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万众期待歼-35A来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万众期待歼-35A来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假如成飞研发一款外贸五代机,会是什么样子?
我国目前已经有2款第五代战斗机在研制,除了已经在空军作战部队列装的歼-20战斗机之外就是FC-31这款第五代战斗机。世界上能够进行两款第五代战斗机研制的国家非常少,而同时进行研制的仅有中国一家。早在歼-20战斗机公开展示之前,FC-31战斗机就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是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世界上能够进行第五代战斗机研制的国家并不是很多,目前研制成功的也就是美国的F-22A,F-35A/B/C和中国的歼-20战斗机,目前中国的FC-31至今都没有完成定型,所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
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的美国都无力同时进行2款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更何况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了。另外成飞是一家飞机制造厂,本身是不具备战斗机的研制能力的,在我国航空工业的体系中战斗机的设计是有专门个设计所的,而制造则是在包括成飞在内的一些飞机制造厂进行。
所以说成飞是不会研制外贸型的第五代战斗机,如果硬要让成飞进行建造的话,可能这款机型就会与F-35闪电II战斗机类似了,因为采用单台发动机可以明显降低成本。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F-35闪电II战斗机从一开始就是一款面向全世界的联合攻击机,因此低成本也是其考虑的一个因素。
目前世界具备研制“五代隐身机”的国家有三个 (中美俄),服役的机型:F-22、F-35系列、歼-20、苏-57,这些“五代隐身机”当中F-35系列是中型战斗机,其它三型是重型战斗机,目前只有F-35系列在规模出口,这表明中型隐身机是受到国际市场欢迎的,而重型隐身机虽然战斗力更加强大,但是价格更加高昂!除了个别“壕”国家可以买得起外,其他国家只能是可望不可及。
如果成飞要研制一型“五代外贸机”也会是“单发中型机”,这样就会因为价格便宜可以有更多的国家买得起。
那么,为何是单发战斗机呢?原因还是售价的问题,目前一台高性能“中推涡扇发动机”的价格起码要300万美元,一台“大推力发动机”要400万美元以上,如果将来“外贸五代机”安装一台大推力发动机即便价格在500万美元,也要比装两台中推发动机便宜,而且单台发动机在将来维修保障方面也要比两台发动机维护便宜和维护相对简单,维护工时更短。
传说中的“歼10D”
隐身战斗机。
成飞目前研制的战斗机有:歼7系列、歼10 系列、外贸“枭龙”和歼20,这些型号的战斗机当中,只有“枭龙”采用“矩形机翼”之外,其它型号皆为“三角翼”,这表明成飞的“三角鸭翼”气动布局设计非常成熟,如果研制“外贸五代机”也会驾轻就熟,现在我军装备的中型战斗机只有歼10系列这一种,以它为基础改进成“外贸五代机”不是没有可能,当然它的整体性能要比“歼10D”会好得多!
既然“外贸五代机”以售价便宜为根本,让更多的国家买得起,为何不“深挖枭龙”的潜力?它本来就是外贸机,战斗机进入到“第五代”之后,内置弹仓是必备条件之一,因为内置弹仓可大大减小战斗机的雷达反射信号…但内置弹仓是要挂载弹药的,过小的弹仓容积肯定会减少弹药挂载量,从目前“五代机”的标准来看内置弹仓至少要挂载:2枚中距离拦截弹和2枚近距离格斗弹,这样的最低挂载量才具备空战中同时与两架“四代机”交战的可能性,但是具体到“枭龙”它的体积比较小,再内置弹仓显然不具备挂载4枚弹的能力,将来的“五代机”不但要进行空战,还要携带较大型的对地/对海航空弹药,重量至少在2000磅,过小的弹仓显然是安放不进去。所以,枭龙战斗机大小的机体显然不适合改造升级为“五代机”。
总之,成飞如果研制“外贸五代机”,虽然相对于歼-20廉价很多,但它并不代表低性能!它应该是:中型机的体积、使用单台发动机、使用目前歼-20 的一些成熟技术和装备,具备与F-35系列战斗机空战的能力(它也是廉价的五代机)和更便宜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争夺国际市场。
自歼20正式服役,而沈飞又在不断向外推销FC-31时,就不断有网友疑问,成飞会不会效仿沈飞,也推出一款外贸隐身机型,扩大中国在国际战机出口市场的话语权?更有网友直言,成飞如果推出外贸五代机,是否将是歼20的出口版?
