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
哥萨克骑兵是俄国的重要武力,他们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号称“沙皇的马鞭”。但他们的坏名声同样响亮。
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
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也冷酷无情。
此题所说的,正是日俄战争中的黑沟台战役。
当时俄国在兵力和火炮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有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共10余万人。还有439门大炮。
而日军仅有骑兵第一旅团秋山好古部的8000人。
在分析此问题前,先纠正一下提问里的错误。这10余万人并非都是哥萨克骑兵,大多数都是步兵。日军虽然在此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并非全歼俄军。
那么日本也不是以骑兵见长的,那为何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打败俄军?
俄军自身方面。
1.军队缺编问题十分严重。俄军编制一贯十分臃肿,有很大比例的非参战人员,比如数量众多的参谋,辎重队和后勤人员。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只有75%,甚至更低。
2.武器装备得不到补充。俄军每年的军费奇高,但由于贪污腐败的问题,武器订单往往不能落实到位。1904年的远东俄军共计订购了246挺机枪、411挺重机枪、240门山地炮与48门速射榴弹炮。但到战争开始,也只交付了16挺机枪、56挺重机枪和128门山炮。
3.俄军的很多军官都是酒囊饭袋,而且十分狂妄。他们随意改动士兵训练项目,由着性子训练士兵。而且经常是纯步兵的演习,不与骑兵进行配合,所以在协调方面就出现众多纰漏。
以上3点就决定了俄军当时的士气非常低迷。一个士气低迷的军队,人数再多都不可能打漂亮仗。
反观日军。
虽然人数少。作为崇尚武士道的骑兵主将秋山好古,他力主骑兵应集合起来机动大战。他把骑兵也当步兵用,给他们派上了重机枪,甚至还带上了火炮。
在进攻冲锋队形时,他将机枪配置在骑兵冲锋队的两侧,形成交叉火力。同时避免了误伤己方中间冲锋骑兵。在防守时,将机枪隐伏于军马的草料车上,并且藏在草料堆中伺机射击。
当时的哥萨克指挥官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骑兵会战,大家用马刀拼个你死我活就行了。而且俄军指挥战术错误,让士兵们一窝蜂的冲锋。
这直接给日军去送人头。日军一顿机枪突突,很快就把很多人打成了马蜂窝。而且日军以逸待劳,俄军越是冲锋对他们越有利,日军直接在堡垒后等着射击就行了。
最后在日军的援军逼迫下,还来了一波激烈的白刃战。早已被机枪扫射的不成形的俄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当然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打,两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输赢都不光彩。
在冷冰器时代,哥萨克骑兵凶狠残暴出名。哥萨克骑兵十分凶猛,嗜杀成性,用十分锋利的刀,专砍敌人脑袋。人们见了哥萨克骑兵,躲得远远的。哥萨克骑兵训练有素,战力十分强悍,锐不可挡。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部队十分强大,攻必克,战必胜。可是,进入热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还是老样,不懂得热兵器的强大火力的凶猛和威力,不思进取,落后时代,不懂得科技创新,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注定了歌萨克骑兵衰弱,衰退,衰败,灭亡。日本骑兵凶捍,战斗力强,和哥萨克骑兵对决,硬拼,血战,大战,得不到一点便宜和好处,搞不好也会被消灭,灭亡。日本骑兵聪明了,骑兵部队改为步兵,用热兵器枪炮重武器,去屠杀马背上冲锋的哥萨克骑兵。哥萨克骑兵在马背上冲锋陷阵,目标太明显,太大了,成了枪射杀死,炮轰死的哥萨克骑兵。枪炮,坦克……重武器的出现,让过去的刀剑无用,没一点作用,意义和价值。重武器大规模,大范围的出现,让骑兵部队退出历史舞台。日本骑兵有枪的炮的紧密配合,大力支援,才会轻而易举地击败并消灭马萨克骑兵
这问题问的是搞笑吗?黑沟台会战,俄罗斯投入的2个集团军才10万人,哪来的什么11万哥萨克骑兵?11万人被8000人全歼又是什么神话故事?国内的网上真是什么神话都有,说书先生都不敢这么说。
