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米营业额超越格力了吗?
全面超越了。小米2020年的营收达到了2458亿,2021年更是突破3000亿大关,达到了3283亿。
从这个营收对比来看,已经说明了一切,格力和小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
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也能反映双方的差距,小米的营收为1435亿,格力仅有952亿,可见小米如今已全面超越格力了
董明珠首谈小米空调竞争,表示:无压力!2023年格力6000亿营收,是个小目标?
谢邀!
其实格力空调包括董明珠,确实是非常自信,当然也有自信的资本,毕竟目前格力空调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市场也表现非常不错,堪称国内空调的一哥!
相比来说,小米空调从这两年才慢慢进入,大众眼光发展已经是非常的晚,但不同的是空调目前的技术确实是比较成熟,即便是不成熟,也不过是从日本进口核心压缩机而已,剩下的确实是比较简单。
此外小米也是比较聪明,选择了一些传统厂商来合作,比如小米最新发布的空调其实是和长虹一起合作的,后来说的话,长虹也是家电领域里的一个巨头了,在空调方面也是有着成熟的技术。
此前董明珠曾经评论小米的空调表示质量和技术都差一大截,但问题是大家都是国产厂商,除此之外小米的空调实质上就是长虹所造的,那么技术差距又有多远呢?
而空调最主要的技术就是压缩机,目前来说压缩机技术基本还是掌握在日本手里,国内的空调厂商虽然也有研究,但总体上来说,啊,绝对技术上还是有些差距,那么就格力空调来说,在很多,比如说中央空调的压缩机上也是进口日本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格力的核心技术也并没有多么核心。
除此之外,互联网厂商进入传统家电,其实只要解决了痛点,或者说是打消了公众消费的疑虑,比如说售后政策就基本上可以与传统厂商大战一场。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90后目前都已经接近30岁了,也就是说整个90后群体已经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在未来成家结婚等等都需要购买不同的家电产品,而90后的消费习惯与上一代人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他们更倾向于互联网或者说智能化的产品。
90后也是我国唯一经历过国内互联网转到移动互联网的完整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从没有智能到半智能以及到目前完全智能时代的跨度,综合来说这一代人其实对智能产品有着无与伦比的好感!
而到2023年90后都已经30多了,也就是说从90后到00后都已经慢慢开始是消费的主力军呢,我个人觉得小米如果想要认真的进军家电行业,与传统厂商进行跨界合作,完全可以做成功。
一家千亿市值集团企业的一把手,疯狂推网店,员工直销,看是红火,但危机重重,证明现在的骨干团队,产品,渠道。。。都有问题。
任正非卖手机吗?她的对手何亨健,卖家电吗(网络销量高于格力)?雷军会喷友商吗?他们安居幕后,因为都有了自己的核心团队,而且团队成员有机会施展(而不是呼来唤去跑跑腿的)。
小米产品系列很多甚至杂,但他是一种新的互联网经营以及产品设计理念(只以为他是低价冲量,就小看他了),不代表将来的唯一但是一种新的可能。
美的和小米合作电磁炉,也是一种相互学习。而在董明珠看来,小米只是热点,用来利用炒作下就可以。
而小米已经开始尝试芯片设计,美的开始投资机器人产业而且何亨健顺利交班职业经理人。
如此,论格局和思路,美的,小米胜。
企业上了轨道,还这样近乎癫狂的操作,其实是透支格力,也说明格力现在,已经就是最好的时刻,只说明,骨干团队还没起来,新市场环境下渠道营销模式出现不匹配,核心部件还是日本生产,中高端还是日系为主,互联网渠道还在闭门造车式的尝试。
家电的门槛比较手机等智能终端,从供应链到流水线组装(富士康打破了传统代工企业模式,可以和客户协作完成功能实现以及供应链到流水线的设计),不存在难易差别(也因此过度聚焦,经营风险很大),以后的趋势,设计运营和生产,外包趋势更大,比如我们帮日本品牌的代加工。
轻视小米这类新业态,只是用“蛮力”去抗拒,只能说明是轻视自己的行业。
格力的市场地位,中高端日系为主,中端格力质量好,但也存在主观舆论干扰,现在国内美的,格力,海尔三强,格力是传统渠道占优,美的网络渠道占有,海尔品牌有底子。这就是真实的格力地位,还是个多头洗牌的行业环境。
过去董明珠对格力是有很大贡献的,在线下连锁垄断终端时,开启自营渠道,但有时,过去的优势往往因为巨大的体谅,成了拖累和干扰。(比如柯达发明了数码照相机,确因为胶卷的优势舍不得变革被干掉,而格力,在空调行业,真还没掌握核心科技和专利)
感谢您的阅读!