歼20“威龙”隐形战机
,北约代号“火牙”
应该说有这种疑问是合理的。在中国完全自主研制的机型中,歼10系列已经彻底放宽出口限制,无论是歼10A,还是歼10b/歼10c,中国对其出口应该都不会设太大的限制。只要有买家,中国就敢卖。至于成飞跟巴铁联合研制的枭龙早已开卖多年,并且获得多架出口订单。除了苏27/苏30系列的国产化改进版本譬如歼11,歼16等不能出口,中国目前也就歼20短期内尚未有出口计划。面对利润丰厚的国际军贸市场,成飞真的能甘心忍住不为所动?
歼10出口版模型,编号FC20
分析认为,成飞未来很有可能会推出隐形外贸机型。但直接推出歼20外贸版,短期内看可能性不大。歼20“威龙”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力空优机型,承担着中国最重要的制空任务,作为新研制的一款隐形战机,关于他的一切性能数据都是机密。按照中国一向“保守”的风格,短时间内中国不太可能会向外透露关于这款机型的相关性能参数。所以直接推出歼20改,想都不要想了。
歼20短期内不可能出口
有的人认为,成飞方面会对歼10进行深度改进,推出隐形化版本,也就是传说中的歼10D。对这种预测,小编认为存在这种可能,但成飞将歼10D作为未来主推的隐形出口战机项目,可能性不大。歼10系列发展多年,已经是一种成熟设计,机体基础设计已定,即使你再怎么改都很难有大的突破。歼10D也许能够达到4.75代的水平,但是想要突破五代机的门槛,几乎没有可能。而成飞也不可能寄希望于一种4代改进型战机去跟f35竞争,那样太不现实。连沈飞全新研制的FC31,未来都不敢说能够跟f35同台竞技不落下风,更何况基于“老旧”歼10的歼10D呢?
隐形版歼10d想象图
那成飞有无可能重新研制一款新型外贸机呢?如果重新研制,这款外贸机会是中型机还是重型机?小编认为,成飞很有可能会推出一款新型中型机参与国际竞争。这款机型不会是歼20的外贸版,但会参考歼20的部分设计。在研制歼10,歼20过程中,成飞对鸭翼、全动尾翼、DSI进气口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细致,有足够的功底将其整合。
歼20地面测试鸭翼和尾翼画面
至于为何是中型机,无非重型隐形机成本太高,即使你能推出,意向买家也是凤毛麟角。能够装备得起重型隐形战机的,也就中美俄,而这三国不可能对外采购,只会自主研制。因此向外推出隐形战机,多半会是一款中型机。
这个问题的话,我认为应该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国际市场货架上的五代机就3款,美国的F-35,俄罗斯的Su-57,中国的FC-31。
这其中,F-35已经服役,好说歹说算是搞出来了,买家买来基本上不用担心烂尾。俄罗斯的Su-57基本上也算是搞出来了,很快就会有12架Su-57服役于俄罗斯空天军,烂尾的可能性有但是很小。
至于FC-31?呵呵,我从来没有见过一架现代战斗机仅靠2架原型机试飞就能完成定型的。无论是F-22,歼-20,还是F-35,他们的原型机都不是两只手能数的过来的。所以,懂我意思吧?谁想买FC-31,肯定得往里面注资,而且是注巨资,造出差不多够装备半个航空团数量的原型机慢慢试飞定型,说白了就是,沈飞出技术,买家出钱把飞机搞出来。
但是,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发生。F-35,Su-57这俩,一个是中型机,一个是重型机,基本上五代机的市场就瓜分的差不多了。FC-31搞出来的时候,现在F-35这批订单估计都交付的差不多了。这就像歼-10一样,出来的时候国际市场饱和结果卖不出去了。
(F-35现在年产100多架,等你搞出类似的产品,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你看沈飞其实对FC-31的投入都不是太大,基本就是造俩原型机锻炼锻炼团队然后丢那,也不怎么指望遇上傻子客户。
以上就是基本情况,对于成飞来说,面对这种坑爹的环境,他们必须有所应对。无论是重型五代机还是中型五代机,搞出来都是费力不讨好,还不如尝试一下“轻型五代机”。
这个点子其实巴基斯坦就提过,以FC-1枭龙为基础,开发一款“次五代机”。啥意思呢?
