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34万亿,相比上月下降5035.78亿。你怎么看?
应该是正常现象,九月末是银行季度考核的关键时点,都会冲业绩,十月份略有下跌正常现象。可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看看存款去向,和企业再对接了解一下,是不是正常使用,如果是被其他银行挖墙脚,就要有所应对。
什么是结构性存款
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10月末结构性存款下降,主要说明了:
一 监管加严,“假结构性存款”将出清
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同时设置过渡期12个月。
通知要求,过渡期内,可以继续原有的结构性产品,但应该严格控制产品存量,并有序缩减,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应当及时整改,到期后兑付或结清。
过去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结构性存款”,这些假的结构性存款,属于表外资产,表外资产很难受到监管,因而,银保监会此举是为了加强监管,规范存款市场。
二 实则防止高息揽储
资管新规之后,保本保息产品发行受阻,为了规避监管,部分中小银行通过“假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产品,实则是属于高息揽储。银保监会对高息揽储这样做法是不允许的。
三 中小银行受影响大,大行普遍影响不大
10月新规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该具备普通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大部分中小银行只具备基础类衍生产品交易资格,部分中小银行没有普通类资格,因而会收缩结构性存款。大行普遍都具有这资格,因而影响不大。
银保监会的举动是在于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将表外资金回归表内,更能加强监管。
谢邀。监管部门相继出手,整治了“假结构性存款”,相较于前几个月的余额,结构性存款总体规模的确是有所下降的。
中国银保监与2019年10月18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其中明确了监管部门要加强结构性存款合规销售;强化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依法依规采取监管措施或实施行政处罚。
在结构性存款火爆的背后,“假结构性存款”问题频出,主要出现了产品运作管理不规范、误导销售、违规展业等问题。说白了,银行就是利用结构性存款保本的特点,将其变向包装成保本理财,这点与法律条款起了冲突。
结构性存款保本+高额利息,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都有着极强的风险。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在监管部门重拳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得到了初步的规范,结构性存款余额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老百姓储户喜欢的好产品,就此要衰落了。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监管部门就屡屡放出信号,要整顿结构性存款,尤其是整顿假结构性存款。到了下半年,随着2009年9月份194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颁布,正式开启了结构性存款整治工作。在十月十八日银保监会又专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现在结构性存款的规模缩减,就是监管整治的效应。
银行结构性存款作为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下的,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品,从18年到19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网红产品。最高年化利率可以达到6%。规模增长也是非常惊人,短短两年时间,总规模就翻了一番。他作为资管新规下的过渡产品,确实受到大家的欢迎。
其实结构性存款产品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创新型存款产品,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存在,但是因为利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率挂钩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让银行的客户经理也很难讲得清楚,更别说储户理解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一个小众人群知道的储蓄存款。
但是在2017年开始,银行内部将此产品开始创新,出现了假结构性存款,他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率上限达到条件非常清晰明白,在储户购买时,基本知道是否能得到最高上限的利率,不需要再等到产品结束后,要看金融衍生产品的实际效果,才能确定实际回报利率。那么这种就叫假结构性存款。一般会有两个利率告知一个下线保底,一个上限达到,只要不出现极端情况,一般储户拿到的都是上限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储户的购买热情一下子高涨百倍,成为了中小银行吸收存款的好工具,上线利率也在不断突破,最高曾经达到过6%。
到了2009年,监管开始注意到结构性存款变相突破存款上限,高息揽存的事实。在多项重磅文件的打击下,假结构性存款开始越来越少,真结构性存款如果要发行,商业银行也必须取得金融衍生品资格交易资格。而目前国内仅有百十家商业银行有此资格,过去发行结构性存款的主力城商行,农商行都会受此影响,不能再继续开展此类存款业务。
但是结构性存款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过渡产品,意义非常重大。他的产品期限从两个月到两年之间,完美的符合了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需求。同时本金保底,利率浮动,也是满足了相对保守的投资人的安全诉求。所以可以展望,在未来假结构性存款逐渐退出市场之后,结构性存款市场规模会逐步稳定,并在商业银行取得资格之后还会继续扩张,但是利率可能逐步就会规范在5%以下。他会与大额存单成为未来存款市场的主力存款品种。
以德先生看过来,真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确实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储户也确实看不懂,那么未来在购买时还是要仔细分析和揣摩,咨询相关专家之后再行决定。假结构性存款虽然监管认为违规,但是老百姓明白易懂,简单粗暴,真是个好产品啊。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带你一起看透金融逻辑和理财中的所有门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了哪里呢?
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哪儿了呢?
