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美俄元首将会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俄总统即将单独会面,能否改善目前的美俄双边关系?未来的美俄关系会如何发展?
1、新闻回顾
俄罗斯确认,7月16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普特会。
2、普特会的内容
普特会确定时间地点,说明通俄门对川普已经没有压力了。在国内也已经控制住国内反俄势力的压力。个人预计将讨论三个问题:
a、叙利亚蛋糕分配问题
叙利亚内战到了目前状态,美国感觉到已经是大势已去,没有办法,趁还有一点资本要和俄罗斯谈谈条件。如果等俄叙伊把整个领土解放了,美国就没有与俄罗斯谈判的条件了。
b、缩减北约军队;
上次,川普要求欧盟增加军费,但目前欧盟各国并没有增加军费开支。而且,欧盟还有成立自己的军队。川普这次就要和俄罗斯谈,与普京达成和平协议,给缩减北约军队提供条件。川普是商人,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华约早就不在了,北约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c、利用石油涨价忽悠普京,在美国制裁伊朗时不要插手。
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制裁伊朗,但俄罗斯是伊朗背后的重要势力。如果俄罗斯不点头,美国的制裁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美国是石油出口国家,俄罗斯也是石油出口国家,川普会劝说俄罗斯通过制裁伊朗,提高石油价格。石油价格提高对俄罗斯的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普京连任后,就提出在本任期中要提高国内的经济,而石油价格提高对实现普京的承诺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川普通过与普京谈判,只要普京在美国制裁伊朗时不出手即可。
d、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这么多年对俄罗斯的制裁已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但是,现在欧洲已经不想制裁俄罗斯了。美国单独制裁俄罗斯没有意义,况且通过美国的制裁,俄罗斯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由于俄罗斯的经济特性,美国即使再制裁也不能把俄罗斯消灭。因此,川普就希望通过解除俄罗斯的制裁,拉拢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支持其行动。比如制裁伊朗,和欧洲打贸易战。
3、会议成果
估计本次会议不会取得实质性结果,很可能就是进行了深入交谈。不要对普特会报太大希望,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从目前特朗普所参与的国际谈判来看,他的可信度credibility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他的这一任期内,相信很少有国家领导人会把他当做一个认真和值得信任的谈判对手。从这一次的会面来看,试探、相互利用和战略平衡的意味更加明显。
围绕双边关系中最严重的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双方仍然没有找到妥协的可能性,美欧也刚刚宣布了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而特朗普时期所出台的国家安全报告,也把俄罗斯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者,尤其是在核武器的能力方面。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的。
从这点来看,这一次双方的见面更多是一种试探,试探双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能否找到合作的空间和可能。特朗普之前表示俄罗斯应该重返七国集团,就暗示了这一意向。而中东问题,半岛问题等许多地区热点的问题都离不开俄罗斯的合作。而普京也刚刚开始新的任期,在各方面都比较自信。他欣然接受与特朗普会面,并试探缓和制裁的可能性。
而这次见面最大的意义,还是在战略层面。早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就指出美国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认为美国不应该因为乌克兰而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而应该和俄罗斯结成同盟,平衡欧亚大陆的战略态势,以应对美国真正的敌人。美俄首脑的这次会面,其战略上的平衡意味也是显然易见的。
