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哥萨克骑兵11万人连8千日军都打不过还被日军全歼?
这问题问的是搞笑吗?黑沟台会战,俄罗斯投入的2个集团军才10万人,哪来的什么11万哥萨克骑兵?11万人被8000人全歼又是什么神话故事?国内的网上真是什么神话都有,说书先生都不敢这么说。
黑沟台会战俄罗斯一共有5个军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投入战斗,步兵战绝大多数,骑兵撑死不到2万人。而且实际上历史上哥萨克人大多数还是以步兵投入战场的,不要一提哥萨克就是骑兵。所谓的8000日军其实是秋山好古领导的骑兵第一旅团。在与哥萨克的骑兵作战中,秋山好古利用地形优势在山上布置机枪阵地,机枪在无遮挡条件下对骑兵当然是单方面屠杀。也就是日本人口中黄种人骑兵第一次打败了白种人骑兵的由来。其实这次战役恰恰说明了骑兵不是什么打遍天下无敌手,在20世纪机枪普及的正规军队面前,骑兵已经不再具有生命力,就跟《战马》中英国骑兵遭到德军机枪阵地伏击全军覆没展现那样。
20世纪初的哥萨克骑兵,哥萨克人属于一个以打仗为生的社群,属于一种生活方式,不单纯靠血统延续,因此不属于民族
哥萨克人至今仍存在
哥萨克骑兵毫无疑问是一支极为优秀的骑兵部队,拿破仑曾经便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如果是在传统的冷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无疑是极为强悍的,可惜他们面临的是装备了机枪、且采用新式战法的日本骑兵部队。
日俄战争中的黑沟台会战,11万俄军被8千日军阻挡了11天
1905年2月,在攻占旅顺并击败俄国太平洋舰队主力之后,日本企图利用制海权优势,将东北俄军围歼于奉天地区。因此,日军在奉天地区长达100余公里的战线上集结了5个军27万人,装备有1082门炮和200挺机枪。
△黑沟台会战兵力部署
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俄军在沙河一线则集结了3个独立的野战集团军,共33万人,并装备有火炮1266门,机枪56挺。在沙皇政府的催促下,库罗帕特金决定趁日军第三军北上之前,率先在沙河一线击溃日军主力,于是便爆发了黑沟台会战。
库罗帕特金的计划是以第二集团军的5个军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和439门火炮,共计10万人担任突击,率先占领奉天西南的沈旦堡(三叠铺),毕竟这个方向上的日军兵力仅有日本骑兵第一旅团、秋山好古率领的8000人,只要击溃了日军的左翼,那么日军的防线必然会崩溃。
△秋山好古
秋山好古虽然被称为日本骑兵之父,但他率领的骑兵却不同于传统的骑兵,他力主应该将骑兵集合起来机动作战,而且为了避免骑兵攻击力的贫弱,还力主带上了重机枪和火炮。面对庞大的俄国军队,秋山好古却放弃了骑兵的战马,而是在阵地上挖起了壕沟,并架起了重机枪。
2月25日,俄军向已经被包围的秋山好古部发动进攻,当哥萨克骑兵向日军发动冲锋后,秋山好古命令日军两个大队的骑兵前去迎战,而剩余的士兵则下马进入壕沟。哥萨克骑兵显然没有将迎战的少量日军骑兵放在眼里,然而正当他们以为要收获一场胜利时,迎战的日军骑兵却掉头逃跑了。于是哥萨克骑兵开始追击日军,结果进入了日军早已准备好的“屠宰场”,进入射程的哥萨克骑兵在日军的火力网中,完全成为了移动的活靶子,瞬间便被杀的尸横遍野。
△哥萨克骑兵
凭借强大的杀戮机器,秋山好古愣是凭借8000人顶住了俄军11万人的猛攻长达三天,直到2月28日,尚文立率领增援的第八师军队将俄军包围圈撕开一道口子。
为何11万俄军无法拿下八千日军?装备到战法的全面落败
以八千军队抵抗11万军队的进攻,看似不可思议,实际上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的过程中,这样的战例并不少见。日军之所以能够最后取胜,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导致的:
△哥萨克骑兵仍以冷兵器为主
