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是定期存款吗?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这个存款是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的。
今年所有银行理财都去除了刚性兑付,采取净值化管理,部分理财本金还亏损了,而存款安全性最高,所以普通老百姓都是选择银行存款。所以今年我国银行的居民存款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
七月份存款减少1.13万亿,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7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231.92万亿元,同比增长8.8%。
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25.49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6个和1.7个百分点。
其中,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1.21万亿元,这里面住户存款减少1.3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1万亿元。
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国存款余额一直是在不断增加,比如截止2019年,我国住户存款余额只有82万亿左右,但到了2021年上半年,住户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0万亿,相当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住户存款就增加了18万亿左右,增幅达到21.9%。
那为什么2021年7月份住户存款余额突然减少了呢?这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
看到住户存款余额减少,很多人可能觉得经济下行了,大家收入减少了,对应的存款也跟着减少了。
我觉得这种观点非常幼稚,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时候,住户存款增速反而会更快,比如2020年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社会投资活动有所减少,对应的很多人都将钱存在银行里面,所以我们看到整个2020年住户存款余额差不多增加了10万亿。
所以经济下行压力大跟住户存款减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说目前我国经济恢复比较理想,经济增速比较快,对应的居民收入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从实际情况来看,7月份住户存款余额之所以减少,这里面最直接的原因是银行的利率下降了。
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下降了呢?这里面要回到2021年6月份银行利率自律机制推出了一个政策。
在2021年6月初的时候,银行利率自律系制召开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银行存款利率的定价机制以及上限做出了调整。
第一、银行利率定价模式改变。
以前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由央行的基准利率加上一定比例上浮构成。
我们以三年期为例,目前三年期基准利率是2.75%,如果一个银行上浮50%,对应的实际存款利率就是4.125%,如果上浮100%,对应的利率就是5.5%。
但是从6月21日开始,银行的利率正式启用新的模式,新的利率定价模式是采用基准利率加基点。
比如三年定期,某个银行加60个基点,那么实际的存款利率就是2.75%+0.6%=3.35%。
采用基点定价之后,银行的利率会变得更加灵活,银行可以随时根据市场资金实际情况增加或者减少基点。
第二、下调利率上限。
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已经加入利率自律机制,只要是利率机制的成员就必须遵守相关的约定。
在利率自律机制约定之下,银行在对存款进行定价的时候,不能上浮太高的利率,避免造成恶意竞争。
但是过去几年时间,我国利率自律机制对银行利率的定价有所放宽,在这种背景之下,各大银行不断上浮利率,特别是对那些信用社、农商行、城商行、民营银行来说,他们利率上浮的幅度非常大,有个别银行5年期利率甚至可以给到5.4%以上。
利率上浮之后对于这些银行来说有利于吸收存款,但在利率上涨之后,对应的银行的负债端成本就会上升,这种成本会传导到资产端上,结果导致银行的贷款利率上涨,这增加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针对这种情况,银监会以及央行多次要求银行要控制利率,让银行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上面,之前还出台过多个文件对银行进行指导。
最终在监管部门要求之下,银行利率自律机制也只能对利率的定价模式以及上限进行调整,从2021年6月21日之后,各大银行的利率上调限制开始下调,比如一些大银行的利率上浮空间只有60个基点,这意味着最高的利率只有3.35%左右。
即便对于那些小银行来说,虽然能够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但经过这次利率调整之后,这些银行的利率也大幅下降,目前绝大多数银行最高利率都不超过4%,这个利率相对以前5%或者4.5%以上利率而言已经下降了很多。
利率下调之后对存款用户来说对应的利息减少了,比如某个银行5年定期存款,原来利率是5%,现在直接下降到4%,这意味着同样是100万一下就减少了1万块钱的利息。
所以在利率下调之后,很多人都将存款直接从银行取出来,这也是导致7月份银行存款减少的重要原因。
- 2020-2021年这两年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都受到重大冲击,产业困难,自然资金流动性更低,人均收入也低迷!
- 说明老百姓手头继续越来越少,钱越来越难赚!百姓赚不到钱,车贷、房贷、孩子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生活开支,基本收入都不远远不够这些开支,哪里还有余钱存款!