短期以内,美俄关系的恶化局面应该会进一步延续。但从长期角度考虑,我们需要防犯的是美俄的走进,防止这个大三角关系出现新的倾斜。
谢邀。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均证实,7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可以预见,特朗普与普京的会面,可能会解决很多的具体问题,如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等等。不过,涉及到克里米亚问题、北约东扩等问题上,双方根本不可能达成一致,两国关系也无法改善。
普京与特朗普
1.普京与特朗普的会面可能会解决很多具体问题。叙利亚政府军在德拉省进展顺利,反政府武装纷纷投诚。收复德拉省以后,叙利亚阿萨德政权面对的就是伊德利卜省的叙利亚自由军与幼发拉底河以东的叙利亚民主军,两者都有美国人的支持。叙利亚内战结束以后的势力范围到底如何划分?伊德利卜省的叙利亚自由军能不能保留?幼发拉底河以东5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都被库尔德人组成的叙利亚民主军控制,应不应该吐出一些?这些问题都需要普京与特朗普来商谈,保证两国各自在叙利亚的利益。除此以外,伊朗问题也非常可能是特朗普与普京会谈的主要内容。即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以后,特朗普又要求所有国家在11月4日之前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不过,特朗普对伊朗石油的“封杀令”不仅遭到了伊朗的反对,土耳其、印度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停止进口伊朗石油,日本、韩国、欧盟也有类似表态。特朗普和伊朗都需要普京做中间人,看如何解决伊朗核问题。
特朗普对伊朗石油出口发布了“封杀令”
2.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不会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与美国关系不睦,从根本上是美国这个世界霸主对在军事上有能力威胁俄罗斯的打压。从具体原因上来讲,克里米亚问题、北约东扩问题、格鲁吉亚问题等等,这些都不是特朗普能够未经国会批准,能够与普京达成协议的。美国与俄罗斯改善关系,首先就是美国要停止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但是!俄罗斯不将克里米亚退给乌克兰,美国根本不可能停止对俄罗斯经济制裁!俄罗斯不可能放弃克里米亚,美国也就不可能停止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两国关系可能改善吗?
所以,“普特会”有助于中东和平,却无助于改善美俄关系。
当俄罗斯因克里米亚和乌东问题遭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的时候,当俄罗斯和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互不相让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相信美俄之间的关系能够缓和。更有很多人信誓旦旦的判断俄罗斯将和美国硬怼到底。其实,具有这样的观点和思维是因为缺乏对世界性博弈的理性判断,忽视了世界局势在潜移默化中的变化,低估了美国战略智库的预判能力,没有感受到这些年来俄罗斯所受到的煎熬,同时缺乏对俄罗斯历史和秉性的深度分析。其实,就像伊朗等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发展核武器的目的类似(目的是和美国有妥协的资本),俄罗斯之所以表现的那么强硬,无非是在和美国博弈中增添妥协“筹码”,以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并非是为了与美国争霸,因为俄罗斯很清楚,与美国争霸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国家陷于崩溃的境地,因为实力差别太大。
