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辟谣高反女孩被抛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辟谣高反女孩被抛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近日,一鸡汤博主发莫言名句,反被莫言辟谣。你看过哪些奇葩的“假鸡汤”?你认为“鸡汤文”真的有用吗?
假借莫言的鸡汤文很早就有,特别是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加之这几年网络更多更快的传播形式,假借莫言之名的鸡汤文更是遍行网络。至于转发如此之高,各种版本如此之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莫言的一些发言,特别是截取他发言的片段,就会带有一些鸡汤性质,这些鸡汤文多少也是在模仿莫言文章的一些方式,而大众对于励志鸡汤似乎有天然的好感,就造成各种莫言式鸡汤文。可能是莫言再来澄清,也无事于补,会继续有假借莫言的鸡汤文出现。
这次,莫言的网络账号在鸡汤文下面进行辟谣,一方面莫言账号的回复方式和鸡汤文的行文方式也很类似,也很难分清澄清的账号是否就是莫言,也有可能是莫言的经纪人在维护这个账号,行文方式不是莫言的,澄清这个鸡汤文不是莫言自己写的则是莫言同意的。除了假借莫言的鸡汤文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像白岩松,余秋雨,于丹本身的文风就有不少鸡汤味,但网络上很多署名白岩松等的文章并不是他们写的或说的。
对于“鸡汤文”,与现在语言被破坏厉害有很大关系,很多文章都是一些陈词滥调,提供很少,甚至没有提供信息量,这种文章很容易就进入“鸡汤文”的模式。“鸡汤文”看上几篇也是无伤大雅,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风花雪月的平静,但是看多了“鸡汤文”,一个结果可能是会被洗脑,变成鸡汤文的方式,一个结果可能就是发腻,对于鸡汤文形成一些免疫力。
微信公众号的普及使得“全民皆写手”,每天网络上都会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原创文章。由《心灵鸡汤》一书引申而出的一类“暖心小故事+人生哲理”的文章被统称为鸡汤文。
一开始,鸡汤文的广受赞誉,但渐渐地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出现,现在,“鸡汤文”三字甚至带有了些许贬意。
在此,我只讨论我认为有问题的两类鸡汤文。
第一类的问题在于:只给了当前现状和未来愿景,却不描述过程。
很多鸡汤文上来先用几个小故事向我们展示问题的严重性——小玲当了全职主妇,结果公婆凶恶老公出轨,小嘉一直没办法和渣男分手,结果三十好几了都没嫁出去……
然后,对她们下一个诊断:她们都是没有自我的女人。
后半部分再举几个例子——小安遇见渣男劈腿绝不心软,果断分手后与金龟婿喜结连理,小琪婚后绝不放弃工作,现在家庭事业双丰收,公婆在家不敢高声大气……
最终结论,女人要有自我才能生活得幸福。
这样一篇文章写出来,“人要有自我”的道理当然很对,但是,什么叫自我?我之前为什么没有自我?怎么做才能有自我?
这些关键性问题是鸡汤文没有覆盖,但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知道的。
这类鸡汤文的问题我俗称:没有勺子。
第二类的问题在于:给出了道理,但却没有给出合适的语境。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真理都是相对的,连“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相交”在黎曼几何中都不复如是,更何况在人际关系这种复杂、主观的范畴之内。
所以,很多道理需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
比如,有些鸡汤文说人要看开、放下、宽容,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诚然,这是大部分人追求的很高境界。但是,这样的境界不是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一个努力蜕变的过程。
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先“以直报怨”,才能“以德报德”,最后再尝试做到“以德报怨”,没有前面两个过程中的宣泄情绪,建立内心对自身的认同感和价值感,我们是没有力量包容伤害、看淡痛苦的。
这类鸡汤文的问题我俗称:不看场合。
不是所有的鸡汤文都是坏东西,我们只要注意筛除不分场合、不给勺子就乱灌的鸡汤,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好汤,就能帮助强身健体、开悟心智。
毕竟,很多熬鸡汤的人确确实实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其中,为其认认真真地负责。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辟谣高反女孩被抛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辟谣高反女孩被抛弃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