黑沟台会战俄罗斯一共有5个军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投入战斗,步兵战绝大多数,骑兵撑死不到2万人。而且实际上历史上哥萨克人大多数还是以步兵投入战场的,不要一提哥萨克就是骑兵。所谓的8000日军其实是秋山好古领导的骑兵第一旅团。在与哥萨克的骑兵作战中,秋山好古利用地形优势在山上布置机枪阵地,机枪在无遮挡条件下对骑兵当然是单方面屠杀。也就是日本人口中黄种人骑兵第一次打败了白种人骑兵的由来。其实这次战役恰恰说明了骑兵不是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在20世纪机枪普及的正规军队面前,骑兵已经不再具有生命力,就跟《战马》中英国骑兵遭到德军机枪阵地伏击全军覆没展现那样。反应日俄战争日军和哥萨克骑兵作战的画作
20世纪初的哥萨克骑兵,哥萨克人属于一个以打仗为生的社群,属于一种生活方式,不单纯靠血统延续,因此不属于民族
哥萨克人至今仍存在
手持战刀的哥萨克11万骑兵与有机枪、大炮的日本骑兵8千人大战,被击溃,而非全歼。这事发生在日俄战争的1905年至1914年间,是奉天会战中的黑沟台日军防御战。
日军在黑沟台挖掘战壕,在战壕中布置大批机关枪和多门加农炮。在11万哥萨克骑兵向黑沟台冲击时,日军派出两个大队骑兵,迎击俄军,而大队人马埋伏在战壕。就在哥萨克骑兵正要挥刀砍杀时,日本骑兵突然调转马头逃跑,把哥萨克骑兵引向战壕地带,迅速分散开来。这是,埋伏的日军迅速向哥萨克骑兵机关枪扫射,大炮轰击,打死哥萨克骑兵人马大半,在后来的11天攻守战中,哥萨克骑兵始终未能冲破黑沟台防线,战争以俄军失败结束。
哥萨克骑兵11万人之所以被日本骑兵8000人打败,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哥萨克骑兵使用的武器是战刀,是冷兵器时期的标准骑兵。
而日本骑兵是配备机关枪和加农炮的四不像骑兵,实质上应属于枪炮部队,而非正规骑兵。11天的战斗,日本只有用骑兵迂回到俄军后方偷袭粮草之外,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与哥萨克骑兵正面较量胜负。
所以,这是一场冷兵器对抗枪炮火器的不对称战争,哥萨克骑兵战败也有其必然性。
二、日本战术灵活,充分发挥火器的长处,不骑兵对骑兵的正面对敌,而是诱敌进入埋伏圈,在有效射程内以火器消灭敌人,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三、日本兵只守不攻,以逸待劳,来就用枪炮打,不来就休整,主动权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哥萨克骑兵虽然英勇善战,却难以发挥优势。
哥萨克骑兵毫无疑问是一支极为优秀的骑兵部队,拿破仑曾经便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如果是在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无疑是极为强悍的,可惜他们面临的是装备了机枪、且采用新式战法的日本骑兵部队。
日俄战争中的黑沟台会战,11万俄军被8千日军阻挡了11天
1905年2月,在攻占旅顺并击败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之后,日本企图利用制海权优势,将东北俄军围歼于奉天地区。因此,日军在奉天地区长达100余公里的战线上集结了5个军27万人,装备有1082门炮和200挺机枪。
△黑沟台会战兵力部署
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俄军在沙河一线则集结了3个独立的野战集团军,共33万人,并装备有火炮1266门,机枪56挺。在沙皇政府的催促下,库罗帕特金决定趁日军第三军北上之前,率先在沙河一线击溃日军主力,于是便爆发了黑沟台会战。
库罗帕特金的计划是以第二集团军的5个军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和439门火炮,共计10万人担任突击,率先占领奉天西南的沈旦堡(三叠铺),毕竟这个方向上的日军兵力仅有日本骑兵第一旅团、秋山好古率领的8000人,只要击溃了日军的左翼,那么日军的防线必然会崩溃。
△秋山好古
秋山好古虽然被称为日本骑兵之父,但他率领的骑兵却不同于传统的骑兵,他力主应该将骑兵集合起来机动作战,而且为了避免骑兵攻击力的贫弱,还力主带上了重机枪和火炮。面对庞大的俄国军队,秋山好古却放弃了骑兵的战马,而是在阵地上挖起了壕沟,并架起了重机枪。
2月25日,俄军向已经被包围的秋山好古部发动进攻,当哥萨克骑兵向日军发动冲锋后,秋山好古命令日军两个大队的骑兵前去迎战,而剩余的士兵则下马进入壕沟。哥萨克骑兵显然没有将迎战的少量日军骑兵放在眼里,然而正当他们以为要收获一场胜利时,迎战的日军骑兵却掉头逃跑了。于是哥萨克骑兵开始追击日军,结果进入了日军早已准备好的“屠宰场”,进入射程的哥萨克骑兵在日军的火力网中,完全成为了移动的活靶子,瞬间便被杀的尸横遍野。
△哥萨克骑兵
凭借强大的杀戮机器,秋山好古愣是凭借8000人顶住了俄军11万人的猛攻长达三天,直到2月28日,尚文立率领增援的第八师军队将俄军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
