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格力和小米赌约还算数吗?
会算数的。有可能到时候不管是雷军赢,还是董明珠赢(当然雷军的财富更多,如果出10个亿对雷军的经济冲击会更少;董明珠是职业经理人,相对财富数量少,出10个亿对经济生活冲击很大。),这10个亿可能会用来成立一个商业基金,或者一个公益基金。而不是说这10个亿单独由输方拿出来,赢方独有。
他们之间的赌约我觉得反映当时两人各自的心态董明珠觉认为在空调还是在颠峰上而小米还是像婴儿一样从爬到刚学学会走路,雷军说话谨慎性再加上两人的性格不同。如今两公司发展到现在都在快车道上。格力公司今年不分红是不是准备输了给小米公司。董明珠指责小米搞房地产准备悔约而你不是也进军了能源汽车所以说到时候可能没有下文。
雷军早就输了,从打赌到现在雷军没提过一次这赌约,而董大姐无时不刻在提,每提必损,如果雷军赢了,菫大姐有千万个理由不算,如果雷军输了,董大姐会挂在嘴边天天吹,所以从这件事雷军啥都捞不到,但被损会继续
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的“十亿赌约”,如果再延长十年,你觉得谁会赢?
谢邀!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延长10年,格力不姓董了,再说,现在的赌约是董明珠自言自语,一会说赢了,一会又给自己找台阶,说没有可比性。格力和小米,确实是没可比性,一个是强大的国企,可动用各种资源干预市场,一个是并不强大的民企,完全是市场说了算。董明珠和雷军,一个是建明珠广场、办明珠学院的红顶(将来珠海市可改为明珠市),另一个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的开拓者。
董明珠既然知道没可比性,那当初为什么咄咄逼人把赌约加到10亿呢?这只能说明两个营销高手演了一台好戏,他们都赢了。
至于你说的假设10年后赌约会怎样,我告诉你,10年后,那些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都会改回企业,因为钱是企业掏的。
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董明珠退休问题,你的重点应该是问10年后小米和格力的发展,暂时来看应该会是小米赢。因为格力属于成熟型,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布局好,看董小姐退了后面的接班人怎样发展咯;而小米现在还在成长期,特别是抓住物联网这个风口,Alot布局正在逐渐扩大,雷军在10年内应该还是会继续掌舵。这10年中的变量就是董小姐的接班人怎么样,能不能找到新的风口,再就是如果小米再次出现16年那种状况,那就没办法说咯。
十年?太看高了格力了!按双方业务范围与前五年营收增速。三年内小米必超越格力。格力已处于行业鼎盛期,随着房地产也调控滞后效应发酵,三年吃老本,三年垫老本,再三年挣扎,所以,没有十年之争(有心的可以收藏为证)。
谢谢邀请!感谢信任!董明珠和雷军的“10亿赌约”,其实胜负已定:和局,不分赢输,根本没有延长十年的必要了。董明珠也已说过多个版本,大意是“赌约”不合理;雷军更是笑而不语。其实这场“豪赌”本是一场营销策划,格力、小米、央视都是赢家,瓜友们不要太当真了。
董明珠在本月初已高调宣布她已胜出,理由是格力今年营收2000亿。在一年结束尚余一个月的时候,为什么董明珠就清晰的做实格力的全年销售额?这和格力的销售模式有关!四季度肯定是空调的销售淡季,常人都知道,但格力是如何做到四季度的营收占全年1/4多?淡季不淡、不淡反旺的呢?说白了就是库存搬家,利益诱使,淡季返利,摊派压货而实现销售。那为什么代理商经销商愿意被压货?利益驱动,如你不同意压货,咱不给返利,再不然取消你经销商资格,你还能不同意?当然更重要的是与结算制度有关,其实经销商也没啥损失,空调转年还是能出手的。财务安排是这样的:经销商拿库存货抵押,银行为其出具承兑汇票(假定6六月期,即6月后此汇票才能兑现)支付给格力,格力背书后再将此承兑汇票转付给供应商,这样产供销链条完美完成,合规合法。因此格力的全年营收就提前搞定了,具体数据可以按需而定,当然太离谱也不好。尽管常人觉得格力四季销售完成全年的1/4多的任务不可能,其它主要家电商就做不到。但为了2000亿,必须要。
反观小米的销售模式几乎是线上的,实打实的,消费者买一台就一台,压货给谁?尽管四季度是手机、电视机等数码产品的传统旺季,董明珠判断小米单季700亿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就提前调高声调说她已胜出。但现在诡异的是雷军笑而不语,难道他心中有数?有王炸?