- 银行存款利息降低,都不比一些理财产品赚钱,有点资产的人多数拿去钱生钱了,而不是存银行啃老本!
中国居民存款减少1万多亿看似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实际上相对于中国目前总的银行存储额231万亿来看,这么点波动还不及总量的0.5%,属于正常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存款数量最多的国家,截止到7月底,中国境内本外币存款总额高达231.92万亿,是GDP的两倍还要多,今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的储蓄额快去增加了14万亿。
居民高储蓄率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过高的储蓄率不利于社会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发展并不完全是好事。
那么,为什么上半年储蓄额一直上涨,到了7月份开始下降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6月份的时候,到了银行上半年展现业绩的时候,银行为了业绩好看,突击揽款存储,使得6月份的存储额上涨,相对透支了7月份的存储额,导致7月份存储量减少。
第二个原因就是7月份是下半年开始的第一个月,银行的业绩压力不是很大,给出的存储优惠力度很小,储蓄利率也下降,不少人将存款拿出来放进了非银行的存储出现了大幅上涨。7月份,像一些保险、基金、证券等领域机构的存款上涨了9576亿元,大部分都是从银行转过来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消费了,如果没有疫情,7月份就是消费旺季,学生全部放暑假,一般家庭也是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出游。在新一波疫情爆发之前,中国的旅游业十分火爆,消费量很大。
不管怎么说,目前中国的整体经济和存储都是非常健康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强,没有必要过分的解读。
七月份存款减少1.13万亿,单纯从这个数字上看不出太多内容,要通过更详细的数据来解读。
我们来看央行的数据:
7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1.21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3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3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00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9576亿元。
显然,在减少的1.13万亿存款中,主要是住户存款。所谓住户存款,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方式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及通过其他方式吸收的由住户部门支配的存款。
我们每一个家庭的银行存款,就是住户存款。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动用存款呢?不外乎如下因素:
1、收入不够花了,或者短时间的大额支出,需要动用存款;
2、拿出来购买其他理财产品或者股票基金;
3、投资创业;
4、借给别人;
5、银行存款利率降低,加上7月份银行业绩考核压力小,揽储力度不大;
当下这个时代,借钱风险高已经成为共识,显然不是存款减少的理由。
拿出来购买其他理财产品,集中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也说不过去,即便是银行存款利率突然下降。毕竟存款都是有期限的,不会因为利率下降就拿着钱去打水漂,股票基金什么素质一般人也都知道。能够减少部分存款,但是数量不会太高。
至于投资创业,现在实体店普遍不好干,其他创业失败率也很高,认真算下来比炒股亏损的概率还高,也不会造成存款大量减少。
说来说去,收入不够花,需要动用存款的可能性最大。
7月份,南京禄口机场失守,德尔塔病毒肆虐,蔓延到多个省市。造成的直接影响是采取严格措施的地区商业活动低迷,居民家庭收入减少,开始动用存款。即便是没有出现病例的省市,居民消费也会发生变化,影响到一些行业的收入。但是,通货膨胀一直在,物价在上涨,收入不够的时候,存款就是最后的依靠。
综上所述,收入不够花,需要动用存款,以及银行存款利率降低,加上7月份揽储力度小,是存款减少的核心因素。
七月份存款减少1.13万亿,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2.受疫情影响,市场消费能力降低,市场经济活跃度下降,导致存款减少。
3.银行利率下调,存取比例倒置,也是存款下降的重要原因。
4.受经济下行压力及银行利率下调的共同影响,很多消费者转变理财观念,从银行取出更多的钱投资于理财、股市、房地产、保险及基金业务中。
中国居民的超额存款已达10.8万亿,如何扭转这种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积累的超额存款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8万亿。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它妨碍了资金的流动和投资的增长。为了扭转这种趋势,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鼓励消费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消费,从而减少居民的储蓄。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首先,政府可以取消一些税收,并提供购买商品的优惠券。这样可以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从而减少居民的储蓄。
其次,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医疗和教育支出等方面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鼓励消费。这可以通过政府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社会保障来实现。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来刺激居民消费。这可以通过政府的投资和支持来实现。
开放金融市场
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开放金融市场,鼓励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来到中国。这样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首先,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为中国提供更多的资金。这将增加中国的资本流动,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发展。
其次,中国政府还可以通过逐步放开汇率管制,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中国。这样可以促进中国与国际经济的互动,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
最后,开放金融市场还可以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增加金融市场的活跃度。
发展金融市场
为了让居民更加愿意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中国政府需要发展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
首先,政府可以降低股票交易成本,提高股票交易便利性,加强金融监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居民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这将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政府可以加强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引入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将增加居民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和投资意愿,促进资金的流动。
最后,政府可以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居民的金融素养。这可以通过在学校和社会中宣传金融知识,提高居民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增加居民的投资意愿。
结论
总之,中国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消费、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金融市场等方式,扭转居民超额存款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会妨碍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对居民本身的财务状况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居民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对此你怎么看?
