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格力与小米的赌局今年都要到期了,你怎么看?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与小米集团CEO雷军,共同在13年年度经济人物上获奖。也许是他们作为领导者,相互不服气的态度,或者是在晚会上给大家制造一种娱乐的气氛,所以当时制造了一个赌局。王健林和马云在之前也做了一个赌局,其实谁输谁赢,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互联网的理解和对自己产品形式的一种理解。正是有了赌局这样的压力,他们才更加的努力的去进步,去让自己打造更好的产品。有竞争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未来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这一件事。
在颁奖典礼上,两位董事长做出这样的赌局,也许是出于玩笑的状态,但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我们的眼里,所以,这样的赌局让我们更多应该看到的是,他们的企业在这段时间内,技术是否有所创新,企业管理理念是否更加人性化,整个经济面貌是否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正能量,相对于赌注的多少,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吧!
在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赌约中,董明珠赢了,为啥生态化的小米干不过只卖空调的格力?
谢谢您的问题。雷军虽然输给了董明珠,但是雷军赢得了自己。
卖手机和卖空调的对比。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是1.19亿台,同比增长30%。小米智能手机营业收入1138亿元,同比增长41%。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总体下滑,小米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不错的。2018年格力空调卖了1557万台,其中线上350万台,线下1207万台,2018年的营业收入大约为2000亿到2010亿元,虽然空调收入贡献率还不清楚,但是格力以空调为主业,空调收入肯定比比小米手机高。卖1亿部手机还不如1000多万台空调来钱快。
雷军输给董明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别就是盈利方式。雷军一直坚持高性价比,同样性能、同样定价,都要拼出个高低,不管自有品牌还是生态产品,都要坚持这一点。雷军向社会承诺,小米硬件的毛利率将永远不超过5%。2018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约1%,进一步证明了小米的薄利多销已经初见成效,这恐怕是雷军最高兴的点。相比之下2018年格力毛利率应超过30%,格力卖一台产品抵得上小米卖多台。对于市场来说,更欢迎的是小米这样的营销模式,而且家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格力能否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毛利率,是个很大问题。
雷军有新的盈利点。2018年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占比是65%,有1/3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手机之外。小米的IoT(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功不可没,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87%,收入占比为25%,同比上升近5个百分点。小米大家电业务从新生变为强大而可依靠,进入了董明珠的核心领域。小米的拳头家电产品是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为840万部,同比增长226%。米家互联网空调、互联网洗烘一体机等新产品也不断推出。董明珠短暂地欣喜之后,也要看到雷军的志向。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与格力相比,小米无论是卖手机卖电视、卖吸尘器、油烟机、甚至卖董明珠最擅长的空调,业务十分庞杂,似乎什么都卖,特别是注重对粉丝运营的变现上;小米的商业模式要比董明珠的格力会复杂多了,但有一点,“利润”二字仍然是小米述说美丽故事的一大“短板”,而这实质上就是“技术”与“营销”的差距,更是“10亿赌约”背后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就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与格力相比,小米无论是卖手机卖电视、卖吸尘器、油烟机、甚至卖董明珠最擅长的空调,业务十分庞杂,似乎什么都卖,特别是注重对粉丝运营的变现上。
小米的商业模式要比董明珠的格力会复杂多了,但有一点,“利润”二字仍然是小米述说美丽故事的一大“短板”,而这实质上就是“技术”与“营销”的差距,更是“10亿赌约”背后一个最要紧的问题。
雷军输给董明珠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大的特别就是盈利方式。雷军一直坚持高性价比,同样性能、同样定价,都要拼出个高低,不管自有品牌还是生态产品,都要坚持这一点。
雷军向社会承诺,小米硬件的毛利率将永远不超过5%。2018年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约1%,进一步证明了小米的薄利多销已经初见成效,这恐怕是雷军最高兴的点。相比之下2018年格力毛利率应超过30%,格力卖一台产品抵得上小米卖多台。
对于市场来说,更欢迎的是小米这样的营销模式,而且家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格力能否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毛利率,是个很大问题。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如果把董明珠和雷军调换一下,让雷军管理格力,董明珠管理小米,那么现在的结果会怎样?
