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何美、俄的有些战机釆用双垂尾,而欧洲用单垂尾?
双垂尾是现代战斗机一革命性的发展,始于F22隐身战斗机,而奇怪的是,欧洲各国自主研发的战机至今都没有采用双垂尾的习惯,而俄罗斯则在苏47开始就已经积极研发使用双垂尾的结构特性,这之中有什么讲究呢?
首先,很多技术动作,通过美军十余年的试验,如电磁弹射、垂直起降等都需要双垂尾的结构强度来支撑,如单垂尾的F16则无法完成上述动作,但是双垂尾的一大技术缺陷就是增加了战斗机的阻力面积,大大降低了飞机的飞行速度,波音公司三度加大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才基本解决了F22初速偏低的问题。
而欧洲方面,各国都没有这样的需要,英国的航母已经封存,法国的“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根本不支持电磁弹射技术,而双垂尾的结构设计如果得不到专门的技术支持,是需要很多时间进行试验的发动机调整的,何况就军事上欧洲一直是美国坚定的盟友,因此,欧洲不研发双垂尾飞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反观俄罗斯,作为东西方对立的军事集团,虽然航空工业已经落后美国将近二十年,但是就最近几年来说,俄罗斯一直在打不追赶,那么,双垂尾的结构设计自然不能落后于美国,以苏-47为例,双垂尾的结构使得它可以快速做出极高难度的机动动作,大大增加了战斗机的格斗性,如果说美国研发双垂尾飞机是想完成超新技术的使用,那么俄罗斯采用双垂尾技术完全是不想再现代空战中输给美军。
这个与发动机和气动设计有关,单发一般为单垂尾,位于发动机尾部上方,双发一般为双垂尾,垂尾中间即是双发尾口,都是控制飞机的水平转向。欧洲现役战机均为单发(中轻型),这是其单垂尾的原因。
美国要如何利用F35战机来抵御欧洲战斗机工业?
如何抵御,根本不需要抵御,只要降价就行了。
飞机代数越高,飞机的制造难度就越高,如果不是财大气粗,根本无力支撑航空工业的发展。
所以一遍是现成的物美价廉的成品;一边是虚无缥缈的愿景,不知道有多少国家会不为所动,尤其是欧洲自身经济就不见气色,动不动就砸锅卖铁,更是很难有这个决心去正向开发。
其实他们不想吗,他们也想自己开发高级飞机,无奈没钱啊,不得已,都已经组团开发了,法国咬牙开发一型飞机,无奈推销不出去,只能自己装备着。
额外说一句,这就对比出日本的狼子野心和中国的伟大。
日本本可以舒舒服服的生产F35,但人家不想舒服,非的开发心神战机,目的就是不落人之后,君不见拿到F16技术自己开发出F2来,而且日本人的精神力也很强,不会只贪图便宜,就是放弃自身研发。
而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也想能买到好东西啊,曾经有段时间不就流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观点嘛,虽然这句话不对,但中国也想买到好东西啊,无奈买不到啊,苏熊基础掏的差不多了,美国技术人家不买,没办法只能自己刻苦攻关了。
美国的F35性能确实优秀,但是作为商品出售不见得被所有北约国家完全所采购。自从特朗普对北约盟友进行了钢铁铝材增加高关税以后。北约国家就不在为美国买单了。以法国马克龙为代表的欧洲等欧洲国家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实现自己的欧洲军事独立联盟。这样以来,美国人的F35的销路在欧洲市场上就出现了障碍。法德联合研制的阵风战斗机在进一步进行改版升级。新的战斗机研制也在进行中。这样以来美国的35战斗机就失去了它商品的价值。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II已经成功地消灭了欧洲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能力,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经获得了超过3500架F-35闪电II战斗机的订单,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估计未来会有超过6000架的F-35战斗机的订单。
欧洲具备研制战斗机的国家不是很多,就英国,法国和瑞典具备一些能力。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联合研制的台风战斗机目前还在生产中,目前已经获得了超过650架订单。
法国特立独行的研制了阵风战斗机,不过这款战斗机只有180架的订单,而且还是天价的成本,印度花费80亿美元购买了36架而已。
而瑞典研制的JAS-39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不少订单,这是在大国战斗的夹缝中生存的典型机型,低成本是其制胜法宝。
从台风,阵风和鹰狮看,欧洲是具备第四代战斗机的能力,不过也陷在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中了,欧洲各国很晚才开始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等这些战斗机开始服役的时候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也开始装备部队了。
美国是先发制人研制第五代战斗机,与欧洲打了个时间差,而欧洲自己不思上进错过了研制的机会,如今欧洲的四代机价格还和五代机一样。
为什么美俄的战斗机中鲜有在欧洲很常见的无尾翼三角翼设计?
