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21年诺奖文学奖作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获奖者为: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Abdulrazak Gurnah)。
阿卜杜勒拉扎克·格尔纳1948年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末以难民身份抵达英国。他已出版10部小说和大量短篇作品,著有代表作有《天堂》《海边》等。他是当今著名的后殖民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他结合自身经历,以非洲人的视角书写殖民历史,其作品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等主题,获得了国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莫言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还得过哪些奖项?
从外国人那里弄了个文学奖项,挺没劲的。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里根本打不起定盘星来。它要是"文化奖"嘛,还能称一下份量。从文学到文化,中间还缺文章这一环呢!"文学″奖,一个垫底儿的货色罢了!
大多不了解,好像得过“吕梁文学奖”,20万元,莫老现在不应该为钱发愁,应该好好培养下一代或学托尔斯泰在70岁左右,还能写出《复活》这样的传世巨作,否则得再多的奖也是难以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
莫言凭借《蛙》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实至名归?
莫言的文学作品没有阅读欣赏过,也就没有议论权,但莫言能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值得国人高兴与钦佩。
看到网上的点评,对莫言的文学作品褒贬不一,各抒已见,各有其道理,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事一桩,文学作品各位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与风韵,特色与特点,文字功底也不尽相同,但过分怀疑莫言的创作动机,不纯之类的"高帽"少说少扣为佳。
据我所知,莫言终究是军队培养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觉悟略高于普通人,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国家不成问题。
至于莫言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实至名归。
我个人觉得浩然的作品还是很好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浩然正气,激发了几代人发奋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他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充满着正气、阳光和希望,给人以振奋!
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先要明白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社会主义国家作者的套路,李敖先生曾经有过糟辟的论述。莫言模透了西方颁奖给社会主义国家作者的套路,即:诺贝尔文学奖必须颁发给反抗自己国家的作家。前苏联有五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无一例外。莫言按照这个套路写出大量讨西方国家喜欢的作品,《蛙》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极尽抹黑之能是。得到瑞典人的认可,诺贝尔奖就恩赐给他了。前些年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最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和他的获奖感言流出,使得广大爱国群众看清了西方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的险恶用心,而莫言却坦然接受,引起了广大爱国群众的批评,当然也有一部分莫言的拥护和支持为他辩解,都属于正常现象。
我没有看过莫言的任何作品,只是通过电影《红高梁》知晓有这么一个作家。本对莫言这人没什么关注,可是近来在媒体网络平台对莫言其人其作品上演了褒贬不一的大爆炸(讨论)。褒者把莫以获文学诺奖第一人为由,把他奉为“圣贤大家”引以为荣;贬者则相反,吃煤越吃越香把莫家人养得丰乳肥臀,洋人则说莫用魔幻实用主义写法写的《蛙》垂青而颁诺文学奖。我是个网迷活跃者,本不想参予其中,但实在看不下莫言抹黑共产党领导下祖国的作品,而毅然加入了广大国人贬莫的阵营。据我所知《蛙》是一部抹黑祖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魔幻作品,如《蛙》不魔幻不迎合西洋人的胃口,更本就不会获文学诺奖,中国有多少伟大作家如鲁迅,茅盾,老舍等的伟大作品都得不到诺奖,而偏莫言的魔幻《蛙》获奖了呢?如果今后的中国作家都学莫言用魔幻写作,中国的文学阵地将是何种景象?
纵上所述,我认为莫言《蛙》获诺奖是陡有虚表,名不符实!
对于莫言凭借《蛙》获得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实至名归”?我想说的是:谁不服也去拿个“诺奖”回来看看?国人能不能大度一点?少一些“酸葡萄”心理,更不该对稍有成就者竭尽“挑剌、打压”之能事,大有“置其死地而后快”,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人类文学的最高荣誉再爆大冷?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名副其实么?
这问题的本身却存在问题,诺贝尔文学奖並不是人类文学最高荣誉,而是西方意识形态文学领域奖项,和平奖也是如此,我们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与其是有原则区别的。所以中国有自已的文学奖标准,那就是二个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存在的便是合理的。无论谁得到这个奖项,评委会都会给出合适的理由。从而不存在爆冷一说。该问题的提法有两个问题:一是何谓“最高荣誉”?难道是因为奖金最高?还是影响最大?至于奖金数是人为的,随时可以改变。至于影响,看看全世界的总人口数,再看看真正关心这个奖项的人口数,我想这是所谓精英们的游戏而已。处于底层的劳动者不会将目光投到这个奖项上的。二是到底是“名副其实”,还是“名符其实”?这是可以探讨的。
西方人搞的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一种操弄,是有人把他神化了。自然科学奖项还有一点道理,但也仅仅只是有一点点而已。什么文学奖,和平奖,本来就是恶作剧。不过,今年文学奖得主,还是有水平的,他最大的贡献和代表作品,就是他接到电话通知时的“获奖感言”,他第一个准确定义了这个奖项——恶作剧。因为,将来的和平奖或许就会颁给了下一个希特勒,或者特朗普,在这一点上,他比莫言要看的更明白一些!当然,奖金可以笑纳,名头则不必当真👍
2018年历届诺奖得主及其代表作?
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的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1962 —)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它被称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碎片化小说”(后文试读)。
彼得·汉德克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 )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活着的经典”。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1961 年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24岁出版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在此之前他已退学专心创作。同年发表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后文试读),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他创作的《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相提并论,他也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到底为人类进步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很多人误以为莫言是凭借作品《蛙》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莫言获得的是终身成就奖。在2012年时,《蛙》甚至还未有英语版和瑞典语版。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既可以表彰一部作品,也可以表彰一个作家的终身成就。
读莫言的作品,充满了光怪陆离的魔幻、民间故事以及某些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凭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敢于直面人性丑恶。所以有的人说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的作品符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偏见。
莫言得诺奖,已过去多年,祝贺或抨击,都没有意义了。看一个作家的价值,不能单纯看他的读者量,更要看读者层次,尤其要重视内行,特别是真正专家的意见。鲁迅的小说,鲁迅的母亲都不读,因为鲁迅母亲认识不了鲁迅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据说,他的母亲只读张恨水之类作家所写的言情小说,但世所公认的是,鲁迅的小说取得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最高成就。用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审查,沈从文的小说毫无价值,但沈从文把中国人的善阐发到了极致,也自然达到了诺奖水平。现在,有人看莫言的小说,还停留在政治标准第一甚至唯一的时代,还在把人类文化人为地分为截然对立的东西方两个阵营,这种观念或思想的落伍恐怕是认识不到莫言小说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原因。
一部文学作品最突出的应具有时代的烙印!能够表现人物的个性!揭露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把最美好的层面展示给人间,促成振撼效应,使心灵的美德与个性用艺术的手法,通过文学的感染力,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振撼与视觉的洗礼,展现东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莫言的作品据备这些条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适当的。
诺贝尔奖在自然科学方面对获奖者在意识形态上有也是有偏见的,但不特别明显。在人文社会方面就比较明显,一般都发给符合他们标准和胃口的人。借此来影响获奖人所在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例如有人在作品中丑化自己的民族,这刚好又符合瑞典的政治胃口,也可能就会颁奖。像和平奖的政治色彩就非常浓嘛。
诺奖颁奖者之政治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豈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只顾感观刺击?!
莫作者得名奖并没显现多少光彩,更没能激起本对诺奖蛮期待的人们喝彩欢欣,基原因更无须多言,更不用故意言他,或贬损!
低级趣味,庸俗仍不失为诸多世人之喜好,因此,状如莫及莫子类的写书人便运用而生了!
这难道不是现实?
这难道很奇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