俄罗斯虽然好勇斗狠,但俄罗斯和普京却并不缺少博弈的智慧。反观美国,它围堵俄罗斯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逐渐解除俄罗斯对美国极其盟友造成的安全威胁。而美国智库认为,俄罗斯虽然拥有庞大的核武库,但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经过这些年的制裁,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已经遭到重创,已经无力长久支撑与美国的对垒。而经过这几年的观察,俄罗斯除了在武力上有硬怼美国的冲动外,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无法对美国构成任何威胁,一来因为俄罗斯的国体制度虽然有点变形,但方式上仍然在遵循叶利钦制定的规则,只是方法上有些“讨巧”而已。最重要的是俄罗斯已经变得非常现实,早已没有了苏联时期那种输出意识形态的欲望,俄罗斯现在所秉承的原则只是索取而非输出。所以美国决定与俄罗斯缓解关系,即使不能争取俄罗斯,但以经济为诱饵足以使俄罗斯保持中立。因为俄罗斯从内心无比渴望美国能解除对它的经济制裁,以使俄罗斯能够融入欧洲乃至西方经济体系。因为这是俄罗斯独立时叶利钦制定的基本国策,这些年来只是迫于形势绕了一个大圈而已,一旦有机会,俄罗斯会义无反顾的转向,这绝不是臆断,而是基于现实和历史的判断。据调查,尽管俄罗斯和美国斗得不可开交,但俄罗斯普通民众对美国并不厌恶。所以,一拍即合之下,俄罗斯和美国缓和关系毫不使人意外。
美国为什么急于同俄罗斯缓解关系呢?因为特朗普意欲重塑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从明面说,美国认为它的世界霸权受到了严重威胁,至于是否受到了威胁,那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之所以能长时间保持强大,一来是它美元、科技、军工和制度等基础因素,二来是美国一直都有忧患意识,它时刻担心被别人超越,所以它总会以“苗头”来进行战略调整。以保证它的价值观不被侵犯。从暗面来说,特朗普认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在破坏它自己制定的规则和秩序,所以在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美国决心抛弃原来的国际组织,重塑国际政治和经济新规则和新秩序。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去年7月份的文章中就有所提及,可那时没人会相信。但是,局势的变化已经足以证明美国的这个战略调整。如果将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视为自私的话,那美国接连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就没这么简单了。尤其是特朗普发起全球贸易战和威胁退出WTO,则足以说明美国意欲重塑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决策已经在国内朝野中的各个层面达成一致。不然的话,国会和媒体不会这么高度一致。而美国如果想重塑秩序,除了它的盟友外,俄罗斯是它必须争取的对象。因为它不希望俄罗斯担当“搅局者”的角色。
缓和也是一种博弈,既然美国和俄罗斯都有缓和关系的意愿,除了释放善意外,双方也必须拿出各自的妥协“筹码”。对于美国来说,它的筹码就是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和允许俄罗斯融入欧美市场体系。而俄罗斯的筹码是叙利亚、克里米亚、乌东、伊朗核问题等。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很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和普京都有了近似明确的表态。在G7峰会上,特朗普在谈到克里米亚问题时,他让记者去问奥巴马,很显然,特朗普准备帅锅奥巴马,言外之意就是他默许克里米亚的事实,也就是说,他不准备在这件事情上再为难俄罗斯。而普京也在会谈前明确表态了克里米亚问题不在会谈范畴,这足以说明克里米亚问题已经不是美俄之间的障碍。
乌东问题那就好解决多了,因为顿巴斯地区的分裂虽然已经成为了事实,但俄罗斯毕竟没有明确承认,所以,维持现状还是能够做到的。在叙利亚问题上,自俄罗斯出兵介入后,美国在巴沙尔政权的问题上并没有与俄罗斯硬顶,虽然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搞垮巴沙尔政府,但美国并非急在一时,7年都等下来了,还在乎再等等吗?而俄罗斯的妥协就是规劝巴沙尔让步,以使叙利亚的民族和解进程加快。事实上,巴沙尔最近的表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前不久巴沙尔表态说,如果全国解放了,他会为了人民而隐退。那么,剩下的就是伊朗问题了,不管俄罗斯同意不同意,美国都不可能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美国自然就会对伊朗进行制裁。而在制裁伊朗的时候自然需要俄罗斯的配合,起码使俄罗斯不至于破坏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反观俄罗斯,放弃伊朗也并非都是坏事,因为伊朗被制裁后空出的欧洲那部分石油市场份额美国可以让给俄罗斯一部分,而市场油价也可能会因为伊朗被制裁而抬升,俄罗斯自然也会获利。虽然俄罗斯失去伊朗这个地缘政治的博弈筹码会很痛苦,但与解除对它的制裁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所以,俄罗斯很有可能在伊朗问题与美国达成共识。