首先,欧洲的无尾三角翼已经逐渐被鸭式布局替代了。现役的新锐欧洲主力战机,台风、阵风,包括瑞典的萨博JAS39鹰狮,全都是鸭式布局。
(萨博JAS39)
其实美国对无尾三角翼的研究很早,也很早就应用于军事。无尾三角翼军用飞机早在上个世纪就大量服役了。以美国为例,B58,F102,F106,F2Y海镖这一票飞机全是无尾三角翼,这些飞机最早于1960年开始就服役于美国空军。
(B58)
至于俄国,除了少量的试验机型使用无尾三角翼外,大多都采用的是有尾三角翼布局。最为出名的便是米格21鱼窝了。
说到无尾三角翼为何兴起,不得不说一下战后对于战斗机要求的改变。由于二战的战争经验,空战理论被一步步刷新,战斗机的速度和高度要求越来越高,而得益于当时涡喷发动机的发展,飞机超音速也不是一件难事。而三角翼,则能很好的解决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的音障问题,将机翼隐藏在音锥之内,而且三角翼能显著的增大机翼面积,减小翼载,增加机翼翼根强度,而在二战末期困扰无尾三角翼的控制问题则由于战后的飞控技术的提升也相应解决,极为适合高空高速的飞机。所以不难理解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有一大票无尾三角翼飞机诞生了。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欧洲的协和式。
(协和式客机)
不过无尾三角翼在亚音速盘旋,特别是大迎角的飞行时若是没有强力的发动机支持,容易失速,过失速阶段容易失控。在讲究超机动性的现代,无尾三角翼低速下的毛病成了大短板,而现代涡轮喷气发动机兼顾高速与低速的特性,也注定了飞机性能必须兼顾超音速和亚音速,无尾三角翼也被更均衡的鸭式布局和传统布局取代。
(台风)
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
作者:赵俊峰
机翼主要作用就是为飞机提供升力,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飞机的机动性、速度和平衡等等,对战斗机来说非常重要。按照机翼的平面形状分为:平直翼、后掠翼、前掠翼、三角翼等等。细心的军迷会发现有欧洲战斗机广泛采用的是无尾翼三角翼设计,而另外的航空大国美、俄却很少采用这种设计。
所谓的无尾翼三角翼是指战斗机的机翼平面形状为三角形,并且尾部没有水平尾翼,但是依然保留着垂直尾翼。飞机的升力主要靠机翼提供,而尾翼的作用是让飞机在飞行中保持平衡,防止飞机俯仰、翻滚,以及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包括爬升、俯冲以及左右转弯等。但是安装尾翼的飞机也有弊端,如果位置不合适不但会增加阻力,在气动力上还会与机翼互相干扰。于是就有了增大的三角翼并在后缘增加了两块升降副翼,当副翼上下运动的时候起到了尾翼升降舵的的作用,飞机可以上升或者下降,当一块上偏一块下偏的时候飞机滚转。与垂尾配合可以改变航向或盘旋。
欧洲国家的战斗机幻影2000、JAS-39、台风、阵风等大部分是无尾翼三角翼结构,而其他国家很少采用。主要是因为无尾三角翼飞机仅凭借机翼的的升降副翼产生升力力矩效率低,起降距离过长。另外在低空飞行中改变姿态响应慢,特别是高度的变化要比常规布局飞机反应慢,在空战中机动性差是致命的。
无尾翼三角翼结构也不是一无是处,采用这一设计的战机高空高速性能优异,倾向于这方面的欧洲更青睐这一设计。美国也不是彻底摒弃,F-102和F-106系列截击机为了获得更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就是采用的无尾翼三角翼设计。
如果说是三角翼飞机的话,挺多的啊。美国空军和海军序列中无尾三角翼就有不少。