喜报。格力手机3已经销售18台了!(截止3月11号!)格力手机第三代的悄然上市,让我们有点猝不及防!董小姐的执拗确实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关键这款骁龙821处理器的手机,售价3600元。这款手机可能是董小姐的“任性”。
而在,空调方面,小米确实很难超过格力!就好像格力手机3超过不了小米9一样!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小米空调的销售方式,决定了小米空调的发展比不过格力;另外一个是因为空调的品牌价值上,小米还存在差异。
我们分析第一原因,小米空调的销售方式。我们知道小米产品大部分是在线上进行销售的,而小米空调也不例外,在线上销售平台,格力空调的销量虽然不是最佳,但也不是小米空调可以便宜的。
但是,小米空调还有一个更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奥克斯。奥克斯,在2018年实现了电商销额第一、销量第一。
而在线下,格力以绝对的优势,占领者空调零售排行榜的第1名,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3.12%。最近几年,格力也不断的注重电商发展,在线下和线上的双重发力,让格力能够保持空调市场的占有率。
第二个原因。小米品牌的优势是性价比,但是,小米品牌的劣势也是性价比。
为什么很多人选择格力?一方面,格力的技术比较先进,格力在空调技术研发上投资巨大,毕竟这是格力的主营业务。另外一方面,格力空调寿命相对比较长,这就是常年在发展过程中,格力形成的品牌价值。
而小米空调,在我们看来,属于贴牌产品,也就是说,在核心技术方面和格力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它的品牌价值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小米空调和格力空调还是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小米所知道的,其实,小米推出小米空调,并非是为了抢占格力空调的市场占有率,它是为了小米智能家居所服务的,小米空调是小米智能家居的重要一环。
一,小米进入空调市场是个错误。董小姐讲的对。小米没技术。现在国内已经进入商品过剩时代,营销驱动在产品过剩时代行不通,必须以品质驱动发展。小米低估了空调行业的壁垒,空调行业,三家巨头都有自己的产业链,品质稳定。小米呢?啥都没,进空调行业就是一掮客,找小厂做配件?配件质量呢?空调会不会到时候冷热不稳定,内机流水像下雨,马达声音像跑车?这都是小米要考虑的问题。低价不是竞争力,品质才是王道。小米营销驱动的手机业务,已经驱不动了,国内市场份额在逐年下滑。空调行业同样难做,比手机还难进入。
二,格力2023年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这个难度相当高。董小姐没有大方向,想要让格力五年时间收入规模翻三倍,机会渺茫,五年三倍,相当于复合年均增长率24.57%,格力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1.11%,2013年到2018年营业收入五年时间增长了68.63%,凭什么未来五年能够翻三倍?所以,2023年营业收入6000亿元的目标靠不住。能够达到3000亿元就好了不起了。
格力电器2013年营业收入是1186亿元,2018年营业收入大约是2000亿元。
格力在2013年实现6000亿的营收是一个大目标,而不是一个小目标,先来看看格力最近几年的营收情况吧。
格力在2013年营收1200亿元,2014年营收是1400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加16.6%,2015年营收是1005亿,比上一年的营收减少28%,2016年的营收是1101亿,同比增长9.5%,在2017年的营收是1500亿元,同比增长36.2%,2108年三季度营收是1500亿元,2018年全年营收根据董明珠所说是2000亿至2010亿人民币。
从上面数据分析,格力每年收大致在千亿级别左右,在2018年的营收可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从2018年到2023年有5年的时间,在这五年的时间里面,格力的营收需要从2000亿上升到6000亿营收,增加4000亿的营收,平均营收增长率需要达到40%。只有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40%,才可以在2023年突破6000亿营收,小财认为不可能会达到平均40%的增长。
一,空调毛利下降,销量也下降
格力空调是空调行业的领军者,占据着整个空调市场最大的份额,如今的房子销售数量下滑,需要的空调数量也下滑,再加上国内的空调市场逐渐接近饱和,总体销售在下降。不仅如此,格力空调的毛利还是在下降,根据格力2018年的财报显示,格力的毛利润约34%,是五年内毛利最低的一年。
空调销售数量低迷,毛利下滑,实际的利润则会更加下滑,想要依靠空调这样的产品实现高速增长,已经没有太大的可能。
二,空调竞争对手增大
在空调这个行业,竞争对手也是蛮多的,虽然格力有着明显的优势地位,甚至“掌握着核心科技”,但是美的和海尔都纷纷发力空调领域,竞争对手也是在空调领域不断增加竞争力。
三,格力电器多元化转型不利
想要得到更多的营收,采取多元化的策略非常合适,尤其是像小米一样打造生态链,一圈一圈不断向外延伸发展,但是格力在多元化的道理上面受到的局限多,多元化的代表产品比如晶弘冰箱等并没有自己的特色,市场占有率低。格力手机也是格力多元化的一个见证,如今手机行业进入竞争炽热化阶段,诸多手机厂商都在坚持性价比,红米品牌独立,vivo又推出新的品牌专门打造性价比,而格力手机已经到了第三代,依然坚持着“高价低配”,在市场里面没有核心竞争力,靠着手机增长营收的路线也不行。
四,小米进军空调领域,坚持性价比
小米空调是小米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小米的生态链产品一直就是坚持性价比,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坚持较低的价格,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小米空调也可能成为空调行业的颠覆者,小米产品每进入一个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改变,小米做手机,手机行业打起来了竞争力,手机越来越好,价格却没有增加多少,进入插板领域,如今市场上面的插板则是越来越美观,同样进入空调领域,这个领域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
营收的增长需要增长点,格力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增长点
没有几个企业可以实现5年平均40%的增长率,只有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极其少数的公司可以实现,而格力又没有新的增长点,所以在2023年很难达到6000亿的营收,除非董明珠可以深耕农村领域,再次开创出一片新的市场,否则没有太大的可能超越6000亿营收。
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我,享受理财带来的幸福。
小米与格力可以互联吗?
