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39年9月在华北发生什么战役?
1939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及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地区对日伪军进行了一次伏击战,史称陈庄战役。
1939年9月,侵华日军向晋察冀北岳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摧毁抗日根据地后方机关。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冷静分析局势,在可靠情报支持下,因敌而变,主动出击,在冀西地区灵寿县的陈庄一带依托有利地形伏击来犯日军。经6天5夜血战,120师歼灭日军独立第8旅团31大队全部以及部分伪军共千余人,创造了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个震动华北的重大胜利。
河北省灵寿县西北50公里的小小陈庄,地处莽莽太行深处,曾是晋察冀边区首府,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石家庄陆军指挥学校)等众多抗日机关所在地。
1939年9月25日,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水原义重少将率独立31大队及伪军共2000余人,自灵寿出动向慈峪进犯,企图采取所谓“牛刀子战术”,奔袭陈庄,寻歼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获悉后,急率120师主力集结迎战。
9月27日拂晓前,日伪军除留部分兵力据守慈峪外,主力1500余精锐部队轻装急进,由汉奸带路,乘着夜色秘密沿鲁柏山南麓小径,经南燕川、湾子里、长峪奔袭陈庄。幸亏抗大的学员战士及时发现,所有机关均快速转移,留给敌人一座空城。
占领了陈庄这座空城之后,日军很快就发现自身孤军深入,增援和补给困难,必须迅速撤离。
独守空城的日军,不断遭到八路军的游击袭扰,无可奈何,气急败坏,于9月28日晨焚烧陈庄房屋后沿磁河大道东撤,进入120师伏击圈。
期间,灵寿、慈峪日军800余人赶来增援,在白头山地区遭第719团阻击而不能进。
9月29日拂晓,被围日伪军待援无望,突破第2团阵地,夺路南逃,再次进入鲁柏山万寺院一带的伏击圈,日军陷入绝望。
29日晚,120师发起最后的总攻,在鲁柏山全歼被围日伪军1200余人,击毙水原义重少将。
此战全歼日军水原义重少将及以下1200余人,可与平型关大捷相提并论。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实施的模范歼灭战,蒋介石也称之为“树华北抗战之楷模”。
《亮剑》中独立团打山崎大队,用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军事实战中是否可行?
根本就不现实。剧情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赘述,只谈谈个人认为不现实的几方面。
一:土工作业疑点重重。
用李云龙的话说:“只要掘进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个娘们,都可以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那么问题来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进50米能否办到?
《亮剑》作者都梁肯定不是农民或者农民工出身,想当然的自己认为挖土是非常简单的事,您知道掘进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么?假设沟宽一米,深度1.5米(太浅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进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于横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个人挖掘,一个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没三天时间,根本就办不到~这还是平时环境安全、土质疏松的条件下的工作效率~换到战场上,效率肯定没平时高。而人的体力肯定有消耗,长时间高强度劳动,换谁也受不了。就算是轮流干,时间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军向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挖掘前进,是直线挖掘还是横向挖掘?如果是直线,那么就得多人同时施工。具体是这样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开出许多条壕沟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线掘进,等到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线壕沟横向贯通,形成战壕。
如果是直线掘进,参与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军的火力范围之内,这肯定是行不通。
那么,换做横向掘进是否可能呢?
横向掘进,您也只能够从两头往中间挖掘,最后贯通成一条战壕。由于工作面的问题,参与挖掘的八路军战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将远远超过直线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时间上也没法办到。
三:距离山崎大队的环形工事,30米距离扔手榴弹是否合理?
当独立团敢死队在距离山崎大队30米位置,从战壕扔出3600枚手榴弹,将山崎大队炸得人仰马翻之前,大家别忘了,双方距离30米,这个距离对双方而言,都是对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军还占有一定优势,毕竟日军所处位置是居高临下。你能把手榴弹扔进我的环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弹扔进你的战壕!而且,主动权是掌握在日军手里的。在八路挖掘战壕的时候,日军随时都可以扔手榴弹~哪会等你从容不迫的把手榴弹扔过来?真是扯淡。
我是叔承侃历史,我来回答。
很多人把亮剑当做经典抗战剧,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剑当作历史,但是无论如何亮剑永远都不是真实的历史,亮剑是由作家都梁写的一部小说改编的,所以亮剑当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题问到,亮剑当中有3600颗手雷全歼日军,在历史上是有可能吗?以本人之见,在现实当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按照当时的日军装备,整编的一个大队大概有8到12挺重机枪,轻机枪不少于20挺,虽然在李云龙攻击前程瞎子所在团已经向其猛烈进攻,按照电视剧的说法,山崎大队已经伤亡过半,但此时仍有数百人在能够战斗。
我们不要忘了,李云龙所在的部队能将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围圈里,而山崎部队的士兵和军官难道就不可能扔到李云龙掘土部队的手里吗?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单向的问题。
因为不知道山崎大队所在的土地的土质是什么样,如果都是石山的话,那么我想基本上是李云龙的整个团将铁锹挖烂,也永远挖不到30米的距离,如果是土的话,李云龙的做法还是可以的。
所以从现实来看,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双方的手榴弹在互相扔,而李云龙的部队凭借人数优势和手榴弹数目的绝对优势,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这一点上来说是有可能的。
否则的话,以日军当时装备的火力仅凭李云龙的一个团还是比较困难的。而电视剧李云龙的手榴弹全部扔进来,唯一一个解释就是此时日军的弹药基数比较少,因为我们这次是从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没有看到日军有效的依靠手雷进行还击,这不符合常理,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场双方互相扔雷的战斗。
《亮剑》是最近二十年来,少有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经典电视剧。原著小说作者都梁扎实的文笔,加上李幼斌出色的演绎,让此片红遍全国。我也看了不下二十遍!