记得近期有篇文章说,国内房地产掏空了居民财富。虽然对于这一观点,似乎存在略有夸大的说法,但实际上,近年来房价过于火爆的表现,却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深陷供房还房贷的漫长过程。与此同时,居民存款的波动,多与购房偿还房贷等因素有关。此外,对于国内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已经远远超出了居住的属性,甚至被赋予了投机炒作,乃至囤房增值的属性,这已经起到了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秩序的影响,对国内房价以及居民生活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中国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同时仍需要看居民杠杆率情况,实际上当前国内居民对房地产的痴迷程度非常明显,但这并非正常的现象,引导房产价格理性回归,降低居民的潜在杠杆率,这也是提升未来经济风险防御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当前国内的房地产价格,其波动率高低,却牵动着亿万家庭的财富命运。
房产市值450万亿,居民存款170万亿(这其中还包含了企业存款余额),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是一个大的家庭或者企业,这样的资产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固定资产占比是现金流的2.5倍多,这大致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房地产泡沫过大:
看到上面的数据让我想起了90年代的日本,那时,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与我们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东京的地价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土地价格(注:美国的面积是东京的1.5万倍),于是有日本人就放出豪言要买下整个美国,只是最后被无情的打脸!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目前我们的房地产市值高达450万亿,而2017年我们全年的GDP总值也不过82万亿,固定资产价格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是个巨大的隐患。
二、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放缓!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着8%以上的增速,而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不仅破了8,也破了7,反映在个人家庭上就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增长慢下来了,而物价却在不断上涨,最后居民存款自然就变少了。
三、消费能力减弱:
数据显示,自1979年至2018年这39年间,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未跌破9%。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3%,创40年来最低。而7月份银行存款余额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存款减少了2900亿。
老百姓的存款变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能力的下降,没钱消费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制造业发展艰难。
四、负债率急速上升:
老百姓手上没有现金消费,而又不得不消费的时候,于是很多家庭选择了负债消费、超前消费,不管手上有没有钱,房和车是必须要买的,首付贷和分期付款盛行,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居民债务占GDP的比重达49%,而2007年这一数据是19%.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性建议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有几点思考,1 房产市值怎么算?也就是房产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是由供需决定的。具体需要做评估。 所以所谓的450万亿的市值,是谁的市值,反正不是老百姓的。450亿如果是规范开放市场运行的结果,无可厚非,但很明显这不是。 2 老百姓的170万亿,是目前存在老百姓手里的货币。 这个国家可以通过手段增加。 3 一个国家的供需总体是需要均衡的,这就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价值。 所以通过经济手段,把450亿的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价值降到150亿为何不可? 把居民存款增加到450亿,为何不可? 4 总体上说,这是调经济的结构问题,而不全是市场运行的结果。 把这个调整作为看得见得手辅助看不见得手的首要任务。 否则任其发展,会导致经济崩溃。 影响政治经济和民生。
房地产的繁荣和捉襟见肘的存款
中国房地产的总市值达到了45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目前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大概为170万亿,其中住户存款约60万亿,人均仅4万元!
房地产市值是住户存款总额的7.5倍!全国人民的钱套在了房子上。
是全年GDP的5.5倍!全国人民劳动一年买不了市面上的房子。
是广义货币M2的3倍!市场上所有的钱买不了市面上的房子。
房地产透支了全国的消费,老百姓存钱是为了买房,不敢消费,拼多多带动的“消费降级”是不敢花钱的缩影。
房地产的增值统计不在通货膨胀指标中,CPI中是柴米油盐的价格指数,每年仅有3%的变化,而房子的涨幅十年翻了多少倍?