1、装备优势。正如前文所说,哥萨克骑兵还是一支较为传统的骑兵部队,而秋山好古所率领的日本骑兵,则装备了更为先进的重机枪和火炮。正如后来人们所说的那样,“当战壕架起机枪时,骑兵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步兵做饭”,在武器装备出现严重代差的情况下,基本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阵地中的日军
2、战术优势。在热兵器开始逐渐出现在战场上后,越来越多的骑兵部队已经开始适应下马作战的战术,但哥萨克骑兵却是个例外,或许是出于骑兵的骄傲,他们并不愿意下马作战,这极大限制了他们在战场的发挥。而秋山好古的部队则很好的适应了新型战术,他们不仅抛弃了战马,而且修筑战壕、架设机枪,即使哥萨克骑兵凭借兵力优势和骑兵速度优势冲到面前,不愿下马的他们也根本无法对战壕中的日军造成杀伤。
3、指挥失误。事实上,即使有了前两点原因,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俄军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在日军大山总司令官从各条战线尽可能抽调兵力,编成临时预备队进行反击时,俄军不论是继续向日军侧翼增兵,还是趁日军其他战线兵力减少而发动全面进攻,均有可能扭转战局。然而库罗帕特金却担心第二军可能遭到分割包围,再加上日军正面的牵制,他不但拒绝向第二军派出增援,甚至下达了撤退命令,最终由于自己的犹豫而错过了战机,并导致俄军陷入了险地。
综上所述,俄军的这次进攻不利主要是由于战术和装备的落后所造成的,而全面战败则是由于司令官库罗帕特金的指挥失误所造成的。
哥萨克骑兵是俄国的重要武力,他们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号称“沙皇的马鞭”。但他们的坏名声同样响亮。
拿破仑曾说过:如果我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我会用他们席卷整个世界。
但他们不守纪律,也不愿下马作战,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他们对老百姓也冷酷无情。
此题所说的,正是日俄战争中的黑沟台战役。
当时俄国在兵力和火炮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他们有126个步兵营,162个骑兵连,共10余万人。还有439门大炮。
而日军仅有骑兵第一旅团秋山好古部的8000人。
在分析此问题前,先纠正一下提问里的错误。这10余万人并非都是哥萨克骑兵,大多数都是步兵。日军虽然在此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并非全歼俄军。
那么日本也不是以骑兵见长的,那为何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能够打败俄军?
俄军自身方面。
1.军队缺编问题十分严重。俄军编制一贯十分臃肿,有很大比例的非参战人员,比如数量众多的参谋,辎重队和后勤人员。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只有75%,甚至更低。
2.武器装备得不到补充。俄军每年的军费奇高,但由于贪污腐败的问题,武器订单往往不能落实到位。1904年的远东俄军共计订购了246挺机枪、411挺重机枪、240门山地炮与48门速射榴弹炮。但到战争开始,也只交付了16挺机枪、56挺重机枪和128门山炮。
3.俄军的很多军官都是酒囊饭袋,而且十分狂妄。他们随意改动士兵训练项目,由着性子训练士兵。而且经常是纯步兵的演习,不与骑兵进行配合,所以在协调方面就出现众多纰漏。
以上3点就决定了俄军当时的士气非常低迷。一个士气低迷的军队,人数再多都不可能打漂亮仗。
反观日军。
虽然人数少。作为崇尚武士道的骑兵主将秋山好古,他力主骑兵应集合起来机动大战。他把骑兵也当步兵用,给他们派上了重机枪,甚至还带上了火炮。
在进攻冲锋队形时,他将机枪配置在骑兵冲锋队的两侧,形成交叉火力。同时避免了误伤己方中间冲锋骑兵。在防守时,将机枪隐伏于军马的草料车上,并且藏在草料堆中伺机射击。
当时的哥萨克指挥官以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骑兵会战,大家用马刀拼个你死我活就行了。而且俄军指挥战术错误,让士兵们一窝蜂的冲锋。
这直接给日军去送人头。日军一顿机枪突突,很快就把很多人打成了马蜂窝。而且日军以逸待劳,俄军越是冲锋对他们越有利,日军直接在堡垒后等着射击就行了。