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可能流入了股市。
经过个人统计,6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298728亿元,7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300948.83亿元,7月份交易金额比6月份仅多2220.83亿元。
这说明就算有部分流入股市,流入的金额也不会太多,顶多1000亿。
二、经济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人失业在家开始坐吃山空,甚至吃老本。
不可否认经济下行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破产倒闭,据天眼搜集到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有46万家公司倒闭,包括运营执照被取消的,以及自我宣布停止营业的公司,还包括26000家从事出口的企业。
又据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关闭注销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01万户。
今年应该更多。而大量的企业、实体店破产倒闭,必然会让很多人失业,这部分失业的人没了收入,只能吃老本,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个人认为这个是主要原因。个人在当地农贸市场做个调查,自从猪肉涨价疫情开始,当地的猪肉消费量,不及原来的一半,主要也是因为收入减少的原因,甚至波及到了早餐店。
本地前几年年年发的公务员的年终奖,这两个也无法兑现了。
三、买房首付款。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来看,7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占了98%。
又有数据说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8.5%和7.1%,环比分别下降42%和40%,跌至近一年最低。
很显然中长期部分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那么,就有可能是购房付首付款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但也不会超过2000亿,从住房销售面积和金额下降来看,购房的资金有一部分,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不是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投资理财
从银行业理财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
同时,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137.73万个,同比增长137.71%
七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没有查到,但查到全国银行理财发行量5182款,环比下滑1013款。这个数据说明理财产品存续规模7月份可能也是下降的。
当然,银行6月份为了冲存款时点数,可能会把理财产品设计在接近6月末那几天到期,把大量到期理财产品转变为居民个人存款,而七月初又转变为理财产品,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从个人在金融系统的经验来看,这个数据应该有上千亿。
五、富豪移民,留学等原因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越来越多的富豪纷纷加入移民行列,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资产的流失。据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约有1.5万名富豪进行移民,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一半,这个人数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
金融投资报8月发布的文章也显示,近几年国内转移国外的离岸信托资产也是上千亿,像马云、雷军、刘强东这类企业家,均有自己的离岸信托。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离岸信托都是为了移民,但其中部分必定如此。
但这些都无法找到详细的数据进行分析,留学的情况也如此。
总之,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电商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关门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开始吃老本;二是大量富豪移民,转移资产;三是银行为冲存款时点数把理财产品集中到6月末到期变为存款,7月初又转化为理财产品导致存款下降;还有少部分流入了股市和买房。
以上仅个人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季度存款增加9万亿意味着什么?
一季度存款增加9万亿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被储存起来,可能是由于人们对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疫情影响下的谨慎消费态度。
这也可能意味着银行在贷款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导致企业和个人更倾向于储蓄而不是投资。
此外,这也可能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因为储蓄增加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下降,需要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措施。
存款新增10.86万亿,居民存款掣肘经济复苏?储蓄行为怎么看?
中国居民被一场疫情给打醒了,不浮躁,务实了,以前的狂热,超前消费坑了多少人,现在居民明白了一个道理,存钱是王道,因为,灾难来临的时候,只有自己有钱才能自救,所以,一切回归正常的生活,有钱就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不可控的因素太多,社会变化太快。房地产等大件掏空了两代人的积蓄,对风险还存在侥幸心理,真风险来临时发现活不下去了。所以痛定思痛,对标之前物质匮乏年代都挺过来,现在可以继续减少需求,降低欲望把钱存起来!
居民存款100.89万亿,人均存款突破7万,为何不少人说自己没钱?
因为用人均这个统计数据就不对,应该用中位数存款数来看大部分人的存款是多少。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富永远都是少部分人掌握绝大部分的财富,大部分打工人月收入能过五千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别说你身边谁做生意一个月多少个w,做什么一个月多少w)大部分人只是普通人,就算你是精英阶层,身边人均收入都破万,但是你消费也高,一样存不住钱。
而且很多人都有房贷,车贷这种巨额债务需要按月还款,然后除去日常生活开销,一家三口一年能存几万都很难(前提是整个家庭包括老人都不生病,现在随便一个小病吃药做检查都得几百上千,手术就是几个w起步,大病掏空积蓄甚至得卖房子还不一定能救得回)网络里动不动就多少w的,现实里,让你一下拿个10w都是要命拿不出来。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看到关键词“人均”,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被平均”的,每个月工资还完房贷、车贷,还有日常开支就所剩无几了,哪里还有钱存,就像网上的段子,谁和马爸爸一平均都是亿万富翁。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全国仅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辽宁、江苏、广东、河北8个省市的居民人均存款超过了7万元,所以没钱的还是大多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