直接的结果就是小米完了,格力再次辉煌起来。看看董后来做的那些跨界的事儿,哪个成了,都是死的那么难看。整天怼天怼地怼空气的女人能冷静下来想想吗,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哎。
二人互换,对企业而言,绝对是个灾难。
董老师管理格力成绩斐然,但是对投资不是非常在行,比如其主导收购珠海银隆失败的案例就能见一斑。另外格力也研发,生产,销售格力手机,没有成功。她的生命力在制造业,而非创业。
雷老师不一样,从金山到小米,一路走来,是创业成功的光环,而且创办小米是在成功创建金山之后。
让创业和制造业管理者互换角色,是非常不妥的。
用创业的思维管理制造业,更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管理踏实生产研发的制造业,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水土不服。
用重在研究的制造业思维去管理不断迭代,快速更新的互联网,一定跟不上。
行业不同,所需专业有异,管理思维也不一样,跨界管理,难度非常大,而且格力和小米都是大体量企业,跨界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董老师和雷老师互换,对企业无一利而有百害。
一、中国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文化
中国企业的风格或者说文化是由企业领导所决定的,换句话说企业创始人什么风格,就定格了企业的文化。格力电器是在董明珠带领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现代格力的创始人。小米也是一样的,雷军的做事做人风格也决定了小米的文化。
二、董明珠和雷军的领导风格
在公众认知里,董明珠的领导风格是专制型、权威型的领导风格。雷军是亲和型、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这与他们企业的行业特征有关。
1.董明珠的格力电器是传统型的制造企业,对标准的制定、执行、检验、反馈、修正有着极强的偏好,强调令行禁止,大量的一线操作工人,他们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和超强的执行力,所以董明珠只有雷厉风行,甚至有点专制才能将格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企业。
2.雷军的小米是一家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并不从事具体的产品生产,所有产品均靠代工,这跟格力电器有本质区别。高标准、高执行力的环节他们并不需要掌握,他们只要结果,过程控制他们不需要参与。他们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互联网嗅觉、用户思维。
三、两家公司领导者互换可能是灾难
董明珠、雷军的风格差异代表着传统制造业和现代互联网企业,一个高度关注生产,一个高度关注创新;一个讲究标准,一个讲究开放。两人互换,可能导致公司混乱。
如果格力和小米再定一个5年之约,你觉得谁会赢?
格力就一种空调业务,随着房地产的落幕,势必影响格力的销售。小米发展方向很好,智能家居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手机做好,多向发展,小米赶上格力是没有问题的。董明珠要提高6000亿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黄粱一梦罢了。
小米营业5年后能不能超过格力,很难说。格力的长板是基础牢靠,利润高,现金流多到难以置信,短板是收入单一,小米长板是百花齐放,短板是基础差,利润底,现金流跟格力没得比,格力在高利润、现金流多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大:如小家电、智能家居、人工智能、芯片和做全产业链等,小米可讲就是一个卖百货的,基础不是很好,产品利润低,面对风险能力差,在市场好时营业收入可能超过格力,但是利润总额想都不要想!
个人感觉小米赢的机会更大。很多人说小米进去发展瓶颈区了,其实那只是手机业务而已,小米的布局已经不仅是手机这一块业务,物联网和小米商城这两块的发展潜力很大!而格力说实话在董小姐的带领下其实这几年发展一般,而且它的国有属性也是会影响它继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不太看好它下一步的发展!
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的“十亿赌约”,如果再延长十年,你觉得谁会赢?