为何11万俄军无法拿下八千日军?装备到战法的全面落败
以八千军队抵抗11万军队的进攻,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的过程中,这样的战例并不少见。日军之所以能够最后取胜,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哥萨克骑兵仍以冷兵器为主
1、装备优势。正如前文所说,哥萨克骑兵还是一支较为传统的骑兵部队,而秋山好古所率领的日本骑兵,则装备了更为先进的重机枪和火炮。正如后来人们所说的那样,“当战壕架起机枪时,骑兵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步兵做饭”,在武器装备出现严重代差的情况下,基本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阵地中的日军
2、战术优势。在热兵器开始逐渐出现在战场上后,越来越多的骑兵部队已经开始适应下马作战的战术,但哥萨克骑兵却是个例外,或许是出于骑兵的骄傲,他们并不愿意下马作战,这极大限制了他们在战场的发挥。而秋山好古的部队则很好的适应了新型战术,他们不仅抛弃了战马,而且修筑战壕、架设机枪,即使哥萨克骑兵凭借兵力优势和骑兵速度优势冲到面前,不愿下马的他们也根本无法对战壕中的日军造成杀伤。
3、指挥失误。事实上,即使有了前两点原因,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俄军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在日军大山总司令官从各条战线尽可能抽调兵力,编成临时预备队进行反击时,俄军不论是继续向日军侧翼增兵,还是趁日军其他战线兵力减少而发动全面进攻,均有可能扭转战局。然而库罗帕特金却担心第二军可能遭到分割包围,再加上日军正面的牵制,他不但拒绝向第二军派出增援,甚至下达了撤退命令,最终由于自己的犹豫而错过了战机,并导致俄军陷入了险地。
综上所述,俄军的这次进攻不利主要是由于战术和装备的落后所造成的,而全面战败则是由于司令官库罗帕特金的指挥失误所造成的。
1939年9月在华北发生什么战役?
河北省灵寿县西北50公里的小小陈庄,地处莽莽太行深处,曾是晋察冀边区首府,边区政府、抗大二分校(石家庄陆军指挥学校)等众多抗日机关所在地。
1939年9月25日,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水原义重少将率独立31大队及伪军共2000余人,自灵寿出动向慈峪进犯,企图采取所谓“牛刀子战术”,奔袭陈庄,寻歼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获悉后,急率120师主力集结迎战。
9月27日拂晓前,日伪军除留部分兵力据守慈峪外,主力1500余精锐部队轻装急进,由汉奸带路,乘着夜色秘密沿鲁柏山南麓小径,经南燕川、湾子里、长峪奔袭陈庄。幸亏抗大的学员战士及时发现,所有机关均快速转移,留给敌人一座空城。
占领了陈庄这座空城之后,日军很快就发现自身孤军深入,增援和补给困难,必须迅速撤离。
独守空城的日军,不断遭到八路军的游击袭扰,无可奈何,气急败坏,于9月28日晨焚烧陈庄房屋后沿磁河大道东撤,进入120师伏击圈。
期间,灵寿、慈峪日军800余人赶来增援,在白头山地区遭第719团阻击而不能进。
9月29日拂晓,被围日伪军待援无望,突破第2团阵地,夺路南逃,再次进入鲁柏山万寺院一带的伏击圈,日军陷入绝望。
29日晚,120师发起最后的总攻,在鲁柏山全歼被围日伪军1200余人,击毙水原义重少将。
此战全歼日军水原义重少将及以下1200余人,可与平型关大捷相提并论。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根据地实施的模范歼灭战,蒋介石也称之为“树华北抗战之楷模”。
1939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及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部,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地区对日伪军进行了一次伏击战,史称陈庄战役。
1939年9月,侵华日军向晋察冀北岳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摧毁抗日根据地后方机关。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冷静分析局势,在可靠情报支持下,因敌而变,主动出击,在冀西地区灵寿县的陈庄一带依托有利地形伏击来犯日军。经6天5夜血战,120师歼灭日军独立第8旅团31大队全部以及部分伪军共千余人,创造了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个震动华北的重大胜利。
《亮剑》平安之战,楚云飞5千人打日军3千人,为何不能做到全歼?