综上所述,美俄之间改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但两国之间也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他们不可能有实质上的改善。但是,这对美国和特朗普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美国自此可以腾出精力重塑它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了。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至于局势的演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谢谢邀请,不得不说,7月16日的普特会应该是在7月15日世界杯决赛之后,世界流量的再一次狂欢,作为国际新闻从业者,七月像是一个暴走的节日。
从不停歇刷流量的特朗普
特朗普在6月至今,可以说给自己刷足了存在感和流量,可能许多平常只是偶尔关注国际新闻的看官们,都已经对特朗普的折腾开始熟悉起来,七师弟帮大家数数特朗普这一个月:
1、特朗普强硬对待与欧洲贸易战问题,导致自己G7峰会没朋友,且法国总统马克龙带头狂怼特朗普,媒体炒作美欧关系陷入历史最混乱与危险时期。
2、特朗普在新加坡进行历史性会晤,此后特朗普自己的拥簇为特朗普四处奔走讨要诺贝尔和平奖。
3、特朗普的白宫高官放话,要求各国在11月4日之前,停止向伊朗购买石油,并同时将增产红利派发给沙特,引发能源圈与中东圈再次舆论大地震。
4、特朗普的政治盟友对外放话,将伊朗的政权更迭设置为最新外事目标。
5、特朗普的白宫高官放话,将与国会争夺关税的直接权力,同时考虑退出WTO,自己也劝说马克龙退出WTO。
以上这几条,这将近一个月,光特朗普,给七师弟这个国际新闻老编忙的半死。
几乎是鸡肋的会晤
七师弟一直认为特朗普和普京的会面,虽然很重要很吸睛,但是非常鸡肋,原因有两个:1、双方其实没什么可谈的,因为许多事情都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地步,所以可以谈的事情没剩多少,谈什么呢?叙利亚撤军吗?美国觊觎煽动了若干年。乌克兰减压吗?美国一万多部队和飞机都已经派过去了。伊朗解禁吗?美国连伊朗政权更迭的话都放完了。双方谈半天,基本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步的空间,否则就是在国际社会面前打脸,或者释放认输的信号,他两谁会愿意呢?2、双方谈的底线和报复措施或者利益交换,也不会告诉媒体和世界。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鸡肋了。协议,是不会有的,握手,是肯定的。
美俄关系可能系于某个角力点的胜负博弈
这些角力点有,叙利亚,乌克兰,伊朗,土耳其等等,一旦能在这些双方正在掰手腕且胜负难分的角力点,有一方能够角力胜出,那么会将美俄关系的现状和走向明显地体现出来,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比如双方球队点球大战,射进点球不稀奇,但是射飞点球或者扑出点球,就对胜负有着清晰的意义了。
现在普京只是奇葩特朗普先生的其中之一个流量支撑,特朗普之后还会干什么大事情,七师弟现在都不好预测,不过就特朗普在G7上表态更欢迎俄罗斯这个信号,可能他们两会晤的氛围还是比较轻松健康的。
美俄都宣称对首脑会晤的结果不抱多大期望,那为何还要见面呢?
- 大国会晤机制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畅通的,即使是在冷战期间,俄美也一直有秘密的会晤渠道,从美国外交部解密的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 美国对俄罗斯制裁、插手东欧事务,确实引起了俄罗斯的愤怒,但是俄美在目前并不是一点共同利益都没有的,在北极、重要地带国家、共同安全等方面,依然有相互依靠的需要。
- 美俄两国都是能够影响当今世界走向的大国,对此,各自互知。暴怒外交之余,冷静和理性是必然的选择,甚至暴怒本身也只是一种策略而已。对于有能力的对手,不接触的话,何谈遏制呢?相互妥协才是确保相互生存和安全的前提。
国际上的事务很难说,见总比不见好,谈总比不谈好。美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有太多的分歧,而且,有些矛盾是对应的,很难调和的,所以,双方都对见面能有结果,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是,能聚在一起,倘开来谈,也可以说是一种成果,总比老死不相往来好。通过谈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所求。一次谈不成,可以下次谈,因此,这个头开得好。
为什么特朗普与普京7月16日的美俄领导人会晤选择在芬兰举行?