就是说,不要弹舱,用半埋式挂架,进气道用雷达屏障,勉强实现0.5平方米左右的雷达反射面积,勉强实现隐身,然后装上推力矢量实现过失速机动能力的要求,飞机总体机身得放大一圈(就像F-18C到F-18E那样),然后装个WS-10B或者WS-15。
实际上这就是“隐身枭龙Block3”的构想。这个方案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飞机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勉强满足五代机除“超音速巡航”以外的指标要求(超巡连F-35都没要)。最终飞机的单价也能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性能差一点无所谓,毕竟性价比高,便宜用得起。
先不管什么样子,反正我支持巴铁跟中国合作,从战略意义上说遏制印度,还有印度这个国家有强烈的侵略性,战斗力还不咋地!
首先五代机是目前最先进的战斗力,毋庸置疑肯定会才用内置武器,隐身性能,提高状态感知还有综合航电系统,超声速巡航。至于外观实在想象不出来,应该还会才用鸭翼布局吧。既然是外贸机型 相比j20维护起来肯定会更简单。
目前拥有五代机的只有中国跟美国,我们国家还是棒棒哒!!
欢迎在下方评论跟我一起探讨。
F-35A的入列,会给日本自卫队带来哪些改变?
F-35A为日本引进谈不上什么变化吧,再怎么说也是一部装备,在现代战争体系之下,仅一件装备的变化并不足改变什么局面。表面上看,在日本提高,别人也在放弃的,中国歼20战机已经列装部队近2年了,这时别再有人怀疑,歼20是否存在的问题了。
关于歼20与F35A比,别种更先进,这个其实已不值得讨论了,F35本身就是美军低成本版的五代机,歼20在设计上却是追求高性能的。如果依然有人把它吹成不可战胜,那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了。再说了,歼20的产量更高,2018年内,保持每月2架也许是一个低标准了,F35A能交付10架不错了,生产了我们至少2:1。
俄罗斯的苏57也已经投产了,也一样开始交付,刚刚完成换发的苏57,性能上绝对不低,至少美军不敢嘲笑该机性能差,按此前俄方交付原型机的速度看,12架预生产型在12个月内交付完毕,毫无问题可言,以后的正式量产型的产量会更高。 F35A的引进实际上不是什么提高,对中俄依然占不什么便宜,只能算一种弥补。由于该机交付一再推迟,实际已影响到日本空中力量的更新换代了,现有的42架订单,只能保证老旧的F4得到更新,至于现有F-15J战机,也许还要等几年。
无论是飞机技术水平,装备状态,以及飞行员素质等,日本真对目前的中国空军不具备优势可言,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变化,日本引进F35A根本不足以扭转这一局面了!