晋绥军装备和实力都很一般
如果楚云飞五千多人就能歼敌三千,那全面抗战根本用不上八年,甚至九一八事变时都给他突突了!
别看亮剑中晋绥军穿着人模狗样的,实际上晋绥军装备很一般,老蒋这个人公私很分得开,即使和阎锡山重归于好,共同抗日,在装备补给上也是优先补给中央军,比如说老蒋在抗战前弄的德械师,地方军阀基本毛都没沾着。
虽然平安县之战已经是抗战中后期,美国已经对中国进行军援,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情况是,当时美国驻中国的军事代表史迪威掌管缅甸战局,也掌管美国援助的物资,所以,他把大部分的装备都给了新22师新38师,也就是后来的新1军和新6军,但是新1军和新6军基本没参加国内的抗战战场,相反,为了配合史迪威的缅甸战场,在豫湘桂战役之前,反而抽调大批精锐到缅甸作战,这也是豫湘桂大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像七十四军这样老蒋的御林军都是抗战胜利时才装备美式装备,你说你一个晋绥军里面的一个团怎么可能拿到美式装备。即使是到了内战时期,地方军阀整个编制的拿到美式装备的也不多。
尤其是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老蒋管的更严,为什么,阎锡山的第二战区辖管的不但有晋绥军,还有八路军,如果老蒋把晋绥军武器装备管饱了,阎锡山多多少少还是要分给八路军一些的,所以,索性让晋绥军都不够,看你怎么给八路。
实际结果就是,在抗战中,晋绥军的装备真的没比八路强多少,这一点从《亮剑》中也可以看出来,最起码八路还能缴获点武器,或者“自筹”,而晋绥军则没有这个权限,全靠上面配发。
这也是晋绥军在抗战成绩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先不要管人员战斗,配合什么的,光是武器上已经输给人好几倍了,还怎么打!
日军三千人在一起是一个什么概念?
日本甲种师团一个标准联队在三千八百人左右,平安县之战是在抗战后期,三千多人的联队应该是抗战中后期日本缩水的联队,是临时编制乙种师团的步兵联队,人员大概在2900人左右,即使如此,这样的步兵联队和甲种师团的步兵联队在火力打击上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所以,后期装备美式装备的国军打这样的部队应该容易一些,但是也绝对不是说可以反攻整个日军,实际上,日本在1944年的时候还对中国进行奋力一搏,企图迫使老蒋投降,说明日本的实力还是有的。
以晋绥军的当时的装备,必须按照白崇禧的说法,中日开战,人员必须五比一才可以,所以,想要歼灭这三千多人,楚云飞得三个团,一万五千人才可以。
在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出动上万主力部队,也未能全歼日本一个大队五百多人,可见,中日双方在武器上不止一星半点的差异啊!
作为国军序列,大的战役必须上级部门批准
显然打算围歼一个联队这么大的行动,必须经过上级部门批准,而平安县战斗是因为李云龙的老婆被人抓了,李云龙才调集独立团来攻打平安县城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日军才开始过来援助,日军据点一动,整个中国军事也开始进行阻击。
所以,楚云飞能动,是因为日军到了他的辖区,他才有资格调集军队。
有人说楚云飞是来帮助李云龙镇场子的,实际上并不可能,从楚云飞的多次表现,以及“个人情感只能让位与政治了!”的话来看,楚云飞不是感情用事的人。
因此,楚云飞职责范围之内的任务就是阻击一下,能打过就打,打不过就请示撤退,这才是国军的一贯风格(在亮剑中,楚云飞曾经用类似的话讽刺过李云龙)!