事实求是讲,格力与小米2018年的营收应该都是在2000亿左右,双方相差不会超过100亿。从立“赌约”时格力营收多小米900亿,到最后几乎持平,你说谁赢了?有再延长十年的必要吗?如真在十年后来看,我敢断定到时小米的营收会是格力的2倍!现在的格力犹如瞎子摸象,就以做芯片来说,做芯片本是没错,但方法有问题。一是格力你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二是就算最后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了,那是何时?市场够大吗?别的家电企业会用吗?反观美的、海尔、海信联合中国家电研究院造芯片,并且已在做测试了,那才是正确的路。重整格力这个河山,只能待后生了。
如果把董明珠和雷军调换一下,让雷军管理格力,董明珠管理小米,那么现在的结果会怎样?
二人互换,对企业而言,绝对是个灾难。
董老师管理格力成绩斐然,但是对投资不是非常在行,比如其主导收购珠海银隆失败的案例就能见一斑。另外格力也研发,生产,销售格力手机,没有成功。她的生命力在制造业,而非创业。
雷老师不一样,从金山到小米,一路走来,是创业成功的光环,而且创办小米是在成功创建金山之后。
让创业和制造业管理者互换角色,是非常不妥的。
用创业的思维管理制造业,更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管理踏实生产研发的制造业,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水土不服。
用重在研究的制造业思维去管理不断迭代,快速更新的互联网,一定跟不上。
行业不同,所需专业有异,管理思维也不一样,跨界管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格力和小米都是大体量企业,跨界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董老师和雷老师互换,对企业无一利而有百害。
一、中国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
中国企业的风格或者说文化是由企业领导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企业创始人什么风格,就定格了企业的文化。格力电器是在董明珠带领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现代格力的创始人。小米也是一样的,雷军的做事做人风格也决定了小米的文化。
二、董明珠和雷军的领导风格
在公众认知里,董明珠的领导风格是专制型、权威型的领导风格。雷军是亲和型、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这与他们企业的行业特征有关。
1.董明珠的格力电器是传统型的制造企业,对标准的制定、执行、检验、反馈、修正有着极强的偏好,强调令行禁止,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他们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和超强的执行力,所以董明珠只有雷厉风行,甚至有点专制才能将格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企业。
2.雷军的小米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并不从事具体的产品生产,所有产品均靠代工,这跟格力电器有本质区别。高标准、高执行力的环节他们并不需要掌握,他们只要结果,过程控制他们不需要参与。他们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互联网嗅觉、用户思维。
三、两家公司领导者互换可能是灾难
董明珠、雷军的风格差异代表着传统制造业和现代互联网企业,一个高度关注生产,一个高度关注创新;一个讲究标准,一个讲究开放。两人互换,可能导致公司混乱。
直接的结果就是小米完了,格力再次辉煌起来。看看董后来做的那些跨界的事儿,哪个成了,都是死的那么难看。整天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女人能冷静下来想想吗,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哎。
董明珠首谈小米空调竞争,表示:无压力!2023年格力6000亿营收,是个小目标?
谢邀!
其实格力空调包括董明珠,确实是非常自信,当然也有自信的资本,毕竟目前格力空调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市场也表现非常不错,堪称国内空调的一哥!
相比来说,小米空调从这两年才慢慢进入,大众眼光发展已经是非常的晚,但不同的是空调目前的技术确实是比较成熟,即便是不成熟,也不过是从日本进口核心压缩机而已,剩下的确实是比较简单。
此外小米也是比较聪明,选择了一些传统厂商来合作,比如小米最新发布的空调其实是和长虹一起合作的,后来说的话,长虹也是家电领域里的一个巨头了,在空调方面也是有着成熟的技术。
此前董明珠曾经评论小米的空调表示质量和技术都差一大截,但问题是大家都是国产厂商,除此之外小米的空调实质上就是长虹所造的,那么技术差距又有多远呢?
而空调最主要的技术就是压缩机,目前来说压缩机技术基本还是掌握在日本手里,国内的空调厂商虽然也有研究,但总体上来说,啊,绝对技术上还是有些差距,那么就格力空调来说,在很多,比如说中央空调的压缩机上也是进口日本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格力的核心技术也并没有多么核心。
除此之外,互联网厂商进入传统家电,其实只要解决了痛点,或者说是打消了公众消费的疑虑,比如说售后政策就基本上可以与传统厂商大战一场。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90后目前都已经接近30岁了,也就是说整个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在未来成家结婚等等都需要购买不同的家电产品,而90后的消费习惯与上一代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们更倾向于互联网或者说智能化的产品。
90后也是我国唯一经历过国内互联网转到移动互联网的完整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从没有智能到半智能以及到目前完全智能时代的跨度,综合来说这一代人其实对智能产品有着无与伦比的好感!
