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台风名字是怎么取出来的啊?
台风的名字是由国际气象组织(WMO)负责确定和命名的。根据WMO的规定,每个地区的命名列表会循环使用,每隔几年重新开始。
亚洲地区的台风名字是由14个国家和地区轮流提供的,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这些名字通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或者自然现象有关,以便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辨识。
1. 国际台风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WMO将全球海域划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设有一个台风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定期发布的台风名称列表中有21个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当发生台风时,依次从列表中选取一个名字。
2. 中国台风命名:中国气象局负责。中国台风命名主要采用汉语拼音和汉字,例如“海棠”、“海葵”、“康妮”等。每年中国台风命名列表包含25个名字。
台风的命名通常是由相关的气象机构或国家气象部门负责决定和管理的。不同的地区和机构可能有不同的台风命名方式和规定。
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全球范围内的台风命名协调工作。根据WMO的规定,不同地区的气象部门可以自主命名台风,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则。
一些地区的台风命名通常采用象征性的、易于识别和记忆的名字,如人名、动植物名、地名等。这些名字通常以字母顺序进行编号,每个地区或国家会有自己的命名列表。
例如,中国的台风命名列表由中国气象局制定,通常使用汉字拼音来命名台风,如"海燕"、"山竹"、"梅花"等,每年更新一次。
台风命名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人们识别、传播和记忆,避免混淆和误解。此外,台风命名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台风的关注和应对意识。
台风的命名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负责的。根据WMO的规定,不同地区的台风会有不同的命名方式。例如,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命名是由14个国家和地区轮流提供的名单决定的,包括中国、日本、菲律宾等。每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名单中包含一系列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使用。
当一个台风形成时,根据其强度和位置,从名单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名字。
这种命名方式有助于提高台风的识别度和管理,同时也方便公众和媒体进行沟通和报道。
台风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台风委员会制定的。台风委员会成立于1968年,负责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台风)分配统一的名字。
台风名字的选取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来源于亚洲各国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各个成员国按照字母顺序提供台风名字建议,每个成员国提供10个名字,形成一个包含140个名字的命名表。命名表按照顺序循环使用。
命名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识别和交流。当热带气旋形成时,根据其在命名表中的位置,分配一个名称。当某个台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时,其名称可能会被退役,不再使用,并用一个新名称取而代之。
需要注意的是,台风名字只是用于标识热带气旋,并不意味着名字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台风的强度、路径和影响因素取决于多种气象条件,与名字本身无关。
为什么要给台风起名字,都是谁起的名字?
给台风起名字方便记载,就像打仗战役,政变等。比如这一次台风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多大灾害,影响程度,最后怎么解决的,耗费多少资源,做出总结,因为出现过一次也可能会出现第二次,当然没有第二次是最好的,所以会出现起名字。
纯属个人见解。
【台风名字的由来 为什么要给台风取名字 - 天气网 - 今日头条】;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实力科普:台风名字都是咋起的? - 今日头条】
台风的名字怎么来的?
台风的名字来源于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该表共140个名字由亚太地区14个成员提供。
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个组里有14个名字,每个成员提供一个,按照成员的字母顺序,轮流使用。且一个热带气旋无论增强或者减弱,名字始终不变。
台风的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制定的。每年,WMO会为即将到来的台风命名,以便于人们更好地识别和记忆。台风的命名通常采用一个由三个单词组成的名称,这些名称通常与当地的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例如,中国的台风名称通常采用汉字,而日本的台风名称通常采用假名。这些名称的选择是为了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政治或文化争议的名称。
台风的名字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制定的,每个地区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名字一般选自国家或地区的人名、城市名或动植物名,如“杜鹃”、“芙蓉”、“汶莱”等等。不同年份所选用的名字也不同,以便人们更好地识别并记忆。同时,这样的命名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民众的预警意识,加强对台风的预测和减灾工作。
一直很好奇,台风的名字谁给起的,如何保证不重复?
国际上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台风,有统一的命名规则,这些名字是重复循环使用的,而不是题主所说的不重复。当然能够有“资格”被命名的台风,它的强度必须要达到热带风暴强度。
在2000年以前台风还是没有名字的,我们国家都是以编号来称呼台风的,比如“今年第10号台风将于6月10日登陆福建厦门”。
后来,为了避免各国混淆同时帮助人们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各个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国家决定给台风取名。1997,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在香港举行,会上各国讨论决定,给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取名。并且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日本、韩国、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和美国),每位成员提供10个具有本国特色的名字,总共140个名字。然后把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并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形成一张台风命名表(如下图)。
然后每年每有一个台风生成,就按照上述的台风命名表依次给台风命名,并重复循环使用。比如2017年第23号台风名字叫“达维”,那么按照台风命名表2017年第24号台风就该命名为“海葵”,以此类推……
比较有意思的是,各个成员国或地区提供的名字大多都比较“儒雅”,比如莲花、蒲公英、海棠、杜鹃等等,似乎和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的台风不大协调。比如中国最初提出的10个名字: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
另外,有些台风破坏力过强并对受灾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受灾国就能向WMO申请将这个台风的名字从台风命名表中给“开除”掉,然后再由该国家再重新补上一个名字。
比如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造成了我国浙江福建数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因此“龙王”后来从台风命名表中被除了名,并且我们国家又重新向WMO提交了一个新名字“海葵”。
再比如,2016年第14号台风“莫兰蒂”,这个名字是由马来西亚提供的,台风“莫兰蒂”重创了我国的厦门市。因此后来201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的WMO第49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决定将“莫兰蒂”给除名,并重新补上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妮亚图”(Nyatoh)。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台风的名字是谁取的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