最后在日军的援军逼迫下,还来了一波激烈的白刃战。早已被机枪扫射的不成形的俄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
当然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打,两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输赢都不光彩。
在冷冰器时代,哥萨克骑兵凶狠残暴出名。哥萨克骑兵十分凶猛,嗜杀成性,用十分锋利的刀,专砍敌人脑袋。人们见了哥萨克骑兵,躲得远远的。哥萨克骑兵训练有素,战力十分强悍,锐不可挡。在冷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部队十分强大,攻必克,战必胜。可是,进入热兵器时代,哥萨克骑兵还是老样,不懂得热兵器的强大火力的凶猛和威力,不思进取,落后时代,不懂得科技创新,还是用老眼光看问题,注定了歌萨克骑兵衰弱,衰退,衰败,灭亡。日本骑兵凶捍,战斗力强,和哥萨克骑兵对决,硬拼,血战,大战,得不到一点便宜和好处,搞不好也会被消灭,灭亡。日本骑兵聪明了,骑兵部队改为步兵,用热兵器枪炮重武器,去屠杀马背上冲锋的哥萨克骑兵。哥萨克骑兵在马背上冲锋陷阵,目标太明显,太大了,成了枪射杀死,炮轰死的哥萨克骑兵。枪炮,坦克……重武器的出现,让过去的刀剑无用,没一点作用,意义和价值。重武器大规模,大范围的出现,让骑兵部队退出历史舞台。日本骑兵有枪的炮的紧密配合,大力支援,才会轻而易举地击败并消灭马萨克骑兵
手持战刀的哥萨克11万骑兵与有机枪、大炮的日本骑兵8千人大战,被击溃,而非全歼。这事发生在日俄战争的1905年至1914年间,是奉天会战中的黑沟台日军防御战。
日军在黑沟台挖掘战壕,在战壕中布置大批机关枪和多门加农炮。在11万哥萨克骑兵向黑沟台冲击时,日军派出两个大队骑兵,迎击俄军,而大队人马埋伏在战壕。就在哥萨克骑兵正要挥刀砍杀时,日本骑兵突然调转马头逃跑,把哥萨克骑兵引向战壕地带,迅速分散开来。这是,埋伏的日军迅速向哥萨克骑兵机关枪扫射,大炮轰击,打死哥萨克骑兵人马大半,在后来的11天攻守战中,哥萨克骑兵始终未能冲破黑沟台防线,战争以俄军失败结束。
哥萨克骑兵11万人之所以被日本骑兵8000人打败,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哥萨克骑兵使用的武器是战刀,是冷兵器时期的标准骑兵。
而日本骑兵是配备机关枪和加农炮的四不像骑兵,实质上应属于枪炮部队,而非正规骑兵。11天的战斗,日本只有用骑兵迂回到俄军后方偷袭粮草之外,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与哥萨克骑兵正面较量胜负。
所以,这是一场冷兵器对抗枪炮火器的不对称战争,哥萨克骑兵战败也有其必然性。
二、日本战术灵活,充分发挥火器的长处,不骑兵对骑兵的正面对敌,而是诱敌进入埋伏圈,在有效射程内以火器消灭敌人,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三、日本兵只守不攻,以逸待劳,来就用枪炮打,不来就休整,主动权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哥萨克骑兵虽然英勇善战,却难以发挥优势。
《亮剑》楚云飞不去独立团参观,李云龙还可能全歼日军观摩团吗?
我的答案是:能,为啥这么说呢?首先,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之强悍,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其次,是他亲自带队,士气大增,最后,他带的那个营,是他经常用到的一个营,而且营长又是他得力的干将,所以他肯定能全歼日军观摩团的!
实际上李云龙在楚云飞去独立团观摩之前就在经营这次行动了。原计划是故意威逼汉奸交粮,迫使汉奸向“皇军”求助,由此引来西庄炮楼里的鬼子加以歼灭。只是李云龙确实没想到华北日军观摩团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观摩学习山本一木的特种作战,有点阴差阳错的感觉。所以说,就算楚云飞不来独立团,李云龙仍然会全歼日军观摩团。各位读者觉得我这结论正确吗?