而到2023年90后都已经30多了,也就是说从90后到00后都已经慢慢开始是消费的主力军呢,我个人觉得小米如果想要认真的进军家电行业,与传统厂商进行跨界合作,完全可以做成功。
一,小米进入空调市场是个错误。董小姐讲的对。小米没技术。现在国内已经进入商品过剩时代,营销驱动在产品过剩时代行不通,必须以品质驱动发展。小米低估了空调行业的壁垒,空调行业,三家巨头都有自己的产业链,品质稳定。小米呢?啥都没,进空调行业就是一掮客,找小厂做配件?配件质量呢?空调会不会到时候冷热不稳定,内机流水像下雨,马达声音像跑车?这都是小米要考虑的问题。低价不是竞争力,品质才是王道。小米营销驱动的手机业务,已经驱不动了,国内市场份额在逐年下滑。空调行业同样难做,比手机还难进入。
二,格力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这个难度相当高。董小姐没有大方向,想要让格力五年时间收入规模翻三倍,机会渺茫,五年三倍,相当于复合年均增长率24.57%,格力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1.11%,2013年到2018年营业收入五年时间增长了68.63%,凭什么未来五年能够翻三倍?所以,2023年营业收入6000亿元的目标靠不住。能够达到3000亿元就好了不起了。
格力电器2013年营业收入是1186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大约是2000亿元。
感谢您的阅读!
喜报。格力手机3已经销售18台了!(截止3月11号!)格力手机第三代的悄然上市,让我们有点猝不及防!董小姐的执拗确实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关键这款骁龙821处理器的手机,售价3600元。这款手机可能是董小姐的“任性”。
而在,空调方面,小米确实很难超过格力!就好像格力手机3超过不了小米9一样!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小米空调的销售方式,决定了小米空调的发展比不过格力;另外一个是因为空调的品牌价值上,小米还存在差异。
我们分析第一原因,小米空调的销售方式。我们知道小米产品大部分是在线上进行销售的,而小米空调也不例外,在线上销售平台,格力空调的销量虽然不是最佳,但也不是小米空调可以便宜的。
但是,小米空调还有一个更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奥克斯。奥克斯,在2018年实现了电商销额第一、销量第一。
而在线下,格力以绝对的优势,占领者空调零售排行榜的第1名,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12%。最近几年,格力也不断的注重电商发展,在线下和线上的双重发力,让格力能够保持空调市场的占有率。
第二个原因。小米品牌的优势是性价比,但是,小米品牌的劣势也是性价比。
为什么很多人选择格力?一方面,格力的技术比较先进,格力在空调技术研发上投资巨大,毕竟这是格力的主营业务。另外一方面,格力空调寿命相对比较长,这就是常年在发展过程中,格力形成的品牌价值。
而小米空调,在我们看来,属于贴牌产品,也就是说,在核心技术方面和格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它的品牌价值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小米空调和格力空调还是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小米所知道的,其实,小米推出小米空调,并非是为了抢占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它是为了小米智能家居所服务的,小米空调是小米智能家居的重要一环。
至少在家用空调方面,格力空调并不比竞品好多少(要用具体数据说话,不要靠想象),比如制冷系数,寿命,噪音等等,各家同档次产品其实差不多。
小米即便是自己不生产空调,但是可以找比如长虹空调代工。。而长虹空调也做了十几年了,只是地处偏僻,营销乏力,一直就是二线品牌。但是产品本身的主要技术参数并不比格力空调差(别论嘴,查查参数)。
格力一直高调强调毛利润多大————当产品本身没实质性差异时候,毛利越大越危险。。因为对手可以用‘同样品质价格更低’来抢夺客户。
一家千亿市值集团企业的一把手,疯狂推网店,员工直销,看是红火,但危机重重,证明现在的骨干团队,产品,渠道。。。都有问题。
任正非卖手机吗?她的对手何亨健,卖家电吗(网络销量高于格力)?雷军会喷友商吗?他们安居幕后,因为都有了自己的核心团队,而且团队成员有机会施展(而不是呼来唤去跑跑腿的)。
小米产品系列很多甚至杂,但他是一种新的互联网经营以及产品设计理念(只以为他是低价冲量,就小看他了),不代表将来的唯一但是一种新的可能。
美的和小米合作电磁炉,也是一种相互学习。而在董明珠看来,小米只是热点,用来利用炒作下就可以。
而小米已经开始尝试芯片设计,美的开始投资机器人产业而且何亨健顺利交班职业经理人。
如此,论格局和思路,美的,小米胜。
企业上了轨道,还这样近乎癫狂的操作,其实是透支格力,也说明格力现在,已经就是最好的时刻,只说明,骨干团队还没起来,新市场环境下渠道营销模式出现不匹配,核心部件还是日本生产,中高端还是日系为主,互联网渠道还在闭门造车式的尝试。
家电的门槛比较手机等智能终端,从供应链到流水线组装(富士康打破了传统代工企业模式,可以和客户协作完成功能实现以及供应链到流水线的设计),不存在难易差别(也因此过度聚焦,经营风险很大),以后的趋势,设计运营和生产,外包趋势更大,比如我们帮日本品牌的代加工。
轻视小米这类新业态,只是用“蛮力”去抗拒,只能说明是轻视自己的行业。
