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遭驱赶女子望道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遭驱赶女子望道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部分国家一边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另一边却向俄方道歉?
依据题目描述,3月28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俄罗斯媒体时说,许多国家明面上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私下里向俄罗斯道歉。拉夫罗夫外长说这话什么意思?是虚构情节给俄罗斯长脸,真有其事具体描绘?为了弄清楚这个情况,我综合整理一下有关媒体的报道。
截止3月30日,因为英国双面间谍中毒而诱发的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狂潮,风起云涌。依据统计,有26个国家驱逐俄罗斯外交官150人。本次事件由英国发动(3月14日宣布驱逐23名俄罗斯外交官,呼吁欧盟和北约国家制裁。)直到3月22日美国总体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60人,基本没有国家跟随英国步伐。同时特朗普总统亲自打电话给有关国家,欧盟等国家才行动起来,形成了26个国家集体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事件。
从截止到3月29日的驱逐名单中来看,除了美国、英国、乌克兰,其他国家或者考虑驱逐的国家表态不超过4人,而相当一部分国家只驱逐了1-2名外交官,这对于一国领使馆编制来说九牛一毛,象征性意味浓厚。
法、德驱逐比较多达到4人,但是法国外长,德国外长同时打电话给拉夫罗夫,希望得到俄罗斯的理解。
为什么德国法国出尔反尔,马克龙想重塑法国雄风,默克尔则是为了给刚组起的内阁增光添彩,但两国在对俄能源进口和对英国脱欧的态度也都是及其谨慎。
东欧各国同俄仍有相当程度的能源与贸易需求,出于对北约防务需要,表态成分大于实际意义。
由此可见,拉夫罗夫外长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为了美化俄罗斯,而是真实写照。
特别是新西兰总理奥地利总理的表态很有意思。他们没有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新西兰说,实在找不到驱逐的理由。奥地利总理说希望充当俄罗斯与西方的调停人。所以部分欧洲国家一面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一面有道歉说明了他们的屈于外界压力不得不驱逐,私下里道歉就是求得俄罗斯的原谅与理解。
俄外长拉夫罗夫所言是忽悠还是确有其事,尚无从证实。但此番因斯克里帕尔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行为,是西方在既没有拿出实质证据,又拒绝俄方参与调查,联合国相关调查还未完毕情况下挑衅意味浓厚的政治行为。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其他国家应在确凿证据提供和联合国调查结束后,再适时进行表态,在此以前保持中立态度。但西方国家直接否定的态度,使人难免对真实意图产生怀疑,在目前俄罗斯经济复苏、普京赢得大选、英国陷入脱欧泥潭、特朗普内政危机、马克龙一心重塑法国的大国影响,默克尔苦于新内阁毫无作为的情况下,因斯克里帕尔案掀起大规模对俄风波怎么看都像是为转移西方国内视线有意而为之。
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美英这种迫切需求。从截止到3月29日的驱逐名单中来看,除了美国、英国、乌克兰,其他国家或者考虑驱逐的国家表态不超过4人,而相当一部分国家只驱逐了1-2名外交官,这对于一国领使馆编制来说九牛一毛,象征性意味浓厚。法、德尽管对英国表示支持,但无非是为了挽回欧洲团结的颜面,马克龙想重塑法国雄风,默克尔则是为了给刚组起的内阁增光添彩,但两国在对俄能源进口和对英国脱欧的态度也都是及其谨慎。而东欧各国同俄仍有相当程度的能源与贸易需求,出于对北约防务需要,表态成分大于实际意义。
先期表态的大多是北约成员国或潜在成员国,在目前以美英为首的前提下,两国的国家意志决定了北约的集团意志取向,任何在北约集团的成员都需要服从,也就间接服从于美英国家意志。当然也有凭借地缘优势逞能的,比如土耳其就明确表示不会加入对俄外交风波。或者外交老油条,比如斯洛伐克只进行了外交照会而已,而法、德在对英表态的同时还在给普京打电话。
所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部分国家没有外交自主权屈从于政治压力也是不无道理的。小国自古就是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人在屋檐下(北约、欧盟),不得不低头。那些既没有地缘优势,又没有外交手段,尤其是后加入北约的国家只得象征性的驱逐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外交职务来交差。如果真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外交冲突,早就做出关闭领使馆这种举动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遭驱赶女子望道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遭驱赶女子望道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