十年?太看高了格力了!按双方业务范围与前五年营收增速。三年内小米必超越格力。格力已处于行业鼎盛期,随着房地产也调控滞后效应发酵,三年吃老本,三年垫老本,再三年挣扎,所以,没有十年之争(有心的可以收藏为证)。
谢谢邀请!感谢信任!董明珠和雷军的“10亿赌约”,其实胜负已定:和局,不分赢输,根本没有延长十年的必要了。董明珠也已说过多个版本,大意是“赌约”不合理;雷军更是笑而不语。其实这场“豪赌”本是一场营销策划,格力、小米、央视都是赢家,瓜友们不要太当真了。
董明珠在本月初已高调宣布她已胜出,理由是格力今年营收2000亿。在一年结束尚余一个月的时候,为什么董明珠就清晰的做实格力的全年销售额?这和格力的销售模式有关!四季度肯定是空调的销售淡季,常人都知道,但格力是如何做到四季度的营收占全年1/4多?淡季不淡、不淡反旺的呢?说白了就是库存搬家,利益诱使,淡季返利,摊派压货而实现销售。那为什么代理商经销商愿意被压货?利益驱动,如你不同意压货,咱不给返利,再不然取消你经销商资格,你还能不同意?当然更重要的是与结算制度有关,其实经销商也没啥损失,空调转年还是能出手的。财务安排是这样的:经销商拿库存货抵押,银行为其出具承兑汇票(假定6六月期,即6月后此汇票才能兑现)支付给格力,格力背书后再将此承兑汇票转付给供应商,这样产供销链条完美完成,合规合法。因此格力的全年营收就提前搞定了,具体数据可以按需而定,当然太离谱也不好。尽管常人觉得格力四季销售完成全年的1/4多的任务不可能,其它主要家电商就做不到。但为了2000亿,必须要。
反观小米的销售模式几乎是线上的,实打实的,消费者买一台就一台,压货给谁?尽管四季度是手机、电视机等数码产品的传统旺季,董明珠判断小米单季700亿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就提前调高声调说她已胜出。但现在诡异的是雷军笑而不语,难道他心中有数?有王炸?
事实求是讲,格力与小米2018年的营收应该都是在2000亿左右,双方相差不会超过100亿。从立“赌约”时格力营收多小米900亿,到最后几乎持平,你说谁赢了?有再延长十年的必要吗?如真在十年后来看,我敢断定到时小米的营收会是格力的2倍!现在的格力犹如瞎子摸象,就以做芯片来说,做芯片本是没错,但方法有问题。一是格力你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二是就算最后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成功了,那是何时?市场够大吗?别的家电企业会用吗?反观美的、海尔、海信联合中国家电研究院造芯片,并且已在做测试了,那才是正确的路。重整格力这个河山,只能待后生了。
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董明珠退休问题,你的重点应该是问10年后小米和格力的发展,暂时来看应该会是小米赢。因为格力属于成熟型,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布局好,看董小姐退了后面的接班人怎样发展咯;而小米现在还在成长期,特别是抓住物联网这个风口,Alot布局正在逐渐扩大,雷军在10年内应该还是会继续掌舵。这10年中的变量就是董小姐的接班人怎么样,能不能找到新的风口,再就是如果小米再次出现16年那种状况,那就没办法说咯。
谢邀!这个“如果”是不存在的,延长10年,格力不姓董了,再说,现在的赌约是董明珠自言自语,一会说赢了,一会又给自己找台阶,说没有可比性。格力和小米,确实是没可比性,一个是强大的国企,可动用各种资源干预市场,一个是并不强大的民企,完全是市场说了算。董明珠和雷军,一个是建明珠广场、办明珠学院的红顶(将来珠海市可改为明珠市),另一个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天下的开拓者。
董明珠既然知道没可比性,那当初为什么咄咄逼人把赌约加到10亿呢?这只能说明两个营销高手演了一台好戏,他们都赢了。
至于你说的假设10年后赌约会怎样,我告诉你,10年后,那些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都会改回企业,因为钱是企业掏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格力高管喊话小米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