晋绥军三五八团团长楚云飞能用5000人击败日军3000人已经是奇迹了,如果再把他们全歼,《亮剑》中的楚云飞是做不到的,恐怕只有演义中的吕奉先可以。
日军3000人的编制相当于一个缩编联队(标准为3800人),其轻重武器配备齐全,士兵训练有素,能追着国军一个师(7000人左右)满地跑。按白崇禧所说,国军和日军的战斗力对比为1:5,也就是说想和3000日军对抗,国军起码得投入15000人,这也仅仅只是勉强能打而已。
例如淞沪会战,国军80万对抗日军20万,最终伤亡30万人还没守住上海。
到了抗战后期,由于日军兵员短缺和国军部分换装美式装备,国军的一个美械师有了和日军联队抗衡的能力,不过也没有全歼日军联队的战例。
而晋绥军只是阎锡山的部队,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其装备和中央军差了许多,战斗力也远远不如,所以晋绥军想吃掉3000日军,投入兵力得在20000人起步。即便是楚云飞这样的精锐之师,想以5000人击败3000人还得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方有一线机会。如果想全歼,不仅这点人根本不够,还得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另外,楚云飞也没有必要全歼日军,他只要守住自己的地盘就可以了,全歼敌军看似好看,但得不偿失。一旦稍有不慎,甚至满盘皆输。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亮剑》也算是抗日神剧,不过神的有道理,观众百看不厌。
楚云飞一个加强团五千之众不能全歼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很正常,要是能歼灭则必然天时地利人和全占齐了。淞沪会战中,国军精锐部队德械师以八十万之众防御日寇二十余万人,最终国军以三十万人伤亡的代价毙敌四万有余,然后进行战略撤退!楚云飞的部队属于晋绥军,武器装备、训练水平不及中央军;晋绥军对抗彪悍的日寇第五师团自然力不从心!
影视剧中的中国抗日军民击杀日寇十分轻松,实际上要击杀一名日军通常要付出三到五名战士的代价!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吃的饱、穿的暖,又深受武士道思想影响,因此战斗力强,悍不畏死!晋绥军是地方军阀部队,装备以及训练水平算是中等水平,有自己的军事院校和兵工厂。楚云飞是黄埔军校高材生,带兵有方训练有素,所以他才能以五千之众击溃日寇三千人,否则晋绥军一万人也不能击败日军三千人!
平安县城之战是李云龙为报团部被日寇特种部队全歼之仇而发起的战役,事先国共日三方高层皆不知情。战役打响后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三军各部都对日军、伪军发起攻击,战斗混乱而频繁!楚云飞率部狙击日军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防区不被日军攻占,因此对日军并没有主动出击。日军经过楚云飞的防区只是为了救援平安县城的山本特工队,无意击灭楚云飞部,故遇到顽抗后就退走了!
抗日战争后期山西大地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彼此都在相互试探兼并,唯独对日伪军坚决打击。晋绥军、中央军、八路军、土匪、日伪军各种势力都在,除了八路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友军坚决抗日外,晋绥军跟中央军则各怀鬼胎!中央军就想削弱晋绥军与八路军,利用他们打击日寇同时削弱他们的实力。
楚云飞作为晋绥军的一部,他既要抗日,又要防备中央军、八路军抢他的地盘,而且有机会他还不得不去抢八路军的地盘!因此平安县城之战楚云飞如果全力出击日军,那么他的部队必然损失惨重,先后中央军可能来把他兼并收编了!考虑到以上关系,楚云飞自然只将日军击溃而不是尽力全歼!