美国的F-102三角旗
F-106三角标枪
海军的也有,F-6天光
至于大名鼎鼎的A-4天鹰这种三角翼为主的更多了,直到英阿马岛战争阿根廷飞行员还用次飞机直接扔无制导炸弹给英军舰队重创。
F-15的经过NASA修改的切尖三角翼其实也算三角翼行列
还记得这个么?跟F-15E竞争的F-16XL,不规则三角翼。
苏联老毛子没怎么搞无尾三角翼,不过他们对有尾三角翼钻研很深。
米格-21就是典型的有尾三角翼
民航机杀手苏-15采用的是双三角翼
如果你是说鸭翼三角翼的话,这个是有复杂原因和巧合的,先是鸭翼作为天生的静不稳定布局,与战斗机这种高性能平台结合,要到计算机辅助的线传操控技术应用才可以推行,而线传飞控首次在战斗机应用已经是1979年的F-16了。
在对机动方面要求比较小的领域,比如轰炸机,鸭翼三角翼早就试验过,三倍音速的XB-70和T-4轰炸机。
美国的XB-70女武神,号称造价比航母都还贵。
苏联的T-4轰炸机,号称造价比同重量黄金都还贵。然后双方一合计,要是真大量造这二货,估计内裤都要当出去了,然后都下马。
到了80年代后大家都开始觉得鸭翼战斗机是个NICE的想法时,苏联开搞米格1.42,然后苏联就死了。
米格1.42是国家项目,如果苏联没死会搞下去,可惜了。
至于美国,天地良心,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表示我可是超级鸭翼控,要知道洛克西德马丁刚开始投标F-22的ATF项目时,洛马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
至于为什么折腾成现在样子,还不是美国空军修改指标要求,对最低隐身指标提高100倍,鸭翼布局那个时候是无法达到,只能改了。
而海军最开始搞的四代轻型战斗机的JAST计划时,洛克希德马丁的设计方案是这样的。
后来又是国会老爷下令,将其跟空军的JSF计划合并,空军傻X又逼逼要求提高隐身指标才折腾F-35现在样子的。
而瑞典人搞萨博鹰狮的战斗机的时候,技术不行,连摔两架原型机,最后就是找洛马出马,重新编写飞控和修改设计,才取得成功的。
说洛马不喜欢鸭翼,搞不定鸭翼,简直是
比窦娥还冤啊!
至于另一个家伙,波音,看看其90年代跟NASA(美国国家宇航局)搞的X-36是什么模样先。
然后再看看波音的第六代战斗机设计方案F/A-X。
鸭翼影响隐身?那是你水平差,自己检讨去,在高手眼里还是垂尾更加破坏隐身,只不过水平差的不敢去弄掉垂尾,只会在鸭翼上面瞎逼逼。
最简单最直白的答案就是:凡使用鸭翼+无尾三角翼的国家都是军用发动机功率不足的国家,美国人是发动机又猛寿命又长,毛子是发动机比较猛,寿命不行……
其他国家基本都受困于发动机动力问题,只能用翼面设计也就是涡流增升原理来提高飞机性能,也就是大家说的鸭翼+无尾三角翼布局(比如:法国阵风,英德台风,瑞典萨博和中国歼10歼20等等)
无尾三角翼布局有利于提高战斗机的高空高速性能,并且对10吨以下的中轻型战斗机而言,无尾三角翼可以减少结构重量,提高载油量。
所以实际上,美国也许没有无尾三角翼的战斗机,但是有相当型号的第二代无尾三角翼截击机。也就是百系列截击机(编号为F-XXX,XXX >= 100的)
比如F-102,F-106。
第二代战斗机时期,普遍战斗机的空重都在10吨以下,所有当时欧美设计的诸多截击战斗机都是无尾三角翼布局。
而苏联人则从来不使用无尾三角翼布局,这是因为无尾三角翼布局的起降性能相当差。一般而言,无尾三角翼布局的飞机起降的距离都是有尾布局的180%,是鸭翼布局的160%。苏联的武器装备设计都是基于核大战环境设计的,如果起降距离太长,战时的使用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法国特别喜欢无尾三角翼的飞机,幻影系列几乎都是无尾三角翼布局的。
比如幻影3,幻影2000。
为什么法国这么喜欢无尾三角翼呢?
