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本和印度强硬表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日本和印度强硬表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
二战时,日本和印度的战争只是“擦肩而过”,印度凭着天时、地利、人和,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这场战争。
1944年是二战中最关键的时期。德国军队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遭遇了滑铁卢,而盟军也在积极开辟第二战场,这种情况下,希特勒要求日本进攻印度以牵制盟军,从而减轻沉重的压力。恰好日军这个时候也在太平洋战场遭遇了失利,为了挽回败局,日本发起了英帕尔战役惨遭大败。究其原因:
在天时方面:日本十万军队长途跋涉到了印度半岛,迎恰逢雨季,疟疾盛行,本就劳累不堪、锐气大减的日军,就有大约3万名日军士兵患上了疟疾,还未作战就生病,根本无力作战。
在地利方面:二战到1944年,法西斯已经是强弩之未,早就没有了刚开始的强劲攻势。德国法西斯深陷俄罗斯冰天雪地之中,而日本在中国战场被拖了七年多,军力锐减,太平洋战场也是遭到了美国强有力的阻击。
在人和方面:一方是英国著名将领蒙巴顿将军率领的英军和印度军队。另一方是日军统帅牟田口廉,指挥作战如赵括“纸上谈兵”,并没有什么战术,他的指挥特点就是鼓励士兵,甚至在日军陷入困境的时候,提出了没有补给也能打仗的口号!
战役一打响,由于日军准备并不充分,后勤粮草都不足!日军遭遇了惨败,伤亡达到了6.5万人,最终英国和印度军队取得胜利。日本战败,撤出了印度。从此以后,强弩之末的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开始了节节败退之路。
二战日本攻打印度,为啥打一仗就不敢打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打不过印度。原先以为打中国如此简单,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打到哪些占领哪里。没想到印度不是中国,这块骨头太硬啃不了,于是,放弃了攻打印度的野心。
当时日军战线拉得过开了,以他那个微小的国力已经顶不住了,一直打下去还不出结果的话只能算是自耗。
而且,印度所在的位置是南亚次大陆,对于当时,日本要想到达印度,就需要建造更多更大的军舰,而且在印度驻扎这大量的盟军,要攻打印度可能需要20-30个师团的兵力。这对于战线已经很长,兵力不足的,后勤补给困难得日本来说都是没必要的。
日军指挥官认为,只要打赢了英国的少爷兵,那么补给就到手了。不过这次冒险注定了日军要失败,日军没有制空权,加上士兵补给困难。只要英军稍微拖延,日军必败。何况当时的中国驻印军也参战了。日军在热.带丛林中,缺乏补给,要同- -支装备精良,拥有空军的军队作战。只能说当时的日军指挥官牟田口廉真的是勇敢,难怪战后被评为是英美派到日军的内奸。
有粉丝问我,二战期间日本仅和印度打了一仗,为什么以后再不敢打印度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日本和印度打的仅有的那一仗——英帕尔战役。在这里顺带说一下,二战期间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名叫英属印度。
(注:英属印度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在印度次大陆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包括今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缅甸。)
英帕尔是印度和缅甸接壤的一个城市,二战期间,盟军在这里建立了重要的军事供给基地。
当二战进行到1944年3月期间,德国最高统帅希特勒,为了减轻主战场的压力,命令驻扎在缅甸,以防御为主的日本第十五军发起主动进攻,意思是牵制盟军的力量。
鉴于此,日本第十五军最高司令牟田口廉也中将制定了攻占英帕尔战略计划。
日军其实早就想切断供应印度的这条补给线,正好希特勒此时提出了这个计划,日军顺风扯帆欣然同意。
战役是从1944年3月发起的,刚开始日军士气高涨,扬言三个月内夺取英帕尔,让人想不到的是战事并不顺利。
原来日军总司令选的时间不对,战事刚进行了一个月后,缅甸和印度交界的地方就到了雨季。
盟军都是当地的印度人和缅甸人,对这里的气候相当熟悉且有准备。
日本士兵都是一些岛国长大的孩子,哪见过这种恶劣的天气,加上提前没有准备。别说打仗,就连走路都走不动,两腿陷在泥里拔不出来。
更糟糕的还在后面,热带雨林潮湿炎热,瘴气、毒气、毒蛇、害虫肆虐,日军步履维艰伤亡惨重。
更可怕的是这种鬼天气,军需弹药也供应不上去。
说实话这仗没法打,经过数月的死磕,日军终于扛不住了,承认进攻遭到了惨败,。
7月10日,日军总司令不得不停止英帕尔战役,此役日军伤亡2.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
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其实打败日军的不是印军多么厉害,而是鬼天气拖垮了日军。
那么问题出现了,既然如此,日军为什么以后再不敢打印度了?