但是,此片在抗战片中只能排第二名。因为,在我心目中《亮剑》还是没有《我的团长我的团》严谨和真实!抛开被网友玩坏的“平安格勒战役”,就拿题主说的山崎大队被李云龙扔3600颗手榴弹一事来说,这段就是“神剧剧情”。
首先,剧中说的歼灭山崎大队一事,就是历史上的“关家垴战役”。
此战,彭老总率领3旅加2团,共计1万多人;围歼冈崎大队500多人。经过两个昼夜奋战,在伤亡2000人代价后,依然没有全歼冈崎大队。最终,迫于日军援军压力,我军撤退。
而剧中,山崎大队被李云龙全歼了。而且,李云龙这个不在国军编制“野鸡团”,竟然还嘲笑了一把我129师386旅的772团,772团可是在编制的主力团。建国后,团长起码是中将军衔!李云龙最后也就是少将!你李云龙拿来的勇气?这段也有点不和情理。
其次,“土攻作业”不可能实现!
关家垴战役也用了“土攻作业”。关家垴的土攻作业只是趁日军不注意,偷偷的向上挖暗道,而且,还是失败了。
剧中,李云龙当着鬼子的面挖壕沟,把鬼子当白痴了。很多人说,日军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被程瞎子的772 团耗完了。所以,日军不能用迫击炮和手雷攻击“土攻作业”的八路军。但是,剧中李云龙部队挖壕沟时,日军是放过迫击炮的。好,不抬杠,我也觉得导演完全可以不给日军发这些武器。
但是,首先,咱们看下土攻作业的工作量。日军士兵三百米内打中人形目标,属于日常训练要求。所以,李云龙至少要从300米以外开始S型/“之字型”掘进!壕沟深度要容纳一个人弯腰通过。宽度不会太宽,因此,每次只能一两个人在前面挖。我觉得,在没有日军骚扰的情况下,没有一两天时间是挖不到日军阵前30米距离的。
其次,抛开工作量,土攻作业要想成功,需要的前提条件还有很多。
第一,土质疏松,不能有石头。要是山地,彻底没戏。
第二,日军在高处,八路军的所有坑道都要是他们射击死角。坡度是个最要命的漏洞!此地名叫李家坡,肯定是有坡度。而且,李云龙在阻止骑兵连参加进攻时,也说是仰攻!
第三,手榴弹三十米的功绩距离,对日军能造成多大的伤亡,也是未知数。就算日军再傻,李云龙扔完第一波手榴弹,日军肯定后撤十米了。日军不可能待在手榴弹攻击距离内,等着挨炸!
唉,《亮剑》虽然经典。但是,也免不了有神剧桥段。
建议大家看下《我的团长我的团》。我觉得该剧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应该排名第一!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先审题:现实当中有可能吗?(题主问的是,艺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区别)
《亮剑》这部小说,10年前看那叫一个扬眉吐气,10年后再看,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的鼻祖。总的来说,尽管李幼斌老师演绎的李团长形象深入人心,“亮剑”精神也成为了社会正能量,但是《亮剑》这部小说在价值观内核与军事细节描写上问题是很多的。
单单从《亮剑》小说开篇独立团全歼鬼子“山崎大队”的战斗来说,其战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第三阶段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15师、129师的3旅又2团打的黄崖洞地区关家垴攻坚战。该攻坚战从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仅未能全歼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反而给我军造成了约2000人的重大伤亡,相比之下日军伤亡仅仅300余人(不同记载数据不同,一般认为日军被打死约100人,受伤200多人)。此战暴露出我军战术能力较低、协同意识较弱、武器装备低劣、攻坚能力极差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军又组织过数次攻坚作战,但是败多胜少,一般日军依托村庄或有利地形展开防御后我军立刻遭遇攻击困难,只能撤出战斗。华北、山东八路军通过持续不断地的缴获与整训,具备强大的攻坚战能力乃至运动战能力,已经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于3600颗手榴弹全歼把鬼子打蒙这种细节,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构筑水平了。关家垴战后八路军首长上去查看鬼子构筑的野战工事,对鬼子的多层堑壕防御体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与火力点上使用顶盖或就便器材加以伪装遮蔽等野战筑城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亮剑》作者大约认为所谓防御工事就是几条光秃秃的壕沟,殊不知这种工事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就被淘汰了。
首先说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的目的,李云龙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他知道如果和鬼子拼火力是拼不过的,要想歼灭包围圈中的鬼子就必须贴身肉搏,只有近战才有可能凭借人多的优势全歼日军。
当时李云龙采用土攻掘进战术靠近鬼子,然后把全团边区造手榴弹都集中使用,然后在让张大彪组成突击队,最后全团跟进,连炊事班的伙夫都上阵了,这说明李云龙是倾全团之力不准备第二次进攻的,不得不说战术确实高明。
在总攻打响后,3600枚手榴弹很快扔出,要知道鬼子并不是站在那让你炸的,这些手榴弹的作用就是想给日军造成短时间内的混乱,主要是给张大彪突击队创造突击条件,要不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不上去,果然张大彪突击队冲上去了并在日军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这时候李云龙率全团跟进杀入日军防线,这样一来日军火力优势无法发挥,只能和八路军肉搏,可当时李云龙独立团是生力军而且全团尽出,人数肯定占优势了,而日军在772团的连续冲锋下已经疲惫,当时战况可能是独立团两打一甚至三打一,所以鬼子被全部歼灭是必然的。
最后说看抗战的影视剧要能看懂,不要认为日军多么多么厉害,用李云龙的话说他怎么就那么厉害,要战术对头打胜仗完全可能,不要总认为中国军队只要打胜仗就是神剧,抗战的最后不也是日本人投降了吗,所以要看结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