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户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户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西安鄠邑区有哪些地方?
化羊庙东岳献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户县化羊庙东岳献殿,古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化羊庙东岳献殿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庞光街办化羊峪口,建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历史,为西安地区现存少有的元代建筑之一,五间六楹,单檐庑殿顶,捏花琉璃脊,
遇仙桥及石造像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仙桥及石造像·元、明·户县甘河乡甘河村。保护范围:遇仙桥桥体东、北外延40米,西、南外延30米;石造像小院东西10米,南北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面外延10米
西安户县的由来谁能告知?
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为夏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时为崇国,周作丰京,春秋为扈国,秦代改“扈”为“鄠”,西汉设置“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今属西安市郊县。
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为夏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商时为崇国,周作丰京,春秋为扈国,秦代改“扈”为“鄠”,西汉设置“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今属西安市郊县。
西安户县为什么要叫作鄠邑区?
近年来,国内大量地级市市区附近辖县完成了“撤县改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一步深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所致。很多完成“撤县改区”的县,不仅完成了【从县到区】的转换,也在【地名更换】上下了一番功夫,纷纷找寻各自的古代曾用名,掀起了一股地名复古风。
而且,很多【撤县改区】的区县级政区,还存在另一个不得不改名的原因,那就是原本的地名仅仅由一个单字与“县”字构成,改区之后,仅仅把“县”换成“区”略显奇怪,哪怕改成“某县区”也很不伦不类,为免日后日常使用与行政运作发生不变,也便只能改名,在原本的单字后面再添一个州、邑之类的字,或干脆改换成另外两个字。
【户县】改名为【鄠邑区】(户、鄠同音)也便是在上述原因驱动下完成的,那么【鄠邑】与【户县】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且看寒鲲为您一一道来:
有扈氏:户、扈同音
在近乎传说时代的夏朝时期,有扈氏作为一个方国部落,大约存在于今天的鄠邑区一带,根据郑张尚芳先生的拟音,上古时期的户、扈二字都读:ɡʷaːʔ,这是鄠邑(户县)的最早渊源。
鄠县
西汉初年高祖时期,鄠县被正式设置(具体年份不详),在自此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近代的两千多年间,不论上级政区如何变幻,鄠县之名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公元1964年,由于鄠县的“鄠”字,确实比较难认、难写,为了便于当时的日常生活与行政运作,这才将【鄠县】,“简化”为同音异形却更好写好认的【户县】了。
【图为位于鄠邑区草堂镇的草堂寺鸠摩罗什塔亭,为鸠摩罗什译经处、圆寂处】
鄠邑区
2017年9月,一方面因为前文所述经济发展与地名变更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不再过多需要依赖手写),曾经长期作为【鄠县】存在于历史时期的【户县】曾用名,便再度被启用,并且给“鄠”字后面添了一个颇有周代风格的【邑】字,以期应和曾经在如今西安市鄠邑区与长安区交界处存在的周都丰邑、镐邑。
【下图源自:全国行政区划信息查询平台】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哦
我觉得得不偿失,这个字很多人都不会写,包括我,还不如原来户县好记写,香港为什么有个尖沙咀,而不叫尖沙嘴,就是因为使用中咀比嘴更方便,名字其实越简单越好,复杂的字肯定效率要降低很多
鄠(hù)邑区,原名鄠县,1964年更名为户县。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朝为“有扈氏”部落。这是鄠邑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战和甘誓都发生在鄠邑区附近。商时设“崇国”;周时,作“丰邑”;秦代改“扈”为“鄠”;西汉时设“鄠县”。历代延续。1964年9月10日,因鄠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原隶属于咸阳地区行政公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周至县一起,划归西安市管辖。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户县撤县改区,恢复鄠字,设立西安市鄠邑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2017年9月9日,鄠邑区举行撤县设区揭牌仪式。
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有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宏大的汉代“国家铸币厂”——钟官城遗址;世界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埋藏唐玄奘法师遗骨的紫阁寺。还有草堂寺、重阳宫、公输堂等古迹。高冠瀑布、紫阁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名篇佳作。
自1970年代以来,鄠邑区以其秀美的山川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孕育出了名闻遐迩的“户县农民画”。并涌现出了一大批诸如李凤兰、潘晓玲等著名农民画家;而鄠邑区,也以农民画乡而饮誉海内外。
根据此次国务院的最新批复,户县更名“鄠邑区”,恢复了1964年前“鄠县”的古字。而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区”均属于地名专用词,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叫“鄠县区”也有不妥。“鄠邑”是户县在秦朝时的名字,此次借撤县设区恢复了户县原名,虽然汉字显得略有生僻,但却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之举。
为什么说取名“扈邑”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
首先,历史可寻:
《地理志》显示,古邑国,有户古、户国、甘亭、邑至秦改为鄠邑。典籍《辞海》里面则显示:鄠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河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鄠县。
其次,文物例证: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蜀王村”的记载。
最后,文字记载:
古书《二程粹言》(记载程颐、程颢言论集):“明道在鄠邑,政声流闻当路,欲荐之朝,而问其所欲。对曰:夫荐士者量才之所堪。不问志之所欲。”
户县改名鄠邑区有什么意义?
户县改名叫鄠邑是因为开始户县就改为“鄠县区”,而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县”“区”均属于地名专用词,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叫“鄠县区”也有不妥。“鄠邑”是户县在秦朝时的名字,此次借撤县设区恢复了户县原名,虽然汉字显得略有生僻,但却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之举。说:“扈邑”是正本清源、尊重历史的原因
首先,历史可寻:《地理志》显示,古邑国,有户古、户国、甘亭、邑至秦改为鄠邑。典籍《辞海》里面则显示:鄠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河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鄠县。其次,文物例证: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蜀王村”的记载。最后,文字记载:古书《二程粹言》(记载程颐、程颢言论集):“明道在鄠邑,政声流闻当路,欲荐之朝,而问其所欲。对曰:夫荐士者量才之所堪。不问志之所欲。”
西安户县为何更名为鄠邑而不用户邑?
中国汉字发展进化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简化为现在的简体汉字,曾经有一段时间不认同这种简化,但现在认同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字简化确实提升了生产效率,进而发展了生产力,这是一个进步的过程,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思想和文化也同样在发展和进步,并非所有的传统思想和文化都应保留,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如果保留的话我们现在是什么社会制度?就户县改名鄠邑区,我个人认为真不如叫户宪区或者户邑区。一个全区一半人写不出来的生僻名字,真的好吗?仅仅因为鄠字历史更悠久?我认为这个理由牵强卖弄,完全站不住脚,同时对这个不接地气的名字不认可不看好。
感谢邀请。
关于户县改为鄠邑区的事情,争议比较大。
我认为,是有利有弊的。至于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
只能说:这一届户县人民政府的主政官员,认为改名利大于弊。
鄠邑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了2000年,历史非常辉煌。
典籍《辞海》注释:“酆侯之地为鄠,位于长安西南,涝水东岸,夏时扈国,秦为鄠邑,汉置鄠县,即今陕西省鄠县”。
主政官员认为,在户县历史上,“鄠”用了两千多年,而“户”字仅用了50年,如果把“鄠”字放弃了,失去文化的传承有些可惜。
至于为什么改名鄠邑而不是户邑,我觉得这次改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传统。
如果只改一个字,显得不伦不类。
所以要改就改俩。
我是成英文,一个旅游博士,旅游、骑行、户外爱好者,走遍陕西。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户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户县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