米家可以添加格力的设备。
首先准备一个米家空调伴侣,这个设备就相当于带了联网功能的红外遥控器,将空调伴侣插到空调的专用插座上,接着再把空调的插头插到空调伴侣上,然后再把米家软件打开,打开之后添加相关硬件,完成格力空调的绑定和配对,这样格力空调就能够接入米家了。
你好!小米和格力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和控制。小米智能家居产品支持与格力空调进行互联,可以通过小米智能家居App或小米智能音箱等设备控制格力空调的开关、温度调节等功能。格力空调需要支持小米智能家居生态才能实现互联。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可以方便地集成和控制家中的各种智能设备,提高居家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1.可以,在手机的应用商店或者在小米的官方网站中下载智能家居App。
2、把小米空调伴侣插入到插座中,并将其开启。
3、打开下载好的米家智能App,点击右下角的【我的】,然后点击添加设备,选择小米空调伴侣。
4、把手机靠近小米空调伴侣,等待连接成功即可。
5、在智能家居App中找到智能页面,然后点击右上角的添加按钮,在新建智能中,设置一条新的命令,比如开启房间空调。
6、如果不是小米手机,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下载小爱App,然后点击进入,把需要的权限点击允许,然后点击训练小爱,学习刚才设定好命令,学习成功后点击完成,就可以用小爱同学控制格力空调了。
小米和格力的加湿器哪个好?
小米好
我推荐美的、小熊、格力、小米、戴森和飞利浦加湿器。这几个牌子的加湿器质量靠谱、价格合适、售后完善。
1、美的
推荐她家的SC-3A50,特点是有定时功能,可以预定开关时间。用的是超声波雾化技术,触控屏设计,让她加色不少。
2、小熊
国内小家电品牌,价格非常实惠。我推荐她家的JSQ-A50M2,只有5L,适合小居室和办公室。有恒温设置,很人性化。
3、飞利浦
口碑比较好的牌子,售后也完善。我推荐HU4801/0这型号,这款是无雾款。适合家里有娃和老人的。
4、小米
配上他的智能家居系列,是很多时尚家庭的首选。
国内家电巨头美的、海尔、格力和小米谁更有发展潜力?对此你怎么看?
美的的权力交替很成功,从这几年发展可以看出,已经具有国际企业的雏形,从去年股市大机构增持可以感觉到,他们很看好美的。海尔给我感觉最强的就是品牌意识,很早就打造了海尔兄弟,但权力交替是个坎,一旦继任者沉迷于赚快钱,过度转型,出自己的成绩,力图打上自己的烙印,不好说。
格力以前的朱时代,靠的是他打造的质量管理系统,好空调,格力造。这大概是他最淳朴的想法,格力的质量也明显高于其它国产品牌,即使退休后,他回忆最后悔的事,一是没打造成世界品牌,出口主要靠贴牌,二是没真正的培养匠人。他认为工匠很重要,并举例汽车,同样的零件,原装的明显好于国内组装。董最强的就是营销,比如掌握核心技术、让世界爱上格力。仔细观察,她其实一直打的就是爱国牌、民族牌,可惜又不甘寂寞,更不愿沉下去研究,给后人搭桥,董粉们也不想想,出口靠贴牌,能掌握什么核心技术?又怎么让世界爱上格力?再以她跋扈的性格,估计身边更多的是奴才和政客,这些政客们,董在位时狂捧,下位后就呵呵了,无止境的内斗。所以格力最困难的时期可能是权力交替以后。
小米给人的感觉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估计是通过价格优势获取量的优势,形成小米生态圈,掌握未来的话语权,再通过标准的制定,回到生态链的顶端。中印有强大的人口基数,但愿小米能成功。
回答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会挨喷的,呵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称。客观理性公平给这四家企业的发展潜力来排序的话,我认为:海尔、美的不分上下并列第一,小米第三,格力很不幸排最后。我在此强调一下:是发展潜力,是未来的前景,不是现在眼前!