全歼日寇一个野战联队,以晋绥军的战斗力,别说楚云飞的一个358团,就算阎锡山把第二战区主力再开来一个军也做不到 。当时的晋绥军被日军、中央军和八路军压迫在晋西一隅,建制部队满打满算已不足5万人,阎锡山也不敢下这个血本。
整个抗日战争进程中,中国军队还没有全歼日军整个师团的记录,“万家岭大捷”薛岳以四个主力军差一点点灭了第106师团,还是让师团司令部和师团长松浦中将溜掉了。全歼日军联队级别的战例也少之又少,1945年初的“湘西会战”中,李天霞指挥刚刚换装美械的第100军确实全歼了日寇116师团的109联队,最后被围困的几百名日军残部全部自杀。
除去战力的悬殊,《亮剑》里关于美械的装备也演绎过头了,当时根据“租借法案”运来的美式装备,中央军嫡系部队都不能完全满足分配,蒋介石不得不做稀释处理,部分三个师的军只给二个师的美械,然后各军内部调整,绝轮不到在抗战中期差点跟日本谈和的晋绥军,第358团拿到几杆美械样品还说得过去,大规模列装是没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说,到抗战末期,全歼日军一个联队,中央军精锐一个军有能力做到,晋绥军不成,更别提楚云飞的一个358团了,另外给平安格勒战役“帮帮场子”还可以,玩命的事他不干。
方立功参谋长怎么说来着?八路军只是名义上的“友军”。
日军作战比较难缠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一部被围,周边各部必拼死来援,很多时候迫使已经包围日寇一部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因此撤围,万家岭薛岳如此,反攻宜昌陈诚亦如此,第三次长沙保卫战日军全线溃逃,成建制被歼的也只有大队级别。这个差距我们是必须要承认的,否则何来艰苦的八年抗战,冈村宁次在拟定作战计划时,经常以一个加强大队抗衡中国军队一个师计算兵力。
按陈诚经过多次战役总结出来的比例,晋绥军想包围和吃调日军这个吉野联队,至少需要5倍以上的兵力,以乙种师团野战联队的3500人推算,楚云飞至少要调动18000人左右的精锐,就凭他手里的5000人根本做不到;退一步讲,就算楚部能以5000人困住吉野联队,附近日军也不会坐视,什么八路军一个连可以阻击日军联队8小时啦,什么晋绥军可以跟日军进行对等炮战啦,看电视看着提气就好了,别去反证历史事实,相差太远。
我们一直说,把打日本鬼子当成打游戏那么容易,是对抗日牺牲之无数先烈的不敬。
一
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的战斗打响后,城内的三本一木迅速向华北日本派遣军发出了求救人电文,山本特战队是华北派遣军的宝贝疙瘩,他们不会见死不救,日军各路的援军纷纷向平安向靠拢。
晋西北铁三角的另外两个团丁伟的新一团和孔捷的新二团,都心领神会的担负起了阻击日军的任务。但平安县城四面八方的交通比较便利,日军多路向平安县城靠拢,李云龙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这时楚云飞的358团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也开始帮助李云龙打阻击。在楚云飞的军队与日军交火前,独立团的一个连已经奉命坚守8小时,在和日军吉野联队交战八个小时后全军覆没。
接下来楚云飞大吼一声:把路的任务完成了,轮到我们上了,358团阻击日军两天,让吉野联队没能前进一步,成功的掩护了李云龙部攻打平安县城的战役。
二
不要说楚云飞部5000人不能消灭3000日军,就是中央军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有多兵种配合的优势。尤其是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还有大批空军的支援,大炮和坦克自然是不在话下。
在抗战中间,除了缅甸远征军是由美国人训练和装备起来的军队,可以和日军正面对抗外,其他的军队差不多都是要依靠5:1的兵力才有可能取胜。
阎锡山的晋绥军本来装备就比较差,战斗力不强。在抗战的第一年,十几万部队就打光了2/3。经过后边的补充,才恢复了战斗力。
在晋绥军序列中,傅作义和陈长捷都是非常能打的。他们在抗日战场上都曾经和日本人正面较量,取得过不小的战果。孙震将军在抗战中也立下了大功。这些人都是晋绥军中的好汉。
三
不要说楚云飞的358团没有消灭吉野联队,如果不是吉野联队有援救平安县城的任务,正面对抗打起来358团根本就沾不到光,没有全军覆没就不错了。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亮剑》第一集中的情节就会明白358团的实力。358团曾经和日军坂田联队正面接触过,不到一个小时就损失了几百人。如果不是撤退的快,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楚云飞部能够阻击日军3000人2天,是因为占据了有利地形,依托良好的防守体系和自己的炮兵,再加上八路军的一个连阻击了日军八个小时。
如果楚云飞5000人能够消灭日军3000人,那中国的抗日战争早就结束了。在淞沪战场上国民政府投入了80万军队,日军仅有20万。两个多月后国民党军队伤亡20多万,日军仅伤亡4万。
因此我们说楚云飞以五千人能阻击日军3000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奇迹了。如果他能够把日军给消灭掉,那当真是抗日神剧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