据共同社报道:由于日本国内政权更迭,新出炉的民主党鸠山内阁在2010年预算的指导方针中注明对下一代战机只提供调查费用,因此F-35的采购计划将被推迟至2011财年,且最初的采购数量将被控制在40架左右,新机到位后,将优先替换航自已服役近40年的F-4EJ……请注意这几个细节,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文字,却给人们暗示了另一个可能——尽管F-35的引进标志着航自的装备更新计划已进入具体型号阶段,但远未到尘埃落定之时。
在所有日本引进F-35J计划的相关报道中,40架和“优先替换F-4EJ”中的“优先”无疑是最值得人们探究的。从机队规模看,在取消了截击战斗机和支援战斗机之间的区别后,目前航自可用的制空型战机共有F-4EJ、F-15J、F-2等3种型号合计近400架,其中F-4EJ的服役时间已达到了40年,基本上已不堪再用,而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服役的F-15J,因极高的出勤率也陆续达到了服役寿命的晚期。2009年11月,航自的F-15J在日常飞行中先后出现了2次严重事故——11月25号,1架F-15J左发部分零件脱落;11月29号,另1架F-15J尾翼小部分脱落,虽然都未造成坠毁事故,但却也从侧面证明了F-15J老化严重。现在唯有较新的F-2状况还相对良好,但其支援战斗机的出身也不足以承担维持空优的任务。一言以蔽之,以航自F-35J第一批的引进规模,替换全部现役的F-4EJ尚显勉强,对航自机群的整体升级而言只是杯水车薪。而且,以区区40架的购买量,也很难想象洛-马会为了这样的小订单而给日本进行必要的技术转让。
严格意义上说,第一批到达日方的F35A给的是空中自卫队,海上自卫队短时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拥有F35系列,不过在内部交流中,F35A还是会对海上自卫队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日方引进了40架左右的F35A,全部应用在空中自卫队,一是作为补充,二是作为老旧的F4EJ的替换机种。F35系列是日方有且只能接触的唯一一种新一代机型,且日方之前并没有使用新一代战机的经验,因此,F35A的到来可以使得日方获得相当大的运用维护经验,增加其使用F35的效能。同时由于美方授权日方对F35进行批量组装维护(相当于亚洲地区的F35授权4S店),第一批F35可以为接下来的大量维护进行试水。
对于海上自卫队,在内部交流中一定会接触到F35A,由于日方一直有建造能够起降F35的大型水面装备的想法,因此海上自卫队会依托空自得F35A来进行前期的摸索,包括飞行员的训练与F35对水面装备的适应性研究。尤其是配合日方现有的装备进行磨合性研究。但是F35A毕竟与海自期盼的F35B有一定差距,因此F35A对于海自起到的实际意义恐怕还是有限,毕竟,日方空陆两方的内斗就一直没有停歇,直到现在矛盾依然很严重,所以嘛,空自会让海自摸F35A?这可就十分难说了。
不过,日美方认为装备F-35B效果会很好,一方面是关于两栖攻击舰装备F-35B后变航母的问题。受舰型和动力限制,美军现役两栖攻击舰的最大航速仅为22节左右,与美军现役航母的最大 航 速有较大差距,战时将难以伴随标准化的航母编队执行高机动性的作战任务。另外,由于两栖攻击舰未装备弹射器且甲板面积有限,无法起降固定翼预警机,则该编队在面对具有较强海空突击能力的强敌攻击时生存力堪忧。因此,两栖攻击舰(或类似舰船)在装备F-35B之后与一般 航母的作战效能有多大程度的吻合仍值得商榷,日美的结论过于武断。
海自想要的F35B目前连日程都没有提出,F35A的采购还在前期,F35B的采购恐怕要以十年为单位才能到位,且F35B在日方现有的装备上(算上改装)运用效能会大打折扣,而那时的海自面对的对手是什么?是装备有大量新一代舰载机的中方,F35B/A对于日方究竟能拉回来多少的优势,那可就是真的不言而喻了。
利用F-35B的强大隐身能力、网络通信能力和机载传感器探测能力,在战区前沿甚至敌后纵深地区执行侦察监视任务,能够显著扩大和保持日本自卫队作战体系的信息优势,这是日美军报告原文及其所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中所体现的观点。但考虑到F-35B仅前向隐身性较好且在非空中加油条件下作战半径有限等特点,日军已装备或正在研制中的长航时无人机似乎更适合执行此类任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万众期待歼-35A来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万众期待歼-35A来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