虎哥从抗风险能力来分析衡量评价这四家企业的发现潜力。发展潜力对应的就是抗风险能力,没有抗风险能力的企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发展潜力。其实企业的决策管理、管理体系也好,产品多元化也罢,所有的一切就是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先生存后谋发展,是做人做事最朴素的真理。
海尔是国内企业管理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张瑞敏企业管理的“思想家”“教父”般的存在,海尔不论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品牌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相当完备的体系,是国内企业管理的榜样。
美的自创始人何享健接棒给方洪波这位职业经理人,在企业管理各方面也都相当完整,特别何享健与方洪波的完美互动,为美的的发展加分不少。这几年,美的一板一眼地特别有节奏感,在企业转型、国际化方面大有斩获。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将小米定位于永远是小公司,是国内最高准入门槛的公司,小公司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反应的快速性是他最大的优势。小米有效运作的合伙人制度 ,雷军采用充分授权的扁平化组织,每位合伙人各负责一个板块,充分授权,互不干涉。 合伙人意味着事业是大家的,不是雷军一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同时创造更多的利益。
反观格力的董明珠似乎象只孤独又勤劳的小蜜蜂,永远处于奔波之中,处于愤怒状态,总在不断地怼人、骂人,诺大的格力似乎只有她一个人在忙碌。拿最近火爆非常的骂人视频来讲,其实董明珠是骂错了,我们先同情那位格力小哥2秒钟,事实是这样的:关于高铁的广告资料早已做完,但董因公出国在外,公司无人敢拍板。等她回公司一进办公室,那位小哥就逼切地上门请她来审查,就发生了被挨骂的事了。
董明珠是这么解释说的:虽然自己经常会在公司忍不住骂人,主要是恨铁不成钢,很多事情他们办不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责任心问题,没有责任心,态度问题。所以必须骂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太可怕了,格力内部似乎一切靠骂才能做事,不知制度为何物?三年后,董明珠真的退休了,离开了格力,没有她来骂的格力怎么办?!我的天那!还谈什么发展潜力?将格力排在最后,不冤吧!在此虎哥郑重真诚希望:为了格力的未来,也为董明珠自己,董小姐应该改变,否则会把自己累坏的。累了,烦了,难免会有坏情绪,难免会出差错的。
再淡淡各个企业产品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事。
大家都知道海尔做冰箱出身,有德国血统,技术严谨,产品质量可靠。从初创之初的单一冰箱,发展家电全系列产品包括洗衣机、空调器、电冰柜、热水器、洗碗机、燃气灶等家电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并且销售均名列前茅。品牌建设及国际化成就有目共睹,有的产品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端用户占比相当高,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海尔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
美的是从生产小家电起家,现发展成为一家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供应链(物流)的科技集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种类与服务,包括以厨房家电、冰箱、洗衣机、及各类小家电为核心的消费电器业务;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供暖及通风系统为核心的暖通空调业务;美的通过收购国际领先的德国库卡集团快速进入并抢占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业务,其营收已占10%左右。美的迅速而有效的进入国际化快车道,当然如何整合也是考验美的的真本领。
格力其实现已有空调、生活电器(厨房电器、洗衣机、冰箱等),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工业其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通信设备(物联网设备、智能手机、芯片、大数据)四大业务板块。大家一般以为格力只有空调,其实错了,格力的多元化一路在做、在努力,冰箱、洗衣机、电饭煲、净水器、空气净化器、手机等都有。只不过,格力的空调太光鲜了,其营收要占90%左右,其它占比很小,在国内外也没啥影响力。整个公司太依赖单一产品,就像人只有一条腿一样,站不稳,更经受不了大风浪的冲击。
小米,现阶段还是以智能数字产品为主,“小米生态链”计划,产品包罗万象,其实是不能划入家电企业的,现在也不能说的家电业巨头,当然小米也正在“混进”家电行业。小米现在在家电业类似于“游击队”,主要将传统家电用智能化再设计,再请工厂代加工,轻资产,与其它厂家的“正规军”的确不太好比较。随着“AI + IoT 是小米未来的核心战略”的切实执行, 小米IoT也直接带来了与产业相结合的深度合作,从商旅、汽车到家装,小米与宜家达成全球战略合作等,会有更多的产品、企业、行业纳入小米IoT 平台。我个人特别看好小米模式及发展潜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