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结构性存款去年激增2.66万亿,结构性存款真的可以保本么?
买结构性存款之前要搞清楚结构性存款并非标准存款产品,要比银行标准存款产品风险大一些。
结构性存款更像是银行理财产品,打着存款的旗号;因为有一大部分银行储户并不追求高利息,希望本金安安稳稳就行了,如果吸储简单粗暴的把基础利息直接上浮很多,那么整体成本就提高了,利差空间就被压缩了;所以银行推出创新存款产品-结构性存款,针对那些追求高利息的储户。
结构性存款可以保本吗?
结构性存款分为保本型和部分保本型,买入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的本金会被存到相应期限的定期标准存款上,一般会拿本金去进行高风险投资,来拉高收益率,激进的会动用部分本金去投资,所以会有保本和非保本。
比如只用利息或只用部分利息去投资高风险产品,那么这款结构性存款就是保本的。收益率会有上下浮动区间,最终收益率跟投资结果有直接关系。
如果动用本分本金,比如96%资金买入标准存款,4%本金和利息全部用于投资,那么这款结构性存款存在损失4%本金的风险,当然收益上限也会高出保本型很多。
提醒:结构性存款要看清规则,不要只盯着利息的最高上限。另外结构性存款一般不可以提前支取,考虑好资金流动性。
结构性存款的存款额度激增不是结构性成本的本身优势造成的,而是由于非存款中却是带有“存款”两个字而让很多人误解为存款,还有就是P2P不断暴雷、股市亏损严重、理财产品也是收益低风险大等原因,而结构性存款的收益却是大于存款,从而引发了结构性存款暴增!
结构性存款就好比自己把一部分钱存到银行拿稳定的大额存款利息,而另外一部分钱放在理财产品中去获得更大的收益。到了年终把两个收益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而这项工作如今不是自己在做,而是委托了一家金融机构通过结构性存款的方式进行中间处理。
那么,这样的投资还会不会像存款那样低风险吗?
就好比投资结构性存款100万,承诺收益率5%。而中间机构用50%投资收益5%的大额存款,收益2.5万;另外50%投资股票型基金,最终股票型基金亏了10%,也就是亏5万。这样中间机构的100万所获得的收益就是2.5万-5万=-2.5万。那么在不扣除管理费用和所得税的情况下,100万最终只有拿到了97.5万元,根本也是不可能承诺保本的风险投资而已。
目前真正具有低风险投资的只有是大额存款,在不超过50万的情况下,基本上可以做到拿回成本,只不过可能会损失时间或部分利息。这应该是投资中风险最小的一种。而结构性存款只不过是穿上马甲的理财产品而已。
就如同前些年的互联网金融一样,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高收入且低风险。那谁有能想到这几年有多少人欲哭无泪。而这种结构性存款目前也是刚刚流行起来,或许这种存款比例还是相对比较高。可是在市场不断激烈竞争中,投资人会对回报率高的结构性存款情有独钟。那么基金设计者就会不断下调存款比重,而提高理财产品的份额,结构性存款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假如把10%用于存款,而90%用于了高风险理财产品,那么即便承诺给你10%的收益又何妨?这样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理财产品,而不是存款了。这样你还会去相信结构性存款吗?
因此,在结构性存款之时,不要盲目地以为就是存款。而是要看存款的比例,以及存入的银行种类;还要看非存款部分的投资去向,是投资型、股票型、PPP融资型等不同的风险等级。
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了哪里呢?
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了1.36万亿,这些存款去哪儿了呢?
