并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什么衣服不能高温烘干?
有毛料的衣服不能使用烘干机进行烘干,这类衣物会因为吸水让衣物有收缩率导致变形。
沾有汽油的衣服不可以使用烘干机烘干,因为汽油易燃,易爆,在烘干过程中还会散发出一些气味给室内带来一定污染,还会腐蚀烘干机。
衣服是丝绸设计出的话也不适合用烘干机,因为丝绸类衣物比较薄又软,耐磨性比较差。
有人说VC不耐高温,80度以上就会被破坏掉,而有些蔬菜又不能生吃,那蔬菜中的VC应该如何吸收?
维c的确不耐高温,一般新鲜的蔬菜,比如说西兰花菠菜都可以用开水捞一下再凉拌很好的。黄瓜呀就可以生的,凉拌,只是清洗干净。西红柿也是的,完全可以用开水烫一下剥了皮凉拌很好。另外。很多水果都可以生吃,像猕猴桃,哦,苹果啊!感觉一类都可以生吃。
谢谢邀请。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且不耐高温。那么,我们在日常食用蔬菜时,怎么尽量避免维生素C的损耗呢?
首先,吃凉拌蔬菜是比较好的选择。凉拌蔬菜最重要的是要清洗干净,清洗时可以加小苏打浸泡十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这样维生素C损耗是最小的。
其次,很多蔬菜并不适宜生吃,那该怎么办好呢?我的建议是优选用清水焯熟,然后沾调料汁食用。这样的烹调方法会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还有一些蔬菜,比如说草酸含量高的,如菠菜和十字花科的花菜等,需要通过热水将草酸焯掉,这种情况下就不要考虑维生素C的损耗了。毕竟蔬菜里除了维生素C以外,还有其他多种营养素可以吸收。
第三,日常生活中维生素C的摄入,主要是依靠水果来获得的,所以蔬菜在烹调中损失的维生素,可以通过多食用新鲜水果来补充哦。
谢邀!这个问题有点无聊啊!只要是正常吃饭,根本没必要非得讲究VC补充的,并且你就是专门吃一片VC片,可是身体又能吸收多少呢?能被吸收的还是一点点的。真的没必要去讲究的,如果觉得不够,饭后吃个橘子橙子VC含量多的水果就够了。
维生素c呢,它是属于水溶性的维生素。
他确实不耐高温,所以说我们在吃绿色蔬菜的时候呢,不要过分的高温煎炒,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开水烫。像西兰花呀,菠菜呀这些绿色的蔬菜维生素c含量很丰富,你用开水稍微烫烫的话就可以直接吃了。
另外有些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也是很丰富的,比如说猕猴桃,枣子,基本上你可以直接生吃,都没有任何问题。
有哪些常见的病毒、细菌是高温不能杀死的?
我特地从网上整理出这样一段资料,哪些细菌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耐生存
1)兼性嗜热菌:最高生长温度在40~50 ℃之间,但最适生长温度仍在中温范围内,故又称为耐热菌。 (2)专性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40 ℃以上,40 ℃以下则生长很差,甚至不能生长。 (3)极端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在65 ℃以上,最低生长温度在40 ℃以上。 2003年8月,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华盛顿大学的海洋学家们,在太平洋海面以下2400多米的深海中发现了一种微生物,它是迄今所知的最为耐热的生命,名叫菌株121。这这种生物长期存在于含铁和硫等矿物的深海热喷口附近。实验显示,这种生物在加热到121摄氏度时仍具有繁殖能力,24小时内数量可以翻一番。 121摄氏度是现行医疗消毒的标准,100年来生物学家一直认为121摄氏度即能够杀死所有已知的生物。但现在菌株121的出现无疑说明,教科书已经被改写,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所以我们不难知道一些常见的细菌病毒,在高温下是可以消灭的
但是细菌大多又是蛋白质组成的而在高温下蛋白质又容易变质
病毒是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在宿主细胞外时,病毒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现象,既无法移动也无法代谢,主流的生物学观点甚至认为病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至少在外界环境中的病毒只是个包裹着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外壳。
上图是两大类病毒的结构示意图,A是无包膜病毒,B是有包膜病毒
一个病毒典型的结构包括:①衣壳,②核酸,③壳粒,④核衣壳,⑤病毒体,⑥外套膜,⑦刺突蛋白
病毒在演化的过程中没有保留对环境的高强度抵抗力这一特性,原因也很简单,病毒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表面糖蛋白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入侵宿主细胞并劫持其生化进程为自己所用制造子代病毒,因此病毒必须将表面糖蛋白暴露在表面,如果形成对外界环境具有高度抵抗力的结构,势必无法达到这个目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外没有生物学活性,没法像细菌那样可以形成抵抗力极强的休眠体芽孢,因此病毒对热的耐受力都很有限,只是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在55℃—60℃,只需要几分钟,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就发生变性,病毒也就失去了感染能力。病毒对冷环境的耐受能力非常强,在液氮中(-196℃)可长期保持活性。
与病毒不同,大多数细菌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繁殖,进入宿主体内并非唯一的生存手段。在众多细菌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细菌对高温的抵抗力是最强的,因为在外界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养分缺乏、温度不适宜等),这些属的细菌可以形成一种被称为内生孢子(又称芽孢)的特殊休眠体,内生孢子的抗逆性极强,对高温、强酸、强碱、高渗透环境甚至辐射环境均有有强的抵抗力。
上图为炭疽杆菌电镜图
这能形成内生孢子的细菌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炭疽芽孢杆菌(B. anthracis)是最臭名昭著的一个,2001年9月美国就发生过恐怖分子将炭疽粉末混入信件中的恐怖事件,当时导致了5人死亡,17人感染。
对付内生孢子目前除了高温高压长时间灭菌外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这也是目前已知的对环境耐受力最强的细菌。
上图为炭疽杆菌在血平板中纯培养形成的菌落,纯化烘干处理后形成的白色粉末(内生孢子形态)仍具感染性
除了细菌之外,还有一类在分类学上不属于细菌的生物,叫古细菌,也有着极强的耐热性,嗜热古细菌一般生活在火山口或温泉,目前发现在120℃的环境下都有古细菌可以生存繁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温这几件事不宜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