这是因为法国和中国特别像,它的发动机技术相当差。这个时候还要想战斗机有较好的性能,就只能用无尾三角翼了。等到后来技术进步,就清一色用上鸭翼,比如阵风,台风。
发动机烂就得用鸭翼布局,话糙理不糙。虽然实际原因会复杂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在没有优秀发动机的情况下,用鸭翼或者三角翼确实更好。
至于美国和苏联乃至今天的俄罗斯,他们从来没有面临过没有大推力发动机的问题。苏联解体以后虽然俄罗斯经济一度非常吃紧,但是他们的产品30发动机(17吨级)倒是走在了WS-15的前面。
实际上,对于第五代战斗机来说,如果单纯从隐身和超音速巡航这两个最为重要的指标来看,常规布局的蝶形尾设计也比鸭翼布局或者无尾三角翼布局更好。
YF-23就是蝶形尾
欧洲自研新一代战斗机,真的能行吗?
只要发动机给力,板砖都给你送上天。欧洲目前只有两款拿得出手的中等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分别为英国的EJ200和法国的M88。如果以这两款发动机其中一款作为新一代战斗机的动力,那这款飞机和“双风”一样属于双发中型战斗机,估计10年内,原型机可以首飞。如果欧洲想发展双发重型战斗机,那么他们必须研制推重比10以上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其研制周期在10至20年,原型机则要15年至25年才能实飞。
EJ200涡扇发动机:
最大加力推力(daN) 9000
中间推力(daN) 6000
加力耗油率(kg/daN/h) 1.66~1.73
耗油率(kg/daN/h) 0.74~0.81
推重比 >10
空气流量(kg/s) 75~77
涵道比 0.40
总增压比 26.0
涡轮进口温度(℃) 1477
最大直径(mm) 863
长度(mm) 3556
质量(kg) 900
M88涡扇发动机:
最大加力推力(daN)
M88-1 8318
M88-2 7500
M88-3 8000~9300
中间推力(daN)
M88-2 4871
加力耗油率[kg/(daN·h)]
M88-2 1.80
中间耗油率[kg/(daN·h)]
M88-2 0.898
推重比
M88-2 9.0
空气流量(kg/s)
M88-2 65
M88-3 72
涵道比
M88-2 0.5
M88-3 0.3
总增压比
M88-1 24
M88-2 24.5
M88-3 27
涡轮进口温度(℃)
M88-2 1577
M88-3 1577
最大直径(mm)
M88-2 1003
进口直径(mm)
M88-2 696
M88-3 790
长度(mm)
M88-2 3538
M88-3 3618
质量(kg)
M88-2 850
M88-3 985
为什么欧洲台风战机这么贵?
台风战斗机是英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共同投资研发的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售价高达7000多万美元。造成其售价高昂的原因主要是研发费用高昂、产量过低,把研发费用平摊到每架飞机上价格就会高的离谱。这就好比大众化的汽车,如果销量巨大,不仅车的售价会降低,而且汽车配件价格也会很便宜的道理一样。
因为台风战斗机的市场主要是研发的几个欧洲国家,所以产量合计才几百架而已,所以才造成台风战机价格居高不下。
因为欧洲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很多军事装备都是多国联合开发出来的,所以需要整合的资源比较多,基于此,造出来的武器装备怎么可能便宜?说到战机,而且是欧洲研发的,那就不得不提英国 德国 意大利 西班牙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机,造价可不菲,得7700万美刀,而且只能划分为三代战机,也就是跟中国的歼十一个级别的,但是性能方面各有千秋,总体而言应该是要优于歼十的,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家整合了德英意西四个国家工业的结晶,起步怎么可能低。而且台风的定位也是全天候多用途战斗力,所以造价昂贵也是有原因的,当然性价比方面跟我们国家的战机是无法比拟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日战斗机降欧洲基地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