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可能流入了股市。
经过个人统计,6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298728亿元,7月份沪深股市交易金额300948.83亿元,7月份交易金额比6月份仅多2220.83亿元。
这说明就算有部分流入股市,流入的金额也不会太多,顶多1000亿。
二、经济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人失业在家开始坐吃山空,甚至吃老本。
不可否认经济下行和疫情原因导致很多小微企业破产倒闭,据天眼搜集到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有46万家公司倒闭,包括运营执照被取消的,以及自我宣布停止营业的公司,还包括26000家从事出口的企业。
又据企查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关闭注销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301万户。
今年应该更多。而大量的企业、实体店破产倒闭,必然会让很多人失业,这部分失业的人没了收入,只能吃老本,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个人认为这个是主要原因。个人在当地农贸市场做个调查,自从猪肉涨价疫情开始,当地的猪肉消费量,不及原来的一半,主要也是因为收入减少的原因,甚至波及到了早餐店。
本地前几年年年发的公务员的年终奖,这两个也无法兑现了。
三、买房首付款。
从人民银行公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来看,7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05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增加4059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占了98%。
又有数据说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8.5%和7.1%,环比分别下降42%和40%,跌至近一年最低。
很显然中长期部分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那么,就有可能是购房付首付款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但也不会超过2000亿,从住房销售面积和金额下降来看,购房的资金有一部分,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不是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投资理财
从银行业理财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来看,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5.80万亿元,同比增长5.37%。
同时,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6137.73万个,同比增长137.71%
七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没有查到,但查到全国银行理财发行量5182款,环比下滑1013款。这个数据说明理财产品存续规模7月份可能也是下降的。
当然,银行6月份为了冲存款时点数,可能会把理财产品设计在接近6月末那几天到期,把大量到期理财产品转变为居民个人存款,而七月初又转变为理财产品,导致居民存款下降,从个人在金融系统的经验来看,这个数据应该有上千亿。
五、富豪移民,留学等原因导致居民存款下降。
越来越多的富豪纷纷加入移民行列,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资产的流失。据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约有1.5万名富豪进行移民,相比于前一年增长了一半,这个人数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
金融投资报8月发布的文章也显示,近几年国内转移国外的离岸信托资产也是上千亿,像马云、雷军、刘强东这类企业家,均有自己的离岸信托。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离岸信托都是为了移民,但其中部分必定如此。
但这些都无法找到详细的数据进行分析,留学的情况也如此。
总之,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知,居民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疫情、电商和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关门倒闭,大量人员失业开始吃老本;二是大量富豪移民,转移资产;三是银行为冲存款时点数把理财产品集中到6月末到期变为存款,7月初又转化为理财产品导致存款下降;还有少部分流入了股市和买房。
以上仅个人的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是定期存款吗?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这个存款是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的。
今年所有银行理财都去除了刚性兑付,采取净值化管理,部分理财本金还亏损了,而存款安全性最高,所以普通老百姓都是选择银行存款。所以今年我国银行的居民存款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的增长。
居民存款增加10万亿的原因?
疫情期间,挣钱太难,收入下降,高回报的投资普通人接触不到,一不小心就会踩坑。
居民担心被骗,尽管银行一直在降息,居民还是觉得银行安全,放哪里都不放心,唯有银行。
市场没钱,居民都放在银行啦,再也不敢求“高息”了。
我国存款总额达111.16万亿,人均存款“出炉”,你达标了吗?
总存款一百多亿,不稀奇,还有中国人身高,还有平均工资,等等,达标的不算多有钱,但是我没达到标准,包括我家也没达标,因为每月六千多房贷,还有多少存款,也就是几万块钱的存款留着扣房贷的!
网络上有句话,我和马云平均也就是亿万富翁,所以,平均对于我们实际意义不大,自己够花就行,比下去会累死的!