其实不是日军不敢打印度了,而是在以后整个战役中,日军只有招架之力再无进攻之野心了。
换言之,日本在东亚地区只有防御能力,想要组织力量进攻印度,实在是力不从心。
到了1944年7月份,也就是说英帕尔战役结束以后,日军再没有能力展开多线作战能力了。
首先日军在中国已经陷入了抗日汪洋之中不能自拔,此时根本不可能有能力进攻印度。
日军只能被动的防御印度,缅甸,孟加拉和中国派往支援缅甸的南征军。
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国土狭长,国内的经济支撑不起长期的作战消耗,加上盟军切断了他的补给线,日军的军用物资供应不上去,很难支撑起进攻印度这样大的战役。
毕竟印度国土面积太大了,弄不好日军会落下“贪心不足蛇吞象”的局面,日军高层也不傻,干不动不干。
此时日本只有实行负隅顽抗,早已放弃了主动进攻,到最后日军已经做好了退回国内,誓于盟军玉石俱焚的计划了。
总的来说,此时日军已没有主动进攻的信心,10个月后,美军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扔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彻底懵逼了。
1945年8月15日,扛不住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大家想一想,在最后的一年里,日军还有心思进攻印度吗?
文/秉烛读春秋
日本不是不想打印度,而是根本力不能及,无以为继,徒然望洋兴叹矣。
二战时日本的胃口相当大,他们在侵略中国之后,战略重心迅速发生了转移,其一是“北进”,对苏联进行攻击,开拓北方利益。其二,则是“南进”,与欧美开战,夺取南洋的资源。
结果1939年打苏联,日本精锐一头撞在朱可夫身上,在诺门坎被好好收拾了一顿,打得那叫一个闻风丧胆,从此再不敢打苏联主意了,只能大修要塞,静待局势的转变。
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中国战场给熬得气喘吁吁的日本,突然发现南边居然大有可为,在1940年以后,欧洲列强被德国扇得上下翻飞,根本没有余力保卫自己的在南太平洋的殖民地,这对日本来说实在是个趁虚而入的天赐良机。
于是日本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先把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一顿胖揍,通过岛礁和舰队将他们封锁在太平洋的中心,继而一口气拿下了美、英、荷等国在南洋的殖民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统统成为日本的控制区。
此时的日本相当生猛,他们以一国之力对抗多国列强,美国人被牢牢的卡在太平洋中段,英国人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Z舰队”都给日军歼灭,什么荷兰、澳新之流更是被揍得抱头鼠窜,吓得他们拼命撤回海外兵力回国,连宗主国英国的面子都不给了。山下奉文、本间雅晴等日本将领也一时名声大噪。
从日本在南洋获得的胜利来看,他们无疑已经走到了历史顶点,打得美英屁滚尿流,远超在中国战场创造的那些成绩,也正是因为如此,日本人开始昏头昏脑的谋求对印度的大战略。在他们的规划里,不仅要拿下印度、斯里兰卡,还要称霸整个印度洋,乃至把舰队开到马达加斯加岛去,在那里建立新殖民地,然后一边经略非洲,一边从南部沿海插手西亚,与德国形成呼应。
可惜的是,这都是日本的痴人说梦,尽管山下奉文等人能打出气吞万里如虎的势头,日本的整体局面却在剧烈下滑。
其实一开始日本就输了,他们在对付中国时已经入不敷出,很大程度上依靠美英的资源输出过日子,等到资源进口被卡断,对华战争也就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所以日本为了继续战争和维持既得利益,不得不铤而走险的发动太平洋战争。
但万事万物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日本希望通过南洋的资源恢复活力,再与美军“决战”,可麦克阿瑟选择了“跳岛”战术,避开了日军的防御快速突进,南洋方面英军也将日军死死的堵在斯里兰卡一线,无论日军怎样狂轰滥炸,硬是寸步不让;更可气的是中国战场,不仅输出不了多少资源,还成了块“粘鼠胶”,这导致日本的战略出现了不止一处的断裂崩塌。
没多久太平洋战场就形成了一个属于盟军的闭环,太平洋上美军层层推进,很快取得了中途岛等一系列的大胜,兵峰直插南洋。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的中英印军则堵住了日军的向西的路途,双方不断发生剿杀,盟军越打越强,日军越打越弱。