格力的市场地位,中高端日系为主,中端格力质量好,但也存在主观舆论干扰,现在国内美的,格力,海尔三强,格力是传统渠道占优,美的网络渠道占有,海尔品牌有底子。这就是真实的格力地位,还是个多头洗牌的行业环境。
过去董明珠对格力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线下连锁垄断终端时,开启自营渠道,但有时,过去的优势往往因为巨大的体谅,成了拖累和干扰。(比如柯达发明了数码照相机,确因为胶卷的优势舍不得变革被干掉,而格力,在空调行业,真还没掌握核心科技和专利)
在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赌约中,董明珠赢了,为啥生态化的小米干不过只卖空调的格力?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就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与格力相比,小米无论是卖手机卖电视、卖吸尘器、油烟机、甚至卖董明珠最擅长的空调,业务十分庞杂,似乎什么都卖,特别是注重对粉丝运营的变现上。
小米的商业模式要比董明珠的格力会复杂多了,但有一点,“利润”二字仍然是小米述说美丽故事的一大“短板”,而这实质上就是“技术”与“营销”的差距,更是“10亿赌约”背后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雷军输给董明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别就是盈利方式。雷军一直坚持高性价比,同样性能、同样定价,都要拼出个高低,不管自有品牌还是生态产品,都要坚持这一点。
雷军向社会承诺,小米硬件的毛利率将永远不超过5%。2018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约1%,进一步证明了小米的薄利多销已经初见成效,这恐怕是雷军最高兴的点。相比之下2018年格力毛利率应超过30%,格力卖一台产品抵得上小米卖多台。
对于市场来说,更欢迎的是小米这样的营销模式,而且家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格力能否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毛利率,是个很大问题。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谢谢您的问题。雷军虽然输给了董明珠,但是雷军赢得了自己。
卖手机和卖空调的对比。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是1.19亿台,同比增长30%。小米智能手机营业收入1138亿元,同比增长41%。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体下滑,小米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不错的。2018年格力空调卖了1557万台,其中线上350万台,线下1207万台,2018年的营业收入大约为2000亿到2010亿元,虽然空调收入贡献率还不清楚,但是格力以空调为主业,空调收入肯定比比小米手机高。卖1亿部手机还不如1000多万台空调来钱快。
雷军输给董明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别就是盈利方式。雷军一直坚持高性价比,同样性能、同样定价,都要拼出个高低,不管自有品牌还是生态产品,都要坚持这一点。雷军向社会承诺,小米硬件的毛利率将永远不超过5%。2018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约1%,进一步证明了小米的薄利多销已经初见成效,这恐怕是雷军最高兴的点。相比之下2018年格力毛利率应超过30%,格力卖一台产品抵得上小米卖多台。对于市场来说,更欢迎的是小米这样的营销模式,而且家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格力能否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毛利率,是个很大问题。
雷军有新的盈利点。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占比是65%,有1/3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手机之外。小米的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功不可没,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87%,收入占比为25%,同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小米大家电业务从新生变为强大而可依靠,进入了董明珠的核心领域。小米的拳头家电产品是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为840万部,同比增长226%。米家互联网空调、互联网洗烘一体机等新产品也不断推出。董明珠短暂地欣喜之后,也要看到雷军的志向。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与格力相比,小米无论是卖手机卖电视、卖吸尘器、油烟机、甚至卖董明珠最擅长的空调,业务十分庞杂,似乎什么都卖,特别是注重对粉丝运营的变现上;小米的商业模式要比董明珠的格力会复杂多了,但有一点,“利润”二字仍然是小米述说美丽故事的一大“短板”,而这实质上就是“技术”与“营销”的差距,更是“10亿赌约”背后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