设言“人均存款”这一概念毫无意义,应把存款人数与总人数(14亿)比例,再将零碎的小额存款与大额私人存款相比例,再将个人负债率与大额个体存款率相比率,才能看清中国个体收入的基本概况。
举个例子吧;
你今天贷款1000万,手续办完,钱就打到你的账户上了,那么这1000万就算做存款了。
今天你花2万买了个电视机,当你把钱转给对方账户上时,对方的银行卡里就有了2万的存款,或者你花30万买了一辆汽车,你付款给对方,那么对方的账户就有了30万存款。
所以每天的生意交易,只要进入对方银行账户,都算作存款,这并不代表卖电视机的和卖汽车的一定有钱,也许他身背巨债全是贷款,这也是为什么会看到无数的企业公司都会亏损的原因,但反映在银行账户里,的的确确有存款的资金流动。
所以,不能把这些看做是居民真正的生活水平消费开支存款。
不管是111万亿,还是227万亿,这并不能真正代表人们的可支配消费开支,这个数字也不能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许二马存款几个亿,并不能代表十几万人都有存款。但平均开却都有很多存款,那些没存款的你说冤不冤。
所以不能用平均存款数额论穷富,不管你处在那个位置,生活过得去就算很好了。
当你走进现实去看看就知道,5000以下的工资水平占了百分之九十,不吃不喝一年也不过6万,有的连3万都不到,除了生存开支,毛都不剩,哪来的存款,而且很多家庭都是一人工资养全家,这类家庭几乎都是拮据生活。
现代人都有一个通病,总是以偏概全,看到一家生活宽裕的,就认为都过得很好,看到一个领5000的,就觉得都工资五千,看到一个买得起好车的,就认为都买得起,其实,看到的都是极少数,只是虚荣心、红眼病严重罢了。
现在八零后,九零后,那个不是月月光,啃老族,有几个不依靠父母帮助的,有帮钱的,有帮看孩子的,也有继承家产的,你让他们看看那个百万亿,也许只会嘴角一撇,说句与我何干,仅此而已。
所以,在14亿人中,不是没有达标的(人均存款16万),仅是极少数极少数而已。万分之一有木有,自己去慢慢想吧。
不过存款总额不是111.16万元,我估计题主想表达的是我国居民存款规模。
按照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截止6月底,我国住户存款规模达到了112.8万亿元,住户存款主要指的就是个人存款,包括了活期存款和定期及其它存款。
其实我国除了住户存款以外,金融机构中还会有企业存款、政府存款、财政性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等等。
按照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末我国本外币存款余额257.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5%。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5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按照2021年末,我国人口规模为14.126亿人,这样平均起来人均存款规模是约8万元左右。我们家是四口人,需要有32万元存款才能够达标,哪里有这么多的存款?
不过大家要知道,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商业保险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尤其是大家最重要的一份资产——房产,占了我国居民财产的很大比例。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于2019年10月中下旬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万余户城镇居民家庭开展了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当时显示我国的户均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317.9万元,按照我国人口规模已经不足三人计算,相当于人人财富过百万。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仅仅占20.4%,也就是说,早在2018年平均每户就拥有63.58万元的存款、理财产品或者基金、股票等等。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每个家庭户人口数量只有2.62人,平均每人金融资产是24万元。
从这个角度看数据的话,你达标了吗?
2021年底,我国住户存款余额达到了103.3万亿元人民币。而2022年一季度,家庭部门新增存款7.82万亿元,这样来算,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末,我国住户存款余额大概达到了111.13万亿元人民币。
如果按照我国总人口14.1亿人来算,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居民人居存款大概是7.31万元。到到了2022年一季度末,由于我国居民存款持续增长,我国居民人居存款余额大概是7.88万元,全国家庭总数大概是4.93亿户,这样来算,全国家庭平均存款大概是22.54万元。
我国人均存款数据出来了,这个只是一个平均的含义,但是可能平均存款数据对于大家的生活来说可能也有一些指导意义。有些人可能存款稍微少一些,但是也不能气馁,趁着年轻,多努力赚钱存钱就可以了,而如果是比平均存款高一些,也没必要太高兴,还是要继续努力多存钱,这样可能今后的利息收入就会更高,这样可能对于今后的生活会更有好处。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大概平均多久可以存到这么多存款呢?这个大概可以来算一下。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说,全国规模以上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了88115元,平均每个月为7342.9元。如果除去五险一金等,平均每个月净收入大概是5700元左右。
这样来算,如果日常消费非常节俭的话,每个月花销大概可以控制在3000元左右,那么大概每个月大概可以存下来2700元,一年大概可以存3.24万元。这样来算,如果收入能够达到2021年平均收入水平,还比较节省,那么基本上两三年时间就可以达到7.88万元的平均存款数额了。
当然了,每个月净收入5700元,也不算太高,如果平时消费稍微高一点点,多出去吃个几顿饭,看几场电影,那么每个月就可能一分钱也剩不下来,那么可能每年也存不到啥钱了,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很多年也存不到平均存款数额了。
综上所述,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大概达到了111.13万亿元,人均存款余额达到了7.88万元,而全国家庭平均存款余额大概是22.54万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居民存款减1.11万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