到1944年时,日军实际已经丧失了进攻权,他们之前就没法向西突破,屁股后面还被美国撵着打,此前期望的加里曼丹油田也是毫无指望,美军的潜艇炸沉了95%以上的日军运输船,连补给线都无法维持,他们对印度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但1944年日本仍然发动了一次对印作战,即“英帕尔之战”,他们期望攻克盟军的印度补给基地,并且切断中印公路,继续阻隔日渐壮大的中国,避免北方局势也出现不可收拾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也有以守待攻的意思,因为日军已经撑不下去了。
英帕尔之战成了日军的回光返照之战,无论士气还是补给都陷入绝境的日军,在司令官牟口田廉也“意志决胜”的煽忽下硬着头皮打了这一仗。结果不用多说,英军统帅蒙巴顿虽然水准平平,但他们极为擅长打呆仗,硬是依靠层层抵抗逐次撤退的“弹性防御”将日军拖成了叫花子,而且还让战争进入了走不动路的雨季。
牟口田廉也情知大势已去,但在“撤退也会死人”的观念下继续强行催动部队进攻,日军士兵在英帕尔之战的最后阶段相当凄惨,没食物,没药品,雨水连绵,到处是泥浆、蚂蟥和蚊虫,死于疟疾、霍乱、痢疾的比比皆是,军医能做的只有将空气打入伤兵的血管,给他们“人道死亡”……这一仗日军伤亡率达到84%,彻底的歇菜了。
经此一役,东南亚战场的整体局势完全翻了个,日军的失败成了定局,他们别说进攻印度了,能维持自己的防御都是天大的难题。而且整体战略已经崩塌,中国战场四面楚歌,太平洋战场美军都快杀到日本家门口,新几内亚的日军也让澳新军团收拾的哭爹喊娘,哪里还能再打一次印度?
如果日本和印度发生战争,结果会怎样?
日本与印度作为两个地区性大国,在军事实力方面还是不容小觑的。根据各大媒体发布的全球军力排行来看,日本和印度长期处于全球的前十名。从整体军事实力上看,日本和印度的整体军事实力不相上下,但日本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和军事潜力,在军工方面是具有一定优势的。而印度的核力量使得其整体的军力要略强于印度。一旦印度与日本爆发战争,印度的核力量将会对日本造成很大的威胁。考虑到不同的战争模式,在常规战争中印度恐怕将处于下风,而在核战争中日本恐怕很难有效对抗印度。
从日本和印度军事实力上看,若不考虑核武器,两国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有的一拼的。对日本来说,其常规军力虽不及美俄中法等国,但已强于英国。与印度军队相比,日本自卫队的技术实力要明显占优,而且日本还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很多战术战法都是美军的亲自传授的,再加上日本自身的经验和人员素质较高,整体技术和战术水平要优于印度。不过,由于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在进攻性武器方面存在很多限制,这也使得日本在攻击能力上略有不足。目前,日本自卫队由陆上、海上和航空自卫队组成。其中,日本陆自共装备有约700辆坦克,1100辆装甲车,1800门火炮。其中日本最先进的国产坦克为10式坦克,以及90式坦克,作战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空自装备有有约55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189架F15,88架F2,13架E2C和4架E767预警机,以及已经开始陆续交付的F35战斗机。日本空自的作战标准、训练模式和技战术完全以美军的标准执行,无论是防空拦截还是争夺制空权的能力都是非常强的。而海自则装备有可搭载F35B战斗机的出云级航母,以及摩耶级、金刚级和爱宕级宙斯盾驱逐舰,最新型的苍龙级潜艇等约154艘舰艇。在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方面也是与美军看齐,实力不可谓不强。
而印度方面的实力也不容小视。印度军队由陆海空三军的现役部队、后备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等组成,总人数约有140万人。从武器装备上看,印度陆军装备有约5000辆坦克、约7000辆装甲车,其主要以苏/俄装备为主,像俄制T-72和T-90坦克一直是作为印度陆军的主力装备而存在的。空军约装备有2000架左右的战机,主力战机全是引进俄俄法等国的先进战机,如苏30MKI、幻影2000H和阵风战斗机等,还装备有大量运输机和预警机等辅助支援飞机。印度海军装备有295艘各型军舰,还有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和核潜艇等装备。除此以外,印度还装备有近中远较为齐全的弹道导弹,以及比较成熟可靠的核武器,具备执行战术核打击和核威慑能力。以外,印度对于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也非常重视。如阿琼坦克、INSAS步枪,LCA光辉战斗机,歼敌者号核潜艇,烈火和大地系列弹道导弹等都是印军自主研发的主力装备。这也使得印度的军事实力在南亚地区独树一帜,是名副其实的南亚霸主。