对我来说,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70年代美国和苏联签署的赫尔辛基协定。在美俄冷战进入到最高峰的时候,赫尔辛基会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美苏可以充分谈判什么是可以协调的,什么是不可协调的。
当时,双方谈判的主要是一些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一些形而上而又总括性的内容,包括对主权的尊重,对民族自决的尊重,对苏联在东欧势力的尊重等,都是一些重要的战略性问题。也就在此之后,我们看到美苏围绕核武器和中导的谈判开始进行。实际上,美苏关系在经过紧绷之后,在赫尔辛基之后进入了协调和谈判的节奏。美俄这次选在赫尔辛基,恐怕也有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而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的出台,也使得美俄的战略竞争再次浮上水面。美俄有必要就这一战略问题展开探讨。
但也有人对赫尔辛基的评价呈比较负面的态度,它给了美国干预东欧更大的抓手和可能性,直接导致了后来东欧剧变的发生。而从现在俄罗斯的能力来看,和当时的苏联有很大的差距,美国不会主动做出过多的让步。而普京恐怕也保持一定的谨慎,试探特朗普“想要什么”,并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毕竟,这是目前的俄罗斯与美国叫板的最大筹码。
芬兰与美俄关系都比较密切,外交中立,双方都容易接受
实际上,这不是双方第一次会晤,普京和特朗普之间的“双普会”,第一次是去年7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进行的,双方举行了2个小时的单独会谈。但是这次“虚假的兄弟情义干杯”之后,双方关系却急转直下,仅一个月不到工夫,美国就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驱逐俄罗斯外交机构。再后面就是英国双面间谍中毒案、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等一系列外交冲突,可以说是这次会见给双方都留下非常负面的印象。为虚假的友好情义干杯
上次是因为G20峰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也可以理解为例行性会晤,而今年G20峰会是要到年底的11月30日放在阿根廷举行。所以现在要进行峰会,交换国际问题意见,协调利益矛盾,就只能进行针对性的外交峰会,这方面会见场地安排就要讲究了。
国际惯例上,在谁的地盘上进行和谈,就差不多被认为对方低头认怂,举办地最好是个酱油国,不会对双方施加影响,如果是个第三方大国的话,就容易被认为大家都听这个大国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行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实际上早在1942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向丘吉尔、斯大林和常凯申发出邀请,到美国纽约就战争局势和战后安排进行会谈。虽然大家都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是其他人都表示拒绝,没空。罗斯福在接连邀请三次后明白这样行不通,最后提议放在埃及开罗。一方面开罗那地方距离各方位置都比较近,谁跑的距离都差不多,没有特意见谁的意思,另一方面埃及当时是属于英国的保护国,给足英国面子,北非又是美英盟军一起打下来的,美国人也过得去,所以丘吉尔就接受了。
不过由于苏联当时由于跟日本签了互不侵犯条约,所以不方便到开罗与常凯申一起出现,所以斯大林同意在伊朗德黑兰举行单独会晤,因为当时伊朗是英国的控制范围,苏联又在伊朗北部有驻军,各方都可以接受。
作为外交历史的重要典范,这些国际会议可以看出举行外交峰会的一些原则,这也是为什么朝美峰会要放在新加坡举行。同理,芬兰这个国家,国力较弱,属于的对双方无害的酱油国。外交中立,双方都可以接受。
历史上,芬兰曾被沙俄统治,但是沙俄帝国是从瑞典手里夺取了芬兰,而且对芬兰的统治非常自由,给予芬兰极大的自治权,芬兰不仅宗教、语言、教育完全独立,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宪法、货币和关税自主权,芬兰对于沙俄的敌视并不强烈。
沙皇俄国瓦解之后,芬兰获得独立,虽然芬兰与苏联在1939年的苏芬冬季战争中大打出手,但是芬兰非常聪明的,在苏德战争中,有限的与德国合作,特别是列宁格勒战役期间,没有围死列宁格勒的补给线,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做法,为双方后续和解留下前提。当然弱小芬兰能在北极熊的熊掌下坚持独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能打,不管是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还是1944年卡累利阿地峡战役期间,虽然芬兰最终寡不敌众,但是都给苏军造成自身几倍的伤亡。图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狙击手,苏芬战争期间击毙542人的芬兰“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二战后,芬兰以不与苏联对抗,不加入北约的条件,获得苏联承认的中立地位。冷战期间,芬兰的军事装备都甚至一半采购西式装备,一半采购苏式装备,执行非常严格的中立政策。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体势弱,虽然芬兰加强了与北约的军事合作,但也始终不谋求加入北约,可以说是芬兰的政策非常聪明,也让俄罗斯非常满意。芬兰空军装备的米格-21比斯型战斗机
所以两者音速综合来讲,芬兰是最容易被俄美双方接受的国家,国力较弱,典型的酱油国家,不会影响双方会晤。同时整体政治和文化上属于西方国家,但不反俄,奉行严格的中立立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俄元首将会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