全歼日军观摩团的战斗,战史原型是王近山中将的一次“神来之笔”,1943年10月,为防止胡宗南偷袭,时任太岳第二分区司令的王近山率领一个团回防延安,路过洪洞县韩略村时,通过地方干部了解到村头公路上经常有日军汽车来往,“好战”的王疯子决定打一仗再走,意外地打出一个闻名抗日战争的“韩略村”战斗。
《亮剑》里则是铺了个引子,意思是晋绥军军官去八路军参观学习(这事真有,但是中央军和晋绥军军官学了也白学,他们搞不来游击战),楚云飞主动选择去了李云龙团,之后李云龙安排战斗给楚团长参观,似乎打掉战地观摩团与楚云飞有关联。非也,在此之前李云龙已经故意安排部下去没有白面的村庄征“白面”,就是等着村里汉奸去告密,然后伏击打掉据点里前来支援的鬼子。
跟楚云飞无关,李云龙自己都没想到网住一条“大鱼”,本来就想捞附近据点的一群小虾。
王近山也没想过,就是搂草打兔子,准备在公路上干一票继续行军赶路,说不准能缴获点战利品带去延安。结果伏击阵地预设好之后,冈村宁次组织的“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摩团”很荣幸地钻进了伏击圈。
韩略村附近就有驻日军一个小队的据点,所以日军认为此地是“治安模范区”,根本没做什么防备。
这个“华北战地观摩团”可不简单,是冈村宁次命亲信旅团长服部直臣少将率领,包括6个大佐联队长和近200名中队长,是从华北日军各部抽来观摩冈村宁次所谓“铁滚扫荡”新战法的,以便在整个华北战区推广的,未成想撞到王近山手里。
八路军以四个连的兵力,突然发起攻击,前后用三个小时便结束战斗,完全吃掉这股日军,击毁小车三辆和卡车十辆,毙敌180余人,仅有三个鬼子逃脱,史称“韩略村”战斗。
冈村宁次得报彻底抓狂,立即调集部队围剿王近山部,声言“牺牲两个联队也在所不惜”,结果王近山带着第16团早没影了,气得冈村把韩略村附近据点的日军小队长砍了头。
可能,而且这件事跟楚云飞没有太多关系。
李云龙这一影视形象原型是王近山中将,这次伏击是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组织观摩“铁滚扫荡新战法”的军官团,人数上大约有180人,他们乘坐3辆汽车和10辆卡车。
因为当时日军在公路上运输相当频繁,且戒备非常松懈,所以李云龙才临时决定在韩略村打一次伏击战。没想到端掉一窝大鱼。
黑马团歼灭鬼子藤森骑兵是真的吗?
此为小说中虚构历史上并无此事
《左手劈刀(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被称为“剃头机器”的红军四方面军骑兵团长、擅使左手刀的龙远鸿,因遭遇青海马家军精锐,贻误驰援时机而犯下死罪,他不甘引颈就戮,逃出刑场,从此踏上曲折、苦难和心灵流离失所的历程,阅尽人间冷暖繁华七七事变爆发,龙远鸿应聘为青海马家军骑兵劲旅黑马团的战术总教官,培养了众多左手劈刀的英雄儿男,次年,龙远鸿率新训之兵奔赴徐州前线,与日军北线渗透部队——在日本陆军中享有“皇军之魂”称号的藤森骑兵联队遭遇。该联队在日俄战争中曾打败过俄罗斯赫赫有名的皇家禁卫骑兵团,是日本关东军中的精锐。,精锐对精锐、王牌对王牌,黑马团历战百余阵,几乎全歼藤森联队精华,其凶狠强悍的作战风格、匪夷所思的战斗意志、山呼海啸般的冲锋气势、刁钻怪异的左手劈杀战术、死缠烂打不见生死不罢手的决死精神,让日军骑兵部队闻之胆寒、退避三舍。这是日军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在中国战场所遭遇的最严峻、最无情的挑战之一。,
利箭行动第几集全歼鬼子假扮八路军和特战?
《利箭行动》是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抗战动作题材的电视剧,该剧由国建勇执导,韩锦昆担任编剧,于震、刘萌萌、刘流、王小利等人出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小城镇中,李剑率领八路军利箭特战队七名成员依靠各自的绝技周旋于日军、伪军、军统特工之中的故事,其中全歼鬼子假扮八路军和特战是在第十三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