相对于印度,日本的优势主要集中在军工自主研发能力和人员素质方面。由于日本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使得日本在自主研发能力上还是比较出色的。特别是在电子设备、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半导体材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日本还基本掌握完整的国防军工体系,虽然很多装备的核心技术都来自于美国,但日本具备国产化生产能力。如日本装备的F2战机,虽然是在美国F16战机的基础上研制的,但日本具备国产化生产的能力。而最先进的F35战机日本也引进了生产线,还有大型宙斯盾驱逐舰和航母等日本都可以执行设计和建造。反观印度就与日本相距甚远了,受限于印度薄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印度的军工能力较为薄弱,装备乃至弹药都只能大量依赖进口。而其国产的武器装备大多也都是采购国外零部件,在印度国内进行组装,即便如此还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像阿琼坦克和LCA战斗机都研制了几十年也没有成熟。而印度自建的航母更是几次下水,至今依旧是艘半成品。由此可见,日本与印度之间军工能力的差距。同时,由于印度军队依旧保留了种姓制度,导致军队内部派系林立。高种姓的多为军官,低种姓的多为士兵,高种姓军官对低种姓的士兵存在严重的歧视。这严重影响了印度军队的团结与战斗力。因此,日本在军工实力和兵员素质方面要更具优势。
不过,印度在进攻性武器和核武器方面的优势也是比较巨大的。由于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受到了国内和平宪法的限制,将自卫队定位于专守防卫,对发展进攻性武器存在很多的限制。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控制,日本在远程对地对海打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而印度虽然远程打击能力实力有限,但近年来印度积极发展空中远程打击能力和远程导弹打击能力,其攻击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像印军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最大速度为2.5马赫,最大射程为350公里,可由苏30MKI和陆基的方式进行发射。而印度的大地烈火系列导弹更是成为了印度远程战术战略打击的核心。此外,虽然日本一直希望获得核武器,并在国内的核电站中储存了大量武器级的核原料,但受限于国内国际环境,很难发展为核武器。而印度则是除五常以外,少数国际社会承认的拥核国家。其装备有原子弹和氢弹,并可装载在印度弹道导弹上,具备很强大核武打击能力。因此,印度的核能力是日本短期内无法企及的。
综合来看,日本和印度之间如果开战,在常规战争中日本无疑拥有更大的战争潜力。而在核战争中,印度的核武优势将完全占据上风。整体来看,目前印度的军事实力要略强于日本。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这个问题比较有趣,日本和印度发生战争。有人觉得印度会赢得战争,有人觉得日本将获得胜利。这个问题还得具体来看,也就是看双方谁主动进攻,防御方会赢得战争胜利。如果日本主动进攻印度,那么印度赢得胜利无疑。反之印度攻击日本,那么日本会战胜印度。
现代战争对于后勤要求非常高,小到士兵的一日三餐,大到战机的武器弹药。印度和日本,一个是印度洋国家,一个是太平洋国家,中间隔的太远了。如果两国一旦交战,部分物资可以当地进行补充,但是还有部分要从国内运过来。如此长距离的运输,对于后勤保障是个大问题。总不可能前方作战军队拿烧火棍和敌人拼刺刀。而且被攻击国家,肯定会想方设法的破坏敌人的后方运输线。假设日本进攻印度,那么印度可以用二战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去对付日本的运输船只。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有核武器啊,双方开战可以拿原子弹把日本从地球上抹掉。但是有个问题必须弄清楚,日本既然敢主动进攻印度,它肯定会考虑印度拥有的原子弹。甚至日本可能也装备了原子弹武器。所以日本和印度只能打常规化战争。一旦动用原子弹,那么这两个国家恐怕都要在世界上消失了。另还会不同程度的波及到其它国家。
以上的分析设想看起来很好,但是印度和日本打不起来啊。两者又互不相邻,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国家利益方面的争端。虽然日本人和印度人都喜欢往非洲地区扩展影响力,但是日本人去哪里为了赚钱。相反的是,印度在非洲地区的声誉非常好,早早的就在此地布局发展。非洲地区,印度最大的竞争者是中国,而不是日本。现在来看,日本和印度很难打得起来,以后或许有可能吧!