房地产像黑洞一样吞噬了辛苦劳动的人的财富,辛苦劳动的人看到敢于贷款加杠杆的人通过买房赚了自己一辈子的钱,清华毕业证书不敌旁边华清嘉园一套房,全部的教育和知识被颠覆,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
没买房的人盼望房子涨,如果房价跌就让他们的奋斗失去了意义,所有买了房的人盼望房子涨,因为可以每天看到自己的资产升值。
所有人盼望房子涨,房子也会一直涨。
居民存款把前面那个1去掉,近70万亿。另100万亿是政府和企业存款。
目前居民的银行贷款近50万亿。净存款与日俱降中。
当然还有股票理财等流动资产,可也有网贷高利贷等流动负债。
股市每年几万亿,楼市每年13万亿,消费每年30万亿,等居民接盘的太多。
多家银行又下调存款利率,去年11个月居民存款增加近15万亿,储蓄意愿为何高涨?
“勤俭节约”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自古就奉行勤俭持家,未雨绸缪的信条。
朱子家训名句中就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掘井。”
经过了三年的疫情摧残,少了挣钱的机会。因为缺钱让生活变的困难重重。从而使人们明白了缺了钱真的无法生存的道理,大悟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真正含意。
前些年让“专家”给忽悠着“今天花明天的钱,是时尚。提倡让年轻人贷款买房子买车子。”让众多年轻人无节制的花钱,而背上了沉重债务的包袱,当上几十年摆脱不掉的“房奴”。
通过这次疫情,使得全世界的经济衰退。从而尝到了没有钱,生活举步维艰的痛苦。疫情期间,由于不能挣钱,但是房贷,车贷却不能不还。
为了还贷款,让生活变的捉襟见肘,囧态百出。从而使人们彻底的认识到没有“家底”根本不能抵卸风险,没有钱真的不行。但是不积极储蓄又怎么能有家底儿。
因此,提高了勤俭节约,积极储蓄存钱的意识觉悟。所以储蓄的人多了起来。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人啊,都害怕挣钱不容易,存点钱,利息再少,那是银行给自己的钱。都花光光了,有点啥事,伸手向谁要啊!老百姓啊,也不容易,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过日子就得这样吧!
无耐之举 无以言对
疫情大背景之下要应对房贷 车贷 会死子上学上了的大笔钱💰款 不储蓄银行咋办?咋好?
疫情大背景之下 家里上有有老人下有小孩子的 还要存些钱💰 防备突然灾病发声时救急救命 因为国家把医疗推向了市场 没有钱💰只能等死 如今的医院不会救死扶伤 没钱💰还会给你看病……
疫情大背景之下 工厂不景气 没有定单 虽时可能停工破产 做小买卖的 物流不畅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加之老百姓口袋没有钱💰 购买力下降 店铺随时可能歇业关门 不存几个钱💰 x怎么熬过这漫长的冬天……
唉 当下生活很艰难 咱又不是人家公务员 到月头拿工资领奖金 咱老百姓就得一分钱💰当两瓣花 要不怎么能过去这个年
一句话 难啊![震惊][what]
受国内疫情和国外加息影响,国内投资理财市场波动反复,股市债市下降,就连银行低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都亏损很多,普通老百姓只有把钱存银行贬值了,不是储蓄意愿高涨,实属被逼无耐了。
这个问题太好理解了,疫情三年,许多企业倒闭,许多人失去工作。坐吃山空的恐惧,让原本月光一族也强迫自己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大量的年轻人加入储蓄一族。虽然收入减少了,但是节衣缩食也要储蓄,反倒是储蓄一直在增加。
也因此,今年疫情放开,鼓励消费,也没人消费了。一是手里钱确实少了,一是确实不敢消费了。谁都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谁也不能保证过去三年的防控会不会重演。
万一再反复,手里没钱心里没底啊!
谁不为自己的肚子考虑?所以,有钱尽量放在银行,万一几年没收入,可以买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