陆战印度占优势,空战日本秒印度,海战日本秒印度。印度人如果疯了会给日本来几发核弹,但是被日本防空力量击落的可能性很大,然后日本大概利用五年才能造出核弹和载具反击印度。有些人可能认为日本一个月就能造出核弹,这是扯淡,因为日本没有核设施,所有核原料不是武器级而是能源级,而造核弹的两大步骤:核装置,核燃料,实验,再生产,再实验,才能成为武器。载具方面,除非日本改装F15,否则飞不到印度。弹道导弹没有,也从零开始,所以至少五年。
结论:狗咬狗,谁也咬不死谁。
日本和印度打仗,肯定是日本胜利。日本握有胜利的密码,有这样几个有利因素,首先是印度经济不如日本经济,印度经济发展环境差,光有十几亿人口,不能和素质比较好的日本比较。二是日本的工业基础设施较好,印度是近年才意识到工业的落后,赶超日本的工业,印度还要走几十年的路子,印度不能造出先进武器,日本则不然。第三,日本的自卫队比较强势,而印度军队,花里古哨,没有多大战斗力。第四,日本有三艘准航母,印度充其量有一艘可以作战航母,印度有法国的‘’幻影‘’战机,还有俄罗斯的苏30战机,日本有美国的F15战机,正欲引进F35战机,两国还有常规武器,这里不在多说。印度肯定是打不赢日本人,日本自卫队还很团结,印度战争一打起来就分裂成一盘散沙,如果是真的打起来,肯定印度打不赢。
这题脑洞太大了,严格来说印度和日本没有发生过战争。最接近战争的历史事件是二战中的英帕尔战役。当时是1944年初,印度这个国家并不存在,整个印度地区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战争爆发之初,日军已经侵略到了缅甸,到达了印度东部的边缘。当时的东印度已经成为反法西斯盟军的战略后方,日军为了打击盟军的补给基地发动了这一战役。战争结果是大败而归,不过盟军这一方面参战的不仅是印度的军队,自然有英国军队加上当时的中国军队。从这些方面来说,英帕尔战役也不是日本和印度之间的战争。
就目前的国际形势发展来说,日本已经不可能再有二战期间的军事能力,同样印度也和日本相距千里。地理距离意味着两国见面都难,更何况要爆发一场战争。同时,日印在国家利益上也有合作的空间,两国关系较为紧密。
假设抛去现实因素,强行假设两国直接爆发的战争的话。我认为印度战胜的可能性更大。当然前提仍是日本主动进攻印度,印度有着大量的人口,广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背靠印度洋,也可以发展海军或获取国际支持。即使以空间换时间,也能渐渐拖垮主动进攻的日本。这种情况类似抗日战争,即使印度的工业水平、国家综合实力逊于日本,但上述客观条件仍可能在大概率上保证这场脑洞中的战争的胜利。反过来,如果是印度到日本地区打仗的话,也是印度胜率较大些,原因同前面一样,只是胜得比较艰难。当然,这都是脑洞,现阶段两国不可能开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本和印度强硬表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本和印度强硬表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